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嘉兴是江南河畔的一座重镇,古称嘉禾。江南河指的就是江南运河,也就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那时的嘉禾民风淳朴,安居乐业。每到农历三月十六这天,为了祭蚕神,就要举行一次“踏白船”的民俗活动。“踏白船”也称“摇快船”,盛行于嘉禾水乡,是民间自发举行的一项活动。名称来由与宋将岳飞有关,相传宗泽因赏识岳飞的才能与忠勇,任其为“踏白使”。为鼓励赛船者以岳飞的无畏气概参加竞渡,故称此项活动为“踏白船”。

2、到了举行“踏白船”的日子,连嘉禾官府也要发布命令,凡“踏白船”赛的水道禁止通航,可见此举绝非仅仅只限于娱乐。

3、话说这年三月十六蚕神生日,四乡八里的蚕民便摇船云集到江南河嘉禾的白龙潭段,因这里河道较宽,乡民们一向都在这里举行一年一次的“踏白船”。

4、远远望去,白龙潭与江南河连成一片,水域宽阔,碧波荡漾。赛事一开始,只见那些船一条条像脱弓的箭,在这片水面上你追我赶。这时,有人说跑得快的就是船好,也有人说不单是船好,还有“活”好。其实这船也就是嘉禾水乡常见的农用船,这种船船体稍长,船底呈弧形,涉水阻力甚小,但急摇时左右稳定性较差,乡民们称之为“活”。因此这成就了“踏白船”在表演时速度快又惊险的一幕。

5、不一会儿,只见一条经过改装的船领了先。这条船的船艄搭上了木板横“跳”;船尾上安了两支琵琶橹,两人一组同摇一橹;船舱帮口两边安放五六排木桨,人手一桨,合力齐划;船头插着一面村坊旗号。在侧面,插着一面黄色牙旗的船也不相让。他们一会儿比快,在这里称“旱踏”;一会儿竞险,在这里称“水踏”。两条船实力相当,你追我赶,赛得正猛。

6、就在这两条船追逐正欢,那条插有村坊旗号的船一马当先驶进白龙潭时,只见岸边有一僧人挥手急急喊道:“别划了,赶紧上岸”!

7、岂知他“岸”字刚出口,忽见一阵巨浪从水底掀起,把这插有村坊旗号的船抛向了天空,忽地又跌落下来,一瞬间人和船都翻落在水中。这情景来得太突然,让在两岸围观的人都感到震惊。是河面受到了什么打击,还是水中有什么怪物?不过一切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了一会儿,河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8、这时,只见岸边那位僧人一边在“阿弥陀佛”地念着,一边还在使劲地喊:“河里的船赶快靠岸!河里的船赶快靠岸”!

9、当所有的船都靠了岸,乡民们就都围上了这位僧人,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僧人说:“阿弥陀佛,如我没有猜错的话,这白龙潭里有条蛟龙在作孽”。

10、蛟龙作孽?一听僧人这么说,乡民们陡然想起了什么。有人曾经听说过,经常有船只路过这白龙潭时,就莫名其妙地不见了,莫非与这白龙潭的蛟龙有关?

11、这样一说,不仅答案出来了,也给这些乡民们增添了几分恐惧。顿时,无助的乡民们都把僧人当成了神人,纷纷磕头作揖:“大法师,求你救救我们吧”!

12、僧人说:“我也只是路过这里,偶见此景,顿生疑念”。

13、有人问:“请问大师来自哪里”?

14、“我不是什么大师,法号晓一,来自寒山寺”。

15、当知道他是来自姑苏寒山寺时,大家更对他肃然起敬。乡民们都跪下,求他为嘉禾人除去这个大祸害。

16、只见晓一双手合十,一声“阿弥陀佛”后说:“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这白龙潭边建一座宝塔,镇住这条蛟龙”。

17、建宝塔镇灾压邪?乡民们一听此话很有道理,按照风水说法建塔镇妖,这在各地都有先例。于是立即有人把此事报告给了当地的官府。此时官府也正在为白龙潭有船只莫名其妙消失之事烦恼,现听说有寒山寺的大师说可建塔镇灾压邪,立即批准建造。

18、说干就干,数月后,一座七层六边形宝塔立在了白龙潭的河边上。

崇圣寺三塔的来历是什么

您好,崇圣寺三塔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座古老的寺庙,它是日本最著名的寺庙之一,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三塔是由三座塔组成的,分别是本坊塔,中坊塔和西坊塔。本坊塔是最古老的,它是由第一代天皇指定的,建于公元721年,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中坊塔是由第二代天皇指定的,建于公元737年,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西坊塔是由第三代天皇指定的,建于公元739年,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三塔的建筑风格是日本传统的建筑风格,它们的建筑结构也具有日本传统的特点。三塔是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日本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它们代表着日本历史上的文化和宗教。

大理三塔神话传说_大理崇圣寺三塔的传说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

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扩展资料: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坪(大致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

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理崇圣寺三塔

塔在中国佛教的地位演变过程

大理三塔,实名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北角的应乐峰下,屹立在规模宏大、号称“百厦千佛”的崇圣寺山门前,塔以寺名。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大理三塔神话 传说 ,希望对你有用!

