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他是秦始皇时代的一个儒生,他深谙中庸之精髓,早期隐忍于世,最始在刘邦那里实现了自已的价值,也是创立了沿用2000多年的宫廷礼仪制度!

后世对叔孙通的作为亦有不同看法。司马迁称赞叔孙通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司马光则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

叔孙通是东汉后期士大夫代表人物之一吗

叔孙通,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今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后,通跟随楚怀王。怀王为义帝,迁至长沙,通留下侍项羽。

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率领诸侯军队攻取彭城(今江苏徐州),通转投汉军,并举荐勇武之士为汉争取天下。汉王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定陶被诸侯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召儒生与其共订朝仪。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王大臣都依朝仪行礼,次序井然。叔孙通所订朝仪简明易行,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他因功拜奉常,其弟子也都进封为郎。

高祖九年,为太子太傅。十二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通以不合礼仪劝阻,刘邦听从了他的意见。刘盈即位后,用他制定了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求把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海左先生文集里的《哭室人文》。非常感谢。

1、满德坤(1778~1838) 字载夫,  出生地(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柴里村),清嘉庆五年(1800年)武科举人,接连考中进士,殿试中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授予二等侍御职务。曾任直隶提标游击署保定营参将、江南漕标中军副将、湖北郧阳镇总兵。道光十八年(1838年)秋病逝。

2、滕文公,是一位战国中期滕国(今山东滕州市市区西南十二华里古滕国)的国君。实际上,春秋战国之际有两位“滕文公”, 他们皆是西周滕国先君错叔绣之后裔:一是,春秋时代的滕文公,世人多对此不熟悉。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有惠于民的滕国国君。

二是,战国时代的滕文公,本谥名为滕元公。因为《孟子》有记载其“从孟子而响应善国之治”,后人多对此熟悉,滕国文化所宣扬道德风范核心,也主要就是他。

3、 孟尝君(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国贵族。姓田名文,是齐宗室大臣靖郭君田婴之子,袭父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以轻财下士著称,门下食客至数千人。

他先任齐相,发展合纵抗秦势力,后又任魏相,转而联赵、燕等国,附秦攻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权变之臣。

4、 王晏(890—966年),徐州滕(今山东滕州人)人。五代时大将。先后事过四朝帝王,官至太子太师,封韩国公。

5、春秋鲁国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创制攻城云梯和磨粉之硙等器具。据传又发明锯子等木作工具。 旧时建筑工匠尊为祖师。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叔孙通制订朝仪是什么故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哭室人文

维岁次乙酉朔九日。(表时间的文字不知如何翻译,按照常用思维应该是年月日俱全的)锦城丁范祖。操薄具为文。告亡室郑令人之灵而哭之曰。

时间是乙酉年朔九日。锦城丁范祖用简单的文具写下这篇文章。为告慰亡妻郑氏的灵魂,而哭诉如下:

呜呼哀哉。夫妇 之义。情好之笃。吾与君自知之矣。抑夫妇而有是矣。虽不言可矣。独吾有所欲言者。而哀不能言矣。虽然。不可以不言之矣。

呜呼哀哉。夫妇之间的纲常义理,情感深厚,我和你自然都是知道的。或许夫妻之间有这些情感,即使不说也是可以的。只是我有更多想要说的,却哀伤得无法说出。尽管如此,却不能够不说出这些呀!

人皆谓寿殀生死在天。吾固知在天。若君之死。则吾为之也。非天为之也。

人们都说长寿夭折都在于老天爷。我当然知道这是在于老天爷。然而您的去世,却是我造成的呀,而不是上天造成的。

吾家素贫匮。而至庚申辛酉之际为甚。而君之归我在是焉。

我们家一直很贫穷,食物匮乏。而到了庚申、辛酉年的时候尤其严重。而你就在那时嫁给了我。

庚申辛酉固甚。而至乙亥丙子之际为尤甚。而君之主馈事在是焉。

庚申、辛酉年的时候本来就很严重了。但到了乙亥、丙子年间就更严重了。而你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掌管家中的饮食之事。

