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泸定桥离水面高约三十丈左右,主要由十三根铁索组成。

2、泸定桥(Luding Chain Bridge),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由多根碗口粗的平行铁链构成,桥栏直接由铁链架设,底下并排铁链铺上木板形成桥面,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各铁链环环相扣,桥台位于桥身两端处,桥台内固定铁桩,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铁桩里。

泸定桥水面高几丈 泸定桥水面高大概有几丈

1、泸定桥离水面高约30丈,有13根铁索组成。

2、泸定桥(LudingChainBridge),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

3、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于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纳入景区管理。

谁有300字左右写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泸定桥

泸定桥坐落在四川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夺占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 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泸定桥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 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 十四年(1705)。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 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 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 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 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 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 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 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 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 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 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 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 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 而成,重约21吨。

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 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 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要的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只有“夺取”惟一通道泸定桥才可以通过。

第二部分(2)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红四团接受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3-5)写红四团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飞”进行描写:为什么“飞”?怎样“飞”?

第四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夺下了泸定桥。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夺”展开:夺的困难——夺的经过——取得胜利。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部分(9)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词语积累:

近义词:

诡计——奸计 索性——干脆 阻拦——阻挡

疲劳——疲倦 击溃——击败 霎时——刹那

奔赴——奔向 高山峻岭——崇山峻岭

反义词:

密集——稀疏 胜利——失败 疑心——相信

词语注释

高山峻岭:峻,山高而且陡峭。高山峻岭指又高又陡的山岭。近义词:崇山峻岭。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用来支援。

诡计:阴险狡猾的计策。近义词:阴谋、奸计。

关键:指事物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或者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本课指对夺取战斗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击溃:打垮,打散。课文中是把敌人打垮、打败的意思。

索性:干脆,直截了当。

心惊胆寒: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声音很大,就像要把耳朵震聋似的。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发,指头发。千钧。(三万斤)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形势万分危急。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惜生命安全。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这里指敌人遭到惨败的样子。

浩浩荡荡:原意是水势盛大的样子,课文中指队伍雄壮,气势浩大。

天险:天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工事:作战时,军队为了发挥火力,保护自己而修建的建筑物。

水流湍急:水流得很急。

奔赴:紧赶急跑。

句段赏析

l.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国民党反动派已调了两个旅赶去泸定桥增援,如果红军不能赶在他们前边到达泸定桥,援兵和原来防守泸定桥的敌人汇合,红军要夺桥和渡河就更困难了。所以抢时间是战胜敌人的关键环节。

2.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这句话突出表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可以不顾饥劳,夜以继日地行军与作战。

3.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漆黑,类似的泥路,敌人“只好停下来宿营”,我军“仍旧摸黑冒雨前进”。最后终于把敌人抛在后面。这个“抛”字,突出了红军的神速,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说明红军在跟敌人抢时间的关键一仗中取得了胜利。

4.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这几句话写出了泸定桥的“险”。“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指的是桥面上铺木板时的情况,现在敌人把木板抽掉了,过桥的困难就更难以想象了。

5.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千钧一发”,犹如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势万分危急。这时,战士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冲过熊熊烈火……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6.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凭着”是依靠、借助的意思。“凭着天险”是说敌人把天险泸定桥作为坚实的后盾。“飞过来”从侧面突出了泸定桥的险要,说明红军无法通过泸定桥。这句话一方面写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企图借助天险泸定桥,阻止红军前进;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泸定桥是险要之地。全句表现英勇的红军无坚不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7.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军能否夺下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夺下了泸定桥是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课后题解:

2、课文讲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红军决心夺下泸定桥;(2)红四团接到夺取泸定桥的命令;(3)红军提前到达泸定桥;(4)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5)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3、课文对抢时间的经过写得比较详细,因为时间是这场战斗的关键。课文对攻天险写得最为详细,从两个方面突出“飞夺”:一是夺桥的困难;二是夺桥的经过。这样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

分类: 艺术

解析: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 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 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 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 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 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 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 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 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 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 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

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左纵队担任先遣、负责夺桥任务的是红二师第四团。该团接受任务后,于 五月二十七日清晨 从安顺场向泸定桥疾进。他们沿着崎岖山路,边走边打。在菩萨岗战斗中,消灭敌人三个连,俘虏二百余人 ( 一说一百余人 ) 。第一天行程 四十公里 。

