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的形成:在树木茎干的韧皮部内侧,有一圈细胞生长特别活跃,分裂也极快,能够形成新的木材和韧皮组织,被称为形成层。因为它一年四季极有规律地生长,所以被我们称之为年轮。

形成年轮的条件有两个:

内在的条件是形成层,年轮的大小、宽窄、分布形状等与雨水、阳光条件正相关;外在条件是气候的定期变化,主要是冷热的定期更迭,也可以是干湿的定期交替。影响树木年轮变化的因素很多,如陨石,太阳黑子的活动,环境污染,病虫害等。

树木的年轮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把树木锯倒以后,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圈色泽不一、大大小小的同心环纹。

这些同心环纹就是“年轮”。年轮由形成层每年的活动而产生。春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对树木的生长有

利,这时形成层细胞分裂旺盛,新产生的细胞大而明显,导管又大又多,因此,木材就显得颜色淡,质地松软。入

夏以后,随着气温增高、雨量减少;特别是到了秋天,天气渐冷,雨量更少,形成层活动减弱,分裂出的细胞形状

小,加上细胞壁厚、导管又少,木材显得致密而坚硬,颜色也深。树木内的细胞和导管每年重复一次由大到小,材

质由松到密的变化,从而就形成了色泽、质地不同的一圈圈环纹——年轮。

一个年轮,代表着树木经历了所生长环境的一个周期的变化,通常气候是一年一个变化周期,所以年轮也就代

表着一年中生长的情况。根据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树木的年龄,用来考查森林的年代。不过,由于形成层有节奏

的活动,有时在一年内也有可以产生几个年轮的,这叫假年轮。像柑属类植物,一年可产生3 个年轮。所以,由年

轮计算出来的树木年龄,只能是一个近似的数字。

年轮不仅可用来计算树木的年龄,从年轮的宽窄,还可以了解树木的经历以及树木与当时当地环境气候的关系。

在优越的气候条件下,树木生长得好,木质部增加得多,年轮也就较宽;反之年轮就窄。比如,树木最初的年

轮一般比较宽,这表示那时它年轻力壮,生长力强;有时一棵树在出现了很多窄的年轮以后,突然出现有宽的年轮,

这表明在年轮宽的那几年,环境气候适宜,对树木生长有利。另外,还有偏心的年轮,那就说明树木两边环境不同,

通常在北半球朝南的一面较朝北的一面温暖,所以朝南的一面年轮较宽。

地球上气温冷暖的变化,大致有一个200 年一循环的周期。通过对1900~1960年间年轮变化的研究,发现在200

年的大周期内,还存在33年、72年、92年、111 年的气候变化小周期,它们大多是11~115周期的倍数。而11年,

刚好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这也表明,太阳的活动已经直接影响到地球气温的变化。

目前,已经有一种专门的钻具,可以从树皮一直钻到树心,取出一个有全部年轮的薄片。这样就可以不再需要

砍倒树木来计算出树木的年龄了。通过对年轮变化规律的研究和对它所在地区气候的了解,对制定超长期气象预报

及制定造林规划等方面,都有指导意义。

树的年轮是怎么形成的

年轮在植物学上是指树木伐倒后,在树墩上可以看到有许多同心圆环即为年轮。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形成的,一年产生一轮。每年春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生长很快,形成的细胞体积大,数量多,细胞壁较薄,材质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或春材;而在秋季,气温渐凉,雨量稀少,树木生长缓慢,形成的细胞体积小,数量少,细胞壁较厚,材质紧密,颜色较深,称为晚材或秋材。同一年的春材和秋材合称为年轮。第一年的秋材和第二年的春材之间,界限分明,成为年轮线,表明材木每年生长交替的转折点。因此从主干基部年轮的数目,就可以了解这棵树的年龄。

