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收女徒弟的原因:

春秋时期,贫民的女孩子是不会读书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而贵族女子要读书的话,也会有专门的老师单独授课,孔子一向坚持“非礼无行”,自然不会单独教一个女学生,女孩子也不会愿意和一帮男人围着孔子听课。

《二十四愚孝》(22)

这个故事和百里奚之类的人没啥关系,春秋战国时代,确实有个百里奚,他是春秋时代一个著名人物。本故事主人公是仲由(BC542年-BC480年),字子路。

可是,我还是想讲讲百里奚。百里奚(约前725—公元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春秋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百里奚被晋国俘虏,成为亡国奴,陪嫁到秦国,后来不堪屈辱逃跑。本想着去楚国,看有没有可能给楚成王(BC691-BC626)打打工,奈何这个楚成王不识货,南阳的楚人把百里奚抓住后,让他放牛去。

这个秦穆公(约BC670-BC621)知道百里奚有本事啊,不能让楚国人知道百里奚的厉害。于是,秦穆公派人去南阳买奴隶,随意用五张羊皮就把百里奚买了回来。因此这个百里奚后来有个外号叫“五羖大夫”。

这回秦穆公开始给百里奚道歉道:“我知百里先生是能人,先前不知先生也驾临荜国,故有失远迎,才致使先生在楚国受此大苦,我愿将国事交于先生,望先生教我富国强兵之法!”

既然秦国一国之君都道歉过了,也就不追究之前在秦国受到的奴隶待遇了。再说去了楚国,一个人不认识,还是被当做奴隶看待啊!百里奚也就借坡下驴,被秦穆公拜为大夫。

这当了大秦国大夫后,楚国人听说了放跑了能人,然后就去告诉楚成王,楚成王知道后,直拍大腿道:“这是哪个杀千刀的,害得本王错失一名股肱之臣啊!”

百里奚做秦相七年,勤理政务,平易近人,生活俭朴,开始重视发掘人才,“谋无不当,举必有功”,使秦国大治,遂建春秋霸业。

话说,等到百里奚死的时候,“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就是说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了,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号子。

闲话休提,继续讲真正的“百里负米”故事。

暂且不说百里奚,接着说本故事“百里负米”,既然百里不是指代人,那一定就是指真的百里距离了。

这个仲由,少年时,家穷得叮当响,他从事各种劳作,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常吃野菜充饥。所以,仲由家庭那是百分百的无产阶级啊!说到仲由,不能不先说说他师父孔子啊!孔子较仲由大9岁。

孔子是没落的贵族,孔子老爹本是宋国贵族,因为在宋国宫廷内乱中,孔子他爹的曾祖逃到了鲁国,那好歹也是宋国大夫之后,随行的仆人有很多的,在鲁国也过得不错。

孔子他爹也只能在陬邑这个小地方当个大夫,那也是奴隶主之一啊!只不过,作为外来的贵族始终干不过本地鲁国人。所以孔子他爹也是越混越差。

话说孔子他爹六十多岁了,一连生了九个闺女,就是生不出来儿子。再娶小妾终于生一个儿子,也就是孟皮。

大女儿二女儿都不愿意嫁给孔子他爹,因为孔子他爹是个66岁的糟老头,而只有13岁的小女儿,啥都不懂,全凭父母做主,好惨啊,13岁黄花大闺女要嫁一个66岁的糟老头子啊!

反正结果就是14岁的少女颜征,在艰难困苦中生下孔子,好好生活了三年功夫,孔子他爹一病呜呼了。然后,孔子他姐姐和大妈就把孔子和颜征在,以及孟皮和孟皮妈妈全赶走了。

另外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个记载令孔子后人很没面子啊,我老祖竟然是和一个13岁未成年女孩野合才出生。这里的纥就是孔子他爹。

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一个叫徵在。颜氏问三个女儿说:“陬邑大夫叔梁纥,虽然父、祖为卿士,但他是先圣王裔。此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我很喜欢他。虽然岁数有点大,性情有些严厉,但这些都没什么问题。你们三个谁愿意做他的妻子。”

两个大女儿都默不作声,小女儿徵在上前回答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不用再问了。”父亲听出了这话的语气,说:“你能行。”于是就将小女儿嫁给了叔梁纥。

故事讲述很精彩,奈何大家还是不信《孔子家语》,只相信司马迁,至于史学界争论的不是孔子是不是野合而生,而是野合到什么程度。╯□╰

史学界给出三种不同意思的野合,大致如下:

野合一:中国古代礼仪认为结婚生育的合适岁数,男性应该在16至64岁之间,女性应该在14岁至49岁之间。凡是在这个范围之外的都是不合礼仪的,均叫“野合”。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迎娶颜徵在时已66 岁,母亲也才13岁,故称之为“野合”。

