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承人问题:武则天称帝可以改变权力格局,但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伦理。女性则根本就没有继承人可选,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即便称帝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鉴于武则天的前车之鉴,后代女性执政者很少再动当皇帝的心思。那样做,帝位将很难再继续传下去。事实上,宋朝的真宗的皇后刘娥,权倾天下,曾穿帝服祭天,死后也以帝服安葬,但她也未动过做皇帝变国号的举动。

2.社会大环境约束:隋唐之前有几百年的"五胡乱华”时期,胡汉杂居,相互影响。这导致当时的社会风气非常开放,受胡风影响,许多家庭女人当家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这些状况都有利于女性掌权,至少女性当权在思想观念上所受到的阻碍较少。但是,在唐朝之后,儒家思想抬头,受宋明理学等思想影响,女子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压迫。宋朝的女子开始缠足,渐渐地不能抛头露面,参与户外活动,变成了只能待字闺中的闺女”。这种情况下,女子不仅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思想也受到很大的束缚,更不要提去当皇帝了。

3.封建君主的防范加深:因为有了武则天的先例,所以在她之后,封建君主严防女子当权及后宫干政,视之为女祸”,更设立种种制度及措施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比如,明朝规定皇帝选妃从贫家选,以避免外戚势力坐大;宋朝曹太后执政时为避免朝议,连生病时也不让娘家人探望。种种严厉防范措施的加强,使得女性后来者想当皇帝变得难上加难。

正因为如此,虽然唐朝之后,仍有不少权力可触及皇位的女子,如刘娥、孝庄、慈禧等人,但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个女皇帝。直到新中国建立,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女权不断增加,中国政坛上才再次出现了女子的英姿。



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武则天一位女性皇帝?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历朝历代都是男人当皇帝的,为什么只有一位,其实是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尤为明显,男的可以娶很多妻妾,而女人却不可以。不仅在皇位上有体现,官员上有女性的也很少,而且只要后宫那些妃子说几句关于政治上的问题 就会被说成后宫干政,极有可能会被处刑,后果会很惨,所以很多后宫嫔妃会做好自己的本分,也只在后宫里斗来斗去,关于政治上的就让那些男人去讨论。

然而也有一些女性不甘于现状,她们也想得到权力,历史也出现了很多皇后太后想掌握大权,她们一般都会通过控制自己的儿子或孙子来手握大权,但是她们虽然握有大权,却没有称帝,武则天却成为了女皇帝,这是因为武则天更加心狠手辣,传说她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就是为了能够当上皇帝,可见她的果断。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武则天想到了更进一步,在她当上皇帝之前,她就已经掌握了朝廷很多年,虽然她并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而且,在她当上皇帝之后,便有了这个历史,后人并会以此为戒,对后宫干政这项规定更加严格,所以在武则天以后就没有女人再当皇帝了。此外,大多男人的思维更加理性,大多女性偏感性,这也局限了女性统治国家过程中的思维,也会影响国家的发展,所以我国历史上就只有武则天这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死后为何女皇制为何没有继承下来?

这中间存在着很多原因,虽然说武则天之后的确存在了垂帘听政,权力一手遮天的太后,诸如北宋刘太后和清朝慈禧太后。但他们之间有着决定性的差别,就是时代背景不同,男尊女卑思想的严重程度不同。单从个人来说,她们之间的格局以及野心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而且君王并不是有权力就可以,还要面临着众朝臣的压迫,所以种种原因的交织,武则天后无女皇。

(一)时代背景有着明显的差异,封建思想对于男女地位高低有着明显的差别。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国度,在一代代英明君主的带领下,它坐拥历史宝座,达到过前所未有的盛世繁华局面。由于唐朝的开明制度,唐朝存在很多女官职务,产出过各种各样的女性人才。唐朝举国欢庆,繁荣昌盛,各种行业各种技能都人才辈出,而且国风开放,女子离婚也可以继续光明正大改嫁,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本没有其他朝代那么严重。武则天生存的朝代是开明的大唐,而反观唐朝之后的朝代,根本没有如此开明的政策。

