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孔子倡导的是治国安邦之策,当然也包括“威以服四夷”这样的以武力平定天下的思想。孔子倡导的“六艺”当中的御射,就是骑马、射箭这样的军事技术。在春秋战国的混战年代,孔子没点身手,随便一个匪徒就把他料理啦,怎能周游列国。这些话语听上去似有道理,但与人们此前了解的关于孔子的知识截然不同。由于孔子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人们特别关注孔子,希望用不同的手段表现孔子,展现孔子的生平形象。但是,由于时代的悬隔,材料的匮乏,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感到模糊、出现争议都十分正常。

历史上的孔子是武艺很高强吗?

孔子是武艺很高强

我们现代人,由于自己所生长的时代与环境,看惯了一些人物与事情,便以为古代也如我们现在一样,其实是大谬不然的,拿孔子来说,可能有人会把他想象成一个谦谦君子的模样,所以想当然地认为他不会武功。其实,有史记载,孔子不但会武功,并且他确实是武艺高强的呢!

这里讲几点,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材魁梧,膂力过人。据《左传·襄公十年》记载:有次叔梁纥举军被围困于敌城内,叔梁纥曾举起悬门(城关门),至自家军队全撤,才撒手。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其长算来约合今2112米。《吕氏春秋·慎大》则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可见孔子也是身材魁梧、膂力过人的人。(力抗鼎举闸,非武功为何)。

龙共子在有关文章里已说过孔子是身通六艺的大师。关于六艺这里就不重复了。

儒家典籍《礼记·射义》里说:“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可想其射艺。没有一定的修为,你想有观者如堵墙的可能吗?其武艺(射技亦古代武艺之一)之高强自不必说了。

《论语·子罕》子曰:“吾何执?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这执御就是驾驭战车之术。

我们通常会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驷马就是用四匹马平排驱动进退的战车。而御者技艺的高低,将关系到将士的生死和战争的胜负。可见其难度之高。而一般的赶车称“仆”,《论语·子路》就有“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的才可称为“御”。这些直接用于战斗的技艺,难道不是武艺么,并且孔子能够有本领调教那些暴躁顽烈的马匹,使其进退有度,还能犹如舞步之优美,非有相当的武功修为,能训服顽烈之马吗?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性之乎?学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后来吴起成了与孙子齐名的“武圣”。有没有一些关于孔子武艺军事方面的信息呢?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以武艺称呢?你看“子不言‘怪、力、乱、神。’”则其一身不会以力气称夸于人的,且当时无道之君,也有问以军事的,孔子则答以仁义,难道他真不知军事吗?看了相关的文章,你就会明白,这里就不讲了。

孔子是文武全才,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骄傲,(要与后来人们所认识的仅仅文化意义上的孔孟之道区别开来。)他是我们古代文化中集文武大成的大师级的人物。

孔子不仅以他的仁道与礼仪的儒家之学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除了在文化意义上的成就而外,人们容易忽略或者忘记的是:孔子确实是个武艺高强的人。

孔子真的会武功吗?

在通常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儒家文人;然而在实际上,孔子是一个勇武过人、修为极高的武者。

他的真实武功到底有多高呢?

关于孔子身高,大致有三个版本: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史记》为司马迁所写,成书于汉代,根据出土文物中的 春秋鲁尺(205cm) 身高约为1968cm;而根据成书的西汉时期记载, 西汉古尺为231cm ,孔子身高约为2218cm!

根据2015年海昏侯刘贺考古出土的文物,一副带有孔子画像和简介的屏风, 其中对于孔子身高的记载为“七尺九寸”,根据汉尺则为1825cm!

《汉书》中记载项羽身高为“八尺二寸”(1894cm),而人们对孔子的评价又是“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可见孔子身高应该远在常人之上,因此取一个正常值, 大概可以推测孔子真实身高应该是1968cm。

对于古代普遍身高为155~165cm之间的男性来说,身材已经非常巨大了。古代有一句话叫“ 筋长一寸,力大十分 ”,首先从身体资本上来说,孔子已经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关于孔子的武力值,历史文献中也多有记载!