野合三:叔梁纥和颜徵在于野外交合(这是一种古代习俗),故称之“野合”。是否这孔子他爹居心不良,把颜徵在骗到荒郊野外,行那野合之事,更有人言之凿凿,说就是在尼山上野合的,所以孔子叫孔尼。

不论哪一种“野合”,于孔子的名声都不大好,这大概也是孔子他妈在陬邑(山东济宁)没法混了原因之所在,孔子和孟皮一起随着妈妈搬到了阙里(山东曲阜)。

总之孔子在鲁国阙里,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贫苦生活,因为孔子母家族明显不是奴隶主(公侯伯子男),连男爵都不是,基本上是奴隶阶级级别。

后来,17岁的孔子要去参加季氏家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这就充分说明,孔子一定是不受当时社会接受才来到这个人间的。同一年,孔子妈妈颜徵在因病操劳过多而去世,想想都是祸不单行啊!

19岁时孔子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没有办法啊,已经被士族拒绝在千里之外,只好娶奴隶阶级女孩子!

20岁时,孔子开始在老哥等帮助下接近鲁昭公,同年生下儿子孔鲤,因为正好被鲁昭公赐鲤鱼,真是太吉利了,所以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同一年(BC531年),鲁昭公给孔子的那个仓库管理工作,大致都挣不到什么钱,更有甚者让老婆贴钱,这让夫妻二人矛盾重重,因此孔子说出来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所以,我觉得不如结合孔子的心态,去理解这句话,倒是不一定非要把问题扩大化,说什么孔子歧视女性。

实际上,他这时候,老妈都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身边除了老婆,还真是其她女性不多,当然宋国还有个大美女南子。虽然是孔子的梦中情人,奈何孔子身份太地位!囧╯□╰

当然,一个三岁的孩子,我们没法子要求他特别乖巧,而且是那种难得的子嗣,因为孔子老爹老来得子,很可能把他宠上天去了。孔子他爹一去世,孔子就被姐姐们还有大妈扫地出门了。

加上那个时代,本来就是男尊女卑时代,女孩子都不让继承财产,只有健康的男孩才能继承财产。

倘若又不是孔子他六十六岁的老头子,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孔子妈妈颜徵在尼山睡了,还就留不下伟大人物孔子了。

是故,“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孔子在那种奴隶社会末期说出来,也没什么不符合事实的,我们不能用现代思想死搬硬套在孔子头上,那样反而可笑了!

孔子25岁后,渐渐开始想搞副业,当然是私人教师,只要提腊肉来就收徒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打通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的阶级固化问题,但同时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

咱们今天要讲的的前期工作,基本上讲完了,接着就要说说这个仲由,如何被孔子收为徒弟的故事。

孔子是文化人,从小跟着哥哥孟皮,那是读了很多书的,孔子他爹虽然去世了,但是他哥还活着,而且几乎是形影不离。

没有了老爸的宠溺,那就好好读书,大概率这个孟皮本身就是为教育家,只是为了突出孔子,这位哥哥就没有重点讲,或者哪怕不是教育家,起码崇尚文化知识,当时能够给小弟孔子找来的书籍,恐怕都被他找来了。

终于,孔子在老婆大人的骂骂咧咧声中,在忧愁每日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屈服于现实,开始想办法把脑袋里的智慧换点有用的东西,哪怕一挂腊肉也行啊!

这日,在鲁国都城中,我们十余岁的小仲由,准备去四五十里路外的亲戚家借米吃。我在第二部分就讲过子路家穷,那也是奴隶阶级,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原来这一次,年老的父母生病了,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仲由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

走了几十里路,坐在路边休息了半天,就等有个人路过欺负一下子。人高马大的子路拦住了孔子去路,抬手就是一铁拳,把孔夫子打倒在地。

子路也不尊敬他,骂道:“破落公子哥,孔老二,这次又被我逮着了!让你天天瞧不起我们乡下人,下次再斜眼看我,我还揍你!”

孔子哼哼唧唧喊了半天,开始道:“我的仲少爷啊,我还哪敢瞧不上您啊!您武艺高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将来定是个大将军啊!我早就端正态度,什么士族高高在上,我在那些仕族眼里狗屁都不是一个。……”

孔子此时把仲由一通乱夸,仲由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仲由把孔子扶起来,本还想教训孔子一顿,却是被孔子问道:“仲少爷,你这是去哪里?我记得你家离这里蛮远的。”

仲由正好免得尴尬,摸着脑门道:“我要去四十里外借米,我妈病了想吃米,我去给他借点来。”

“不了,不啦!我都已经走一半了!不过还是谢谢你啊!我知道孔大夫有文化,不要嫌弃我乡下人粗鲁就好,我走啦!”