(二)虽然说都是朝廷上可以翻云覆雨,一手遮天的存在,都曾经垂帘听政,参与政事,但人与人之间终究存在一些格局和野心上的差别。就好比大清王朝的慈禧太后,虽然说慈禧也是权力滔天,甚至可以任免君王,但是其格局与武则天有着明显的差距。武则天即使野心再大,手段再狠,也没有做过拿大唐江山开玩笑的事,武则天并不是不顾国家安危,一度挥霍。而慈禧太后可谓是历史罪人,掌握权力后,将国家的财政大部分都花在了自己的享乐上面,追求奢华,对于国家确实毫不重视。

(三)朝臣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别。倘若想要成为一国之君,坐上那权力至上的帝王宝座,就必须要得到臣子的拥戴。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历史上武则天的手段够狠,她的上位朝中臣子的确有反对的声音,但不完全,反观其他的几位太后的情况就截然不同。

欧洲古代女皇众多,为何在中国武则天之后再无女皇?

武则天能称帝,说白了,是父权的延续,或者说是高宗皇帝的继续。这里牵扯到中国古代如何平衡男权和女权的,女人要想获得权利有很大原因是女人升级为母亲。一个家庭,或者国家,在父亲缺位的情况下,母亲就是一把手。包括古代时期后权上位也都是因为父权的缺失。武则天那个特殊时期内,后权的稳固远远强于太子的权利稳固。也可以说,即使当时武则天不称帝,她也必然掌握大唐的一切实际权利。

我国武则天之后再也没有女皇,这个锅应该是由武则天来背,当年武则天作为一个李唐的外姓媳妇用各种权谋掌权乃至称帝本身就名不正言不信,更不用讲当时为了达到霸占李唐江山所用的手段太过残忍,甚至不惜对自己亲生儿子下手,在父权社会之下,掌握权力的男人们当然不服了,所以女性地位至武则天之后不停下降,大家要知道欧洲的女王们始终都是国王们的女儿或至少有王族血统,所以我认为如果当年如果是由太平公主称帝而不是武则天讲不定还有可能。在中国古代,女性要用正常手段如何当皇帝,你可知道李显的女儿安乐那样有势力,最后也没成功。在中国古代,公主是不可能当皇帝的,否则,李显、韦后、安乐、太平都不用死。

中国的历史条件,是绝对不允许公主当皇帝的。因为女儿是外人,所以武则天当皇帝相反更容易些。武则天自己最后都是被幽禁的,被推翻的,她确定了太平的位置,一样保不住。正是因为完全没有正式途径当皇帝的路,所以才要采取非正常途径。武则天的女皇,和欧洲的女王们是又本质的区别的。欧洲的所谓女王,根本就是男权的延续,因为这些女王们的权力全部都是继承所得,而没有一个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且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女王们最终仍然是将权力交还给了男人们。所以说这些女人们只是男权无法延续时推出来过渡的代表而已。欧洲古代男人对女人的压迫比中国更甚,比如贞操带见过吗?中国只是限制妇女再婚而已,欧洲人视妇女为财物。贞操带着东西就是骑士们外出打仗之前给老婆带上,万一他阵亡了,老婆就要一辈子带着这玩意。

至于欧洲那些女皇,只是花瓶而已,跟武则天根本没得比,看看中世纪的历史,女性的凄惨简直无法直视。欧日古世纪的女王圣女之类是跟宗教有关。历史上欧日女王真正有权力的是没有几个,论国内外女权问题,不得不说欧洲做得好的原因是你只要乖乖的给你虚头衔无所谓,中国思想对女权方面包括头衔儒家的思想禁锢着,伊丽莎白已经算近代了。古代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都没有外孙算自家人的说法吧。只不过有些婚姻支持入赘,也就是我国的倒插门,入赘,或者收义子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国也是有的。比如后周世宗柴荣,正确的名字应该是郭荣,就是义子身份登基。这不等于说血缘不重要了,只因为郭威没有儿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为什么欧洲女王多一些呢,一方面是欧洲的王太多了,二是他们喜欢近亲结婚,导致很多贵族后代不多。因此总有一些王会遇到“绝后”的问题。这时候不得不让女儿上场救台,而不是说他们更开明。相比之下中国的皇帝数量较少,而且通常后代都较多,所以总能找个男人来登基。西方的君主制还有日本的君主制与中国的不同啊,中国的皇朝都是绝对君权,皇帝权利太大,这样就很烫手。另外就是他们呢对于继承顺序得按习惯法来,储君地位完全是天生的,不需要在意父皇喜欢不喜欢。日本则是女皇不外嫁,还是男权的一种附属。