《庄子》记载:“力能叩关。”《吕氏春秋·慎大》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也就是说孔子力气之大, 可以举起城门的关闸,只是不愿以力气著称!

《淮南子》:“孔子智过长弘, 勇服于孟贲,足蹑狡兔 ,力招城关。”

孟贲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武士!《东周列国志》记载:“有齐人孟贲字说,以力闻,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尝于野外见两牛相斗,孟贲从中以手分之,一牛伏地,一牛犹触不止。贲怒,左右按牛头,以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人畏其勇,莫敢与抗。”而孔子的勇力使得孟贲服气,可见他武力值绝非一般。

孔子不仅力气大,武功高强,而且速度也非比寻常,  “足蹑狡兔”,比狡诈的兔子还要快,可见一斑。

《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礼记·礼器》记载:“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儒家有六艺,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指射箭,“御”指驾驭战车。《射义》是说: 孔子曾经在曲阜西南城表演射箭,惹得百姓蜂拥围观,密不透风,就像围墙一样。

孔子也有曾经杀人的记载,一次在夹谷会盟,一次为“诛少正卯”。 先贤不仅有慈悲心肠,也有雷霆手段。

夹谷会盟是齐景公时期,晏婴为联合周边各国共同抵抗吴国,恢复齐桓公霸业,而和鲁国举行的会盟,地点在夹谷(位于齐鲁交界)。当时, 鲁定公任命孔子为“相礼”主持会盟,期间齐国假借“舞姬伶人”,想武力胁迫劫持鲁定公以达到政治目的,结果被孔子及时识破,并带人将“舞姬伶人”灭杀。

“诛少正卯”最早记录于《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孔子门人问他原因,孔子说:“ 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用白话来说,就是少正卯此人:居心叵测,迎奉人意;行为邪恶,不受劝告;口是心非,琢磨不定;强记博学,所知皆谬;文过饰非,自卸责任。

编者按: 关于“诛少正卯”一事,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近现代文学家对此也看法不一,文中取最广为接受的一种解释。

《法言·君子》讲:“ 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最早指一类能沟通天地人神的人,能够祈雨、祭祀,近似于巫,而并非是留在我们刻板印象中那种充满“酸腐之气”的文弱书生。

在春秋乱世,不学武无以自保,儒家教育也讲究文武并重。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都是武学的内容。 而“礼”中的祭祀、“乐”中的音律和“数”中的数术,也都与武学有一定的关联。

孔子的经世治国思想要求文武兼备,重视尚武精神。《论语》中,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门下的子路、子张等弟子,更都是春秋晚期名满天下的勇士。大杀四方的威武,必然也来自孔子呕心沥血的教诲。

甚至在孔子的治国思想里,“勇者不惧”也是重要一环。周游列国的他,努力推行自己的儒家治国思想,其中振聋发聩的一条,就是疾呼列国要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 早在鲁国任大司寇时,孔子就建言鲁定公“有文事者必以武备”。其思想中的另一句话,更是超越历史: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磨灭国民尚武精神的王朝,必然会遭到淘汰。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孔子不以勇力闻名于天下,其实也是由于他超然超人的智慧,如礼如法,从容自在地应对化解各种困难,而并不需要常与人动手,以武力相争。

在我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里,道家和佛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内修功法,其实儒家也一样,只是并未彰显出来。或许我们可以从《庄子》对孔子及其学生的记载中窥见一二。

颜回对孔子说:我家里贫穷,已经几个月不饮酒不食荤腥了。这样可以算是斋戒吗?

孔子回答:这是祭祀时身体上的斋戒,还不算是心的斋戒!

颜回:请问什么是心斋?