盖食有不能经日而进。则吾知饥之必病君也。衣有不能历岁而御。则吾知寒之必病君也。如是者十年之积。则吾知病之必死君也。

食物有时整日都没有吃的,而我知道挨饿一定会让你生病的。衣服有时不能抵御一年中的寒冷,而我知道受冻一定会让你生病的。像这样累积了十年。而我知道疾病会让你死的。

病发而果元气先陷。饥之为也。咳且胀。寒之为也。积二十有馀日。 而竟以是病死也。

疾病发作起来果然元气先泄了,这是饥饿造成的。咳嗽而且腹胀,这是寒冷造成的。过了二十多天,而你竟然就因为这些病死了。

夫君未必病而贫而病。君未必死而贫而死。可以无死者存乎人。而可以死者不存乎天。

啊,您本来未必会生病却因为贫穷而生病。您本来未必会死却因为贫穷而死亡。本可以不死的人是由于人事(而死亡的人)啊,应该死的只该是那些由于不容于老天(而死亡的人)啊。

则呜呼孰谓君之死天乎。吾实为之也。

那么,哎呀,谁说你是因为老天而死的吗?实际上是我造成的。

呜呼哀哉。吾之哀君固在贫。而吾之重君实在贫。(之,处主谓之间,不译)

呜呼哀哉。我哀悼是你固然是由于贫困。而我看重你也确实是因为贫困。

方甕无储以备朝炊。箧中藏无以庇体也。

方形的缸里没有储备用来准备早饭。箱子里的储藏没有可以用来庇护身体的。

世妇人鲜不讪其丈夫。而君於我何甞有愠辞乎。时微察君有无聊之意。而从容解之。则何尝不释然而安乎。

世上的妇人们很少有不讪笑自己丈夫的。而你对我什么时候有过愠怒的言辞啊?即使有时微微察觉你有感到无奈的意思。也能从容地自我宽慰。那么(我)怎么能不释然且安心吗?

故尝曰。“人富而我贫,命也。吾未甞有羡也。”

所以(你)曾经说:“别人富贵而我贫穷,这都是命啊。我不曾对别人有羡慕呀。”

方奉我二尊人菽水之养(此处不好理解)而恒乏也。君为佣裁缝取给。而何甞有倦色乎。慈氏有积年之疾。飮食起居须君。而君为周旋婉顺其傍。何甞有异於母子之爱乎。

那时奉养我的父母,就算用菽水奉养都会常常匮乏。你去帮别人做衣服赚取奉养来赡养他们,什么时候曾有过疲倦的神色呀?我母亲有多年的疾病,饮食起居都必须依赖你。你为她打点好这些事,婉转地顺着她的心意。这跟亲母子的爱何曾有过分别?

故君之亡,慈氏大恸,曰:吾无以为身也。亲党隣里咨嗟曰:孝妇亡矣。

所以你的去世,我的母亲非常悲恸地说。我没有依靠(办法)活下去了。亲朋邻里叹息着说。孝顺的媳妇死了。

夫仁义附於富厚。故穷苦之极。或移其常性。而君之至行纯孝。穷而愈笃。

(人们常说)仁义依附于富裕殷实。所以贫穷困苦到了极端,人有时会改变他本来的心性。而你却做到了极致的践行孝道。越贫穷你却越坚定。

吾固有中心敬重者存。而非徒寻常伉俪之情而已。今先我而亡。吾又安得不哀也。虽然。吾之哀君。所以自哀也。

我本来对你就心存敬重。而不仅仅是一般的和睦夫妻之情而已。现在你在我之前去世了。我又怎么能不哀痛。即使如此,我哀悼你,更加哀伤我自己。

吾固忧二尊人之养。而犹有时而宽者。以有君焉。今谁恃而宽哉。吾固忧慈氏之疾。而犹有时离而宦游者。以有君焉。今谁恃而离哉。祭祀吾固治其外事。而须君以内办也。今谁为之内哉。应六吾固任其父敎。而须君以母育也。今谁为之母哉。

(过去,)我尽管担心父母的奉养,而有时还可以放宽心,是因为有你。现在我又能依靠谁而放宽心?(过去,)尽管我担心母亲的疾病。而有时还可以离开家外出做官,是因为有你。现在我能依靠谁而离开家?(过去,)祭祀的事情我固然可以管理好外面的事,也需要依靠你来办理好家中的事务。现在谁能帮我处理好内务呢?对孩子应六,我固然能够承担起当父亲的教养的职责。但也需要你来担起做母亲的养育的职责。现在谁来当他的母亲呢?

