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2、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与“乘田”。

3、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4、孔子在齐国不得志,遂又返回鲁国,“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5、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

孔子周游列国名人故事

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下是我整理的孔子周游列国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孔子,名叫孔丘,春秋时鲁国人。其父是鲁国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3岁死了父亲,随母来到曲阜住下。据说,他从小聪明好学,尤喜爱礼节,无事时,他就摆上大盆小盘,学着大人祭夭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读书很用功。很多诗书都能熟记,他精通“六艺”(指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因此,未到30岁,名声大振。所谓“三十而立”就源于此吧。

由于孔子名声渐渐大起来,有些人前来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书院,收学生教书。

后来,经到孔子这里学礼的南官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在孔于35岁那年,件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兰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这样,孔子就到了齐国,去求见齐景公,他向齐景公谈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很赞成他的看法,还想用他。但国相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不能治国,结果齐景公没用孔子。孔子只好再回到鲁国,仍教书。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汉上县)宰,即地方小官。第二年,做了鲁国的司空,又从司空升做司寇。这时候,齐景公和晏婴都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想重振齐桓公当年的霸业。这二人商议后,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的夹谷地方开会。那时,诸侯开大会,需有个大巨当助手,称做“相礼”。于是,鲁定公决定让孔子担任相礼。

于是,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都跟孔于说了,孔子听后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要小心从事,要有兵马防备。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派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去夹谷开会。

在夹谷会议上,因孔子做相礼,鲁国没有吃亏。齐国没有占到伶国的便宜。会后,齐国认为孔于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想了个计策。挑选了80名歌女派人送到鲁国。

鲁定公很高兴,接受了这斑乐女以后,天天吃喝玩乐,不理国事。孔子见此很着急,多次想劝说定公,但定公总躲着他。这使孔子很失望。他与自己的学生谈了心事,他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此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有机会实行他的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其原因是,当时大国争霸,小国面临被并吞的危险,整个天下都在发生变革。而孔子宣扬的是恢复周礼制度,当然不会有人接受。

一次,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而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便出兵车半路将孔子截住。孔一子被围困好儿天,连饭也吃不上。后来,楚国得知,派兵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碰了许多汀子,奔波了七八年,年纪也大了。最后还是回到各国,把全部精力放到著书和教学上面。相传,他教过的学生约3000人,名人72人。

孔子周游列国,没能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但他广泛地了解了各国的文化,这为他的著述创造了良好条件。他和他的弟子整理了很多古代文化典籍,如(诗经)、《尚书》、《春秋)等。这些古籍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丰富了内容。

孔子死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写山东名人的作文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版图上,有哪些地方尤其需要我们去细细打量、深深思索

本版新设的《人文地图》专栏,试图为读者勾勒一幅幅图景,以便以行走的方式去了解去感悟,追寻中华文化的足迹,激发旅途中的文化思考。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但你是否知道,孔子与弟子们历时十四载周游列国,饱尝艰辛,他们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么

孔子人生重要阶段在路上

王大千

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旅途的欢乐抑或困苦,都没有让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面对山水发出的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是对人生旅程的终极关怀与深刻思考。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发了他对自然大道的无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没有深刻繁复的说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与感怀。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他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途经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走到齐国听到美好音乐时的感受……所谓一花一世界,其实,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情,快乐和财富也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体验都在于自己的心态,只要有了快乐豁达的心胸,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就能随时旅游,就能随时获得快乐。

孔子晚年,游历归来,不再东奔西走,但是,却仍然能放眼天下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十四年的游历,可能这种人生体验不会来得这么深刻和强烈,孔子的晚年也不会步入一个如此祥和的心境,这应该都是游历的功劳。修齐治平、内圣外王,那只是儒家所要躬行的实践;而悠游天下,寄情山水才是人生所追求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意境。

