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
2、开门节,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
3、隆示,有的地方又叫“隆赶”。傣语“隆”是指一棵树或一片林,“示”或“赶”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树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树纪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种下的树当作村寨的保护神。
4、叫谷魂,又叫“招谷魂”。每年夏历十月,五谷进仓,傣族人民都要择月末的最后一个属龙日叫谷魂。是日,各户都要到田间杀上一只母鸡,点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后取少量秕谷带回家,放入仓库里。以示谷魂已经回家,以后就可开仓用量。
5、对歌节,每年五月端阳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
6、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
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导读:傣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也是我们能叫出名字和节日的民族之一,因为傣族泼水节享誉国内外。那么,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想知道傣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
傣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关门节
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人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秒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
开门节时,农忙已过,天气渐冷,佛教活动也不太多,青年们便可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这时节是傣族文化娱乐活动最多的时候。人们放火花、点火灯、放高升、环游各村寨,十分热闹。
隆示
有的地方又叫“隆赶”。傣语“隆”是指一棵树或一片林,“示”或“赶”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树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树纪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种下的树当作村寨的保护神。
“隆示”的时间在夏历二月,具体时间各村寨不尽相同。一般都是由立寨人的后裔领头,全村男性到一棵专门的树下祭祀,“隆示”期间,相互走亲串戚,互致节日祝贺。男女青年串山串寨,对山歌,找伴侣。大顺寨一带在“隆示”的第二天,青年男女邀约到河里捞鱼捞虾,直至傍晚再将捕获的鱼虾各取少许,放入江河,意为愿来年鱼虾满江河,捕不完,捞不尽,当晚在河畔共餐,男女青年同吃同乐。“隆示”期间,客人准进不准出,定要留下盛情款待,方能了却心意。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历十月,五谷进仓,傣族人民都要择月末的最后一个属龙日叫谷魂。是日,各户都要到田间杀上一只母鸡,点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后取少量秕谷带回家,放入仓库里。以示谷魂已经回家,以后就可开仓用量。
对歌节
每年五月端阳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带着干粮来听唱。对歌节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对象的极好机会。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后来,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之于死地。
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下来。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
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整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巡田坝节
巡田坝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迎春歌集会节日。农历正月十三日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汇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树下,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歌手们端着香喷喷的米酒,唱起欢乐的迎春歌、四季歌。人们随着鼓点,跳起对扭舞。
当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一位长者高声宣布“巡田坝”开始时,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们自动组成一支队伍,由扛着彩旗的八个青年领先,大家一路吹喇叭、敲锣鼓、鸣鞭炮、放火枪,浩浩荡荡向田坝挺进……“巡田坝”可谓是傣家人对农业春耕生产的“巡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生产实际,村村寨寨还制定一些乡规民约。
如:全坝子的早稻必须在正月十三日以前栽完;放水灌溉,不得偷水、抢水;任何人不得在禁区内砍一棵树,违者,一般群众罚三十碗酒,三十斤鲜肉;村干部则加倍罚。“巡田坝”体现了傣族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美德。
窝巴节
是傣族祈求渔业和水稻丰收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在大姚湾碧举行。相传古时候外族入侵,傣族的祖先绿拜王不幸战死,傣家在王子青哥和公主红妹的带领下,继续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退到金沙江边。青哥、红妹也被敌人抓获,关进江边岩洞。敌人为把傣家人斩尽杀绝,勾结江崖中一种叫石蛾的妖魔来残害傣家人。
石蛾兴风作浪,黑云翻滚,江水暴涨,恶浪滔天,山洪暴发,山岩垮塌,眼看受尽折磨的傣家人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正在这时,青哥、红妹奋力冲出山洞,与石蛾展开殊死搏斗,终于杀死石蛾,使江水退落,稳住了山岩。黑云散尽了,江水退了,山洪停了,傣家得救了,傣家人在金沙江畔安了家,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
但在与石蛾的搏斗中,青哥、红妹中了魔法,变成了青鱼和红鱼。为了纪念青哥、红妹拯救傣家人的功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傣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背着佳肴美酒,来到金沙江边,载歌载舞,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欢庆傣家人战胜恶魔的胜利。这天一早,人们早早地就来到金沙江边,当太阳照到江边的时候,隆重的节日仪式就开始了。
在一名德高望重的傣语长者指挥下,两名傣族壮汉肩抬两条木制的大鱼,一条是青鱼,一条是红鱼,以火枪3响为信号,哨呐引路,吹吹打打把木鱼送到江边沙滩上。众人尾随到江边,在长者的带领下,用盆去端来江水,在欢歌声中纷纷向木鱼泼去。
然后长者用傣语边诵唱着祝福吉祥的话语,边用青松枝蘸着江水,轻轻地洒在众人的头上,人们互相泼水,送去良好的祝福。男女老幼在唢呐、芒锣、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起欢乐的“嘎秧舞”,预祝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鱼儿满筐,水稻丰收。如今,窝巴节聚会地还成了楚雄、丽江及川滇毗邻地区各族群众进行文化、物资交流的场所,每年前来参加节庆和土特产交易的群众达万余人。
花街节
又叫“热水塘花街节”。云南省元江一带傣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举行,节期一天。傣雅人也过花街节,活动内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节期是在农历五月初六。花街节的主要目的是除旧迎新,节日早上,太阳初升之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元江东岸的热水塘草坪,欢歌笑语庆贺节日。
老人们世昔话今,青年们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游戏,尽情欢乐。人们还纷纷就热水塘的温泉沐浴,以除去旧年的污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寻找伴侣。
入夏节
傣语称“豪洼”,意为入夏。时间在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出夏节
傣语称“昂洼”,意为出夏,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约在农历九月中)。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故人们称之为“开门节”。忌禁解除后,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
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傣族简介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是什么?
一,关门节
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为期三个月。
关门节历史悠久,相传佛祖在这一天去给自己的母亲讲经,后来大家就选这天做关门节,并传承了下来。
40岁以上的人就可以进奘房诵经、参佛,在节日期间,村里人须轻声细语,走路不远看,不能相互打骂,还不能举行婚礼、不能建造新房。
二,开门节
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与关门节(入夏节)相对应,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
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扩展资料:
傣族的服饰特点:男女不同。
男子服饰: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女子服饰: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
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
傣族妇女都喜欢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 傣族的节日及风俗有哪些
1、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2、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是傣历9月15日,即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是傣历12月15日,也就是公历10月中旬。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3、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4、泼水节: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也就是公历4月中旬。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