年轮是怎样形成的

将树伐倒时,在横切面上总是能看到一圈一圈的环,而这些环被称之为“年轮”。那么,树的年轮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到处都是一片绿意盎然,树木会长出很多绿色的嫩叶。充沛的雨水滋润着大地,各种树木更是得以茁壮成长,树木“身体”里的细胞不但数量多体积也大,薄薄的细胞壁,疏松的材质,浅浅的颜色,这类树木被称之为早材或春材;而到了秋天,天气转凉,干燥的气候导致树木生长缓慢,“身体”里的细胞变得又少又小,厚重的细胞壁,紧密的材质,深深的颜色,这类树木则被称之为晚材或秋材。同一年里的春材和秋材合在一起便叫做年轮。因秋材颜色较深而春材颜色较浅,所以第一年的秋材和第二年的春材之间会呈现出一条界限分明的线,而这条线便是“年轮线”。同一年的春材加秋材形成一道年轮,由此可见,通过年轮的数目便可得知树木的年龄了。

是不是所有的树木都有年轮呢?

前面提到了年轮的形成,它需要足够的雨水来形成春材,同时也需要干燥的秋季来形成秋材。那么,如果没有春秋季节呢?因此不难想象,只有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和雨季、旱季交替的热带地区生长出来的树木才会有年轮,而在四季气候变化不大的地区所生长出来的树木,年轮则不明显。

有趣的是,树木的年轮还有着很多特征。中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而日照又偏南方,所以树木的年轮会出现“南疏北密”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恰恰给人们提供了辨别方向的便利。想象一下,如果你身处荒郊野外或迷失于深山密林,那么,不妨通过树木的年轮来辨别方向。

聪明的人类在早年前就能根据树木的年轮进行气候预测。人们通过观察树木年轮的宽窄,可以了解到当地每年的气候变化情况。年轮宽表示当年的气候较好,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反之,年轮窄则表示当年气候恶劣,温度低于平常。通过观察年轮的宽窄,所反映出的周期性,便能预测出未来的气候变化。气象学家通过预测出来的气候变化,可以推测出未来的干旱及其它自然灾害,能够有效地进行及早预防。

通过年轮的研究,还能对环境进行测试。科学家们通过对树木年轮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检测出铅、锌、锰等金属元素对当地环境的污染情况。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还能得出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代的污染情况,最后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得以查找出污染源头。

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大自然的“蛛丝马迹”,它的科研价值,可谓弥足珍贵。因此,科学家们也不断推陈出新,如利用CT扫描法、树心取木法等,既不用伐倒树木,又能取得珍贵的研究资料。同时,对树木的保护,严禁滥砍滥伐也早已成为国家森林法的重中之重。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树的年轮是怎样形成的?

需要了解的概念是树木在长树干的时候,细胞是怎么分化的

那就必须得先区分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韧皮部、髓

最外层是树皮,是死细胞。再往里走是韧皮部,其中有筛管,筛管主要作用是自上而下输送营养的管道。而后是形成层,是一层黏黏糊糊的液体,形成层向外分生为树皮,向内分生为木质部。(说白了形成层是树的干细胞)再往里走是木质部,其中有导管。导管主要负责自下而上输送根系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等。 导管是死细胞,筛管是活细胞。髓是位于最里面最中心的部分,髓一般横向输送营养物质。

但因为形成层距离树皮太近,一般拨开树皮就把形成层和韧皮部也剥落下来了,所以营养物质一旦无法输送给树木全身,那么树木就死了,这就是人活脸树活皮的本质。

年轮的形成主要与形成层细胞分裂时的气候条件以及水分、无机盐等有关。春季,气候温暖,营养物质充足,这时,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加快,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体积大、细胞壁薄,所以,木材的颜色较淡,质地疏松,形成一圈浅色的环,秋季,气温下降,营养物质减少,这时,形成层细胞分裂活动减慢,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体积小,细胞壁厚,所以,木材的颜色较深,质地致密,形成一圈深色的环,同一年内的浅色环和深色环之间,颜色是逐渐转变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就是为什么形成年轮的原因。

补充下

1、中柱鞘

中柱鞘仍保留有分生能力,由这些细胞可以形成侧根、不定根、不定芽,以及一部分维管形成层(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故中柱鞘又名"周围形成层"。但大多数的种子植物茎中缺少这一结构。

2、维管束是指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成束状排列形成的结构。

3、初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百度上一大堆定义,但是理解起来其实只需要知道都是尚未完全分化成为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细胞形成的组织就可以了,也就是初生还有分化能力,次生已经完全分化好了就可以了。