于是,小小的仲由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大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不久,仲由老妈听说儿子把孔子都揍了好几次了,这还得了,要不是孔子不责怪,告到官府,他们家可要吃不了兜着走。

公元前521年,孔子三十而立,正式准备广收门徒。仲由听说孔子要收徒,第一个就站出来说:“夫子啊,我可是免费给您当护卫,当了好几年了,保护费也值不少腊肉了啊!”

孔子哈哈一笑,你也不说要学习啊,仲由啊,我给你取个名字,以后就叫“子路”,指路明灯,一定要按照为师的话去做啊!

“好啊,好啊!谢谢夫子赐字啊!”仲由可开心了,这一年,仲由21岁。

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自从孔子开始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把一些三教九流都请到家里教授知识学问,我们的孔夫人可就不开心了。

二来孔夫人还要带个儿子孔鲤和小女儿孔姣,男人要搞事情,女人都要把家务全操持了,简直有干不完的活,现在又多一群糙汉子的生活起居要收拾,孔夫人别提多操心了。

三来从心理上讲,以前看上孔子是因为孔子好歹是个贵族,和上层领导一直密切来往交流,是只绩优股,看看现在和一群跟自己一样的贱民一起讨论国事,笑死自己了,什么时候小老百姓还能左右国事了,向来都是贵族说了算啊!

这第一批学生有四个,冉耕和闵损以及颜路,这个颜路是自己亲戚说不得只能收了,颜路不过也是更悲催的破落贵族,所以,包括仲由大护卫一起,共四个学生。

于是孔夫人开始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开始抱怨开始数落,开始吐槽,开始给孔子传播负能量,甚至晚上直接把孔子踢下床,不让他近身,这就搞得孔子很郁闷了。

孔子常说:“食色性也!”你这都不让我吃饭,我的本性都得不到满足,我岂不是很惨,于是他说出了那句有名的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一年后,孔子忍无可忍,把老婆给休了。孔子还真不信了,没有女人就不能生活了,此时孔鲤也有十多岁了,也可以照顾妹妹孔姣了。

话又说回来,这个孔夫人确实不太聪明,跟着孔子十几年,也没学会聪明一点,教出来的儿子孔鲤(前532-前483)也不像孔子啊,很一般,就好比鲁迅的孩子周海婴也一般。

孔子的家世和私人生活,孔子弟子基本上不记录,这就让后人也不知道孔姣这个名字对不对,也不知道孔夫人离婚后生活怎么样。

只不过,总有蛛丝马迹,能够让大家猜到结局。原来大鱼的妈妈过得并不好,被孔子休了后,一直住在娘家,终究是母子连心。

我只能说这个孔老二太可恶了,竟然不让儿子尽孝,让儿子悲痛的心憋着,终于两年后孔鲤也追寻老妈而去,不愿意再看到这个死糟老头子。

孔子直到死了儿子,应该总算有点悲痛了,四年后,也见了阎王去。我想孔子不让儿子伯鱼尽孝的事情,子路肯定会很不满,甚至骂他老师也有可能。

说实话,研究完孔子的一生,感觉孔子这人不大讨人喜欢,反而是子路,格外教人喜欢。

正因为忠贞不二,结局就是因为衷心而被人砍成肉酱。仲由在480年死后,孔子尽管活着时候一再痛骂子路,一旦人死了,比死了儿子还要悲痛。

有一次吃饭,徒弟拿来肉酱,孔子一见就吃不下去了,拿起盖子盖上,然后不吃饭了,吃不下了,以后众人才知道,他想仲由这个毕生追随的弟子了。

二人是师徒,也是“父子”,也是护卫与主人,当然后来也没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杀孔子。

儒家把子路这么个直性子,也封上了大孝子之一,供后人学习和参考,这倒是我没想到的。

这么说来,本故事倒是没有什么可以批判的啊!那就顺便批判一下虚伪的儒学吧。孔子自己都没有那么孝道,甚至不让儿子守孝道,这就是孔子的双标之处,我们要加以批判。

孔子作为奴隶社会制度下的上层阶级,他的言行肯定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尽管他打破了穷苦百姓也可以学习知识的壁垒,那也是他在妻子逼迫之下换来的第二条路。

如果能够做官挣钱,他绝对还是首选做官,就是因为上升之路渺茫,各国君主都不要他这个只会夸夸其谈,做不好实事的牛皮大王,所以他不得已,只好搞副业挣点外快度日。

他也好色,南子让他去见见面,聊聊人生聊聊理想,他就屁颠屁颠去见了大美女,见大美女穿着风骚,带着金银首饰,奢侈的模样,他也会不开心了。搞得护卫长子路误会孔子说:“夫子,您是不是和南子有一腿啊!我怎么听到房子里叮叮当当的声音?”

