被诸葛亮骂死的是王朗,这是小说《三国演义》里为了艺术效果所杜撰的情节。
王朗,本名王严 ,字景兴。东海郯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服丧,后被举孝廉,王朗不应命。徐州刺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孙策所败。王朗在逃亡失败后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后为曹操所征,因战乱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诸葛亮把谁给骂的吐血而死
被诸葛亮骂死的是王朗。
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经76岁之高龄,与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
曹魏与蜀汉对垒,两军相迎,列阵势于祁山之前。孔明举目见魏阵前三个麾盖,旗上大书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军师司徒王朗。
王朗对孔明说:“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王朗首先说出一大套理论,甚至劝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
廉政建设: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死王朗是真的吗?
在《三国演义》中,王朗是曹操的心腹之人,曹操晋位魏公、魏王,王朗是做出贡献的,之后又助曹丕篡汉建魏,如此王朗就是魏国的一个重要功臣。后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恢复汉室而北伐,在诸葛亮一次北伐时,王朗不顾他七十六岁的高龄而迎战诸葛亮,想凭他一张口、通过舌战退败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言辞更加犀利,王朗被诸葛亮之言驳倒,王朗一时悲愤落马而摔死。当然这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情节,那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骂死了王朗吗?
在历史上,诸葛亮虽然确实北伐,但王朗却非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三国演义》里的这个情节,只是文学艺术的手法。
王朗,字景兴,他是一个著名的经学家,所谓的经学家就是指阐述、注解、研究、宣传儒家经书的学者,能有这样的能力,亦可反映出王朗的才华,其曾著有《春秋传》《周易传》等。
王朗曾为汉官,后曹操掌握大汉权利,对王朗颇为器重,故而王朗亦是尽力效忠于曹操,曾帮助曹操晋位魏公、魏王。曹操死后,曹丕继魏王位,王朗为御史大夫,他进言要减轻刑狱、让百姓修养生息。之后又帮助曹丕篡汉登基为帝、建立魏国,王朗是魏国的重要功臣,被封为司空。
魏明帝继位后,王朗升为司徒,封兰陵侯。后来王朗在公元228年去世,他去世后,谥号为成侯,在243年,王朗因功得以和曹真、曹休、张辽、徐晃、典韦、庞德等人得到曹芳于曹操庙庭祭祀的待遇。
王朗作为曹魏的经学家,说明他是博学多才的,其不仅才智过人,而且性格颇为严谨和慷慨,生活也节俭,又周济困苦,也算是一个才德之事,只不过出于文学艺术的需要,所以《三国演义》里的王朗和历史上的王朗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