第二天 ( 二十八日 ) 早晨,中革军委突然来电,限该团二十九日拂晓前赶到泸定桥,并迅速夺取泸定桥。这就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天,而此时离泸定桥还有 一百二十公里 ( 二百四十华里 ) ,途中还有敌人阻击。任务为什么突然变得这样急 据有关回忆录和研究资料分析,主要是敌情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红军夺取安顺场渡口的第二天,蒋介石就急忙飞往成都,督促各部加紧围堵红军,川军刘文辉部第四旅第三十八团正火速向泸定桥开进,还有其他部队部署在大渡河东岸一线,担任阻击。如果红军不能抢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或乘敌军先头部队刚到泸定桥立足未稳即发动攻势,夺桥任务就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红四团接到军委电令后,立即行动起来,边行军,边动员,在“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的口号下,全体人员一路飞奔。饿了,嚼生米;渴了,喝凉水。天黑以后,又下起大雨,山路泥泞,更加难走。为了与对岸增援之敌抢时间,团领导决定,全团实行轻装,把所有重武器、牲口、行李等全部留下,并毅然命令全团点起火把前进。为了不暴露我军企图,当对岸敌人隔河询问时,便冒充敌军按敌人的信号与其联络,成功地欺骗了敌军,与敌军夹河行进十多公里而没有暴露自己。经过整夜急行军,终于在二十九日早晨六点多钟 ( 一说六点钟 ) 赶到泸定桥,并占领了西岸和西桥头。从二十八日早晨到二十九日六时,整整一昼夜,经过两次战斗,击溃猛虎岗、摩西面敌军,连续行军 一百二十公里 ,为夺取泸定桥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二 关于夺桥经过

据有关回忆录和各类研究资料介绍,泸定桥十分险峻,它横跨大渡河,东桥头与泸定县的西城门相接,桥身全长一百多米 ( 一说 一百零一点六七米 ) ,宽 二点八米 ( 一说 二点六七米 ) 。全桥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其中桥面九根,每根距离约一尺,铺以木板,以通行人,两侧各两根作为扶手栏杆。桥面到水面有数十丈高,流水像瀑布一样从山峡中倾泻而来,冲击着参差耸立的怪石,激起一丈多高的白浪,响声震耳。该桥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一七 O 五年 ) ,建成于次年四月,是解放前大渡河千里河道上的唯一桥梁,也是连接四川腹地与康藏高原的咽喉孔道。当红四团到达桥西的时候,川军刘文辉部第三十八团 ( 欠一个营 ) 已经陆续进至泸定县城,扼守桥头,并拆除了桥西大半截木阪,只剩光溜溜的铁索。红四团击溃桥西守敌之后,桥东敌人不断以枪炮射击,企图将我军阻止在桥西地区。红四团立即组织一个营的火力封锁东岸敌人增援的道路,并决定从二连挑选二十二名 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突击队,由二连连长廖大珠任突击队队长。三连担任第二梯队,任务是紧随突击队,一边冲击,一边铺桥板。

二十九日下午 ( 一说傍晚 ) 发起总攻,红四团领导都在桥头指挥战斗,全团司号员集中吹响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向对岸敌人开火,二十二名勇土在火力掩护下跃出工事,冒着枪林弹雨,攀上横空摆荡的铁索,向对岸快速冲去。快到桥东头时,敌人突然放火燃烧桥东头的亭子,浓烟滚滚,烈焰冲天,勇士们冲进火海,夺取了桥头阵地,一直冲到街上,与敌人展开激战,在二梯队及后续部队的配合下,经两小时战斗,歼守敌一部,占领泸定城,控制泸定桥。

红军长征 大渡桥的铁索的故事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

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雩都等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红军连续粉碎了敌人四道封锁线,1935年1月,占领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红军两过娄山关,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次长征历时整整一年,走过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11个省,攻占了62座县城,进行了380多次战斗。

红军在长征途中,既要同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作斗争,又要同险恶的自然环境顽强拼搏,同时还要和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和分裂主义作斗争,历尽了千难万险,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七律·长征》就是毛泽东在红军通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的时候所写的颂扬红军长征的壮丽诗篇。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

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飞夺泸定桥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扩展资料: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

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年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而成,重约21吨。 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