孔子马上发誓说:“子路啊,你别怀疑我啊!我若是做了对不起人的事,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子路马上相信了,哈哈,也就子路这么个直性子相信孔子啊!倘若是子夏,他就一定不信,反而会觉得这很正常,一切从实用主义出发,南子这女人,有利用价值,为什么不见见呢?

最后这一部分,我和一群小伙伴做一个讨论,现将讨论过程与结果记录如下,以分享给大家,倘若觉得好玩,不妨也积极参与讨论哦!

齐久说:“肯定是子路啊,子路多么可爱,忠心不二的一个人,哪像孔老二这么虚伪啊!孔老二提倡忠义,自己却背井离乡到他国求官,用现在的说法叫投敌叛国,他的忠也只是有奶便是娘。孔子提倡孝顺,却没有尽过孝子的本份,一个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的人就没有赡养父母的机会,他是体会不到赡养老父老母的难处的,赡养有德的老人还心里好受些,赡养缺德的老人就是大苦大难。所以说孔子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若是孔子的母亲能活八九十岁,身体又不好,孔子是真孝子还是真逆子还很难说的,俗话说的好:久病床前无孝子。作为孩子的孔俚,母亲去世一周年之际,因思念亡母而失声哭泣,却遭到孔子的斥责,认为孔俚过分了,足以说明孔子的冷酷无情。儿思亡母本是情真,说明母子间是有感情的,如果对亡故的至亲一滴眼泪都没有,也只有怨恨的份了,这显然是不孝的行为。所以说孔子是嘴上一套,做又一套的超级骗子,是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萧萧答道:“孔丘吹牛说大话搞虚假宣传,而且他有强迫症!明明一心想要入仕,但是他又拒绝学习关于除了礼教以外的其他富国强兵安民兴业的本领,所以他不管是管什么都强调礼学的全能性,要以礼治军、以礼理财、以礼外交、以礼治民,最后导致了鲁国在杏坛儒家出现以后越来越弱,失去了振兴国家的自救机会。杏坛儒生们在把鲁国消耗一空以后又转移到了当时还比较强大的齐国,发展出了稷下儒学,结果齐国在稷下儒学出现以后不到一百年就面临灭亡。这样的孔老二,太恐怖了,跟谁谁倒霉啊,我还是选择子路做朋友吧!”

悠悠答:“孔子思想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元凶。”

梅琴答:“谁愿意跟着一个江湖骗子到处流浪呀?孔子只是个普通人,不是什么圣人!”

芮山答:“渣男一个,惶惶如丧家之犬!!!!!!别再捧!选一条狗也不要他做朋友!选子路。”

辛耳说:“阿山说得对,<丧家犬>是最形象最生动最深刻的评价和写照了。也许有人会问,孔子到底是谁家的走狗?也许有人从未想过孔子是谁的狗,其实答案很简单,孔子是奴隶制家的走狗,他一生为复辟奴隶制奔走,而奴隶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了,所以孔子才真正是奴隶制家的丧家之犬。我喜欢子路。”

薇薇答道:“咦!你们怎么那么讨厌孔子呢?又不是要选择他做老师,是选择朋友嘛!我还是选择孔子做个朋友吧!毕竟孔子见多识广嘛!周游列国,见识了好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可能,听听他讲故事吹牛皮也不错啊!子路吹牛一定吹不过孔子!╯□╰!”

孔子有几个学生几男的几个女的

孔子喜欢既帅气多金又有才华的子贡,只不过对他的要求很严格大家就觉得孔子不喜欢这个弟子。孔子除了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之外,还是一个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的教育,最著名的就是72贤人,这72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根据自己徒弟的每一个性格制定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子贡他这一生前半生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多么大的挫折。

所以孔子对他的要求非常的严格,同时对他的要求也非常高。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他给子贡设置了很多学业上的困难,经常在各方面敲打他,其实就是为了让他知道天高地厚,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能让他养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他主张把个人德行放到社会领域去考察,个人的才能不能凌驾于个人的品德之上,在考察人才方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的品德。

子贡的个人能力是孔子弟子中极为突出的一个,孔子也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能力越大的人在他的仕途之路上他就越容易变得更加膨胀,孔子之所以这么要求的严格子贡的个人行为,就是为了让他养成谦虚谨慎的性格,要让他时刻收敛自己的光芒,不要让自己的光芒刺伤别人。这将会影响弟子的一生,孔子为人处世的准则也影响着子贡的一生。

孔子这么严格的管教子贡才成就了他后半生的辉煌。子贡对于孔子的敬重之情也是比天高比地厚,孔子在临终之前他一直陪在孔子的旁边,他想陪自己的老师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他感谢孔子为他所做出的一切,他感谢孔子对他的教育。子贡也是孔门弟子中最有实力且功业卓著的一流人才

孔子一生娶了几个老婆?