大理三塔神话传说

崇圣寺三塔,建于南诏丰佑年间(823—859年),大塔先建,南北两塔后建。

三塔中的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为16级密檐式方型塔。除叠涩外,全以白灰抹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相邻两级窗洞方向交替错开,利于塔内采光通风。塔内装有木骨架,循梯可达顶层。唐宋元明年间,游人频频登塔远眺,在塔上赋诗题字。塔顶的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翅鸟。塔顶还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它是明初被朱元璋封为黔国公的沐英后裔孙世阶手书。字体雄浑遒劲,刚毅秀拔。

南北两塔均高43米,为10级密檐式八角形砖塔,外观装饰成楼阁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拱,檐下有 浮雕 联窗等;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显得十分华丽。相传,三塔是唐王朝派了尉迟恭韬、徽义和徐立三位工匠来大理设计指导当地人民修建的。尉迟恭韬传说是位神匠。负责塔体的设计、施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也是唐建筑风格在西南的实践案例。据《南诏野史》记载,塔上有11000多尊铜佛,用铜40500多斤,负荷非同一般。崇圣寺因历经地震与兵燹,庙宇早已荡然无存,惟有三塔巍然屹立。修建大理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修建浮图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

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记载:“三塔其一高三十余丈,十六级,其二差小,多铸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传说中还有镇风水之说。过去曾说过苍山十九峰,峰峰都有塔,塔塔有金鹏,这与大理民间传说有众多的龙的神话,用金鹏克龙是一致的。现存的塔还有弘圣寺一塔、白塔、蛇骨塔等。

三塔公园占地200亩。1978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三塔进行了维修,维修过程中,挖掘出重要历史文物680余件,经过整理后正式向游人展出。1997年,大理市人民政府拨款550万元在三塔公园恢复重建了南诏建极大钟楼和建极大钟;1999年又拨款1104万元,恢复重建了雨铜观音殿,重铸了雨铜观音像,上述两大工程的恢复重建,为崇圣寺三塔公园新增了两道亮丽的景观。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对洱海,西靠苍山。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崇圣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 日记 》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天龙寺。崇圣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

千寻塔高度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大家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字高17米,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患多,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 "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千寻塔开始修建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修建千寻塔的 方法 传说有多种,其中的一种叫"土层掩埋法",也就是由塔基开始,每修好一级塔,就用土层掩埋一级,并把土堆压成一个斜坡形的土台子,这样就大大方便了运送建筑材料和修建上一级塔,等到大塔封顶时,土台的斜坡已延伸数里远,接下来又一层一层地挖去埋塔的土层,直到完全显露出整座塔。

三塔中,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级,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外观轮廓线象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大家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

如果仔细仰望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千寻塔每级四面都有拱形龛,也就是常说的供奉神佛的小阁子。相对的两龛内供有佛像,另外两龛则作为窗洞直通塔心。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都有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他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奇数。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至明代,寺院保存完好。史料记载其规模基方七里,三阁七楼九殿,房屋八百九十余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尊。大理国时曾有九个国王禅位为僧,任崇圣寺住持。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国时期,百姓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堂;不论男女老少,都手不释数珠,因此大理国有"佛国"之称。而崇圣寺又有"佛都"之誉,即所谓"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圣一寺",而寺中的三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五大重器--五大宝物。直到明代,李元阳组织重修崇圣寺时,寺中五宝还保存完好。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所铸造的寺内鸿钟,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这样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之一。寺内的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赤足,造型精妙。相传在殿内铸造高三丈的观音,铸到一半时铜已用完,这时天上下了一场铜雨,人们便收集这些如珠铜雨才铸完了观音,故名雨铜观音。寺内的巨钟后来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雨铜观音毁于十年“”,证道歌碑和佛都匾毁坏时间不详。现在寺内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是近年才重新修建的。重铸的建极大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史料设计,由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目前为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

