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好片越来越多,对差片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这是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大众需求好的电影作品,需求有价值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去发现好电影的价值,他们不仅仅把电影当成娱乐工具,还把他当成一门艺术。致力于文艺片推广的各类机构的努力也不可忽略,他们给文艺片提供了更多的宣传和机会。这类片子本身质量过硬,经得起品味和赞誉,有价值的事物大都总招人向往。从公众号宣传和我看文艺片就是比你们看商业片的强这样的畸形心态和导向也是有影响的,不过总要是少数。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文艺片本身过硬的水平和观众素养的提升。文艺片走俏不该是偶然,它还有更光明的道路。与此同时,文艺片和商业片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都有更光明的道路。是要从作品本身去欣赏的,而不是头衔。奥斯卡光环是让人看到他的媒介,而不该是人们所看到的全貌。

奥斯卡影片内地上映后路怎么走?

内地没如喊片,还是有参加过奥斯卡金像奖的,只不过目前,内地还是有很多作品,没有获奖而已,内地片很多还是优秀的,演员阵容强大演技真的很棒,我相信日后内地枯野肯定会有很多优秀作品获奖奥斯卡金像橡带奖的,只不过时间问题罢了。采纳谢谢。

如何评价《地球最后的夜晚》等艺术电影不被大众认可的现象?

刷了这部电影,看到大家还没有一个好的攻略,尽是些吐口水的,下面为大家整理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出来,希望各位可以真真正正去看一下这一部电影

下面分为情节的解释和剧情的解析,没看得懂剧情的可以直接跳到最后。

电影的主题是围绕着罗泓武这个人物展开的

有以下几点概念跟大家分享一下以便后面的情节描述昌握知

1.罗泓武=白猫=男主,影片中的几个名词都是一个人,我们把人物形象重合为罗泓武一个人以方便叙述

2.假设让大家把自己昨天的梦境描述给别人听,可能只能说出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片段,几个小时的梦境很多的是你描述不出来的混乱的片段,没有时间,没有情节,但只有你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梦,并且也只有自己才能整理清楚你自己的梦境。

情节1.

罗泓武一家从小住在矿洞之中,因为父亲平时在山中打猎(矿洞中小罗泓武头戴牛头骨面具),所以家中有枪,这也交代了电影开头一车苹果中有枪

情节2.

罗泓武妈妈跟他说带着火把去偷蜂蜜可以不怕蜜蜂,其实是妈妈以此为借口掩盖自己偷情的事实(火把其实是偷情的信号),并最后和养蜂人私奔,最后一个人住在山中(罗泓武担心她住的地方有泥石流)

情节3.

凯珍不是凯里本地人(罗泓武两次提出她的口音不是凯里本地人),凯真的男朋友小建真实身份是人贩,凯珍被男友小建卖给左宏元做情人,迫于左宏元的势力凯珍就一直留在左宏元的身边(凯珍狱中好友口述)

以上情节大部分为电影3D段情节,3D段情节才是故事的开始耐消,从这里开始才有罗泓武和凯真这两个角色,剧情也借用台词

“我以为这是故事的结束,却没想到是故事的开始”

剧情:

回归凯里:罗泓武接到父亲的死讯赶回凯里奔丧,后妈告诉罗泓武:货车归他,餐馆归后妈(罗泓武亲妈在他幼时和养蜂人私奔),罗泓武便开车货车在凯里闲逛;

初到凯里-凯真被男友小建(文中狱友称老A“老尖”)卖给左宏元后改名叫万琦雯,左宏元在凯里势力大手下众多,迫使万琦雯不敢一个人出逃,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外号叫“白猫”的罗泓武,并保持着地下恋情;

计划私奔-

版本一:日久生情互诉理想下,万琦雯告诉罗泓武,自己有了他的孩子,罗泓武便想带万琦雯离开凯里离开万琦雯,在罗泓武的信誓旦旦下,万琦雯心思动摇,与罗泓武策划偷走左宏元的钱财一起私奔,计划中罗泓武让朋友帮忙运一车苹果去见左宏元,苹果中藏有枪,罗泓武以备不时之需;

版本二:万琦雯在平时的接触中看出罗泓武性格耿直,想借助罗泓武的力量摆脱左宏元,便谎称自己有了他的孩子却又立马说自己以及打掉了,一步步诱导罗泓武带自己私奔(这个版本从旅店老板口述总结的“她是说故事的高手,不知道她说的哪一句话是真的,哪一句话是假的,她跟我说她天生就没有生育能力”)

计划败露-私奔过程中计划皮碧败露,左宏元震怒,两人被抓,罗泓武被左宏元杀害并抛尸矿洞,左宏元也开始了逃亡之路;

故事结局-万琦雯找到机会逃出凯里,逃到一家不会让她做噩梦的旅店,旅馆前的路灯像太阳一样亮堂,

(版本一:这是万琦雯之前的理想之一

版本二:万琦雯认为罗泓武被她所害,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不会做噩梦)万琦雯就在这里住下来,从来不出房门,一直到没有钱付房费,万琦雯就用给旅店老板一天讲一个故事一直到两人结婚,最后万琦雯还是离开了旅店,在歌厅唱过一段时间之后便不见踪影

观影哔叨哔:影片被拍成了一场真实的梦,大量的记忆碎片堆积,来回穿插的描述,坐在影院中如同坐在自己的梦里,就是这样,看完之后自己咀嚼了好几遍,在剧情上不停讨论推翻才理顺“梦”里讲的是什么,

哎,真是好久都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了,如此迷人、如此妖娆,如此危险的情节(明明可以拍一个普通电影赚钱的),却又如此的让人难以忘记。

如何理解一部文艺片?