政治和权力最重要的是处其实,不务其华。篡位这件事得到朝廷肱骨的支持都未必能避免复辟动乱何况其他。武则天在唐高宗活着就享受谮位逾矩的待遇,还要等六七十才得以登基,其他没这待遇再若能力智慧等而下之的就别想了武则天在李治在时就已经二圣并称,参与泰山封禅,这个基础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太后们没有的待遇。之前没有之后也不会再给,六十七岁称帝前各种造势,借助宗教,而且这时她这个年龄很大了,古代人寿命普遍短,大臣未尝没有点这一把年纪了想玩大点就玩大点吧的心理,谁也想不到她一口气又活了十几年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帝王,为什么后世中再无女人即位?

武则天的传位难题终结后世女主的女皇梦 ――女皇在强大男权文化下的彻底屈服(谨以此文祝贺三八妇女节。)众所周知,武则天在立储问题上曾经一再犹豫不决,徘徊于“武”和“李”两姓之间。一方面是武承嗣、武三思积极游说,并且以天子传位只能传给同姓作为理由;另一方面则是唐朝旧臣以狄仁杰、吉顼等为代表,建议她应该从母子和姑侄哪个亲缘更近来考虑,应该以母子优于姑侄。但没人建议过,是否可以用母女(比如太平公主)或者武则天母亲杨氏一支其他的亲属作为备选对象,原因何在?先谈太平公主。据说她被武则天称为“类己”,可能既有外表长得和武则天有几分相似之处,也可能在性格、兴趣上也有一些类似。和她的母亲类似,太平公主也喜欢参与政治。在武则天朝她就亲自引见张昌宗给母亲作男宠,从而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到了中宗复位,太平公主又和其长子薛崇简,配合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发动政变,一举诛灭了韦后与安乐公主,彻底粉碎了安乐公主的“皇太女”梦。历史上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太平公主刚毅、果断的性格。在平定韦后和安乐公主之乱后,大家要请相王李旦(中宗李显的弟弟)取代傀儡幼主李重茂,但如何开口叫他下台也是一个问题。那天在太极殿上,幼主向西坐着,相王李旦站在唐中宗的灵柩旁边,太平公主假意先问丞相刘幽求:“皇帝想把帝位让给他的叔父,可以吗?”齐幽求马上回答:“在这国家多灾多难之际,皇帝仁爱孝顺,效法尧舜禅位贤人的传统,实在是出于至公无私之心;相王代替皇帝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担,乃是叔父对侄儿慈爱备至的表现。”可幼主还不识相地继续坐在帝位上没有动弹。太平公主立刻上前说:“天下臣民之心已归附相王,这个宝座已经不再属于你这小子了!”说完便将他从宝座上拉了下来。这才顺利完成了唐睿宗李旦的继位。由此可见,太平公主也具备武则天的那种敢作敢为的气质。到了唐睿宗执政,却是一个典型的甩手掌柜,什么事情都犹豫不决。而太平公主由于其立下的大功,权势更加显赫。唐睿宗经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睿宗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睿宗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睿宗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李隆基)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睿宗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甚至于达到权势压过皇帝的地步,很多人可以直接通过她来达到升官的目的。太平公主对于权势的渴望和她的个人能力,大有其母的遗风。那么,为什么武则天在立储的事情上没有考虑她呢?由于历史上对于女性的名字、生辰都语焉不详,所以我们只能推断出太平公主大致生于663年。从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到其退位并且病势的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太平公主的年龄大约在27到42岁之间。而武则天取得实际权力也要到50岁的时候,即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进号“天皇”,并加皇后号为“天后”,天下人将两人并列为“二圣”。而实际上,是武则天代替高宗来行使皇帝的权柄。),比较而言,太平公主的年龄在当时还是略显稚嫩。