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孔子的尸体真的埋在孔林吗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 一间,在 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 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进入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子有墓吗?

孔子的墓位于孔林中心.进圣林门,过洙水桥,经享殿,可看到由红色垣墙环绕的孔墓.墓前有巨碑篆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为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书.墓前石台系唐代从泰山运来峰禅石筑成.
孔子死前曾将自己离世比作泰山崩塌,而他死后成为帝王之师、万世之表,这座高大的石台,正象征着孔子的思想如巍峨泰山,顶天立地.夫子墓葬,规格非凡,气势恢宏,连帝王之墓也要稍逊一筹,乾隆为此感叹:“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
夫子的墓看上去如一隆起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重的筑墓形式.墓右为其子孔鲤的墓冢,南边是孙子孔攸的墓,这种墓葬布局形式叫“携子抱孙”.俗话说“怀子抱孙,世代出功勋”,“父在子怀,富贵永远来”.按这种说法,此布局构成的风水对圣脉兴旺是有作用的.若有人对此有疑问,只有靠自己去思悟了.
孔鲤是孔子的独根苗,生时,鲁哀公特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因为是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候”,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孔攸继承孔子学说并有所发展,著《中庸》等儒家经典,故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尊为“三世祖”.
孔子死后,弟子们守墓三年,相继离去,只有子贡又守了三年.后人为纪念他,便在孔子墓西侧的子贡守墓处建了三间西屋,立碑题“子贡庐墓处”.子贡与孔子之间真挚感人的师生谊间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子贡原名端木赐,江南卫国人,原为财富满门的一方巨商,因敬仰孔子学问,弃商从学,很快成为孔子的十大高徒之一.
子贡后来从政,又是风云一进的人物,但始终极其崇拜孔子,常说:“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孔子死后,子贡从江南千里奔丧;丧事完,又为孔子守墓六载.期间,他将南方稀有珍木楷树移植于其师墓旁,寄托他对老师的一片真情.楷树木质坚韧,树干挺直,象征孔子为人师表,天下楷模.

孔子墓的介绍

孔子墓,位于山东省曲阜城北,孔林中偏南地段,为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死后,其弟子将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初为“墓而不坟”。秦汉时期,将其高筑,后经历代修葺营造,孔林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封土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1443年(明正统八年)黄养正书。后碑篆书“宣圣墓”为1244年(元乃马真后三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1961年,曲阜孔林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孔子墓在内的曲阜三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列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有墓葬约多少座?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有墓葬约10万余座坟墓。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建筑特点:

孔林占地地近200万平方米,林内拥有坟冢10万余座 ,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 。

孔林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所居统治地位的产物。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