文艺片以“慢”著称,没有特殊的镜头语言,甚至一个全景机位结束一场戏,不会有多余的对切镜头,而且都是以景带动人物,人物在环境下发生心理情绪变化,好的文艺片都是娓娓道来。

静下心去慢慢欣赏。在我真正看文艺片已经是我观影量300以上才开始接触,有和同龄人一起看过孔雀,立春等,她们都已经要睡着了但是我看的津津有味(有一种自己是奇葩的感觉啊)……归根结底,一定要慢慢地摆脱掉被好莱坞惯坏的口味,好莱坞过于强调戏剧性和冲突了,看多了好莱坞确实会对情节温吞的文艺片感到很不适应,会觉得很无趣。但是电影这门艺术本身就不是只为剧情而生的,静静地去感受它特别的视听语言会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比如朴赞郁的很多电影,像《斯托克》这种故事,只能说是及格的分数,但是在各种蒙太奇中所呈现出来的,就远远不是那个剧本可以给人带来的感受了。

《亲切的金子》也是如此。发自内心地去感受电影所带来的魅力,摆脱浮躁的心情,真心地去融入电影。

这样就不是提高品位这个问题了,而是所有电影都想真诚地去接近,去触摸。你爱着电影,电影也会爱你。

实际上文艺片也不是纯粹地就为了艺术的表达,这里面有很多门类,像很多商业片也是具有作者电影的因素,举个栗子,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就是最近几年国产中结合商业和文艺很成功的电影,所扮并以文艺和商业并不是对立的,只是看主创比较倾此缺信向于哪一方而已。至于森轮太过于小众的就是cult片了。

在观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摸索到自己喜欢什么口味的,然后去发掘,而不是一味地随着大众而走,也不是说文艺片就一定高于商业片。

题主说的几个电影恰巧都看过,像《春风》这种,娄烨风格真的很重。可能对于很多初看这种类型的片子的人确实不太适应,我看的第一部娄烨的电影是《浮城谜事》,这已经是很有商业感的一部影片了,当然我觉得他最好的一部还是《苏州河》。很同意楼上的观点,循序渐进吧,很多电影都是很闷的,真的是要耐住性子,小津安二郎那种长镜头确实是很难熬。所以不如从顾长卫,贾樟柯,王小帅等看齐。第六代的导演都比较艺术啊……循序渐进这个事确实是很重要,参见今年的现象级作品《刺客聂隐娘》,就算最佳导演又怎样?在大陆上映的那几天,猫眼评分和豆瓣评分完全两级,更不用说专业影评人和普通观众了。普通观众甚至有很多直接离场或是短评两个字烂片。

可是这能抱怨那些普通观众品位不高吗?我相信,如果是贾樟柯的《小武》这种冲突感比较强的文艺片,也不会造成《刺客》这种话题性现象。我看很多影片的方式是,发现王小帅的《17岁的单车》不错啊,然后就会继续看导演的作品,这样不知不觉就会对每个导演的艺术风格比较熟悉。人生短暂,终其一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电影都看完,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像我的口味就是《克洛伊》,《斯托克》,《爱的曝光》,这种并不是普罗大众意义下的好片子,但就是特别符合我个人口味。

我就完全不强迫自己去看我不喜欢的,对于《华尔街之狼》,《为奴十二年》这种实在是提不起兴趣啊!233综上,沉淀下来感受电影是最主要的,其次循序渐进地去接触,这样一开始看来很闷的电影也会觉得十分有趣,最后就是不要太去纠结文艺和商业,这二者中间是没有线的,很多被定义的文艺片也是有商业的考量在里面的,贾科长的《二十四城记》这种题材该是不折不扣的文艺片吧,可是里面还有陈冲陈建斌等明星,文艺和商业没有墙!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这和第一点所强调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因为喜欢,才能用心去感受。

《隐入尘烟》票房口碑双逆袭,文艺片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文艺片未来的发展前景依然不怎么样,大家友宴不要看《隐入尘烟》逆袭了,就觉得陪亏文艺片未来会火起来,殊不知《隐入尘烟》火起来也是一次意外,同时也是靠着超高的质量才逆袭的,但是同样的豆瓣8.5分的商业片,票房恐怕早就是几十亿了,这一点从《我不是药神》的高票房就可以看出了。

首先,《隐入尘烟》是一部入围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文艺片,但是《隐入尘烟》刚上映的时候其实非常惨淡,每天的排片量实在是少得可怜,几乎是每个城市只有个别影院会给两三场排片,而且看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在上映的前半个月几乎是没有拿到什么票房的,每天的票房都是几十万,实在是惨淡无比。

如今《隐入尘烟》突然在短视频上火了,一下子吸引了很多观众去看,这部作品已经上映快两个月了,结果一下子拿到了超过15%的排片,现在的单日票房比前面半个月的票房都多,不得不说《隐入尘烟》的火爆真的是很突然的,这就是一个纯粹的意外。

其次,去年上映的文艺片《兰心大剧院》其实才拿到了两三千万的票房,之前让咏梅和王景春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同时拿奖的作品《地久天长》,其实票房也不过三千万出头而已,很多观众都没有看,但是《隐入尘烟》现在已经六千万票房了,破亿绝对不是一件难事,不过这依然带不动文艺片市场,只是说让文艺片导演和演员们看到了希望。

最好乱银后,对于好看的文艺片,我其实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去支持一下的,文艺片带给观影者的后劲是很大的,这绝对不是商业片可以比拟的,所以也希望大家给文艺片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