太平公主在整个武则天时期不仅没有年龄优势,在政治上也尚未有问鼎大位的实力和来自背后的强大家族支持。不论是武家,还是李家,各自的支持者都还没有把这位年轻的公主放在储位竞争者名单里。至少在李家帮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皇子皇孙可以考虑,尚未轮到一个早就出嫁给“薛家”或者改嫁给“武家”(公元690年前后)的女儿。而在夺储斗争最激烈的698年,作为李家女儿、武家媳妇的太平公主,更加不可能同时为两家所接受。因为武攸暨在武家属于武承嗣、武三思等人的同辈,如果太平公主出来争取皇储的位置,立刻就形成排挤武承嗣、武三思的效应,自然得不到武家的支持。同样的,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显虽然仅比她大一岁,可毕竟也是武则天的亲生骨肉,兼有李家血统,自然成为李家帮推荐的不二人选。两边都粘的结果恰可能是两头都不能摆平。所以,除非太平公主自己积极向武则天要求,否则不可能得到任何外力支持。太平公主对于武则天的了解却一定比他人更为深刻。对于武则天接连废黜了长子李弘(毒杀)、立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她知道自己虽然深得母亲的喜欢,而一旦被其猜忌,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太平公主自己也根本不敢为自己争取皇储的地位。所以,据历史记载,终武则天朝,由于太平畏惧武后的威严,太平一直都较为收敛克制,不肯积极招揽权势。(太平公主沉敏多权略,武后以为类己,故于诸子中独爱幸,颇得预密谋,然尚畏武后之严,未敢招权势)一直到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等才开始直接干预政治。所以,在武则天这样一个强势母亲之下,太平公主还是不敢轻举妄动的。而武则天也根本就没有把她考虑进去。再说武则天母亲那支――杨氏。据历史记载,武则天的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由于是偏房所出,加上武则天的母亲又生了3个女儿,所以一直在武家被轻视。特别是在武士彟死后,武元庆、武元爽及武士彟哥哥的儿子武惟良、武怀运等都不依礼对待杨氏,杨氏对他们怀恨在心。等武则天成为皇后,在母亲杨氏的唆使下,立即展开了对于其同父异母哥哥们的报复。(在武则天的请求下,高宗把武惟良贬为检校始州刺史,武元庆为龙州刺史,武元爽为濠州刺史。武元庆到龙州后,因忧虑得病而死。武元爽因事定罪流放振州而死。后来用计毒死自己姐姐和姐姐的女儿,再嫁祸给武惟良、武怀运,从而一并诛杀了当年曾经轻视她的全部仇人。)可历史上除了武则天母亲杨氏之外,武则天没有再把自己的好运惠及任何其他杨氏的亲属。原因在于,第一,武士彟是反隋而起兵的开国功臣,而杨达家族实际上是隋朝旧皇族的余绪,恐怕早在隋末战乱中破败了。第二,杨氏嫁给武家之后,也就不再是杨氏家族的成员,而其父遂宁公杨达也早在隋炀帝大业八年(壬申,公元612年)时过世。到了武则天一辈,更不可能和杨家发生任何关系。之所以提起武则天母亲杨氏家族,其实在于说明一个更加深刻的悖论:武则天的“武”姓本身,就是男性氏族为主体的产物,也就是从父姓而非母。如果武则天要继续“武”家的统治,以“武”代替“李”,也不过是以一个父系家族代替另一个父系家族来掌握皇权;也立刻抵消了武则天作为女主临朝称帝的特殊意义。当然,从武则天当时的考虑来看,她本人也并没有特别要把“女皇帝”作为优先条件来考虑皇储;甚至她根本就未能提出任何合适的女性继承人作为考虑目标。武则天虽然有权力创造一个代表男女平等的“曌”,却改变不了她既定的礼教宗法关系背景,改变不了不论是“武”还是“李”都依然是男权宗族为标记的符号,和这些男性家族符号与她之间的支配和从属关系。其实,在武则天征询狄仁杰关于立储的意见时,狄仁杰就曾经说:“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不是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吗?而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合祭姑姑于太庙的。”对此,武则天不得不认真考虑,因为生前可以权倾天下的她,也难以保证死后是否还有机会在宗庙中有一席之地。因为这整个祭祀制度也和宗法制度是配套推行的,要想在武则天一朝一代予以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即使她一意孤行立武家人为皇太子,也很难保证武家可以在她死后继续维持她的地位。