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过恐龙的化石,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不能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近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
世界上第一只恐龙在哪里诞ǔ
1.第一只被命名的恐龙——巨齿龙
大型食肉恐龙,牙齿巨大呈锯齿状,与较长的牙根,固定在颌骨内,牙齿顶端向后弯曲而倒伏,像有锯齿的锋利的刀。他们通常采用小规模的狩猎。第一具巨齿龙化石遗骸是1818年在英国牛津郡石场的板岩中发现的。从那以后,已经有25只之多的恐龙被命名为巨齿龙。其实,这个名称已经给了许多不能清楚鉴别身份的兽脚类恐龙。
在石场发现的巨大颌骨和其他骨骼证明,巨齿龙是一种大型可怕的食肉恐龙。
巨齿龙比两只犀牛还要长,高出一个成年人两倍的高度。它的大嘴里长满大而尖的牙齿,每一颗牙齿的大小相当于当时小哺乳动物的整个颌部。牙齿是弯曲的,边缘呈锯齿状,齿根长在颌骨的深处。这样即使是最激烈的撕咬争斗,也不会使牙齿松动。温和的吃植物恐龙不是饥饿的巨齿龙的对手。除去可怕的大嘴外,它的手和脚上还有厉害的武器--长长的爪。爪用来撕开猎物坚韧的皮,然后把皮下的肉撕碎。
巨齿龙是最早被科学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龙,它是一种庞大的动物,也是残暴地猎食其他动物的野兽。它的头很大,并且在强有力的上下颌中长着弯曲的牙齿,像切牛排的餐刀一样,顶端有锯齿,用于咬食新鲜的猎物。在它的“手指”和“脚指”上长着尖利的爪,具备了这样的武器,巨齿龙能够随时攻击林型的食草恐龙。其遗骸非常破碎,里面可能还混杂其他兽脚类骨骼的破片。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非洲。
2.第一只恐龙
这里是阿根廷舒爪喇杜之月球山谷,和返时间是两亿三千万年前,也是恐龙首次出现的时间。周围环绕着一里高的火红峭壁,这里像地球上找寻远古生命枣棚茄的最终地方,但对于保守的猎人而言,这里是一切的发源地,是伊甸园。
一九八八年,一支由美国与阿根廷组成的科考队来到这里,找寻古生物学长期追寻的目标??第一只恐龙。当他们走过山谷中一连串的荒地时,就像穿越了几百万年,不,或许是几千万年,从恐龙出现到它们灭绝,没有一个地方像这里一样。
第一个主角是埃雷拉龙,最早发现于一九一八年,骨骸碎片四散在山谷中,但却未发现骸骨或头盖骨……科学家们希望埃雷拉龙能揭开困惑他们一个多世纪的谜??恐龙是凳察什么,它们从那里来?它们是由同一祖先进化,还是混杂了不同生物……
科考队的前六周几乎是一无所获的,但在随后的一个周,芝加哥大学的保罗?塞里诺凭着预感,到了一个以前从未勘察过的地方,在他发现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只恐龙头盖骨的一刹那,他可能揭开了困扰科学家一个世纪的谜。它埋藏在三叠纪岩层下面(说明它生活于三叠纪之前,而一般认为恐龙起始于三叠纪)。埃雷拉龙身长如汽车,而体重却比幼马轻,它的头部狭窄,颚部有尖而向后弯的牙齿,适合用来捕捉大型猎物。而它的后腿腿骨是垂直的,配合圆形关节,使它能直立行走而且能敏捷行动,增加了速度和灵活度,这是它的秘密武器之一;另一个秘密武器:直立行走可以使它腾出前肢抓握和抢夺,加上二倍于北美大灰熊的巨爪,能更敏捷地捕捉猎物。两种秘密武器相互配合,使它具备了别的动物所缺乏的武器来统治世界……
但是,埃雷拉龙的手部和头部都过于发达,它太过进化了。埃雷拉龙的下颚部分非常光滑,但这光滑的下颚又非牙齿,而是一个重要的关节,使下颚能够弯曲。这说明它具备肉食恐龙的基本特征,复杂的下颚构造启示:它可能是第一种肉食恐龙之一,却不是所有恐龙的祖先。带着这种疑问,这次科考不了了之。
世界上第一个恐龙是怎么出现的,恐龙是怎么画的
世界上第一个恐龙是在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出现的。它们是从爬行动物演化而棚颤敏来的,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成为了体型庞大,行动灵活的陆地爬行动物。
