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

2、自己只在一定的方面和领域有所建树,对其他的却一无所知。

3、自己只是专心研究某一方面或领域,对其他的却一窍不通。

4、人要学会谦卑,懂得自己的不足并虚心请教。

5、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会是什么都会的,不断地学习是求知的根本。

老子的道家学说是否胜过孔子的儒家学说?老子是否为孔子的老师?

老子和孔子会对这个问题无语。老子肯定会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孔子肯定会说:我远远不如我的老师。老子道德经开创道家,孔子却不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只是集大成,所以后代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他有很多老师:老聃,郯子,师襄。。。。三人行必有我师,入太庙,每事问。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教习学生的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自己并没有写出什么书籍,思想则体现在他整理的书籍里,以及后代弟子撰写的《论语》中。百家都出于诗书礼乐易春秋。所以都出于传统的文化。儒家继承的就是这个传统文化。我个人觉得,青年人应该偏向儒家,年纪大了就偏向道家;国家弱的时候应该无为韬光养晦,用道家,国家强大的时候就应该兴礼仪,求教化,用儒家。而国家的精神,应该用儒家。但没有一个绝对的用道家或者用儒家的,因为后面儒家已经吸收了各家各派的思想,渐渐的儒家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与老子是师生关系么

史家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和孔子基本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有人考证老子的年龄比孔子稍大一些,应该大30-40岁左右吧考证还说,孔子在30岁左右的时候,还先后几次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因而也算得上是师徒关系大家知道,孔子是一个特别喜欢入世做官的人,一心想往上爬,并研究做官的理论,又提倡复辟周礼他的一句明言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后来传下来的根据孔子讲义整理出来的《论语》,很多地方讲到为臣为君之道虽然孔子把老子当做自己的老师但是,老子在很多地方还是看不起孔子的学说和观点的,不可避免要牵涉到为人有时候对待孔子说话也不是太客气《史记》记载,有一次孔子去首都(当时老子是周天子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因为那时候周朝统治已经很乱了,诸侯纷争,礼乐崩坏,孔子的理想是恢复秩序,回到周召盛世老子年龄大,学问高,见多识广,所以孔子向他请教礼并且抱怨自己的观点不被诸侯接受,很苦闷老子对他就不是太客气,说:“你所说的那些,相关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剩下他们说过的话还在了而且,自重的人,得意的时候,就乘车扈从诸侯当个官;不得意的时候,那就要到处飘摇,低着头夹着尾巴做人我听说啊,好商人他的东西都深藏不露,就像什么也没有;道德高尚的人,看起来像个傻子(大智若愚)你啊,还是要去掉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那些得意洋洋的脸色,以及好色的欲念这些都无益与先生你呀!我能够告诉你的,也就这么多了” 开始的话,骂地还比较笼统,后来就是直接的批评挖苦孔子了据说孔子后来回去了,并没有多么生气,还对他的学生们赞叹:“我们以前只是听说过龙,但是没有见过,现在见了老子,才算知道什么是龙了人家老子那才叫龙啊!” 这两个人的态度反差,很像现在网络上,破落贵族骂新贵是“凹造型”,新贵们非但不生气,还要高兴地感谢阿姨关心一样按说老子也是很有年纪和修养的人了,孔子也30好几了而且孔子当时又是办学,又是当官,算是个成功人士了,在很讲究礼仪的周朝,老子这样对待孔子,显然是很意外和异常的事那么,为什么老子这样不客气的对待孔子呢这其间我想主要还是学术的分歧,导致了处世方法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世界观不同,导致方和行为观不同因而才会出现老子那么不客气的话因为,老子的世界观是“无为而治”,是出世的思想;而孔子的世界观则是积极“入世”的,所以导致认识上的严重分歧可能老子是想改变孔子的,但是,孔子并没有被改变,所以老子才那么的生气,说话也就很不客气了老子的继承者庄子在他的文章《天运》中,妙笔生花,把这件事记载的更是生动,但是观点有些更倾向于贬低孔子有人以此认为老子和孔子当时水火不容甚至是老子很胆小,从孔子公报私仇,诛杀办学的对手少征卯这件事情上,感到了自身的危险(因为他知道孔子学派的渊源底细,孔子又遍布天下),所以,赶快跑到秦陇甚至沙漠以西躲起来了这个观点是章太炎大胆推测的,但是似乎站不住脚鲁迅也不是太赞成从当时学术界近于宗教的门派体系看,因为孔子是那样的推崇和尊重老子,他或者他的们,阴谋杀害老子的可能性,是基本不存在这就是著名的老子骑青牛出关的事这件事直接导致了道家经典《道德经》的问世,因此也成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历史记载很多但都近似于传说历史不得而知老子出关后来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浪漫的传说之一,出关也成了最著名的历史悬案之一还是司马迁的评价更客观,也许更接近于历史真实他是这样说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就是说,老子在周朝做官久了,眼看着周王朝一步步衰落,走向完蛋,久离开隐居了司马迁同时评价他们的学术分歧(或者说是纷争)是:“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预谋’,岂谓是也!” 意思是,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都想除掉孔子的儒学;同样信奉儒学的人,也想除掉老子学说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写照看来那时候的学术斗争也是蛮激烈的!至于想除掉某学说和除掉某学说的代表人物,是不是一回事,我看还是有点区别不过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这是一回事儿我个人认为,“老子出关”这一事件如果存在的话,与其说是一次学术冲突的结果,毋宁说是老子为了诠释和检验自己的“无为”学说,而进行的一次自我流放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把老子比作龙一样的高深和难以琢磨,认为自己不如他孔子的学问渊源于老子。确切地说,孔子所研究的只是老子提出的理论里的分支,孔子引而申之,自成一家。孔子终身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的是“仁义礼”,而老子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的“仁义礼”在老子的理论里排在道与德的后面,是老子理论总纲中所涵盖的内容。老子5000多字的《道德经》是纲领性文献(道教),孔子从中选些内容加以研究并发展成为儒教

孔子的弟子问他:“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