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哪一个不是乐山乐水的呢被称为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出八卦,成为东方文明中的智慧源头。宋代大儒朱熹,为官不过50余日,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夷山等风光秀丽之地著书讲学。看到一湾水潭,他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比喻,要人清澈自己的心性;见到江水中逆流而上的航船,他发出 “不进则退”的力学感叹。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一生倡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务实治学之道。在自然的启发陶冶之下,圣贤达人往往能体悟出人生的大智慧。

近当代诸多大家,无不涉历寰球,学贯中西。异域的山水风景、民俗风情,无疑给了他们太多的启迪与思索。这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上升到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交流,也是人生大旅途上绚丽绽放的文明的花朵。

放下历史看今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人生旅行的智慧。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重要的旅行,伴随着思索,成就了智慧。既然从出生就注定不能停止这场人生的旅行,所以,不妨向孔老夫子学学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畅游吧。

孔子周游列国地理范畴

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有120多个。诸侯国彼此之间、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具有广泛的血缘、文化及制度上的联系。至春秋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事实上已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彼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兼并战争。到春秋末期,留存的诸侯国有十几个。

鲁国是周王朝分封最早的诸侯国,也是孔子的母国,建都于“少昊之墟”的曲阜。西周初期,鲁国属诸侯国中的大国,其疆域包括今日山东中南部和中西部一带,此后鲁国逐渐衰弱,至春秋末期,只能算一个中等诸侯国。史料记载,孔子时期的'鲁国疆域至少含鲁都曲阜、中都、负瑕邑、絥邑、絣邑、西郓邑、费邑、武城、邱舆城、谢过城等。这些古城邑与孔子活动有着密切关联。后人考证,中都在今汶上县,负瑕邑在今兖州市,絥邑在今东平县,絣邑在今宁阳县,西郓邑在今郓城县,费邑在今费县,武城、邱舆城在今平邑县,谢过城在今泰安市。颛臾国是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平邑县。

孔子周游列国以鲁国为原点,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周边国家游历。周游的国家有鲁国西南方的宋国、陈国、蔡国、楚国,北方的齐国,西方的京城、卫国、曹国、郑国,东方的杞国。孔子周游列国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壮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变革时代。孔子因和当时鲁国国君政见不合、郁不得志而离开鲁国。长天巍巍,大野荡荡,古道漫漫,征尘仆仆,孔子及弟子们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艰难跋涉,为实现政治理想而不懈求索,这一游走,便是十四载春秋。

负暇邑,周游列国第一站

负暇邑,今山东兖州城东北5公里古城村一带。

地方志记载,兖州古城村,系春秋时鲁国负暇邑故城址,当时鲁国有驻军。综合史料,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应是此地。

离开曲阜,经327国道不远,便至兖州古城村。在村头驻足眺望北边,想象着当年孔子与弟子策鞭西行直奔卫国的身影。作为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如今能够寄物凭吊的东西太少太少。

另有一个说法,郓城是当时鲁国西部边陲的军事要地,春秋时期谓西郓邑,简称屯地,这个地方从某种视角上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出发地。

孔子出走前任鲁国大司寇,掌握兵权,他知道军队是国家的命脉,在离境前最后视察一下自己国家的军队,表明自己抗击齐国的决心。在西郓邑,孔子遇见鲁国乐师师己。师己是季桓子派来专程给孔子送行的,他安慰孔子:夫子您本无错,表示对孔子的理解。孔子告诉他:自己想唱首歌,宣泄郁闷。孔子即兴吟唱的正是有名的《出走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竭,可以死败。盖忧哉悠哉,维以卒岁。”

当时孔子为何要出走《出走歌》表达了何种意愿后人有不同解读。我读史料发现,孔子出走,实际上是向鲁君“走谏”,想做一个直臣。以自己出走,告诫鲁君赶快远离女乐、亲临朝政、挽救鲁国。

孔子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用情至深,心为所痛。郓城虽难觅当年情景,已经成了闻名于世的水浒故地,但孔子那悲愤忧国的琴声、歌声仿佛还在一代代传扬。