孔子: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大道汇集于凝寂虚无之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这一段记录就是所谓的“ 心斋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庄子·人世间》中继续阅读,后续还有孔子对于“坐驰”的描述!

颜回说:我进步了。孔子问:为什么这么说?

颜回回答:我已经忘却仁义了。孔子说:很好,但还不够。

过了几天,两人相见,颜回说:我进步了。孔子问他为什么。颜回说:我已经忘却礼乐了。孔子还是说:很好,但还不够。

又过了几天,两人再次相见,颜回再次说:我进步了。孔子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坐忘”了。

孔子本来就跪坐的,立马直起身子说:你说的坐忘是什么?

颜回说:抛弃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视觉,脱离了身躯,抛弃了智慧,与大道相通为一体,静坐心空,物我两忘。这就是坐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实际上,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宋代之前,士人文武双全并非什么稀奇事儿,文人中有些武功高强之辈也并非异类。 班超能投笔从戎,也正是因为他武艺高强。祖逖闻鸡起舞,也并非是起来跳恰恰,而是舞剑,是练习武功。

追溯到先秦,实际上社会对“ 士 ”的要求都是文武双全,甚至到汉晋隋唐时期,各代文人习武也都并非奇特。甚至说,我们可以从儒家的文化传承中看到, 儒者不仅有一脉相承的文化,也有着内在修心炼性、提升修为的方法。从孔子颜回的“心斋、撄宁、坐忘”、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等;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士不仅在武技方面,内功修为也造诣颇高。

中国的文人逐渐形成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实际是从宋代才开始的。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但是皇袍加身之后,却对武人深怀戒心,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强调重文轻武,文人考中状元,可以披红戴花夸耀,而武状元却仅仅只作为小校官等职位的选拔。长此以往,文人“文而不武”的倾向逐渐加强,最后才形成我们心目中“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形象。

士人做不做武林高手,对中国民族性格有影响吗?这其实是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从民族来说, 每次朝代的积弱、遭遇外族入侵时,大都是因为“贪图安乐、疏废军备武艺”,从士兵来说如此,从民众来说也是如此。 宋朝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近代清朝的腐朽灭亡于此也不无关系。

从个人来说,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孔夫子真的是一个略显驼背、虚弱无力的老人形象,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真会有如此强大的能量来教育三千弟子、成就一代圣贤吗?如果说唐朝李白不习剑术,身体虚弱无力,我们想象他还会有那种谪仙一般飘逸的气质、大鹏一般雄浑的气概吗?

虽说心理上的勇气并不完全依赖于身体的强壮, 但是身体上的虚弱往往会减弱一个人精神上的气魄,削弱一个人的勇气和心理力量,这却是一个确定的倾向。 柔弱者在决断力和气魄上,相比他人一般都是比较差的,因为身心本为一体,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心灵并非受限于身体,所以体弱者也可以有刚勇之气,但是身体毕竟是心灵的所寓,沃土必定适合培育良种,所以强健的身体必定对强大的精神有决定性的辅助作用。

或许从现代来说,在和谐稳定的社会中,我们对武技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 但是一个人要从事实务,决不能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旺盛的精力、清晰的头脑、果断的品质、坚持不懈的毅力。 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武术可以给予我们的,“性命双修”,身体和心灵共同强大进步,这才是“武学”二字的真相!

真正优秀的传统武术,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而真正切实高效的内家功夫则更是武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不仅在于实战技法的高效迅捷,功夫层次的明确和有法可循,更重要的是内家功法对于身体素质和心性修为的极大促进

孔子除了是一位文学大家,还会不会武功?