恐洞颤龙的画法最初是基于骨骼的形状和大小计算出来的。最早的恐龙画是在19世纪初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绘制的。他根据化石骨骼的形状和大小推测恐龙的外貌,然后绘制了它们的轮廓图。随着科学家们链枝对恐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恐龙的画法也得到了不断的修正和改进,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恐龙图像已经非常接近真实的样子了。
第一种恐龙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他利用木制此胡的大木筏,即河上划艇作为流动营地来寻找化石,并进行发掘。这种木筏也是运输化石的工具,因为用马车运输会损伤化石。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暴龙的动物公诸于世,在安装骨架的同时,布朗和奥斯本以模型重塑暴龙生前的风采,但是他们无法把重达两吨的骨头组合成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灵巧如鸟的巨兽”,他们只好将他组合成直立而迟钝的模样,我们现在认为并不正确,其实这个错误维持了50年以上。
暴龙真相
暴龙,学名Tyrannosaurs Rex的意思是暴君蜥蜴,肉食性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种。暴龙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肉食动物,六千五百万年前灭绝, 结束在白垩纪。暴龙的头部非常的巨大(长约1.2米)。强而有力的颚部上长有锯齿边缘的牙齿,庞大粗壮却像鸟类的两脚上,指头长有强力爪子。和粗壮的脚比较起来,暴龙的手臂小得与头骨的反比,比人类的手要短,根据古生物学家认为,这可能由于暴龙只用口捕腊,森穗拦前肢绝少使用,因而渐渐变短变小,也因此演变成由后肢站立,前肢退化及后肢成为武器,因而演化成这种奇异的身体结构,暴龙虽然身躯庞大,骨骼却是空心的,而且头颅中有一些大而中空的洞,因而使得体重减轻,便于行走和捕腊。体长十四米,体高约五点五米,体重达七吨,暴龙的尾巴长又粗,看来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攻防武器,大概常以后肢及尾巴为重心,因此推测后肢和尾部份肌肉相当结实,破坏力比龙卷风还强大!
一般来说,学者们相信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它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晚期,距离现在大约六千五百万年。暴龙的身体高达十四米,体重大约十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具大的现生象。从暴龙的化石发现, 它的每颗牙齿大小不一,族源有的牙齿长度,比人类的手掌还要长,有的小如人类尾指一节,牙齿由尖顶到基部,都有斜旋锯齿,其凶猛程度可见一斑,颚部强大惊人,是数十头湾鳄颚颔力量的总和,暴龙的头是所有恐龙中最大又最有力的,这种可怕的肉食性动物会用长着军刀般利齿的巨颚,狠狠地一口咬死猎物,接着扭转强壮的颈部,将嘴中的肉块撕扯下来。张开的血盆大口更是吓人,里面生着二排向内弯曲的锐利牙齿,每颗有二三十厘米长,一但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着坚韧骨质甲胄的大型草食性恐龙也会承受不住。
暴龙的生活环境
在白垩纪初期出现的开花植物,在暴龙生活的时期主宰着世界的生态系统,90%的叶片化石都是在北达科塔州发现的,在收集的3万多个叶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属于宽叶植物。
现在,在暴龙发现地的附近,仍然有暴龙时代的针叶植物如落叶松和它的亲缘植物,当时的景物和佛罗里达州或乔治亚州南部相类似,这个区域有些小树,高约30~15米,树干直径不到0.3米。暴龙生活的时代,现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经出现了。所以暴龙生活的环境并没有想象的奇特。
暴龙如何进化?
