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时的梁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被秦国所灭,这个梁国位于今天的陕西韩城地区附近,国都少梁城位于现陕西韩城以南的夏阳镇、芝川镇一带。
2、南北朝时的梁国,南北朝时期的梁国是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其势力范围最大时包括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后期国势败坏,北齐和西魏相继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传到萧方智时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另外萧衍的孙子萧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后亡于隋朝。
3、西汉封国时期的梁国,是西汉初期封国中最强的一个封国,其范围大致在今河南商丘市及安徽省北部一带。
4、五代十国时的梁国,这个梁国历书上记为后梁,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梁王朱全忠篡唐称帝,国号为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历三主,共十七年。
梁朝国都在当今哪里?
历史上梁国不少哦
战国魏国,又称陵搜歼梁国,都安邑,后迁大梁
南北朝,梁国,又称萧梁,都建业。漏猛
五代十国,梁国,又称后梁,都汴梁
还有其他的一些地方政权。。。尺冲。
汉朝梁国在今天的具体位置
梁国在两汉共2次立国西汉政区一、运脊西汉建立后,高祖刘邦分立梁国,于公元前202年封功臣彭越为梁王,国都大梁(今天的七朝古都,河南开封)。公元前196年,彭越以谋反罪被吕后杀害。国除。二、公元前196年高祖诛梁王彭越后,立子刘恢梁敏悄码王。国都大梁(今天的七朝古都,河南开封)。16年后,因赵幽王刘友幽死,便被改封为赵王。三、前181年,吕后改封吕王吕产为梁王,国都大梁(开封市)。明年吕后病死。吕产和诸吕被诛。国除。四、前178年,汉文帝刘恒封自己的儿子刘揖为梁王,是为梁怀王。前168年刘揖逝世,却无子嗣,汉文帝改封另一儿子刘武为梁王。刘武桥哪嫌大梁地势低洼潮湿,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公元8年,王莽篡夺汉政权,废掉梁国。东汉政区刘畅(?-103),东汉南阳蔡阳人。汉明帝子。初封汝南王、建初四年(72)进封梁王。以陈留之郾、宁陵,济阴之薄、单父、己氏、成武,凡六县,益梁国。刘畅自少骄贵,不遵法度。信占卜,妄信神言已当为天子,心喜。被劾不道,削成武、单父二县。国都下邑,故城在今安徽砀山县东。梁国传六世。220年,魏国建立,降梁王刘弥为崇德侯,梁王国废。
梁国廊州现在什么地方
最近回看琅琊榜,虽说这些地名的叫法跟现在的有误。大致方向倒是可以推算。
不知道你说的是否指的是这里面的廊州。
南梁都城南京,江左大部分范围位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猜携、浙江等等。
既然称作廊州,那该州风雨廊桥必定遍布(梅雨天气),综合廊桥之乡的相关检索,浙穗轮伏江省泰顺,福建的寿宁、屏南出现次数最多。由此推断廊州应该——浙南、闽北桐枝(核心范围),图中的蓝色区域。
以前的大粱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准确地讲,历史上并没有“大梁”这个国家或朝代。
一般“梁”指的是南梁(502年-557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萧衍取代齐朝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盛时疆域约为今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浙凳孝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区,还包括河南、陕西、四川各一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东部、缅甸北销基端小部分。因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定国号为陈。另外萧衍的亏粗谨孙子萧詧曾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后亡于隋朝。至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在江南重建萧梁,历五年,为唐朝所灭。
其他被称作“梁”的朝代还有春秋战国时期东梁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梁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汉封国、东汉封国、曹魏封国、五代十国后梁、隋末唐初梁师都建立的政权及隋末唐初沈法兴建立的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国都大粱是现在哪里
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战国时魏(梁)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一说魏惠王五年或六年),魏都自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此。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贲攻魏,决黄河及大沟水灌大梁,城毁魏降。隋唐以后,又通称今开封市为大梁(后改称汴梁)。
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漏颂信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返轮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扩展资料: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级的开始。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中华帝国的一樱拍个经典样本。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的都城现在都在什么地方?