年轮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年轮系指茎的横切面上所见一年内木材和树皮的生长层而言。”这是1957年国际木材解剖学家协会所发表的《木材解剖学名词术语》中,有关“年轮“这个名词的定义。至于年轮是怎样形成的,这首先要从维管形成层的结构及其活动规律谈起。

维管形成层(或称形成层)是由原形成层发展而来的一种具有无限分生能力的次生分生组织。在植物的一生中,它不断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

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所组成。轴向伸长的纺锤状原始细胞,两端呈楔形,在横切面上多成长方形,切向宽大于径向宽,细胞的长度比宽度大数倍。

由纺锤状原始细胞衍生出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轴向系统。射线原始细胞的体积较小,几乎成等径或稍长。这类原始细胞衍生次生木质部与韧皮部的径向系统。

上述两类原始细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差别较大,但其超微结构基本相同。在形成层的活动期间,原始细胞中间具1—2个大液泡,周围的细胞质中富含核糖体与高尔基体,以及发育良好的内质网等。休眠期的形成层原始细胞中,液泡变小,数目增多,高尔基体小泡及内质网也相应减少,细胞中还出现了较多的蛋白质体和油滴,这些储藏物质往往在翌年生长季开始时被利用。

木本植物根或茎的径向增粗,主要是通过纺锤状原始细胞平周分裂的结果,这种有丝分裂的进程较慢,如在松柏类植物中,每分裂一次需4一6天(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只需8—18小时)。当一个纺锤状原始细胞平周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时,其中一个衍生为木质部母细胞(或称木质部原始细胞),或者衍生成韧皮部母细胞(或称韧皮部原始细胞)。另一个仍保持纺锤状原始细胞分生状态。在形成层活跃期间,有的细胞已经分裂或正在分裂,有的尚处于分生组织状态,这样形成层就成了一个相当宽而尚未分化的细胞区。在这个区域中,有一层真正的形成层原始细胞,同时还包括未分化的衍生细胞。由于从细胞形态上难以区分上述各类细胞,为方便起见,人们将这些细胞统称为形成层区(或形成层带)。

从形成层区的切向切面看,形成层原始细胞排列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在椴属(Tilia)和刺槐属(Robinia)等植物的形成层中,纺锤状原始细胞几乎排列在同一水平层,称为叠生形成层。一是纺锤状原始细胞的侵入生长,使纵向伸长的细胞末端相互交错,而不排列在同一水平层上,故称为非叠生形成层,如栗属(Castanea)和胡桃属(Juglans)等植物。

纺锤状原始细胞为适应茎或根的径向增粗,本身也进行细胞分裂,以增加原始细胞的数目,这种分裂特称为增殖分裂。在不同的植物中,增殖分裂的方式也不一样,如在具叠生形成层的植物中,多以径向垂周分裂为主,而在非叠生形成层的松柏类和某些双子叶植物中,常见为假横向分裂,或称斜向垂周分裂。从纺锤状原始细胞经分裂形成射线原始细胞,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射线原始细胞本身也进行横向或垂周分裂,最后形成单列或多列射线。

在温带地区生长的木本植物,随着季节性的气候变化,也明显地反映在形成层的周期活动上。冬季形成层原始细胞停止分化,翌年春季又开始恢复活动,到了夏秋逐渐减弱,而后停止活动。如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当形成层原始细胞恢复活动时,可分为两个阶段:(1)形成层原始细胞径向伸展,径向壁变得很薄,这时易受霜冻的伤害。(2)原始细胞开始分裂,这一阶段往往比前阶段晚1至数星期。生长在北京地区的树种,形成层开始活动的时间,大体在每年四月的上、中旬。在大多数树种中,当形成层开始分化时,韧皮部分子的分化往往先于木质部达一个月或更长,或两者几乎同时分化。形成层分化停止的时间,在不同生境和树种中均有很大变化,生长在北温带地区的树木,多集中在九月份。