暴龙的最早的祖先来自三叠纪晚期的始盗龙(Eoraptor),它身长只有0.9米,还不到1米,体重只有5到7公斤。始盗龙的的下颌中部没有一些素食恐龙那种额外的连接装置。而是在下颚的中间,有一个能够让下颚弯曲的活动关节,当双颚咬住东西的时候便会紧紧钳住猎物,而暴龙就有这种下颚!
它还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始盗龙具有5个“手指”,而后来出现的食肉恐龙的“手指”数则趋于减少,到了最后出现的暴龙等大型食肉恐龙只剩下两个“手指”了。再如,始盗龙的腰部只有三块脊椎骨支持着它那小巧的腰带,而后来的恐龙越变越大时,支持腰带的腰部脊椎骨的数目就增加了。
那么暴龙是如何从狗一般大小演化为长13米的巨兽?数十年来,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暴龙是其他巨型捕食者的后裔,例如跃龙/异特龙(Allosaurus),它是最大,更多牙齿的恐龙的最后一代,这就是超级肉食恐龙的假设,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正确。
跃龙 (Allosaurus fragilis)为侏罗纪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体长约11米,估计体重1.5~2吨, 为行动矫捷的凶猛捕猎者,狩猎时可能会跃进扑击猎物, 故名。推测它会潜伏在植物丛中发动突击, 强壮的前肢上长有3个指爪,为重要的武器,一般以中型至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物,无疑是侏罗纪恐龙最强的天敌,但到了白垩纪中期,跃龙突然消失在地球上, 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历史上最强的陆上捕猎动物——暴龙(Tyrannosaurus)。
最近几年发现的暴龙和肉食恐龙有很多现异之处,就拿它的脚为例子,它那突出的第三趾是很多白垩纪末期恐龙的特征,但它们都是小恐龙,他们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大型肉食恐龙,如似鸵龙。暴龙其实是小型肉食动物,但后来演化成极为巨大的体型,它们和其他大型肉食恐龙并没有任何关联,从解剖学分析可以轻易的辨认出那些恐龙与暴龙没有关系。
但是要追踪出暴龙的进化历程就甚为困难——化石纪录中有一大段空白,接着暴龙的第一位巨型祖先就突然出现了,直到最近,在加拿大阿伯塔省海拔1300米的山区发现了新的线索,这里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史前海滨,线索烙印在此地已经有好几百万年了,加拿大恐龙足迹最多的地方是阿伯塔省一处叫‘大仓’的煤矿,那里发现了甲龙等恐龙的足迹,他们通过巨大的崖面,这里一度是滨海的泥地,这个地点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的年代有一亿年之久,但附近却没有发现同时期的骨骸化石,所以专家们猜测,这时恐龙迁徙的时候留下的,在这些足迹里面并没有暴龙的,但是根据这些细长的足迹来判断,他们一定是某种巨型恐龙留下的,这也许是暴龙的祖先。
这种龙是暴龙演化过程中一个转折点,与当时其他小型捕食恐龙不同,它是利用双颚来杀死猎物,而不是使用前肢。这种适应性变化造成暴龙的兴起和它独特的外形,暴龙最早来源于独身龙(Alectrosaurus),独身龙体型细长,前肢也很长。演化至阿尔贝塔龙(Albertosaurus)时,它的头变得更大,前肢变得更短,阿尔贝塔龙和暴龙类似,但细看各个特征的时候会发现它比暴龙更为原始。
到底谁是暴龙最近的亲戚?古生物学家认为有两种可能:
北美洲的恶暴龙(Daspletosaurus),暴龙在眼睛上方有一块大骨突,而在蒙大拿发现的恶暴龙化石,这个骨突就比较不突出,在早期的恶暴龙身上甚至更小。
亚洲的特暴龙(Tarbosaurus),特暴龙原本称为暴龙,但事实上它们有很多现异处,例如连接头部的后脑干部分。
暴龙:掠食抑或腐食?