1961年3月,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43万元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维修与加固。在这次维修与加固中,有两项重要发现:一是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 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南诏和大理国历史的实物资料。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藏传佛教、印度密教和禅宗(中原地区)等宗教 文化 曾在大理得以交汇与融合。

雄奇的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三塔倒影公园。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十余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丰姿而得名。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大理石碑亭,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 种植 有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游人置身三塔倒影公园,或吟诵诗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凝神水中三塔,或摄影留念佳景,都少不了陶然自得,以至流连忘返。三塔倒影,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

崇圣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互为添辉,相与增色,从而成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

大理的其他神话传说一、金马山、碧鸡山传说

昆明市东面有一座山叫金马山,因它的形状象一匹昂首奔腾的骏马而得名,昆明市的西面也有一座山叫碧鸡山,因它山顶上的一块岩石像一只美丽的凤凰,所以叫碧鸡山。这两座山像两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美丽、宁静、祥和的昆明市。关于金马碧鸡山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昆明一带居住着一些未经教化的蛮荒人,他们抢劫、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弄得百姓整天提心吊胆,东躲西藏。天帝知道后,非常震怒,于是就在这里降下水灾、瘟疫、战争等灾难,想把这里的人全部灭绝,再造一批新人,一时间,昆明附近天灾人祸连绵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这时天帝身边一个叫金马的大臣直言上书说:“天帝,您不能这样做,这样做百姓生灵涂炭,不是同样很残暴吗”天帝听了大怒,把金马变成一匹白马贬下凡间,金马下凡以后,被一个善良的老人 饲养 。这一年昆明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干裂,禾苗枯萎,颗粒无收,百姓们食不果腹,生活更加艰难,人们纷纷逃离家园。一天,善良的老人,解开栓马的缰绳,抚摸着白马的头,流着眼泪说:“白马啊,白马,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就自谋生路吧!”

这时,白马突然开口说话了,“老人家,千万别离开这里,您等我三天,我一定想办法让这里的人们摆脱灾难。”说完白马扬起四蹄,向着蓝天飞奔而去。

到了天庭,白马找到了好朋友碧鸡,向她诉说了人间的疾苦,美丽善良的碧鸡听完后,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拯救昆明的百姓,她潜入天帝的寝室,偷偷地拿出了天帝的宝印,和金马一起飞到昆明上空,他们绕着昆明上空飞了九九八十一圈,然后抛出宝印,宝印悬在空中,天空中立刻乌云密布,电闪雷呜,下起了瓢泼大雨,久旱的昆明在这场大雨的滋润下,重现勃勃生机,田野长出了绿油油的禾苗,河流唱起了欢快的歌,昆明人民终于得救了。

为了保佑昆明人民永远幸福安康,金马和碧鸡约定,金马飞到昆明的东面化做金马山,碧鸡飞到昆明的西面化做碧鸡山,就这样千百年来昆明人民在金马和碧鸡的保佑下过着幸福、祥和的生活。

大理的其他神话传说二、泼水节

说起泼水节,许多人都知道,那是傣族等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但要问它的来历,您可能就说不清楚了,这里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

相传千万年前,傣族人民世代居住在他们的山寨里,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山寨里来了一个凶恶的大魔头,他杀人、放火、抢劫无恶不作,傣家人的寨子被搅的鸡犬不宁。为了拯救山寨,英勇无畏的傣族小伙子们与大魔头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但魔头的魔法太历害了,一个个傣族小伙子先后被魔头杀害了,傣家人面临着灭族的灾难。

这时,七个美丽善良的傣家姑娘挺身而出,她们假意顺从恶魔,陪他饮酒,将魔头灌醉,酒醉后,魔头泄露了秘密,对七个少女说:他不怕刀枪棍棒,就怕用绳子勒脖子。七个性急的少女没等魔头把话说完,就找来绳子套在魔头的脖子上,一起使劲用力勒,魔头的脑袋一下就掉在了地上。

可是万恶的魔头并没有死,他的脑袋变成了一团火球,到处滚动起来,滚到一个山寨,就在山寨燃起大火,刹那间许多山寨都火光冲天,烈焰滚滚,傣族人的生命财产眼看就要化成灰烬。这时七个姑娘从惊愕中醒悟过来,奋不顾身地一齐扑向火球,一个姑娘伸出双臂,紧紧抱住燃烧的火球,尽管熊熊烈焰烧伤了她的肌肤,烧焦了她的秀发,但她丝毫没有放松,直到实在支持不住了,才传给另一个姑娘,就这样七个勇敢的姑娘轮流抱着燃烧的火球。

这时山寨的人们想到水能灭火,于是就急忙拿出家里所有能盛水的锅碗瓢盆等器皿,装满了水,一齐向姑娘们怀里的火球泼去,就这样一直泼了七大天七夜,才将火球彻底扑灭,七个姑娘和傣族山寨终于得救了。

为了纪念这七个勇敢的傣族姑娘,傣族人民就把这一天定为傣族的新年节日,到了这天全族的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走上街头,你追我赶,相互泼水,嬉戏打闹,身上泼的水越多越好,得到的祝福就越多,新的一年就会更加幸福吉祥!