因此,她最终还是决定立儿子李显为储。在被迫退位给太子李显之后,武则天病势沉重,于同年底病逝。临终遗诏,主动去掉皇帝称号,以后称为则天大圣皇后,赦免被其迫害的高宗后妃王氏和萧氏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三人的亲属。也算是退回到武则天称帝前的礼法状态。不过,武则天的出现,仍然启发了当时隐隐打算冲击男权地位的其他女性皇族成员。到了中宗登基,当年和他同甘共苦的韦氏被立为皇后,也有打算效仿武则天进行干预政治的行为。在中宗临朝的时候,这位韦后也坐在帷帐后面参预对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中宗和韦后之女安乐公主一辈,安乐公主在韦后的支持下居然请求中宗立她为“皇太女”。这个独特的称呼,在今天看来,其意义甚至比武则天称帝还要大得多。因为,历史上不仅仅一个武则天有资格登上皇帝位,如果不是传位问题的困扰,其实后来有很多掌握政治实权的女主,完全有条件直接登上皇位代替孱弱的君主;可就是对于武则天的这段历史教训引以为戒,她们之后大都选择了垂帘听政的形式来间接控制权力。没有后续制度的配合,即使她们一时得到皇帝的尊号,最后也一定会由于继承权问题而不得不把皇位拱手相让给其他皇室后裔;除了一时荣耀,丝毫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最后,除了象武则天一样留下一块无字石碑之外,似乎没有任何额外的利益。但如果安乐公主的计划得以实现,乃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传男不传女的宗法继承制度,历史上恐怕不仅仅就只有一个女皇帝了。因为,一旦不论男性还是女性皇室后裔具有平等的继承权,一任女皇帝传位给自己的女儿也变得很正常,而新任女皇帝才有动机也有必要继续保留前任女皇的全部皇帝称号,而不必再象武则天晚年那样自行放弃皇帝称谓。这样,女皇帝制度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巩固。这也许是武则天当时所未能考虑到的一个可能,但也许是她在当时也无法断然下决定改变的一个制度阻碍,是她最终不得不屈服于传统势力的最大软肋。不过,由于太平公主加上相王李旦、李隆基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也彻底灭绝了中国历史记载的唯一一次请求设立所谓“皇太女”的企图。纵观历史,直到唐以前,一直都有一些非常精明能干的女性在男性为主角的政治舞台上盛装登场,而唐代确实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出现了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还有上官婉儿等一大批在政治上有野心、有动作的女性。加上唐代已有的女官制度,也为女性问鼎政权创造了最大的可能。但纵使在这样的时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之后,女性参政的颠峰一过,男权思想深入骨髓的政治文化也逐渐开始意义到女性的威胁,不断从制度上、文化上进一步强化对于女性的压迫,也对于任何女性干政的蛛丝马迹更为警觉。早在韦氏干政时期,就有大臣桓彦范上表,引用《易经》和《尚书》来规劝中宗停止韦氏的政治权力。(桓彦范表曰:《周易》说:‘妇女没有什么错失,在家中主持家务,就是吉利。’,《尚书》说:‘如果母鸡司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败落了’。我发现陛下每次临朝,皇后总是坐在帷帐后面参预对军国大事的处理。臣观察历朝帝王,没有哪一个与妇人共同执政而不导致国破身亡的。再说阴凌驾于阳之上,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妇人欺凌丈夫,是违背人伦之道的。希望陛下观察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时刻想着社稷与百姓,敦促皇后严守皇后的本分,一心一意地致力于女子的教化,不要到外朝来干预国家政事。”)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也对于武则天的前车之鉴开始警惕,积极想方设法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避免。到了唐之后,虽然偶有精明能干的女主以皇太后或者实权皇后的地位临朝,却都仅仅是昙花一现,大都最后要选择一个皇子、皇孙来继承大位。