孔子学生 都是男的 那时候女的不上学 孔子一生,据史书记载,教导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概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欣赏的优秀弟子。他们是: 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从学生们的年岁,以及他们的籍贯,我们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不同的时期中,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以后到45岁之间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概年轻7、8岁到15岁之间。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岁以后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30岁左右,以鲁地、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外国,停留最长时间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此段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 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有成就,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不少他的生出仕於多国,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为邑宰,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这批学生有: 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 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 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 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於瞿 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70岁之间收的弟子,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六经。所收弟子有来自多国,而以文学、言语见长。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这批学生有: 卜商(少孔子40岁)卫人,魏文侯师,后世有子夏之儒 曾参(少孔子46岁)卫人,传孝经,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孙) 有若(少孔子43岁)鲁人,又称有子。 言偃(少孔子45岁)吴人,后世有子游之儒。 颛孙师(少孔子48岁)陈人,孔子曾说过:“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辟”等,后世有子张之儒。 樊迟(少孔子36岁)齐人,问稼,孔子斥为“小人”;问仁,孔子答以“爱人”。 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隐而不仕。谓:“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孔子教导学生的方法,最为后人乐道的,有以下数端: 有教无类 孔子本身是贵族出身,政治上仍力谋恢复旧制度(复周礼),但在教育方面,他却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一手把官学转为私学,把属於贵族的知识材艺传授给一般庶民。他所收的学生,就阶级身份以致资质方面来说,都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他对自己的学生,不论贫富、不别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父子两代,或叔侄两代来求学的,如颜路、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好学生,他固然欢喜欣赏,性行顽劣的,他也一样尽心教导。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学生中,真是诸色人等都有。 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宫适、司马牛;卑贱贫穷出身的子弟如:颜回、闵子骞、原宪、曾参、子路、冉耕、冉雍、公冶长等。品格好,资质高的学生如:颜回、子贡、子夏、子游等;资质鲁钝的学生如:高柴、曾参、子路等;品德较差的学生如:宰我、冉求、原壤、子张等。孔子莫不悉心教导,循循善诱。

关于孔子的夫人,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一个——亓(qi)官氏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当年孔子经太史推荐在季平子手下作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可以考虑婚事了。当时孔子的父亲在孔子3岁时就已去世,于是孔子的哥哥伯尼(又名孟皮,字伯尼,因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的那位)便替他拿了鸡、大雁和小猪、帛锦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去提亲。亓官氏托伯尼将一块绣有一对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于孔子作为爱情的信物,于是二人成亲。可见孔子的婚姻,也是典型的包办婚姻,二人既非青梅竹马,也非两小无猜,甚至俩人很可能此前还不认识。

亓官氏为孔子生有一儿一女,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儿子出生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给孔子,于是孔子就给这个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先孔子七年去世。

关于孔子的婚姻生活, 历史 记载很少,不过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看来,二人的感情估计不咋地。传说孔子曾将亓官氏“休出”,也就是送她回娘家,二人“离婚”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亓官氏嫌孔子没钱,仕途又不顺,还天天跟一帮徒弟周游列国不顾家,自己“单飞”的。据《礼记》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这里伯鱼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他在母亲逝世一周年时穿着孝服哀哀哭泣。孔子听到后,问谁在哭,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说:哼,太过了啊。孔鲤听说之后,便脱去丧服不再哭泣。妻子去世才一年,就已经冷淡至此!

不过后来孔子被尊奉,后世不断加封,但直到宋朝,加封的恩泽才到了这个妻子亓官氏身上,北宋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亓官氏首次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不过孔子去世后,亓官氏是和孔子一起被祭祀的,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该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享受着后人的奉祀。

孔子的一生,家庭算是不幸的,幼年丧父,儿子孔鲤先殁于孔子,妻子亓官氏66岁去世,早于孔子七年,孔子晚年,丧子、丧妻,是很悲痛的!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而《论语》又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作为一名思想界的巨人,能够站在文化的顶峰,除了与他自身的学识和领悟能力有关以外,还与他背后的女人有关。

我们都了解孔子的一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里的“鲤”,就是指孔子的孩子孔鲤,意思是说,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既然如此,我们就知道了,孔子是有老婆孩子的。那么,孔子的老婆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自古被称为圣人,圣人的妻子在 历史 上没有什么记载,应该推测,他的妻子是个温柔贤惠的人,她一生为孔子生下一儿一女。孔子的老婆叫丌官氏,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管职。孔子的夫人即为亓官氏的后人。