嘉兴有哪些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中国最早建造佛塔系在三国时代,即吴主孙权由于康僧会感得舍利之盛事,大为叹服,遂造塔供养,号为建初寺,时为赤乌三年(240)。然若依佛祖统纪卷五十四之记载,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所建之白马寺塔乃我国最早之塔。其后,各朝代建塔事迹较著名者如: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慧达于浙江鄮县,自地中感得一座高约四十五公分、宽约二十二公分之宝塔,遂建塔安置。北魏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令匠人于洛阳永宁寺营建一座九层高之木塔,高达三二○公尺,百里之外犹可望见;飞檐所悬之铃铎,随风交鸣,十余里间皆可闻之。其建构之钜大,可以想见,惜今已不存。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4)于河南嵩山嵩岳寺造一砖塔,全高约六十四公尺,共十二角十五层,为我国现存最古之塔。隋炀帝时,曾为天台大师智顗于天台山国清寺造立砖塔,为一座六角形之九层塔,高约七十四公尺。唐太宗亦曾应玄奘大师之请,于西安大慈恩寺构筑一座五十八公尺之砖塔。此外,我国历朝于各地寺院所造之塔不胜枚举,然以木造建筑而言,遗存者极少;且于元明以后,受喇嘛文化之影响,塔之样式丕变为‘白塔式’,此系由北印度及大月氏之样式衍成者,如北平北海之白塔、江苏江都法海寺之舍利塔、武川之百灵庙塔等,皆与我国传统佛塔之规制相去甚远。盖我国佛塔之建筑规制,首重配置之严整、基坛之坚固、枓栱之婉丽、藻井之绘饰,似此种种,可于六和塔、六榕寺花塔、迎江寺塔、嘉兴三塔寺塔、歙县西平塔等诸塔窥见之。

嘉兴民俗文化概览

西塘庙会

这是每年四月初三西塘庙会的热闹情景,那天,西塘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出来看看西塘镇上的七老爷,也在只有那天,成天坐在庙里的七老爷会出来在西塘古镇上到处走走,这已经成为西塘镇上的最热闹人文景观。

据说,在解放前的庙会上还有更加古怪的情景,许多还愿的信男信女各种情形跟在七老爷的后面,按照自己许愿的情形,有五花大绑的、有刺伤自己的、更多的是穿着各式服饰,跳舞扭秧歌现在,愚昧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人们开心欢庆的场面,甚是有趣

庙实在都差不多,对于西塘的护国随粮王庙来说,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倒是有点特色。这天是七老爷出巡庙会,极为热闹也很富有地方特色。庙会期间还有跑马戏、踏白船、荡湖船等民间文艺活动。那一天也是西塘每年旅游节的开幕。

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日是正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这样当然不符合规矩,后来就由长者出面,规定初四日晚上一起行动迎神。

皮影戏

皮影戏,又被羊皮戏,俗称纸人头戏,是一种将羊皮或牛皮制作成人物、动物造型的活动剪纸,由艺人用竹签棒将它紧贴在背后透以灯光的白色在影幕上操纵,以此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

皮影始于春秋战国。至西汉,皮影进入宫中。到了唐代,皮影剪刻日益精致,敷色填彩,用作讲史传经。真正让皮影成为百戏中的正剧,当在宋代。汴京皮影之盛,宋代的《明道杂志》、《梦粱录》等著作均有描述。浙江皮影的兴起与宋室南迁有关,大批京华艺人南下临安偏都营生,北方的技艺与南方的文化融合,革新后的皮影在临安大受青睐,并出现了一些著名艺人。