春季,形成层恢复活动时,纺锤状原始细胞迅速向内分裂的分化成大量的木质部分子,此时分化的管胞或导管分子的直径较大,数目多,壁较薄,木纤维数量较少,因此材质显得比较疏松,这部分木材称为早材(或叫春材)。到了同年夏秋季节,形成层的活动逐渐减弱,原始细胞平周分裂的速度也相应的减慢,分化的细胞直径较小,数量少,而木纤维的数量相应增多,这部分的材质比较致密,称晚材(或称夏材)。在双子叶植物的环孔材(如栎树和白蜡树)中,早材部分的导管分子直径明显增大,而晚材的导管分子相当小。散孔材与裸子植物木材中,由早材至晚材的变化,一般是逐渐进行的,即没有显著界线。不过在上一个生长季的晚材与下一个生长季的早材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界线。从根与茎的木材横断面上看,这些界线成了一圈圈同心圆的环纹,每一个包括早材和晚材两部分的圆环,称为生长轮(或称生长层)。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木本植物,通常一年内只形成一个生长轮,特称年轮。

它代表着一年内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的数量。在一株树中,年轮的数目由树干基部往上逐渐减少。

有时在一个生长季中可能出现两个或多个生长轮,即双轮或复轮。如柑桔属(Citrus)茎中的形成层每年有三次活动高峰,因此一年能产生三个年轮。有些植物由于受到气候的骤变,如变冷或转热,或长期干旱或虫害,以及强台风的侵袭等特殊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会出现多年轮的现象。有人将一年内形成几个生长轮中最后一轮,称为真正年轮,其余各轮统称假年轮或伪年轮。在有的生长季中若遇着霜冻,特别是晚期霜害,易使形成层原始细胞受到损伤,结果产生含有不规则的薄壁组织带,即称创伤年轮或霜轮。也有的树木,因反常的气候影响,使形成层不分化,直到生长环境适合时才又开始活动,形成年轮,这样在木材横切面上就会相应的出现缺失生长轮的现象。如在半干旱森林边缘的树木,或者在某些老树树干基部的木材常有缺失生长轮的情况。

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木本植物,如桉树等,由于一年内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形成层的活动几乎整年不停,这样在木材中就难以看出生长轮或年轮的分界线。不过也有些树种的木材,可借助于显微化学的方法来辨认生长轮的界线。

在同一生长季中,形成层的原始细胞除向内产生大量次生木质部分子以外,同时还向外分裂分化为次生韧皮部分子,这些分子也按一定的排列图式进行。尤其在形成层区附近的次生韧皮部中,根据韧皮薄壁组织或厚壁组织的的次生韧皮部中,由于某些细胞体积的扩展,或有的细胞被挤压变形,以及周皮的形成等原因,致使这部分的生长轮界线模糊不清。关于次生韧皮部,或形成层以外树皮部分中生长轮或年轮的情况。

在木材年轮的形成过程中,许多内因和外因对其影响很大。例如在双子叶植物的散孔材树种中,当芽萌动以前,整个植株的形成层原始细胞内均无内源激素存在,只有在芽萌发后才产生生长素,这时形成层就开始活动于萌发芽的下侧。随着生长素向下移动,形成层的活动也逐渐向茎基部扩展。一般在叶片长到成熟时的一半大小时,茎基部的形成层刚刚苏醒,但在一年生枝里,新的木质部分子却早已分化出来,有的甚至细胞壁也已木质化了。由树干顶端到基部,形成层活动的间隔有时可达8—10星期之久。相反,在环孔材中,形成层在整株各部位几乎同时开始活动,由此可以推测,生长素的前体可能早就遍布形成层原始细胞内,一旦芽膨大后,生长素的前体即转变为促使形成层原始细胞分裂的生长素。在大多数树种中,新木质部分子的分化时间,均在叶子展开后的第3天至18天。此外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内源激素,对于形成层原始细胞的分裂、分化,木质部分子细胞壁的加厚,以及早材至晚材的过渡等都有密切关系。