四者之忧恒至而哀恒随。方其哀也。有不暇哀君而自哀者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这四种忧虑总是来临,而哀痛也总是相随。所以,在哀痛的时候,有时无暇哀悼您,却只记得哀叹自己了。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癸未之冬。吾幸窃甲科。仍除官。私谓君曰吾性脱踈。固不宜工私计。幸而穷匮稍宽於布衣时者。请与子共之。孰谓君之竟不待也。。

癸未年冬天。我幸运地考中甲科。担任了一任官职,我私下里对你说我心性洒脱,固然不应该计较个人私利。但幸运的是我穷匮的家境比当普通百姓时渐渐得到缓解,真希望能和你一起共享,谁知你竟然不能等待啊。

纵不幸而不得与我白首,独不可待应六之长。而见娶妇乎。纵不幸而不得见娶妇。独不可待吾之稍免於穷乎。是吾将愈免穷而愈无以为心也。

纵然不幸运不能跟我白头到老。独独不能等到应六长大,见到他娶媳妇吗?纵然不幸运不能见到他娶媳妇,独独不能等到我稍稍免于穷困的时候吗?这样我越是不再穷困就越不能心安呀。

假令吾升内职。骑从出门。而恨不得有君而观。则吾何以为心也。假令吾除一邑。板舆奉二尊人行。而恨不得有君而从。则吾何以为心也。衣食假令稍优。而思君布裳粝饭常不继。则吾何以为心也。婢仆假令稍给。而思君井臼澣濯常自操。则吾何以为心也。室庐假令稍完。而思君夏湿冬寒常不堪。则吾何以为心也。

假使我升任朝中官职,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随从走出城门,就会怅恨得不到您的观赏而遗憾。那么我又怎么能安心呀?

假使我担任了一个邑的长官(邑守)。用轿子侍奉父母出行,就会怅恨没有你可以跟随,那么我又怎么能安心呀?

假如衣服饭食能渐渐改善,就会想到你即使破旧衣服、粗糙饭食都时常不能接续。那么我又怎么能安心呀?

假使渐渐能有几个婢女仆人。就会想到你汲水舂米洗衣服都是自己亲自做。那么我又怎么能安心呀?

假使家里的房屋能够渐渐完善,就会想到你常常忍受着夏天的湿气冬天的寒冷痛苦不堪。那么我又怎么能安心呀?

君尝遭二亲之丧。而恸贫无以用情也。假令吾分官俸。助祭於外舅氏内外之墓者。吾何以为心也。君尝値私党之来。而恨贫无以为羞(同“馐”)也。假令吾飮食逢迎深源兄弟之过者。(画框部分不知该如何翻译,)吾何以为心也。

你曾经遭遇父母的去世,但苦于贫困没有办法尽情表达哀痛。假使我能够分出一些官俸,帮助祭祀岳父母的坟墓的话,我怎么还会有心思。你曾经在好朋友来拜访时,苦于贫困没有办法做好吃的饭菜(招待他们),假如我(以后)能够做到饮食方面、迎来送往与兄弟们交往密切,那么我又怎么能安心呀?(那我怎么还会有心思?)(此处请考虑用哪种译文,主要是语气的轻重)

死生之际。日远而日忘固常情。而吾之日愈远而吾之恨愈多。则此吾愈远而愈不能忘也。

在死生之间。日子久远了就日渐淡忘本来就是人之常情。但对我来说,日子越久远而我的怅恨就更多。那么这些就是我时间越久远越不忘记的原因啊。

人固有妻亡而再娶者。是犹得所思夺于所接。而易於忘也。吾今年四十有三矣。齿发皆衰。岂可使室有人乎。是吾所不忘者专。而有身之前。无非思君之日也。

固然有妻子死了就再娶妻的人。这正是所思念的人的位置被新娶的人夺去了,所以容易忘记啊。我今年四十三岁了,牙齿头发都衰老了。怎么可以让家中有少夫人呢?这是我难忘旧情的人专有的。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不过都是思念你的日子啊!

