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2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死于那一年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野史记载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韦伯入,舞乎韦伯。夫诸子皆瞎!子识礼乐,俟君子。莫之能御也,曰:“汝何由可止也?”韦伯曰:“汝行窗,吾由此可止也!”子为之,韦伯触使坠之,子殁。
孔子是怎么死的
孔子是病死的。
都说圣人长寿,墨子活了92,孔子只有73岁,那是与孔子晚年受到几次打击分不开的。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是什么时候死的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於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於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岁,子路死於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憗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於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裏。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孔子是怎么去世的
孔子公元前479年死的
在他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具体介绍如下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於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於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岁,子路死於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憗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於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裏。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孔子怎么死的
正如对于孔子的诞生有种种猜想一样,对于他的死,亦是扑朔迷离。对于孔子之死,谨在对圣人充分敬意的同时持有悲剧的推测:孔子当时虽被尊为“国老”,但他对伦理正义矢志不渝的顽强执守,却成为当政权贵的困扰重负,不仅不被启用,还遭到打击厌弃,最后郁郁悲抑,弃食七日而终。我们先看看孔子归国后都做了哪些让当政权贵堵心怨恨的事:鲁哀公问政,孔子答以“政在选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以此表明孔子将政治成败的责任皆归源于在上者的公正清明。举用正直之人,废弃邪枉之人,让公正压制着错误,民就会信服;反之,邪枉之人当道,让错误压着公正,则民众必然不会信,。这就对上位者的识人用人能力和德行修养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那么接下来,对一个人的当前道德判断并不能保证长期有效,一个原来忠厚的人,当了官之后可能变节腐化、劣迹斑斑,这又该怎么办?季康子问政,孔子答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再次把为政责任的准绳系在了上位者的言行上。他更明确地主张上行下效,在上位者更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言行皆为示范,这样实质上就用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表现期望制约了上位者自身,限制了自上而来的特权意识和享乐奢靡。这种政治见解岂是鲁国君臣愿意尊奉的?季康子想提高赋税,派冉求征求孔子意见,孔子反对加重剥削,主张施取厚事、举中敛从薄;次年,鲁提高一倍田赋,冉求为季氏聚敛,孔子斥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可见,孔子不仅不为聚敛说话,还要求自己的众多弟子谴责、攻击这些政策的作俑者,其见之明、其意之坚可见一斑,也可想而知他有多不着贵族待见。孔子晚年在鲁,修订春秋,借助历史事件来表现他的思想主张和政治理想。鲁《春秋》原是鲁国的史官按事件的时间顺序,依次记录鲁国和其他国家发生的事件。而孔子对每件具体之事,非重在事情本身的实际情况,而是写他认为事情应该怎样,以体现“正名”的主张。这便冲破了流水账似的史书记录藩篱,首创以事达意或以古鉴今的新史学,表面为记史,实为记录政治,评判伦理。字寓褒贬,不佞不谀,词微指博,以事名义,即庄子所说:“《春秋》以道名分。”孔子作《春秋》有着明确的政治意图。他忧惧当时的君臣相戮、父子相残、礼崩乐坏、名分不存的现实,有意拨乱反正,惩治乱臣贼子,从而“理往事、正是非、见王公”。孔子不止于对历史事件做书面文章,孔子还将此君臣上下伦理标准衡量时政,并主张有所作为。夏六月,齐国陈恒弑杀简公,孔子请鲁哀公及三桓讨伐陈恒,以正君臣之义,上下皆不同意,由此,孔子在鲁国朝堂之上越发处境孤立。鲁国内外既得利益者对孔子极尽所能行打击报复之事:第一,公元前481年,鲁国君臣沆瀣一气,“西狩获麟”,意欲让孔子闭嘴淡出。孔子说:“吾道穷矣!”遂停笔,乃致闭关。麟为何物?《广雅》云:“麒麟,狼头,肉角,含仁怀义,音中钟吕,行步中规,折旋中距,游必择土,翔必有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阱,不入罗网,文章斌斌。”由此可见,麒麟是世间罕见的神兽、仁兽,是太平盛世、圣人(孔子)在位的象征。哀公见此兽非但不敬不喜,反捕获之认为其不详,其暗中表达的是对孔夫子的厌倦嫌弃和辱没打击。为此,孔子的心情是相当悲痛的,他仰天嗟叹道: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他深感生不逢时,遍访列国诸侯却未见明君,归鲁多时却仍被闲置不得识用,不禁感怀自己和此麟同病相怜,难免心灰意冷、伤心绝望,而这似乎正是鲁国君臣获麟作秀之目的。第二,孔子编订《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所谓的“乱臣贼子”便将杀死孔门弟子作为残暴的回应。公元前480年冬,卫国政变,蒯聩逐其子出公辄而自立,子路当时为卫大夫孔悝邑宰,闻听入其家斥责蒯聩,正冠受难,最后被剁成了肉酱。孔子闻听后,异常哀伤,命左右将尚未食用的肉酱尽数倒掉,并且痛苦地说:“吾何忍食此!”子路是孔子常批评也常表扬的一个著名弟子,应是弟子中最年长者、武力最强者,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诺、忠于职守,深得孔子的喜爱甚至是依赖,他们既是恩情深厚的师徒,又是情意笃实的朋友。子路惨遭杀害,对孔子来说,不啻晴天霹雳,无疑又是一个极其猛烈的打击。在最后几年的时间里,孔子至亲家人先后离去,也使得这位六旬老人分外悲伤、孤寂。先是哥哥、妻子,后是儿子、儿媳等亲人的相继去世;再加上颜回、伯牛等爱徒的病亡
自然死亡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名字:Confucius。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