临淄,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在我国虞舜时期,《韶》乐就产生了,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至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很盛行。孔子到齐国听到韶乐的演奏,由衷赞叹其至美至善。

进入山东临淄市区,闻婴路、桓公路、闻韶路等熟稔的字眼直往眼眸里钻,仿佛历史画卷瞬间铺展眼前。临淄市闻韶村2号,一处淡灰色的古式院子平淡无奇,但院子里一块大石碑上刻着:“孔子闻韶处”(图二),却令我感觉到“平地一声雷”的震撼。

该碑是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两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美女正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石刻为“韶乐及孔子在齐闻韶”简介。

孔子说:“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湿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其为音,如寒暑风雨之动物,如物之动人。雷动禽兽,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财色动小人。”遗憾的是,《韶》乐之美成了千古之谜,到底怎样的美妙之声能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我曾在心头无数次勾勒过韶乐的音调,都没成功,毕竟在孔子之后,没听说有人对某个音乐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

出韶院,见附近有村民在聊天,他们说小时候就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当年孔子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看来,音乐不光熏陶、滋养了孔子,也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远乡近村的黎民百姓。一时间,空气中跳跃着韶乐的韵律,空气中弥漫着老夫子当年的气息。

泰安,登泰山而小天下

傍晚抵达泰安市内的一家宾馆,吃饱睡足后,向泰山而去,想体验一下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山风温润,泰山高耸入云(图一)。遥想孔子当年,带着弟子,有的爬到一半,有的爬到顶峰。我猜想,孔子断是不会坐滑竿的,假如古时有滑竿的话,甚至也不让人扶,仗着身体强壮,有雄心,坚持自己上。若颜回跟孔子一起登山,一定是让其他学友扶着,颜回的体质还不如老师孔子。

透过一天门,看到孔子登临处。微风拂过,淡淡花香。孔子当年在此一定歇息过,或是停在这儿跟弟子们交谈,或是抬头和盘旋的鸟雀喃语。

第一山、天阶、天下奇观、飞云阁、红门、万仙楼……一路跋涉,脚下踩的是水润玉滑的大青石。苍松翠柏鲜润得一如孔子几千年不衰的思想。拾级而上,穿梭石间,我体味着孔子当年的心境。孔子多次登临泰山,泰山留下了孔子的脚印。孔子携同众弟子在泰山顶端伫立良久,谈论泰山的雄伟、大气,探讨人生哲学,唯有不怕艰难险阻,才能像泰山一样稳固。

孔子当年登泰山,有着正确的政治目标。孔子明白,实现理想抱负没有好体魄不行,不博古通今不行,不独立思考不行。

登泰山,不仅感受到自然之魅,更感受到孔子那胸怀天下的悲悯情怀。

长垣,夫子勒马听琴处

河南长垣县城北5公里处,有个满村乡学堂岗村。《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过匡之后又经过蒲地,并在此停留一个月。《长垣地名志考证》,孔子在蒲月余,于小岗前的学堂岗村讲学,此处至今亦有纪念孔子讲学的学堂岗圣庙。当地承继着孔子的教学遗风,大盛兴学之风。

在学堂岗村村长的陪同下,我拜谒了清净圣庙,在圣庙处不远,一块醒目的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镌刻着“勒马听琴”几个大字。

一问,原来旧《长垣县志》记载过一则异闻:工匠陈海等人,夜闻琴瑟之声,清越盈耳,众惊起。又云:常闻夫子琴声,故庙东南之隅,有夫子勒马听琴处,是谓当时灵性。

既然已到灵性之地,不妨驻足细细赏游,和村民们聊聊天。村民们告诉我,村里一些老人提起过,他们曾在深夜就在石碑附近听到过像古琴般的声音。我理解,无论风声鸟声还是琴声,全都是天籁之声,也是这里一辈辈的乡亲们缅怀孔子先哲的心声。