在古生物学界之中有一个争论是暴龙是否真的是一种积极的掠食者。
积极的掠食者的论据:暴龙的听觉很特殊,应该说在头颅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声音,它耳朵的外观与其它恐龙相差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却有很大的改变。如此一来,暴龙能听到的音域就更广,也许能听到其他恐龙难以听到的低频率音波。推测暴龙可能以发出低音的恐龙(大部分的鸭嘴龙类)为猎物。
还有,暴龙的双颚是足以胜任狩猎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动物一样,它的牙齿也是向后弯曲,牙尖朝着口部中央,这意味着,猎物在口中挣扎的时候,也只能向喉咙的方向逃跑。而且,它的牙齿有很深的牙根,这使牙齿结实而不易于折断,更可以咬穿骨头,这也是暴龙下颚这么深的原因——牙齿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实是埋在牙龈里。而且,细腻的锯齿围绕着牙齿的前后两面,他们的作用像小钩,锯齿刺穿肌肉时,钩子能钩住肉的纤维,将其置于锯齿间,锯齿间有利刃的齿缘足以撕裂纤维。
吃食腐肉的论据:积极的掠食者的视觉系统应该是最发达的,可是暴龙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觉最发达,而嗅觉发达,毫无疑问的是食腐的必备条件。还有,暴龙的体积巨大,这有利于赶走那些蜂拥而来的狩猎动物。
暴龙如何行动?
暴龙是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以前,人们认为暴龙能够奔跑如飞,就像它们在电影里追上急驶的汽车那样,时速可能高达72公里,很少有猎物能够逃脱其利爪。但在2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公布了他们关于暴龙运动的研究成果,认为暴龙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们不能奔跑,只能以每小时18到4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不同动物的运动,通过腿的长度、运动姿态等参数估算动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计算表明,动物的体重越大,它依靠两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体重的比例也越大。一只普通的鸡,腿部肌肉只需要达到体重的17%左右。但一头体重6吨的暴龙,如果它能够奔跑,那么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将超过身体总重量的80%。而现存的陆地脊椎动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会达到身体重量的50%。
为了对比,研究者还计算出,一只暴龙大小的鸡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将占全身重量的99%——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结论是,暴龙运动的速度很可能不超过每小时40公里。如果你被一头暴龙盯上,跑得足够快的话,还是有可能逃脱的。
长期以来,科学家就暴龙是捕食者还是腐食者这一问题存在着争议。有专家提出,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说明暴龙依靠腐食为生,因为暴龙奔跑的速度较慢,它的前臂力量较弱,不足以进行狩猎活动。但也有人认为,暴龙应该仍然能够捕获到行动较为迟缓的草食动物。
中国暴龙发掘情况
在吐鲁番盆地里,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所在1964-1966年,发掘到许多的恐龙化石。其中就有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特暴龙。
吐鲁番盆地是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位居天山山脉的东南面,吸取天山之水。正北方,博格达山崛起海平面5446米。在盆地中央是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6米,聚集众水流。在吐鲁番盆地的北翼,出露极好的中生代晚期与古新世的地层,构成了东西走向的山脉——火焰山,名字源起于在日落照射紫红色岩层,形成像火焰一般的壮观景色。火焰山东西100公里,南北10公里宽,是由中生代晚期与新生代最早期的“鄯善群”岩层构成。这个地层包含了红、灰、绿黄色彩缤纷的泥质砂岩、页岩、砂岩。最底层砾岩原来以为是第三纪沉积的,在1964年,于这岩层中发掘到恐龙与蛋化石后,这部份被归于白垩纪,而重新命名为苏巴什组。这套岩层厚达163到215米,是由红棕色砂岩、泥岩和底层砾岩构成。