踏白船

清明节赛船习俗遍及各县,嘉兴称踏白船,海盐称出跳船,平湖称摇快船,均为划船比赛。海宁赛船,选手兼在船上作武术表演。清光绪《嘉兴府志》谓:“清明,王店市河及荐泾有摇快船之戏”。近代则以市区三塔、郊区油车港、南汇及嘉善天凝庄的踏白船为最有名。过去市区三塔运河上每年一次的踏白船活动极为盛大。乡村划船能手组成赛船队(每船10—16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赛手亦着同色服装列船河中,一声开赛,多船齐发,飞速向前,以速度最快者为优胜。踏白船古代主要为祭祀蚕神,当地传说农历三月十六日为蚕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于是日举行。嘉兴三塔的踏白船,届时先集中茶禅寺前祀蚕神,比赛结束后亦在庙前谢神聚餐,每当踏白船时,运河塘上观者如堵,气氛热烈,为一年地方盛节。踏白船活动历数世纪不衰,演变为生产活动和体育活动。养蚕时桑叶常须由远地购回,运输刻不容缓,举行划船比赛有训练划船技术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节前举行,是作为一种养蚕准备来检查,兼有文体活动意义。有人认为,踏白船也是一种军事训练。宋代踏白为水军番号,岳飞曾统该军;明末吴日生在长白荡举兵抗清,用踏白船训练义军。这些均可备一说,其渊源恐均系由祀蚕神衍变扩大而来。

春牛会

亦称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传久远普遍,打春已成为立春的代名词。嘉兴旧时举行此仪式甚为隆重,延续至清末。据清代《古禾杂识》等书记载:官府先于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干地支,用不同颜色彩绘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县率士绅乘轿列队、鸣炮奏乐至东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游行返署。在东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农民携农具到场,觅少年儿童作摇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壮年抬之,百余人列队疾驶过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抛牛,以掷中者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员持彩杖将牛打碎,名曰“鞭春”,乡民竞拾土块用以围桑树根,说是可使桑叶茂盛。嘉善的春牛会与嘉兴不同,立春日由官府举行仪式,鸣炮奏乐至校场,迎事先准备好的一头健壮活牛回府,并在场中向牛祭拜。这一风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以牛作为农业的象征,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丰收”之意。

开秧门与关秧门

插秧是稻作的开始,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最受农家重视。旧时此日饮食较丰盛,农民在家中设三牲祭“田土地”,食团子、糕,寓家庭团圆、农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鲞鱼,并掷鲞鱼骨作卜,以之卜雨晴。开秧门时,农民颇多忌讳,如插第一行秧时不得开口,不互传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别人身上等。插秧至田头有余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粮(实亦供耘田时补株用)。

插秧结束日称为关秧门。是日必须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来不及亦须请工帮助,如至天黑则认为不吉。嘉善一带有请田歌手于是日唱歌风俗。请人种田的则须于关秧门日办一桌酒菜,吃“关秧门酒”。关秧门后,出嫁女回娘家省亲,民谚云:“插好黄秧,看望爷娘”。

演蚕花戏

海宁、桐乡、海盐等地很多村庄,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或收茧后,必演蚕花戏祭神。多由全村集资雇请羊皮戏艺人来村演皮影戏,老幼聚集观看。演完整本羊皮戏后必加演一段《马鸣王菩萨》,皮影戏纸幕上出现一个女子骑在马上奔驰,艺人则伴唱《马鸣王菩萨》,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蚕桑神话和传说。演毕,蚕农向艺人讨取做纸幕的绵纸称“蚕花纸”,用以糊蚕匾,谓可致丰收。演戏点灯的灯芯,艺人分赠蚕农,称“蚕花灯芯”,谓置于蚕室,可保蚕事顺利。

荷花生日

旧俗嘉兴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又称雷祖(嫘祖)生日,盛行于清乾隆及民国时期,是日市民倾城游南湖,可不付摆渡钱。农民去烟雨楼侧雷祖殿(嫘祖殿)进香。此日南湖游船汇集,大小船只数百。大船中有“丝网船”,俗称“双夹弄”、“单夹弄”,可供酒菜。小船盖船篷,摆渡载客。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灯,以纸扎灯,下系木片,中燃红烛,飘浮水上,多至千盏。烟雨楼通宵达旦供应茶酒面食,又有昆曲社在湖上举行曲会助兴。

陪嫁三件宝

1、染红蛋:娶亲当日,女方母亲要把染红的鸡蛋放入一只新马桶里,含代代相传、子孙兴旺之意。2、还鲤鱼:娶亲当日,女方要将男方送来的六礼(鸡、鲤鱼、肉、酒、礼金)中的五礼留下,而将鲤鱼退回男方,以示男女双方结亲之后仍互通往来。3、万年青:出嫁时,女方家要让新娘携一株茁壮万年青出嫁,并植于男方家中,以喻双方爱情四季常青,吉祥如意。

乌镇水阁

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 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午夜梦回,听底下水声訇訇,别有一番情趣。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