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笔名的来历严格说起来算是一种匿名,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现在的文学作品已经倾向于网络文学,实体文学越来越少,文学作品娱乐化和商业化,加上玄幻小说和穿越小说的出现,写实的作品大多套用了这种写作模式,对于现实生活的反应都进入到了另一种状态,也就是小说中常说的架空文学,架空文学的出现让很多现实生活小说以及批判小说在另一个设定的空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且不会受到审查的干扰。

作家为什么给自己起笔名 笔名的起源介绍

很多作家在出版自己的作品时,都喜欢用笔名署名,而不是真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笔名的来历也有一定历史渊源。因为在明、清时期,小说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著作,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作者为了自己的名誉就会起一个笔名,这样方便隐藏身份。不过到了现代,小说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学载体,但笔名依然没有消失,反而很多著名作家都有自己的笔名,这又是为何呢?
(一)古人有没有笔名的说法?
古代没有笔名的说法,但古人略去真名,而使用室名(斋名)或别号的性质,就相当于今天的笔名。

图片来自网络

如宋代苏轼的《东坡乐府》、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等,东坡、稼轩、白石等别号就相当于词人的笔名;近代诗人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等,人境庐、饮冰室等室名,就相当于这些文人的笔名。

最早的笔名出现于明清通俗小说的作者,例如《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今古奇观》辑者抱瓮老人、《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等等。作者隐去自己真实姓名,是因为通俗小说在当时被认为难登大雅,作者热衷于创作,但又害怕遭到讥笑,故将真名隐去。

但兰陵笑笑生之类署名却成为笔名的前身。

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几乎都遭遇到搜寻作者的尴尬。“兰陵笑笑生”竟为何人?后世研究者不断附会指认,截至目前,“候选人”已多达三十七八位,但迄今尚无定论,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歌德巴赫猜想”。
(二)近代出现笔名盖过了本名的形象
到了现代文坛,笔名方兴未艾,而且影响深远,甚至盖过了本名。其原因是有利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笔名是一种化名、代名,作者使用笔名,总有一些不愿披露真名的原因,为避免引起文字麻烦,特用笔名行世。此类笔名通常见于学术争鸣或表自以为尚不成熟的文章。而且通过作家的某类笔名,可以看到他们丰富复杂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

例如鲁迅(原名周树人)、茅盾(原名沈德鸿)、巴金(原名李尧棠)、老舍(原名舒庆春)、曹禺(原名万家宝)、夏衍(原名沈乃熙)、冰心(原名谢婉莹)、丁玲(原名蒋伟),等等。
(三)艺名与文人的笔名性质趋同?
过去的戏曲演员多有艺名,拜师学艺时由师傅根据字辈选取艺名,仍依原姓,中间为固定的字辈;后一字自由选取。如京剧科班“富连成”字辈:喜字辈如雷喜福、侯喜瑞等,连字辈有马连良、刘连荣等,富字辈如马富禄、谭富英等,盛字辈有叶盛兰、高盛麟等,世字辈如袁世海、李世济等。

有的艺名具有浓厚的承传宗师的色彩,通常在上辈艺名的前面冠以“小”字。如谭志道艺名谭叫天,其子谭鑫培就叫小叫天;盖叫天之子张剑鸿师承盖派,艺名为小盖叫天;豫剧名演员常香玉的后人,艺名小香玉;评剧演员李再雯艺名小白玉霜,出自前辈评剧名演员白玉霜。

有的艺名是根据演员正式登台演戏那一年的年龄取名,具有纪念意义。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七岁时就开始演戏,初出茅庐,身手不凡,故名七龄童,后改为麒麟童。浙江绍剧著名演员章宗义艺名“六龄童”,两个儿子章金星、章金莱,艺名分别为“小六龄童”、“六小龄童”。

中国人有忌讳用长辈名字为子女取名的习俗,但演艺界却无此禁忌,如京剧界言菊朋的儿子叫言少朋,李桂春的儿子叫李少春,袁世海的儿子叫袁少海,马玉良的儿子叫马少良,等等。至于当代演员(包括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艺名,已渐与文人的笔名性质趋同。

【作者简介】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

文人为什么要用笔名?

①用笔名,是一种附庸风雅,笔名讲究和作家原名以及创作风格相似,但有的也是作家随意起的。
②笔名是作家督促自己创作的一种暗示,一种隐语,一种符号,有了笔名,就有了创作的倾向。
③作家用笔名写作也是为了免责,为了不致于把自己的私生活泄露出去,或者不让别人任意比对,误解作家,以为作家写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就真是作家自己的事。作家用笔名有着借笔名逃祸的作用,历朝历代有时候大兴“文字狱”,还有国民党时期,鲁迅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国民党拿他也没办法。明清时期,小说不登大雅之堂,很多作者顾及名誉用笔名,算是避免被时人非议或看不起。

为什么作家要有自己的笔名

中国明、清两代,小说为人轻视,不登大雅之堂,故有些章回小说的作者,顾及名誉,即使用笔名。例如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即是笔名,其真实姓名至今尚未考实。五四运动以后,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政治环境异常险恶,文章署以笔名日渐其多,尤其是针砭时弊、抨击黑暗 、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 ,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使用笔名的现象更为普遍。鲁迅就曾使用过且介、何家干、仲度、白道、及锋等100多个不同的笔名。其他使用过几十、十几个笔名的作家也不在少数。有的作家,因为较经常地在主要作品上使用某一笔名 , 随着作品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其真实姓名反而程度不等地少为人知了。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夏衍、丁玲、艾青等都是笔名。他们的真实姓名沈德鸿、李尧棠、舒庆春、万家宝、沈端先、蒋冰之 、蒋海澄,就晓之者不多了。《中国现代文坛笔名录》收编了近7000个笔名。

为什么文人写东西都喜欢用笔名,直接用真名不行吗?

笔名的作用有很多,有时候代表作者本人的思想、理想和文化涵养,有时候可以隐蔽作者本人的真人信息。
使用真名当然可以,很多作家都是使用真名的,这有助于大众或者读者了解作家本人。
但无论如何,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笔名的好处,是可以随意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