公元前532年,孔子依照母亲的意愿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当时孔子十九岁,经太史推荐在季平子手下作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经过父母的考察,媒妁之言,一桩婚事就这么拍板了。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宋朝时期追封为郓国夫人。如今孔庙中的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专祠。孔子夫人在史书上称为“丌官氏”。

也有一种说法,说孔子与丌官氏虽然婚后育有子女,但是生活却过得不幸福,甚至还把自己的妻子休掉了,不知道这样的说法可信不可信。《大德礼记》中列出了“出妻”的律条和理由:“妇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对照这些标准,妻子多半是犯了“口多言”的毛病。整天在孔子的面前絮絮叨叨的,孔子受不了,再加上孔子作为一位有知识的有思想的人,后来成了先生,成先生的孔子深得学生的爱戴,也深受家长的欢迎,还参与到政治中去,于是 社会 地位越来越高,与自己糟糠之妻已经没有什么共同的语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就越来越激发,甚至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也就是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坐过牢的公冶长。孔子的女儿是公冶长的妻子 由于史无明文,对于孔子的女儿我们已无从知晓。也就是说,没人知道孔子的女儿的名字。关于孔子的儿子,我们却能从史书上找到许多关于他的记载。

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有人说’孔鲤对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

孔子的死,除了自然的生老病死外,大概也与他的孤寂有关吧。孔子之死就是这样。孔子本来应该是自信的,满足的,有那么多的学生,那么多的好学生,自己又有那么多的学术建树,足以名垂千古。可是晚年孔子的心中却是一片悲凉。首先是“吾道不行”。 “克己复礼”、“吾其为东周”的理想彻底破灭, 社会 不但不见起色,而且比以往更糟。老年孔子饱尝理想破灭的灰心和英雄垂暮的无奈。再者是儿子孔鲤先己而去,孔子深受老年丧子之痛,不久自己心爱的学生又死了,所以他痛苦到呼天抢地:“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七十三岁这最后一年,忠心耿耿的子路又死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予者,其由与!”而今,子路也死了。老先生伤心之极,大病。

于是,内心痛苦的孔子,在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答案是妻一个,妾是没有的,情人倒是有,卫国国君之君夫人南子,但孔丘被弟子仲由喝骂后幡然醒悟,浪子回头,并没有成功出轨,其妻是亓官氏之女。

亓官氏之女是宋国人,为孔子生一子一女,子孔鲤,早逝,女,嫁给自家弟子公治长。

孔鲤娶一妻一妾,原因是妻过三旬,尚不能生育,妾为孔鲤生子孔及。

孔及也就是述圣!孟子的师爷!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国王,其祖在宋国也做过国君,他人虽在鲁国,但娶祖先之地女儿,也可以说的通。

但要指出的是,在春秋时期,同姓是不为婚的,孔子姓子,而亓官氏又在宋国为贵族,那么问题出现了,亓官氏姓什么?

孔子及孔子的母亲颜氏作为重视礼教的人,她们是不可能犯这样低级错误的。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亓官氏不是宋国的本土贵族,应该是个小贵族,还是外来贵族,原因是宋国的朝政都是宗法分封下来的,权利土地都是由国君亲族掌控。

不过这也对,孔子虽然是贵族后裔,但毕竟是家道中落的私生子,连他父亲的贵族佩剑都没有资格携带。

史书上记载,孔子之兄孟皮曾经以此理由夺走了其父送给他的佩剑。

亓官氏对于孔子而言可谓是任劳任怨,孔子在外游学多年,亓官氏照顾家庭,打扫门楣,为孔丘成为圣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定然有个传奇女子,我想亓官氏就是最好的力证!

孔子妻子虽然只有一个,但是也差点劈腿。那是他在卫国时,他和君夫人南子有过 情感 上的交流,她们发现彼此很多相同的地方,有向知心情人的方向演化。

不过,孔丘弟子仲由的喝骂,让他幡然醒悟,刹住了脚,离开了南子。

所以孔子在男女感情上是有瑕疵的,不过他是男人,还是有才华多情多慧的男人,也属于正常。

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一生娶了几个老婆?

明白一点,孔子家里贫穷,又处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你告诉我能娶几个?