信阳,画上周游列国句点

由信阳市史志办等专家联合编写的 《中国信阳览胜》上说:60岁出头的孔子,应楚国邀请到负函城,途中发生子路问津事,最后赶到负函城,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南端。

由此看来,负函系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春秋时的负函,在现在信阳一带。

一个午后,我赶至信阳市外环。看见宽阔的马路和马路以外的原野,顿时心头豁亮;两边的丘陵迅速往后闪,路旁种着笔直的树木和紫玉兰。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富裕而不喧闹的城市。

在当今信阳罗山县子路镇北街子路河边,还有子路问津处的遗迹和当年的传说。春秋时的负函城,是早期楚国军事重镇,在今信阳平桥区长台关乡境内,现已辟为城阳城址。城阳城址在信阳市北25公里处,赶到城阳城址已是傍晚了,归巢的燕雀叫声甜美,夕阳如碎金般,将古时的负函辉映得一片金灿。当年,孔子带着弟子从罗山子路问津处来到这里,目的是想见楚昭王。但楚昭王非常傲慢,又听信谗言,拒不见孔子。孔子只好从这里直接回到卫国,然后返回山东鲁国,从而画上了周游列国的句点。

孔子的成就有哪些?

名人足迹——孔子

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武官之家。他出生时长得很怪异难看;鼻孔朝天,牙齿暴露,头顶凹陷得仿佛是一座山丘。孔子的父亲看着孩子的样子;便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尼。

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啦,他从小由母亲养大。孔子的母亲演示很贤德,经常教她说话、识字,学一两遍就记全啦。

孔子从小的时候就对礼仪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总是问个不休。三岁那年,一天狂风大作,雷神阵阵,孔子的母亲颜氏正在忙着收衣服,却看见孔子一个人拿着俎豆。过啦一会儿,还不见孔子回家,母亲出门一看孔子在门口用土堆和草摆拉个像模像样的祭祀仪式,口中还念念有词。她招呼孔子说:要下雨啦,快别玩啦,赶紧回家啦。孔子一本正经地回到妈妈说:我不是在玩,我是在学习如何祭天。

孔子的母亲楞住啦,可她仔细看着一招一式都很认真的孔子,觉得他确实不是在玩。她心里暗暗思量:这孩子的兴趣很好,不如机引导他,于是就把孔子送到啦外祖父家里。孔子的外祖父是个很懂礼法的人,在他的教导下,孔子的进步很大。

寻找孔子名人的足迹的手抄报 成长的足迹手抄报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

1 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2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有那些主要成就?

孔子手抄报超简单画法关于孔子诞辰的手抄报怎么画

关于孔子仁的手抄报 孔子诞辰手抄报

我认识的孔子手抄报孔子诞辰手抄报

古代圣贤孔子善手抄报 孔子诞辰手抄报

小学一年级关于孔子的手抄报小学一年级手抄报

关于孔子仁的手抄报 孔子诞辰手抄报

孔子手抄报超简单画法关于孔子诞辰的手抄报怎么画

有关孔子的英语手抄报 有关孔子的手抄报

关于孔子精神的手抄报 雷锋精神的手抄报

孔子的一生经历手抄报 蚕的一生手抄报

走进孔子仁爱天下为主题的手抄报 爱为主题的手抄报

星星报 手抄报 名人手抄报 正文内容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

我所了解的孔子与孟子手抄报 孔子诞辰手抄报

孔子涎辰9 28手抄报 孔子诞辰手抄报

孔子永驻我心手抄报 孔子诞辰手抄报

关于老子孔子的手抄报关于孝的手抄报

孔子及弟子的手抄报有关孔子的手抄报

三年级少年孔子的手抄报有关孔子的手抄报

孔子主题的手抄报 安全主题手抄报

有孔子图像的手抄报 孔子诞辰手抄报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

2、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3、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扩展资料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