除内源激素外,光合作用的产物碳水化合物也是影响年轮形成的因素之一。例如晚材中细胞壁显著加厚,则与碳水化合物的供应增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影响年轮形成的外因中,有光照、气温、降雨量及矿质营养的供应等因素。如生长在长日照(光周期为18小时)的洋槐,不论气温高低,均产生大量早材分子。若在短日照(光周期为8小时)的条件下,则只产生少量直径较小的导管或无导管。在松柏类植物中,木材管胞直径的变化往往也与日照长短有关。同时还和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在生长季中,如果遇到降雨量甚少或干热的外界因子,不仅影响树木的生长,而且还限制了形成层的活动,造成了狭窄的木材生长轮。有人比较了两棵生长在不同生境的北美云杉(Picea sitchensis),其中一棵长在干旱贫瘠的岩石缝中,其树龄为86年,而主干直径只有18厘米,年轮的平均宽度为01毫米。而另一棵生长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其若干年轮的平均宽度可达12毫米左右,两者竟相差一百多倍。

众所周知,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木本植物中,茎干基部年轮的数目,往往能作为测定一棵树的年龄依据。年轮的宽窄不仅反映了树木的生长速度、材积的年生长量及材性的优劣等,而且也是衡量外界环境因子变化的重要指标。如在雨量充沛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树木生长迅速,年轮的距离也较宽;相反地在寒冷与干旱条件下,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显得较窄。树木年轮的宽窄真实地记载了各年的气候状况,故通过年轮的分析,可获得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气候演变规律,这对预测未来气候的变迁,制定超长期气象预报等也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如人们对西藏高原树木年轮的分析,初步了解到仅本世纪就有两次大的降温,目前该地区的气温正在明显回升;在本世纪20年代前后,降雨量也达到高峰,以后显著下降,目前又稍有增加。通过对年轮的分析还可以得出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大约二百年为一周期,其次还有110年、92年、72年以及33年的小周期变化。

树木年轮的宽窄看来还受到太阳黑子周期活动的影响,这是由于当太阳黑子增多时,太阳的活动剧烈增强,发射出的光与热也更多,从而大大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加快, 相应年轮的距离也增宽。通过年轮的分析也可发现,太阳黑子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左右。 树干主视线面年轮在分析年轮时,往往采用交叉定年法,即取几棵树上的年轮序列加以对比,并把一些特宽或特窄的年轮作为标记点,分析几组年轮序列的同步性,这样就可排除假年轮,或补进缺失的年轮,最后获得每个年轮的正确生成年代。

树木的年轮还是大气污染的资料储存库。例如由开采金属矿藏,或金属冶炼加工中飞扬出来的重金属尘埃,逐渐沉降到附近的土壤中,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从土壤中吸进大量重金属,结果通过光谱分析,便可测出年轮中“记录”下来的各年吸收重金属的含量。当氟化氢气体的污染侵害松树只有几星期,从年轮上即可表现出生长不良的痕迹来。因此,近年来,利用树木年轮来了解大气污染的情况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树桩横断面上的年轮往往可以帮助辨明方向。因为在树木生长过程中。树干朝南一面受阳光照射较多,形成层原始细胞分裂也较迅速,径向生长加快,结果茎干南面的年轮也较宽。而在茎干背阴朝北的一面,年轮则明显狭窄。

锯开的树木的横断面上长着一圈一圈的印痕,这就是树木的年轮,数一数大树横断面上有多少个圈,就能知道这棵树生长了多少年。

大树是怎样在一年的四季里形成一圈年轮的呢?生物学上讲,在树皮和木质之间有一层细胞,这层细胞整整齐齐围成一个圈,又不断分裂出新细胞来,年复一年,树木便会越长越粗壮,这层细胞叫形成层。春夏雨季,阳光明媚、雨水丰足,树木便会迅速生长。这时形成层迅速分裂出许许多多新的细胞来,这些细胞个儿大,形成的木质显得疏松,颜色也较浅。进入秋天,天气由暖变冷,雨水相应减少,这时,形成层分裂细胞的速度减慢,分裂出来的细胞个儿较小,颜色很深,质地细密。由于木质的疏密不同和颜色的深浅不同,就形成了一圈清晰的年轮。年复一年,年轮不断增多,小树也渐渐长得高大粗壮了

目前人们沿未发现没有年轮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