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在古代被尊称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今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或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祀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祭”。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创立了儒家学派,编著有?

《春秋》,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编订。《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著作成书的先后顺序是

7ptk

中国儒家经典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孔子的代表作有哪些?

《诗经》《春秋》《论语》。《诗经》成书于东周时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诗经》

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春秋》

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论语》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孔子整理《易》《礼》《尚书》《诗经》《乐》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修订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

孔子主要代表作是:《春秋》《论语》《诗》《书》《礼》《乐》《易》《春秋》

1、《春秋》

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2、《论语》

全书共分二十篇,四百九十多章。每章记载孔子的一两句话,或者一次对答。其中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篇章是记录孔子弟子的言论。全书基本上是语录体,都很简略,没有上下文或其他语言环境的说明。

3、《礼》

古代礼学的经典,指的是儒家经典《士礼》,后常指《仪礼》而言。后来又称作《礼经》《仪礼》。《礼》是先秦六经之一,亦是南宋十三经之一。

4、《乐经》

书名,《六经》之一。六经,即《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先秦有《乐经》存世。此说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下》篇,从郭店楚简中也得到了证实。

5、《易经》

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儒家代表著作

孔子整理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尚书》《诗经》《周易》,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三经皆史分别是哪三部儒家经典

儒家代表著作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左传》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3、《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孔子,名什么字什么,鲁国(今天什么)人,删减修订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什

三经皆史分别:《诗经》、《尚书》、《春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1] (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2] ,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1] 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3]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4]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4]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