因为在文化和政治的双重限制之下,那个女性政治家长袖善舞的辉煌时代已经在传统政治历史上一去不复返了。 余论:欧洲的女皇和中国女皇也许有心的读者会比较,为什么在欧洲王朝历史上可以允许女性皇室成员继承皇位?笔者分析,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西方历史上,并没有绝对禁止女性对于家族财产的继承权,所以在皇室继承法也不是绝对排斥女性继承人。比如,英国、奥地利、西班牙、俄国、葡萄牙、丹麦、荷兰等国,女性不仅仅有继承王位的传统,而且还诞生不少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君主。第二,不得不从婚姻和血缘问题上找原因。虽然没有禁止,但在传统上也一般是规定,在没有合适男性继承人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由女性继承人来继承。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基本上发生的几率异常低,除非是这个皇帝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比如汉召帝。而对于欧洲皇室,由于他们实行的毕竟是有限婚姻制度,在原则上一夫一妻制里,皇室的子嗣自然远远不如拥有号称“三宫六苑72嫔妃”的中国皇帝来得兴盛。而且,由于欧洲皇室非常在意血统的纯正,不断鼓励皇室之间的通婚。其结果就是,基因质量由于近亲婚配而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不少皇室的家族遗传疾病。这种结合的生育质量和生育能力,自然又大打折扣。更加成为问题的是,一旦本国皇室没有合适的男性后裔,其他国家的皇室就有机会提出由他们具有姻亲关系的继承人来继承其皇位,外国干预就会接踵而至。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不少欧洲皇室不得不把女性继承人作为当然选择。而这些问题,对于中国历代皇族而言都不存在。一个正常的皇帝总是有大把的儿子,至少他也有大把的叔侄兄弟。所以,女性也就始终得不到皇位的继承资格。由此,光有一个武则天夺权也不能改变女性成员没有皇位继承权的制度根本。“他妈的”老师继续展现真我风采——让我们啼笑皆非的谬误为何140年来中国比不上日本?——写在两会召开之际 惩治汉奸言论法——炒作还是谄媚 慈禧太后:权力腐蚀了母性?

因为封建礼制的压迫和束缚,武则天能够做女皇帝去有一定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而在武则天之后,即便有比他更加有才的女人,也没有机会在登上帝王之位了。

从唐朝的历史来看,唐朝的风气比任何国家都要开放,对女性的压迫也已经没有那么深,当时女性的地位已经逐渐提升,女人们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很多男人能够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够做。而武则天确实是一个不一样的女子,他的才情,胸怀和抱负和男子相差无几,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耐心。

而其他朝代的女子,他们深受封建理智的茶毒,虽然他们也有才情,有大智慧,但是,南权至上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在我国古代出现的奇女子并不在少数,比如说吕雉,比如说卫子夫,比如说孝庄太后等等,也许真正的比较起来,他们并不比武则天差。但是,差就差在他们的思想里根本就没有女子做皇帝这一想法,就算想了,他们也不敢真正的付诸于行动。

而且从实际来看,女子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不上男子,比如男子的果敢勇猛,而且女子太过于感性,做事情任由自己的感情驱使,没有帝王的风范。作为一个帝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果断,而且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每一件事情都要经过前前后后的理性思考,因为帝王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天下的黎明百姓的生与死。所以武则天之后,后世中,再也没有女人做皇帝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