问:日前,《孔子》因传闻其中提到“孔子会武功”而受到关注。对此,有网友提出,孔子武功高强,在《史记》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孔子倡导的是治国安邦之策,当然也包括“威以服四夷”这样的以武力平定天下的思想。孔子倡导的“六艺”当中的御射,就是骑马、射箭这样的军事技术。再说,在春秋战国的混战年代,孔子没点身手,随便一个匪徒就把他料理啦,怎能周游列国呢?这些话语听上去似有道理,但与人们此前了解的关于孔子的知识截然不同。请问,答:由于孔子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人们特别关注孔子,希望用不同的手段表现孔子,展现孔子的生平形象。但是,由于时代的悬隔,材料的匮乏,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感到模糊、出现争议都十分正常。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儒家产生之前,已经有“儒”的存在。《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汉代经学家郑玄说:“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儒”本来应该是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由此,就像一般说来“文”与“文弱”相近而与“武”相对那样,人们往往将“儒”与“柔弱”相联系,孔子似乎也应该是一位文弱之人。其实,“儒”与“儒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儒家”来源与“儒”,儒家中的人或者有的仍操儒之职业,但二者却不是一回事。冯友兰先生说:“在儒之中,有不止于教书相礼为事,而且欲以昔日之礼乐制度平治天下,又有予昔日之礼乐制度以理论的根据者,此等人即后来之儒家。孔子不是儒之创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立者。”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立意高远,视野开阔。他们提倡修身,着眼点在于安人、服人,也不纠缠于礼的细枝末节。孔子儒家特别重视教育,重视人的培养教育。在周代,贵族教育可有“小学”、“大学”之分。正如朱熹《大学章句序》所说,在那时候,“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谓“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乃“小学”必修,春秋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战争与祭祀一样为人人关心、关注,自然人人都懂射、御。以往,有人以“六艺”为孔子单独提倡,实在是一个误解!既然国人都修习“六艺”,孔子自然也不例外,材料显示,孔子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不过,一般所说孔子重视“六艺”,或用以教授弟子的“六艺”乃是“六经”,也就是经他整理研究过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在孔子看来,“六经”可以教化社会人心,包含了“修己安人”的“大学”之道。如果说“小学六艺”主要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话,那么“孔子六艺”所蕴含的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学说。孔子希望向往天下大同,希望天下和顺,要求人们仁爱礼让。但是,孔子也看到当时天下无道,自己所处非时,认识到“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仅仅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因此,现实中的孔子头脑清醒,决不迂腐,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所以,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艰难险阻,孔子总是表现得义正辞严,刚毅勇武。他也懂得“文事”与“武备”之间的关系,例如,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时,孔子力主带兵前往,做好各种准备,才使得齐国阴谋未能得逞。孔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论语·述而》说:“子之所慎:斋、战、疾。”孔子慎重对待斋戒、战事、疾病。军事战争虽是国家大事,为时人所重,但他却反对专注于兵战问题,如果有人这样,他的反感往往溢于言表。例如,卫灵公向他请教,他就表现得很不耐烦,他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他与他的弟子曾经谈到,理想的社会应当是“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孔子家语·致思》)。但是,理想毕竟只是理想,现实中的孔子当然也知道,治理邦国,应力求做到“足食”、“足兵”、“民信”,三个方面都十分重要。