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2、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

3、提倡“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

4、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5、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6、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要求统治阶级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孔子,创办了什么学派提出了什么样的学说

1政治思想:仁 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礼的话就是强调忠君尊王 等级分明

2教育成就:提倡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知识的局面

不过他挺轻视体力劳动的

孔子,创办了什么学派?提出了什么样的学说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中国学术思想中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一‘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天道观上,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谈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

在历史观上,它标榜“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是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

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指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首。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战国时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主流。儒家为适合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如在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以及谶纬之学;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在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在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日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但由于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二千余家,它的经典曾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实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