就一个,亓官氏,最后两人还分居了,倒是闹过绯闻,却被弟子子路搅黄了。

孔子姓子

说个好玩的事情,今天看见一个人在一本正经地解说孔子,我也一本正经地看了,实在忍不住笑。

他是这么说的。

孔子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名丘,字仲尼(古人有名也有字),所以孔子其实该叫“孔丘”,但我们为什么叫他“孔子”呢?因为“子”是一种尊称,就是“先生”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先生”。

我为什么笑呢,因为我也犯过这个错误……

“子”,原是殷商的国姓。商始祖偰,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被舜帝封在商地并赐姓为“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姓算是宋国的国姓。

孔父嘉辅佐宋殇公,却被华督所杀,随后华督又杀害了宋殇公,导致宋国内乱。华督贿赂了各国国主,平息了声张正义的怒火,但也不敢自立为王,于是迎回了宋庄公。宋庄公被突如其来的王位幸福得找不到北,自然要大大重用华督,华氏一族也就成为宋国最有权势的名门望族。

华氏不肯放过孔父嘉的后人,一再排挤打压,曾孙防叔只好逃到了鲁国去生存发展。到六世孙孔子出世,便以先祖的字“孔父”为氏,这才出现了孔氏,也就是说 孔子是孔氏的第一人。

孔子的“子”,其实是宋国的国姓,孔是氏,所以千万别闹出“孔先生”的笑话了。

“姓”由天子赐,“氏”可以由诸侯赐,用以区分嫡庶、别出贵贱,这就是姓氏的差别。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官至陬邑大夫,家庭肯定富裕,但为什么孔子却很穷呢?其中的苦水便是让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起源。

家贫晚婚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9个女儿,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又有足疾,都没法作为家族继承人,叔梁纥于是向鲁国颜氏求婚,娶了颜征在,这才有了孔子。

孔子出生头顶凹陷,属于七漏,不易养活,母亲颜征在就去尼丘山替儿子祈福,希望保的儿子性命, 健康 成长,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了,生了9个女儿的施氏怕孔子成为家产继承人,就以正妻的身份把颜征在母子赶出了家门,好心的颜征在还把不受待见有足疾的孟皮也带走了,搬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苦的生活,三人相依为命。

一个女人没有依靠,独自拉扯大两个孩子,无形中就把自己活成了伟大的母亲!

孔子见到了母亲的含辛茹苦,见惯了母亲的朴素勤劳,也知道了母亲的艰难和生活的不易,所以说出了十五岁立志的话,母亲无形中成为了孔子未来妻子的参照。

有件事对孔子触动特别大!

在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这个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的女人终于累了,在孩子能够自立的时候选择闭上了眼晴,她没能看见儿子娶妻生子,这是与世无争的她唯一的遗憾。

孔子不知道父亲叔梁纥的葬地,只好将母亲遗体浅葬于五父之衢,然后开始打听父亲的墓址。等到确认后,孔子才将母亲遗体迁至于防,按照礼制与父亲合葬一处。

孝,成了孔子着重提倡的礼制之一。

先敬而孝,孝而守礼,由孝及悌,孝非愚孝,而懂得几谏,父母不对的地方也要委婉地提出来。

对于父母,孔子都有深深的歉意,未能尽全孝,是遗憾也是亏欠。

同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引以为耻,更有了弘扬礼制的信念。

鲁昭公九年,孔子十九岁,由兄长孟皮遵照母亲颜征在的遗愿向宋国人丌官氏提亲,为的是回祖籍祭祖,有归宗、归根之意,以此可以看出,颜征在这位母亲,眼光的确不凡,不仅教导出了孔子的身正,也培养出了孔子的思正和意正。

春秋战国时期,19岁已属晚婚,家境贫寒的孔子这时名不见经传,娶宋国丌官氏之女为妻,显然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两人之间并没深厚的感情基础,加上受母亲一生的影响,注定了丌官氏的悲剧。

丌官为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职,为十五岁少年在头发上插笄举行成年礼的官员,因此孔子的妻子也算官家之后,可是与孔子的母亲相比,无论从眼光还是处事,丌官氏都显得太平凡。

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个平凡的妻子,一对比就是深深的伤害。

婚后生活

孔子20岁,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而孔子此时只是个管理仓库的委吏。鲁昭公却很赏识孔子的才能,听说孔子有后,便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国君赐鱼,乃是一大荣耀,因此孔子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如普通家庭一样,孔子与丌官氏的婚后生活由美好回归现实,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出现,对于一心做学问的孔子来说是不堪其扰。

次年孔子改作掌管畜牧的小吏乘田,还得干些粗活,不管对于孔子还是夫人来说,对这种现状都不满意。丌官氏希望孔子能够出人头地,立足仕途,而孔子却希望发展礼制、树立道德规范,一心做学问,分歧让彼此都倍感难受。

孔子27岁,开办私学,传书育人,开始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鲁国发生内乱,赏识孔子的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随后也去了齐国;仅隔了两年,受齐国大夫的所妒孔子又逃回了鲁国。

孔子又做回了老师,但是这显然不是丌官氏想要的结果,作为支持孔子的大后方,丌官氏需要的是安定、富足的生活,而不是孔子虚无的名气;孔子需要的妻子是理解自己,就如同母亲一样,但两人都无法做到对方想要的结果,所以孔子只能自嘲说四十不惑。

