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特异的艺术风格。舒婷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表达一种本质思辨的力量。

舒婷的诗中,橡树代表了什么?

舒婷在《致橡树》中主要表达了以下三种爱情观,第一、在爱情中要保持独立自主;第二、有同甘共苦的勇气;第三、爱情中的包容性。不得不说,舒婷表达的这四种爱情观其实都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理性的,这也是我们在爱情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在爱情中要保持独立自主

我们首先来谈谈爱情中的独立自主,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了自己要以“一棵树的形象”陪在你身边,其实这就是在说独立自主。舒婷认为“如果自己是木棉,那么自己也要以一棵树的形象站在爱人的旁边”,在爱情中的确是这样,相爱的两个人自然应该互相依偎,但是也要有彼此独立的能力,而不是离开对方自己就无法存活,否则这样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

(二)、有同甘共苦的勇气

其次要说的就是同甘共苦的勇气,这一种爱情观被舒婷用“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叙述出来了。舒婷在《致橡树》中,将自己比作是木棉,将爱人比作是橡树,她希望木棉和橡树能够一起经过四季中的寒潮、风雷和霹雳,也希望木棉和橡树共同欣赏自然的雾霭、流岚和霓虹,这其实就是在讲同甘共苦。

(三)、爱情中的包容性

最后要说的就是“爱情中的包容性”,这一点体现在《致橡树》中的最后四句。舒婷在《致橡树》中的最后四句表达了自己的爱是多种多样的,是具有强烈的包容性的,也是具有极大的勇气的。我们爱一个人,不仅要爱ta的优点,还要包容并帮ta改正ta的缺点,这样两个人才能够更长远的在一起,也能够在爱情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舒婷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爱情与现实的碰撞。

《岛的梦》是当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其表达了爱情与现实的碰撞,仅代表个人的想法,希望能帮助到你。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诗作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独到而深刻的感受,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诗歌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也是一切》等。已出版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舒婷诗的特点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地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 《始祖鸟》 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于1979年4月20日,发表于1979年7月,曾获中国作协“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一、舒婷的“朦胧诗”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舒 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每节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 写贫穷落后的中国。( 重写实)(写历史) 哀痛

第二节 : 写痛苦追求的中国。( 重精神)

第三节 : 写摆脱束缚 、蒸蒸日上的中国。(写现在 )欢悦

第四节 : 写“ 我” 要献身祖国。 (“我”的宣言)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那些事物来表现的?这些事物什么特点?

(1) 、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2)、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

(3)、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

3、“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 “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1)、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2)、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

舒婷的诗的特点是通过具体意象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诗人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我们要学习她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舒婷的爱情诗

舒婷的爱情小诗韵味无穷,读后遐想联翩,因为在这些诗里总有一个道不清说不明但却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故事。究竟发生了什么?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空间,令人心驰神往。如《四月的黄昏》:“四月的黄昏里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在峡谷低回/在天空游移/要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又何必苦苦寻觅/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湿柔地/四月的黄昏/好象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诗中显然是一个过去了的爱情故事的演绎,尽管仅有着淡淡的影子。再看《夏夜,在槐树下》,诗中写了在城市公共汽车站牌下,一个女孩子在等候公共汽车时,总是与一个男青年不期而遇,他俩似乎心心相印,但却没有交谈,更说不上交往了。当这一天女孩再到这站牌时,男青年没有来,从此再也不见他的踪影了。此时女孩子的内心是:“末班车开出去,/已经这么多年,这么多年/我还在想着那块站牌/那条弯弯曲曲的路线,/签在旧日历上的/备注,/已随记忆的暗潮慢慢飘远。/但,当你名字的灯塔/在汪洋之中发出信号/我的胸口,便有什么东西/回答以断裂声。”这男女青年之间究竟有着什么,如同前一首诗一样,它似有若无。如果说有,它是那么空蒙灵幻;如果说无,女主人公为什么为它肝肠寸断?

对读者说,诗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因它带给人们的想象、回味是长久的。这是为什么?在我们看,舒婷的这些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实在是一种生命情感的原型。所谓原型,实质上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相同的处境积累下来的普遍经验并作为意象表现在人们身上,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情境而凸现出来的。舒婷上述诗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往日情感的追忆正是我们中国诗歌中的“人面桃花”型的又一次再现。据《本事诗》记:“(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古扉。”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由于这首诗极为典型地表现出人们生命感情之美,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影响着后出的一代代诗人的同类作品的创作,虽然诗中的具体情境有所不同,但却有着普遍的情感体验。在崔护诗中是“此门中”,以后的诗人也可以是小廊,如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晚落花”;也可以是“红楼”,如赵嘏的《红楼感旧》:“独上红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也可以“旧板桥”,如刘禹锡《竹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下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但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一种回忆形式。虽然在这些诗里,没有炽热的欢快意识,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死去活来,但却是永久的回忆:它渴望那难以把握的过去感觉世界重新返回。它是对潜隐的生命源头之开掘与导引。过去投向现在,时间消融于情感结构,因而延伸生命之深度感,敞亮生命之内在意义。“人面桃花”所代表的回忆式的想象是一种循回不已的悬思,一份简单而永恒、古朴而新鲜的心灵契合之美;是爱而不得其所爱,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最美妙的音符。舒婷的这类诗篇不也就是这样最美的乐章吗!

三、舒婷的抒情诗

致橡树------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

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驱,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