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拜月乞针线是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2、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拜月乞针线是什么节日

拜月乞针线是七夕节。七夕节称之为七姐节、女儿节等,为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是由星宿崇拜所衍化而来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由于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因此称为“七夕”。在我国,七夕节著名的传说有“牛郎织女”。

拜月乞针线是什么节日

拜七姐,祈福许愿、祈祷姻缘、储七夕水、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等军事七夕的传统习俗。后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这天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之后将香桥焚化,以代表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便是香桥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所衍化而来的。

而每年的七夕情人节日期是根据中国的阴历来计算的,每年的阴历七月七日就是七夕节,因此每年阳历七夕节日期也会有所不同。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初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乞巧是什么节日

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对爱的承诺。

节日来历:

七夕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传统乞巧节的风俗活动

1、庭院设供。每逢乞巧来临,人们都要将庭院洒扫干净,院中张挂锦彩,陈设香案,献供花果饮食。

2、穿针乞巧。七夕之夜,妇女们对着新月穿针,展示技艺,乞巧求福,顺利穿过者为得巧。当然所穿之针并非通常的缝纫用针,而是专门制作的多孔之针,或用名贵的金、银、鍮石(黄铜)等材料制成。魏晋以前多为五孔针和七孔针,盛唐以来皆用九孔针。

3、拜月祈愿。七夕之夜,人们均可在月下祀拜祈愿。相传是夜牛郎、织女银河相会时天门开启,于此时祈愿是最为灵验的。七夕祈愿最有名的例子应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

4、求赐良缘。未婚男女每逢七夕总要设案祈祷,乞求天赐良缘。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什么节日

一、“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描述的节日是七月七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
二、七夕,也叫乞巧节。从前山东各地都以七夕为节,举行多种多样的乞巧活动。单县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动十分热闹,穿着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摆上香案,陈列各种瓜果和化妆品,一起祭拜七姐姐,边拜边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然后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红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红线,谁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故有上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说法。
三、备注:“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译文:家家户户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穿完了数不清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