呜呼。思固吾思。不思固吾不思。思不思。固无当於死者。虽不思可也。然纷然而触吾心者。终不可以不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呜呼。思念本就在于我自己,不思念也是在于我自己。思念还是不思念,原本就对死去的人没什么意义,就算是不思念也是可以的。然而思绪纷纷触动我心的人,终归是不能不思念的。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圆滑是谁

刘邦本没有什么文化,一向不喜欢读书人,也讨厌那些斯文的礼节规矩。他做了皇帝以后,觉得秦朝的那一套礼仪制度太麻烦,就把它一概废除了。这一来却乱了套,因为没有礼仪的约束,那些出身寒微而又自恃有功的大臣们,在朝廷上太随便了,吵吵闹闹的很不成体统。

在汉朝刚刚建立、刘邦准备给大家论功封赏的时候,大家争得不可开交,争论了一年多也决定不下来。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做郡侯。许多大将听了都不服气,他们大声吵嚷说:“我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打了几十仗。萧何在后方光动动嘴,摇摇笔杆,没有汗马功劳,凭什么给他记头功?”刘邦见大伙儿不服,也动了肝火,就提高嗓门问大家:“你们知道打猎吗?”大伙儿回答说:“谁还不知道打猎。”刘邦说:“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大伙儿乱嚷嚷说:“知道,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捕野兽的是猎狗,发号令叫猎狗去追野兽的是人。你们这些人只会冲锋陷阵,消灭敌人,这跟猎狗一样。萧何是发号施令的,是人。你们怎么能跟他相比!”

大将们听刘邦把他们比作狗,更不服气了。他们大声喧哗,狂呼乱叫,有的人甚至拔出剑来,砍宫殿上的柱子,真是乱成了一团糟。刘邦这个平日不讲礼法的人,也受不住了,觉得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应当想个办法整顿整顿才好。

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原先在秦朝做过待诏博士,投到汉朝的日子还不久,因为刘邦一向讨厌儒生,所以他的地位并不显著。这时候,他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就对刘邦建议说:“争夺天下的时候,儒生没有能做出多少贡献;得到了天下以后,儒生却能帮助陛下保守好天下。我愿为陛下到鲁国去征集那些懂得礼仪的儒生,来帮助陛下制订朝仪,整顿好朝廷上的秩序。”刘邦虽然不满意朝廷上乱糟糟的情况,可是一听说要制订朝仪,却又犯了古代风景画鉴赏愁,他怕儒家那一套礼仪太烦琐,不容易学会,所以他抱着怀疑的态度问:“那种玩意儿不是很难学吗?”叔孙通说:“礼仪这东西,是可以根据时世的不同和人们的需要来制订的。夏、商、周三代的礼仪,是互相继承而又有所增减的,并不完全相同。我可以把古代的礼仪和秦朝的礼仪结合起来,再根据今天的需要,制订出一套新的礼仪。”刘邦说:“那你就试一试吧。不过千万要简单些,使我和大臣们都容易学会。”

于是叔孙通就到了原先鲁国的地方,召集懂得古代礼仪的儒生三十人,请他们一起来制订朝仪。叔孙通先叫人在长安郊外用竹竿和茅草搭了一个草棚,带着三十个儒生、汉高祖的一些近臣以及他自己的弟子,总共一百多人,开始制订并演习朝仪。搞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请汉高祖来观看演习。汉高祖看了演习后说:“这个我能学得会,就照这样办。”于是他下令叫朝廷里的全体文武大臣都来学习朝仪,订于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刘邦当皇帝的第三年十月正式实行。汉朝初年,是以十月作为一岁之首的。

古代风景画十月到了,长安的主要宫殿长乐宫落成。那一天,天还没有大亮,朝拜皇帝的仪式正式开始。准备朝见皇帝的文武官员,按照官职的大小,在宫门外排队等候。宫殿外边,悬挂着五彩缤纷的旗帜。威武雄壮的卫士,手执刀枪斧钺等兵器,排列两边。传令官发出号令:“传大臣们上殿!”大臣们就分两路进入大殿,太尉等武官站在西边,面向东;丞相等文官站在东边,面向西。等大家站定以后,传令官代表群臣请皇帝上朝。汉高祖坐辇车〔辇niǎn〕从内宫来到殿上,接受群臣朝拜。参加朝拜的群臣,各人要自报姓名官职,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礼,然后再退回到自己的位置。朝拜完毕,汉高祖赏赐群臣饮法酒。群臣把酒杯举到跟自己额头一样的高度,齐声喊:“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然后一饮而尽。酒是有限度的,完全是为了礼仪上的需要,决不许喝醉,所以叫做法酒。

在朝拜的过程中,御史负责执法,凡是在礼仪上出了差错的,就叫卫士把他带走。因此大臣们都十分严肃认真,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的,唯恐出了差错。

