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

儒家思想在什么年代形成的?

儒家思想在宋朝 明朝分别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心学 陆九渊 王阳明
宋代的思想界非常活跃,产生了以程颐、程颢兄弟及朱熹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程朱理学的出现、成熟标志着中华文明发展到了顶峰阶段,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思想、灵魂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并进而成为整个东方世界的思想支柱,这是三百年宋朝对中国的最大贡献。“程朱理学”是宋朝时期儒家思想的结晶。
朱熹的学术思想流传尤为久远。作为宋朝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在那个政治不太强盛和庞大的年代把儒家思想发挥到淋漓尽致。后来的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也证明,宋朝时候的朱熹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巅峰时期,与孔子相隔千余年之后,朱熹本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大家。
宋代其他著名思想家还有周敦颐、张载、邵雍才、陆九渊等。
宋代最著名的科学家当推沈括,他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逝世。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明朝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是把宋朝的理学思想继承下来,理学是宋朝人程颐、朱熹对儒家的发展,这两人因此而继孔子之后被儒家尊为新的圣人。理学由程颐开创,程颐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把人训练成圣人,所以程颐坚决主张压制感情,认为没有感情就是最高的道德,所以他反对任何有感情的事物,包括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程颐对妇女提出更高的道德标准,有人问过他贫苦无依的寡妇可不可以再嫁,他的回答就是著名的八个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熹在程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道学,其代表思想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善,而人欲就是恶。所以人的最大生存目标就是让自己的思想靠近天理,而摒弃人欲。
朱元璋在明朝立国之时就将科举的考试范围限定在《四书》、《五经》内,而且以朱熹对《四书》、《五经》的注解为标准解释。而知识分子在明朝除了科举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出人头地的途径,所以理学在明朝完全占据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确在儒家思想范畴之内,但却不足以代表儒家思想,儒家的代表思想是“复古”。孔子认为人类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西周时期,所以他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典章制度,即“复古”。
楼主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资料,能不能提供来源。儒家可从来没有提出过“战”的概念。希望楼主不要受人误导。
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建议楼主去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开始创立的?

儒家思想是孔子开创的孔子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所以儒家学派应该也是在那个时期建立的。儒家学派他是继承了道家学派的思想,以入世为主要思想。要求人们为人民服务开创太平盛世的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2、战国时期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时期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4、魏晋唐宋时期: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5、明朝时期理学走向极端: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儒家学派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创立的

儒家学派是由孔子在春秋时候创立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丘首创。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儒家学派的兴起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 儒家从此就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正宗。此后,儒家为适合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的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如在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以及谶纬之学;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在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在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日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但由于它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二千余年,它的经典曾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信条,实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即使在儒家内部也有着曲折的反映。从先秦荀子对孟子的斗争,直到清代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反宋明道学的斗争,都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斗争。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我国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弟子以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儒家思想是什么,何年创立?

创立于春秋时代(由孔子所创)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介绍儒家的产生及发展

儒家思想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佛教、道教的渗透与融合,宋明时期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并得到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传统文化思想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永恒的生命力;20世纪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千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创始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发展.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克己复礼”,这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
战国时期的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荀子杂取百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而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天人感应”,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来灾异来谴责和威慑,所以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汉代儒学虽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使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在与佛教、道教的相互辩驳中相互渗透.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理学.
两宋之际,二程和朱熹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天与人以“理”为原则,“天理”的核心是“仁”.明朝中期,王阳明在南宋陆九渊的基础上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封建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因此成为官方哲学.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5、儒学思想在批判与继承中重焕生机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明清之际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一批思想家强烈反对程朱理学和孔孟之道的“教条主义”、反对专制主义,倡导“经世致用”,重视手工业、商业,主张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明末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圣人”,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反对理学家的虚伪.明末清初的一批思想家,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面对社会现实,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起来,强调“经世致用”,同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自由,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这些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6、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二、总结升华: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私有制的确立、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导致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发生.面对现实的纷争,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要求严格等级秩序.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壮大,阶级矛盾激化,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肯定,确立了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政治统治黑暗,文化上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从而造就了一批反传统的思想家.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否定孔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批判封建专制,主张“人民为主”,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变化.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荀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杂取百家,在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将孔子正名分的政治观与《公羊春秋》主张大一统的思想结合,适应了西汉中期社会发展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与佛教、道教彼此反复辩驳、相互渗透,宋代儒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