看淡了感情,生活越加平淡如水,孔鲤也就没了弟弟妹妹,孔子与妻子真正地成了相敬如宾的陌生人。

孔子带着弟子开始四处游历,妻子带着满腹不满看家育子,两人成为了两条平行线。

当曾经轻视孔子的阳虎劝孔子出仕时,孔子犹豫了,也许该为家停留一段时间了。随后升小司空、任大司寇,孔子开始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念,但很快因削弱三桓触及到季氏利益从而失去了季桓子的支持,失望的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夫妻两人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

丌官氏不明白孔子的所作所为,原本身居高位可以富贵一生,偏偏要倚文卖文,为实现理想而周游列国,背国离乡,弃家而不顾,身为一个大男人,这合适吗?

理念的冲突,两人的关系就越加冷淡,“失饪,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席不正,不食”,看似是遵守礼制,何尝不是一场对妻子的为难,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孔子终于发出自己的牢骚:“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

丌官氏的担心也并无道理,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并非都受到礼遇。途径陈国时被困半道绝粮七日,是子贡求助楚国派兵才得以生还;行至陈国、蔡国之间又被困,众多弟子饿病倒。战乱之时,哪有什么安身地?舍近求远,殊为不智。

孔子与妻子在矛盾中聚少离多,在孔子67岁的时候,亓官氏去世了,而此时孔子还在卫国。

一年后,孔鲤思念亡母,不禁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孔子听见了,知是儿子后很是生气,斥责道:“嘻!其甚也”,即是太过分了的意思。

孔子对妻子厌恶到了这程度吗?不是的,孝期过了,孔鲤便不该再着孝服哭泣,这违背了礼制,也是对亡母的不尊重,所以在孔子的世界里,礼制大过于感情。

孔子的绯闻

孔子带着弟子游历时名气已经很大,成为很多国君求教的大家,自然有相慕的红颜伸出橄榄枝,南子就是这么一位丽人。

南子虽然美丽,却是一朵多刺的玫瑰,带着媚毒。

南子原是宋国公主,嫁与卫灵公为妻,后贪慕公子朝美貌两人之间有了私情,最玩味的是卫灵公还纵容两人在洮地相会,这是卫灵公独特的嗜好还是写史书的人喝醉了呢?

反正我是不相信的,孔子也不相信,但是子路相信。

南子早已听说了孔子的大名,正好孔子来到了卫国,于是邀请孔子见过面。子路听闻后立马反对,这南子的就是朵出墙的红杏,老师你别太靠近,近墨者黑,吃不到羊肉反而惹一身骚。

孔子没办法,子路都这么说了,瓜田李下的,还是避个嫌好,于是拒绝了南子的好意。

南子一听郁闷了,我身为一国之母,见个人还被拒绝了?难道我丑?也不服气了,派人告诉孔子道:“你想见到卫灵公,先过了我这关再说。”

孔子要宣扬推广礼制,离不开国君的支持,只能去见南子。

两人隔帏想见。

孔子行跪拜大礼,南子钦佩孔子的才能,于是连忙回跪还礼,这下腰间佩戴的组玉撞击声就乱了,而在礼制上非常讲究组玉的鸣和之声,不得有杂音和乱音,否则就是不雅,南子因忙乱导致玉佩乱音足见对孔子的敬重,因此孔子才对子路解释说道,“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虽是无奈之举,但两人相见却是守礼知节。

事实上南子见孔子如同当今粉丝见偶像一样,只是一种满足心愿的相见,没有故事,也不关风月,但是子路还是不高兴,孔子也无奈了,所见的南子与传言的南子并不相同,说到底都是人言可畏的原因,因此直言道:“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这句话既可以解读为孔子发誓没做任何违背礼制的事,否则被天所不容,但孔子修身修德,还不至于被弟子一脸的不高兴就逼的赌咒发誓,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解读呢?

其一:可惜南子虽有娇美容颜,却没有与之匹配的道德观,是上天的疏忽,也是上天的吝啬。

孔子不会去胡乱评判不了解的人,只根据传言表达出惋惜之情,

其二:没有根据地胡乱否定一个人,老天也看不过眼,看不过眼啊!

孔子告诫子路不可听信流言而随意否定一个人,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成为人言可畏的推手。

也就是说,孔子与南子之间非常得清白,并没有什么暧昧之情。

孔子一生为了建立自己理想国度不得不周游列国,寻找有识的明君,借助其力量完成梦想,让天下人知礼守节,形成一个和睦的 社会 ,但孔子首先还是一个人,有 情感 、有喜恶,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所以才说“食色性也”。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是为了学说忽略了家庭和感情的人,不管是贫穷还是显达,一直都在专注学说,自然也就没有纳妾,一生中只娶了唯一的子妻亓官氏,可算专一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