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2、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3、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人们想起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

李世民的主要功绩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卷六》记载,李世民拦首功绩如下:

1、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_、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2、李世友滚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3、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4、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5、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简告数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

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

唐太宗李世民作出了哪些功绩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为唐朝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唐太宗的 历史 功绩,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说起唐太宗功绩,真是数不胜数,他称帝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百姓努力。最经典的被传颂的唐太宗功绩,算是广纳谏言,他非常支持大臣进谏,有 意见 和建议就提出来,大家再权衡,所以即使出现魏征这样的,当中跟他吵得脸红脖子粗的,他也未曾怪罪过,反而对魏征非常器重。

太宗也注重 政治 清明 ,官吏大多清廉奉公,所以百姓也无怨言。

太宗在任期间,他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即使是他本人下达的 命令 也会由门下省复核之后才会发布,能够保证及时发现错误,保证政策的可行性。减轻刑罚,不轻易判处死刑,并且曾经让犯人回乡过年,过完年再回到监狱继续服刑,无人逃亡。

在民族政策方便,太宗也有很大的功绩。他让外族和海外人可以在唐朝疆土上生活、为官,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功臣,如今海外存在的唐人街就是最好的证据。

太宗还兴办学校,重视 教育 ,完善科举制度,建立公平的 考核 机制,为朝廷提供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也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此外,太宗在经济方面的功绩也很大。太宗并不歧视商人,反而给商人利好政策,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带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综合来看,唐太宗功绩涉及了政治,经济,民族,民生以及 军事 方面,有人评价太宗是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这评价对太宗来说,实至名归。
李世民活了多少岁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卒于公元649年,橘漏享年五十二岁。李世民在青年时期就跟随父亲李渊从军,曾经率领军队到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后来,父亲李渊带兵起义,李世民帮助父亲打 天下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封他为尚书令等职。

后来,晋升为秦王,李世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先后讨伐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军阀,为建立唐朝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史上,与李世民相关的大事件之一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听从手下谋士的意见,在玄武门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并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一网打尽。后来,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玄武门之变爆发不久之后,唐高祖就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经济、 文化 、军事、政治等方面逐步走向开明。

李世民晚年后,为了身体康健,也像其他的帝王一样,四处找寻长生不老之术,寻求丹药。

根据《贞观政要》一书中记载,唐太宗因为 消化 不良,此后对药石有了很大的依赖性。随后,唐太宗 决定 从国外引进药石服用,朝中大臣们为了迎合唐太宗的喜好,向他推荐了印度的一名术士。公元649年,为唐太宗炼制的丹药已经完成,崔敦礼捧着丹药前去给病重的唐太宗服用。依照术士的要求,唐太宗服用了三个月的丹药。随后,唐太宗身感不适,病情较之前更为严重,因服用大量的丹药导致中毒暴疾。两个月之后,唐太宗去世,终年五十二岁。
李世民的 书法
唐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巅峰,诗歌和书法都在当时达到了极盛状态。后来人们说到唐代书法发展进程时,不得不提的一位人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因为他酷爱书法,身体力行地推动了书法在全社会的发展。

后人在评价李世民的时候,认为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还是一位 书法家 ,在书法方面有自己的成就,而他的墨宝仍然流传于世间。

李世民在书法上,特别推崇王羲之,而他本人最擅长的是 隶书 和 草书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李世民花费了很多圆判烂钱财搜购王羲之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亲自为王羲之写传记。只冲大要一有闲暇时间,王羲之都会临摹王羲之的作品,以至于后来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状态。李世民征战南北的时候,只要有时间,就会把简板当成画纸,在上面书写作品,已经达到痴狂地步。在他得到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之后,让弘文馆的学士们临摹《兰亭序》作品,并且分发给朝中的大臣,让他们共同鉴赏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作品。唐太宗去世后,中书令褚遂上书奏明高宗,唐太宗生前十分喜爱《兰亭序》,太宗既然去世了,这本《兰亭序》不应该留在世上。最后,高宗决定《兰亭序》陪葬于昭陵。

李世民在世时,设立了弘文馆,并且开创了书学。只要书法艺术造诣高,就可以进入仕途,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书法在社会的地位,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1. 唐太宗晚年的真实历史

2.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有哪些

3. 护国将军尉迟恭生平简介

4. 唐朝皇后长孙氏生平简介

5.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6. 唐太宗李世民机生平简介

7. 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后是谁

李世民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bai,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1、善用人才。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袜兄历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


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2、从谏如流。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


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3、河清海晏。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


贞观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总评: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尘野上对唐初社告搜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1、《旧唐书》:“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


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2、《新唐书》:“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


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3、刘文静:“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


4、吴兢:“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5、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功绩有哪些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最伟大的皇帝,中国大唐的兴衰唐太宗功不可没。

那么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有哪些呢?

唐太宗在历史上最有猛银名的功绩就是贞观之治。

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军阀割据武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一个高峰。

贞观二年(628年),人口因隋末战争锐减,户只有二百九十万,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且以较快速度稳定发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丛知大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渗竖塞北,削平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平定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各国尊为“天可汗”。

在位期间,唐廷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此外唐太宗的功绩还有平东突厥、天可汗、平吐谷浑、联姻吐蕃、平高昌、征讨高句丽、平薛延陀、安西四镇等伟大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历史功绩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

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滑兆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信轿租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帆核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 *** 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 *** 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李世民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主要功绩是什么

李世民是唐代的皇帝,被称为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此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的主要功绩

1、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决策正确,政治清明。3、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4、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5、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经济和恢复和发展。6、民族闭扒并关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使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大团结。7、对外交关系上,加强与日本,新罗的关系。

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影响

1. 奠唐基业:

贞观之治使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发展到全盛期,

促成了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唐朝二百多年的基业。

2. 社会安定:

贞观初年,经常发生灾荒,民生困顿。四年以后,政治绩效渐渐显著,

人民出外不闭门,行旅不须带粮,米每斗三、四钱,物价低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3. 文化远播:

因东西交通畅通,遂使唐文化东传日本,南及安南,西越 岭,

北达大漠,唐的制度、学术及工艺技术等因而流传四方。

4. 政制影响:

贞观时代确立的各项政轿迹制,可称完备,足为后世效法,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等,自宋至清各朝,无不模仿唐制。

5. 声威至今: 自贞观后,唐的声威远播,以后外族称中国人为「唐人」,

下迄元、明之际,西北诸国对中国天子仍尊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是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丛猜程的杰出历史人物,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顷团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唐太宗早年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二、唐太宗不拘一格用人才、不独断专行、虚心纳谏,并能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堪称开明君主的典范。
三、唐太宗在国内厉行俭约、轻徭薄赋,重视农田水利,商业经济得到发展,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四、唐太宗开疆拓土,在军事上除对高句丽战争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中华军事史上,唐贞观时期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五、唐太宗胸怀大局,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六、唐雀郑橘太宗工书法、富文词,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唐太宗李世民生平有哪些功绩?

唐太宗即李世民(599~454),唐代皇帝,李冲喊渊次子。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后世居于陕西武功。他自幼聪颖干练,博文精武,少年即通古今兵法,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建德、刘旁搭黑达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继帝位。公元626~649年在位,推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纳谏,注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和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贸易文化交流,贞观四年(630)击败东突厥,被铁勒、运判拿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晚年由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重役繁,加深了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