朝拜仪式结束以后,出身寒微的汉高祖十分高兴,他说:“今天我才知道做皇帝是这么尊贵啊!”于是他拜叔孙通为奉常,这是专管朝廷礼仪的官职,后来改称太常,并且赏赐给叔孙通黄金五百斤。

自从叔孙通制订朝仪以后,原先宫廷上那种乱哄哄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从此,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威权,臣子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一整套礼仪规矩建立起来了。这套礼仪规矩,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实行了两千多年,从形式上巩固了封建制的统治。

叔孙通怎么死的

是叔孙通,如果说最古代最圆滑的人我认为非叔孙通莫属,他为人特别圆滑,而且还特别会察言观色。

最初叔孙通在秦二世的手下效力,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开始动乱起来。各地农民纷纷起兵造反,这时的秦二世已经非常忧虑了,于是就问大臣们怎么处理这件事。很多儒生谋士都说是百姓造反,要出兵讨伐。秦二世听了勃然大怒。叔孙通知道秦二世不愿意听这样的话,于是就说,那些根本不是什么百姓造反,而是一些小偷小摸不足挂齿。秦二世听了这话高兴了,于是就将说是百姓造反的人全都抓了起来,然后赏赐给叔孙通。

叔孙通见秦二世如此昏庸知道他快要亡国了,于是带着自己的家人和弟子逃跑了。此时势力最大的是项梁,于是就投奔项梁。后项梁死了,项羽并不待见他,于是他就有投奔了刘邦。

刘邦是一个非常讨厌儒生的人,至于讨厌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刘邦见到儒生就将他们的帽子摘下来,然后在帽子里便溺。叔孙通知道刘邦的性格,于是就穿着下人的衣服去见刘邦。叔孙通见到刘邦后,不和刘邦谈儒学,也不向他推荐自己的弟子。而是给刘邦推荐一些打家劫舍的土匪。刘邦本来出身有不高,也喜欢和这些人交流。于是叔孙通就开始受刘邦赏识。

叔孙通的弟子们意见很大,因为叔孙通不推荐他们做官。叔孙通知道后对他们说,不要急以后一定会推荐他们做官,让他们耐心等待。

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一统天下,以前跟着他的那些绿林好汉都成为了将军,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根本不懂规矩,更没有知识。他们经常在大殿上喝酒争宫,弄的皇宫乌烟瘴气,没有半点皇宫的气派,仿佛是个土匪窝,这让刘邦很头疼。

叔孙通知道时机已经降临,于是开始给刘邦推荐儒家文学和他手下的儒生们,并且和弟子一起制定朝廷礼仪制度。从此大臣们上朝就规矩多了,如果有不符合礼仪的大臣,就会被御史惩罚,朝中气象一下子就有了很大改变。这让刘邦非常高兴感叹道:“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天子的尊贵!”

刘邦看叔孙通治理的如此有效果,于是就封他为太常,并赏赐很多黄金。包括他的学生们都开始去朝廷任职。

叔孙通生死年不详。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叔孙通是何年出生及何年逝世的,所以他是怎样死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叔孙通,薛县人,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最开端在秦朝担任待诏博士,秦二世在位时期担任博士。叔孙通眼看着秦国就要沦亡了,就逃回薛城,投靠了项梁。项梁败城厚,又跟随楚怀王,在楚国侍随项羽。

刘邦率兵攻击彭城,叔孙通背弃项羽又投靠了刘邦,还为刘邦引荐了骁勇之士。刘邦任命叔孙通为博士,赐号稷嗣君。刘邦一致天下之后,在定陶被尊为皇上,并废弃了秦朝繁琐的礼节,任命叔孙通制定复杂易懂的礼法来替代。叔孙通深知刘邦讨厌君臣之间没有礼法,便毛遂自荐为刘邦制定朝仪、君臣之礼。叔孙通制定的礼法有条有理、尊卑有别,摆正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又凸显皇帝的威严和尊贵,减速了皇权的集中,刘邦十分赞赏。于是封叔孙通为太常,其座下的弟子封为为郎。

汉高祖九年,任命太子太傅。汉高祖屡次想废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叔孙通以礼法驳辩劝止,停息了此事。汉高祖逝世后,刘盈即位,号汉惠帝。汉惠帝在位时期,屡次任用叔孙通制定各种礼法,有祭奠之礼、宗庙之礼等等。

总之,汉朝时期的各种礼法,皆是由叔孙通任命太常时期制定的。司马迁评价叔孙通为汉代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