如果实在要放弃其一,孔子认为应当“去兵”,只留一者,也应当是“民信”,因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庄子曾经将“内圣外王之道”称为无所不包的“道术”,认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学术则是“方术”。其实,孔子之学包罗宏富,包蕴精微,应该属于“道术”。比如,《孙子兵法》谈论兵战之事,就特别重视“道”,将其作为国家安危存亡的关键,并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上下同欲、君臣同心至关重要。孔子注重宏观上使人了解社会,懂得社会,也不反对从微观上教育人民。孔子反对专注于战争,但战争毕竟不可避免,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所以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他指出,如果不对百姓进行训练,不懂得战争之术,就让他们上战场参加战斗,无异于抛弃他们。一次,孔子弟子冉有为季氏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当季氏问他关于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是“学之于孔子”。在冉有看来,孔子乃是“大圣”,其学无所不包,“文武并用兼通”(《孔子家语·正论》)。按照冉有的说法,孔子文武双全自然没有问题。孔子不仅考虑治国安邦,而且着眼于“平天下”,通晓射、御,善射、会驾,也懂得军事,了解兵战,但如果说孔子武功高强,则缺乏直接材料。当然,这里所说的“武功”,是指今人习惯上所说的武术、技击之类,或者冷兵器时代的御敌格杀技能。更可以肯定的是,孔子更没有现代武侠小说中的那类高来高去、隔空伤人的“神功”。孔子曾经奔走在诸侯之间,他凄凄惶惶,有时也遭到攻击和围困。但在周游列国时,孔子总是有弟子相伴,在孔子的弟子中,也有像子路这样的勇武之士。据记载,子路“有勇力才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不惧争斗。孔子说,自从子路入门,“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维护师门,保护孔子,起到了很好的“御侮”( 《孔丛子·论书》)。据史料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闻名于诸侯国的勇士。在偪阳之战中,他力托城门,救出众多士兵,从此“以勇力闻于诸侯”。而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孔子世家》)而且“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吕氏春秋·慎大览》)“勇服于孟贲,足蹑效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淮南子·主术训》),勇力、格斗技能似乎并不在其父之下。除此之外,孔子更通晓战阵韬略,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即是明证。因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说孔子会“武功”,乃至是“武功高手”,应该并不过分。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里的“武功”需限定范围:它不是金庸、古龙小说中高来高去、隔空伤人的“神功”,而是冷兵器时代实实在在的御敌格杀技能。核诸史实,孔子是完全具备这种战场搏杀能力的。但是,在孔子的学说体系中,战阵、射御之功毕竟仅占了次要的位置。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孔子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主张恢复礼乐政治,将礼坏乐崩的社会重新纳入上下和谐的良性轨道。他厌弃当时诸侯国的滥施刑罚与战争杀伐,绝不肯同流合污、为其帮凶。因而《吕氏春秋·慎大览》在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孔子“不肯以力闻”。自然,这并不意味孔子只能做文弱的教书先生。孔子是立志救世的,在深度分析夏商周发展大势后,孔子指出,殷商之礼是损益夏礼而成,周礼则是损益殷礼而成,社会历史是损益发展的;于是自此而下,亦要损益周礼而成新礼。孔子志在作成新周,赋予周代礼乐文明以新的意义;他的抱负,在《易传》中早就明言,要“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孔子的思想意识是刚健进取的。《易传》主要为孔子所做,其中还有这么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为孔子精神的写照。孔子取法于天之运行,主张自强不息、刚健进取;但同时又取法地之博厚,要求涵养道德、宽厚包容。这样,刚健与博厚相辅相依,共同构成一种稳健平衡的人生精神。与西方基督教的一味进取态势比较,孔子的进取精神更包含宽容博爱的一面,也更具有平衡的稳定性。而与其“武功”相比较,在世界日益全球化、国与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孔子这种刚健与宽容交融的人生精神,应该是他留给我们、留给人类的远为宝贵的财富。

