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在有生之年,史学著作因与时风不同而未受重视,去世后多年,名声大噪,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二十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此人是“乾隆三大家”之一,一篇作品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他是谁呢?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两句诗,但其出处跟作者却鲜为人知,今日我们便一起探寻诗词背后的故事。

这两句诗出自《论诗》,其作者名为赵翼,乃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学者,据传赵翼的祖先曾是宋朝的皇室,后来朝代更替,赵翼的家族也由其祖父辈开始衰弱。赵翼的母亲很早便去世了,其父乃是一位私塾老师,以教学为生,赵翼便经常跟着自己父亲一起上课,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公元1741年时,赵翼的父亲在给一姓杭的大户人家上课时因病去世,赵翼便成了孤儿。所幸,杭家家主看赵翼可怜,便收养了他,让其子承父业,继续在杭家教书。


赵翼也很努力,十九岁时便考上了秀才,名动一方,许多大富人家都因此找他去教学,日子过得也算舒坦。但好景不长,乾隆不久后下令取消私塾制,赵翼也就下了岗,无奈下只能远去京城投奔一位远亲。到达京城后,赵翼凭借自己的才学受到了时任刑部尚书的刘统勋的赏识,开始在京城崭露头角。

随后,赵翼高中举人,进而参与《国朝宫史》的编订,又受到了汪由敦的赏识,成为其家中幕僚。汪由敦乃当时的大学者,在他的教导下,赵翼进一步成长,虽是个二三十的小伙子,但论其学识却堪比一些古稀之年的老学究。公元1761年时,赵翼高中进士,殿试本因是第一,却因乾隆个人原因,将其改为探花,令人惋惜。但这掩盖不了赵翼的光芒,他在之后可谓一帆风顺,接连升官,官至广州知府。

赵翼在广州任职时,曾捕捉了一伙海盗,按例本应处死,但赵翼却是个心善之人。于是他只下令处死了海盗头子,将别的海盗都从轻处理。本来此事算不上什么,但却因赵翼后来得罪了人,被翻了旧账,最后被弹劾。赵翼也对朝廷产生了不满,便借口自己母亲年岁已高,选择了辞官。随后本曾想再度为官,却阴差阳错,放弃了该念头,开始了归隐生涯。

归隐之后,赵翼的胆子便大了起来,根据史料记载,《论诗》便是此时所写。《论诗》其实不止一篇,乃是一系列组诗,只不过第二篇文学价值更高,才被选入初中课本,变得广为人知。不了解赵翼为人的读者在看到《论诗》其二后,会觉得赵翼很狂,就连李白跟杜甫也不放在眼中。其实深入地去了解后,会发现这篇诗具有更深的含义,它是赵翼写来暗讽朝廷的。因为当时清朝科举都是八股文,可以说极大的限制了人的思想,并且盲目的崇拜古人,觉得古人所做一切都是正确的。

赵翼也算是个半个史学家,长时间研究历史让他对这种错误认知嗤之以鼻,所以为了改变这种认知,他便写了《论诗》。本意是想表达即使李白跟杜甫这样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传颂千年后,也没什么新意了,我们不应该盲目崇尚古人,更应该作出新的诗词,开创新的流派,不要让思想受限。

除此之外,赵翼归隐期间,还写了一本读书笔记,其文学价值跟史学价值都非常高,名为《廿二史札记》,这篇文章引经据典,结合了作者生平感受以及清朝一些世事,对我国的正史进行了批判以及客观评价,文章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论据充分,令人折服,后被称为清朝三大史名著之一,其地位可见一斑。

赵翼一生诗词颇多,有4800多首,其中五言诗最具有个人特色以及新意,许多文学研究者都表示读赵翼的作品,很难相信他是一个清朝人,毕竟清朝对于人的思想束缚实在太过严重。而赵翼,也正是因此被后人封为乾隆三大家,名垂千古。

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这一观点太片面,典型的古代认为女人是祸水的想法。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