特暴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挖掘到的标本总计有五颗牙齿与一件不完整的髋骨。它是属于暴龙科。在白垩纪晚期的亚洲地区,特暴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种属。
1972年,在河南省峦川县嵩坪村的秋扒组地层中,发掘到五颗大型牙齿,恐龙权威董枝明在1979年命名为峦川暴龙(霸王龙)。暴龙类是在地史所有动物中,最庞大凶猛的食肉类动物,秋扒组岩石是分布在潭头盆地峦川县一带的白垩纪晚期地层,是由紫红色的砂泥岩构成,最底部含有砖红色的砾石。
恐龙最早出现在哪个地方
中国一位著名古生物学家曾说,“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四川盆地是中国中生代侏罗纪(1.95亿年前至1.37亿年前)恐龙迹含化石的重要产地,而四川自贡市蕴藏的恐龙化石,其数量之丰富,埋藏之集中,门类之众没州渣多,保存之完好,都为世界罕见。在已经发掘清理枯悄的不足3000平方米的面积上,出土的化石竟有上百吨。因此自贡被誉为"恐龙之乡”“恐龙公墓”、“恐龙故居”。
几乎所有已知种类的恐龙,在自贡都有完整的骨架出土。尤为难得的是,这里出土了大量完整的恐龙头骨。(恐龙头骨十分脆弱,所以完整的头骨化石可遇而不可求。)
全世界已发掘的恐龙化石,仅有约五分之一属于侏罗纪(多为晚期),缺少侏罗纪早、中期(恐龙由原始到进化演变的关键时期)的化石,而自贡恐龙化石则主要属于这个关键时期,填补了恐龙研究资料中的薄弱环节。
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哪里发现的?
公元1902年,在黑龙江南岸(现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龙骨山出土了中国第一块恐龙化石.
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 1822 年被发现的
1822年,曼特尔夫妇来到萨塞克斯郡的乡间,在当地筑路用的石材中,曼特尔夫人发现了一颗牙齿的化石.一颗牙齿当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喜欢刨根问底的曼特尔却不肯罢休,因为他看不出这颗牙齿的主人是谁.于是,他多次前往采石场,希望找到更多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曼特尔果然又找到了几颗牙齿.那么,这几颗牙齿是属于什么动物的呢?
带着深深的疑问,曼特尔找到了法国的博物学家,有着“古生物学之父”美称的居维叶先生,请他看看这些不同凡响的化石.居维叶鉴定的结果是犀牛的上颚门齿.接着.英国牛津大学的地质学教授威廉·巴克兰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经过核对资料,曼特尔发现,在采石场一带的地层中根本没有哺乳类动物的化石.他对这些权威们的论证表示怀疑,于是决定另外想办法.
当然,由于曼特尔本人的古生物学知识较为有限,他始终无法得到一个圆满的研究结果.最后,带着这些化石,曼特尔来到罕特利安博物馆.遗憾的是,该博物馆内并没有类似的化石标本可做参考.这时,一位研究鬣蜥的年轻学者出现了.由于手中掌握着相当数量的鬣蜥的标本,年轻学者和曼特尔便拿未知名的牙齿化石和鬣蜥的牙齿进行比较.结果令人万分惊讶,两者居然非常地相像!
兴高采烈的曼特尔认定,未知名的牙齿化石属于曾经出现过的巨型鬣蜥.于是,他把鬣蜥不口牙棚闭袜齿的拉丁文合并起来,为这种动物定下了一个学名,它便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禽龙.英文也据此顺理成章地把它叫成“dinosaur”,意思就是“恐怖的蜥蜴”.
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态早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古代中链激国人虽然早在晋朝就发现了恐龙,但是却以为它们是传说中的龙的骨头;普洛特先生虽然早在1677年就发现并描述了巨齿龙,但是却误认为它们是巨人的遗骸;曼特尔夫妇虽然在1822年就发现了禽龙化石,可是却一直到1825年才把它发表出来.
而就在禽龙被鉴定的期间,英国地质学家巴克兰却在1824年率先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关恐龙的科学报告,报道了一块在采石场采集到的恐龙下颌骨化石--斑龙.巴克兰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爬行动物,而“斑龙”之名的拉丁文愿意是“采石场的大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