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究竟有多孔武有力?

1武术奇才孔夫子

一提起孔子,大家估计想到的都是他在文学思想上的成就,想到《论语》,想到他的三千学生等等,这么有文化的孔子一定是那种老老实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吧。

可不要以传统的对待文人的想法看待孔子先生,孔夫子可是位彪悍的文化人,而且武力值极高的那种。

那么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下孔夫子的自身条件。

说到孔子的身高,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九尺六寸,按照汉朝的标准,妥妥的22米,压倒性身高,但如果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尺寸,他的身高在19米左右,这也非常高了,放在我们现在的人群中也是极为扎眼的存在,书中说,就因为他这身高,所以人们常常把他看作异于常人的“长人”。

再说他的基因传承,孔夫子的老爸,孔纥,孔纥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耐不住孔纥有名气,当年孔纥手托城门,让诸多将士逃脱的事情实在太深入人心,这使得孔子年轻的时候,人们见到他第一时间想起的便是他的那位猛男老爹。

2射剑御车无所不能的孔子

只有这些先天的优势,后期不多加锻炼练习,那也没什么用。

孔夫子自己的武术练习轨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结果,他直接开了个培训班,教六艺,六艺里有一门技艺叫做射箭,夫子对此颇有心得。

“射者何以射,何以听?……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在孔夫子看来,射箭不能射中靶子正心的人,怎么能叫贤人?可见做一个夫子心中贤人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没出息的人,连个靶子都射不中。夫子还主张每个人的力道不同,能射中就好,射穿靶心实在没必要。

不止射地上不动的靶子,夫子还喜欢射天上的飞鸟,待在树上一动不动的不足以作为他的目标,从上面这些足以看出夫子的技术了得。但他觉得自己的“御”术更加厉害,也就是驾车的技术,这两艺其实都与战斗有关系。

3.驯服小混混子路

再看夫子的武力值。

孔子的弟子中,比较出名的子路,他的武功是公众认可的厉害,楚国令尹曾说:

“……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

答案是没有,由此可见子路恐怖的战斗力。

子路在拜孔子为师之前是个小混混,好勇斗狠,喜欢搞一些杀马特非主流的造型,到处炫耀武力,他老婆的兄长还是当时横行齐鲁之地的大盗,很不好惹。

子路尚武,看不起文绉绉的孔子,觉得他就会嘴炮。

史载,子路是第二次不服孔子的时候被孔夫子用学问教化他的,那么第一次呢?以子路的性格,多半是动武了,如果孔夫子没有打过子路,那子路不会心服口服听文人教说,所以在此推测,两人第一次不和谐的见面,孔子以武力好好地教训了他一顿,这才有了第二面以礼再次教化。

4孔夫子对待仇人的态度

有这份战斗的实力,我们孔夫子还讲究这个战斗精神,有人问夫子,要是父母被人害了,你咋整?孔夫子的态度是:不出去做官了,什么事也不干,趴在草地上,枕着盾牌睡觉,就费尽心思想着怎么报仇,不是你死就是你亡,绝对不与仇人同活于世。如果在大街上碰到仇人,也不必回去抄家伙,直接徒手搏命!

其实想想,当时有那体力周游各国的,身体素质能差到哪儿去。

古代思想家孔子是标准的文武双全,要说有多武,他在骑射方面是十分有天赋的,而且在驾车的造诣上也是远高于其他人,要知道这些技能在战国时期都实打实的战争技巧,而且当时鲁国的街溜子子路没事找孔子单挑,但是被孔子吊着打,子路被打服以后就认了孔子当老师,这是真的以“德”服人。

根据记载孔子身高九尺三寸换算成现代的身高就是一米九,这个身高可以直接去参加篮球比赛了,而且当时的孔子力大无穷可以举起城门。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教育的理念了,当时这些人学习的都是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六艺,这其中射,御都是战争实用技巧,而孔子也是这里面的佼佼者,所以从侧面可以看出孔子在当时的战斗力有多强大了,但是孔子并不想利用武力去让人屈服,而是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人服气。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一米九的大汉,武力值加满,低身下气的给你讲道理,让你多学习,这个时候你敢不去学习吗?在现在形容一个人很强大的成语就孔武有力,但是这个孔和孔子没有丝毫关系,这个孔是平假字其意思是非常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看起来非常的有力量,并不是说孔子,但是用孔武有力形容孔子这个还是可以的。

其实在古时候并不只有孔子这种思想学家让人误以为就是文弱书生,其中还有墨子,我们都知道墨子是伟大的思想教育家,主张非攻就是不主动攻打别人,国家之间打架,还会上前劝阻给人的感觉就是文质彬彬,但是别忘了,墨子是伟大的军事家,在运用军事莫略上有一手的,而且墨子有自己的部队,看着口头说不行了,就直接派出部队帮助弱势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