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最初分封的诸侯,大约有八百多个。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兴起,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秦燕赵魏韩最为强大,是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都城都在哪儿呢?这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历史上各国都曾经历多次迁都,有多个都城,比如秦国便有九个都城。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说说战国七雄的都城变更史。
齐国:秦始皇灭齐时,都城为临淄。
齐国最初的都城是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周武王纷纷姜子牙为齐侯时,便是以营丘为都城。公元前866年,齐胡公曾迁都到薄姑(今临淄北桓台一带),7年后齐献公复都营丘,并以营丘临靠淄水而改名“临淄”,直到齐国灭亡。
楚国:秦始皇灭楚时,都城为寿春。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古老的诸侯国,在其八百年历史中,一共经历过六次迁都。楚国最初的都城在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楚文王时期(前7世纪),将都城迁徙到了郢都(今湖北江陵)。郢都是楚国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使用时间长达400年,也是楚国最有名的都城,楚庄王称霸天下时,楚国的举肆都城便是郢都。
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随着实力的衰减,楚国不得不将都城南移,以避北方诸侯国的锋芒,于是在楚昭王和楚惠王时期,先后将轿答昌国都迁到鄀都(今湖北宜城东南)和鄢都(今湖北宜城)。
还是在楚惠王时期,楚国又将国都迁回郢都,大概是想恢复楚国昔日的辉煌。可惜楚国始终没有复兴庄王霸业,反倒有江河日下之势,公元前278年,白起大破楚军,攻入郢都,楚顷襄王狼狈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其后,为了避秦国锋芒,楚考烈王时期,楚国又迁都到矩阳(今安徽阜阳),之后又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直到楚国灭亡。
燕国:秦始皇灭燕时,都城为蓟城。
燕国也是老牌诸侯王,西周建立后,将召公奭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燕国。燕国最初的都城是燕城,在今北京房山区一带;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还是在公元前7世纪,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桓侯时被迫迁都临易(今河北容城),以躲避山戎的侵扰。
公元前657年,燕襄闭扒公将都城迁回蓟城;春秋晚期,北方的戎狄各部又逐渐强大,迫使燕国又一次徙都到易。燕王哙时期(公元前4世纪初),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平定叛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是为燕下都。
此时,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燕昭王时期,燕国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直到燕国灭亡。
赵国:秦始皇灭赵时,都城为邯郸。
赵国最有名的都城为邯郸,很多人以为,邯郸一直都是赵国的都城。其实,在定都邯郸前,赵国最初的都城是晋阳(今山西太原);公元前425年,赵恒子迁都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与邯郸,直到赵国灭亡。期间,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曾立邢为信都(今河北邢台),作为赵国的别都
魏国:秦始皇灭魏时,都城为大梁。
在战国七雄中,魏国的迁都次数是最少的,最初的都城是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一说迁都于前354年,当年商鞅领兵大破魏军,魏惠王被迫迁都大梁避其锋芒),从此大梁一直作为魏国的都城,直到魏国灭亡。因都城为大梁,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
韩国:秦始皇灭韩时,都城为新郑。
韩国最初的都城是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后来,为了向中原扩张,韩国将国都迁往了宜阳(今河南宜阳)。公元前423年,韩武子为了吞并郑国,又将国都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将国都迁至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直到韩国灭亡。
秦国:秦始皇统一天下时,都城为咸阳。
秦国的始祖是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治都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号曰“秦嬴。
秦庄公时期,击败西戎,庄公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以西犬丘为都(今甘肃天水礼县大堡子山附近)。
秦襄公时期,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诸侯王,秦襄公于是迁都于“汧”(今陕西陇西县东南)。
秦文公时期,公元前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从“陈仓渭水道”东进,次年“至汧渭之会……即营邑之” ,定新都于“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
秦宪公时期,公元前714年,秦国为了实行向东扩展的战略,将秦国国都由汧渭之会迁至平阳(陕西宝鸡陈仓区)。
秦德公时期,由于平阳地方局促,地处盆地,地势“居下临高”,不利于战略防守,而雍城地势辽阔,土地肥沃,西、北面有灵山、君坡山,东、南面有横水、渭水,易守难攻,于是迁都于雍城。雍城是秦国著名都城之一,秦穆公当年称霸西戎时,秦国的都城就是雍城。雍城一共有19位国君在此居住,直到秦王嬴政即位后,雍城依然作为陪都而存在。
秦灵公时期,秦灵公为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曾迁都于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为了夺回被魏国攻占的河西之地,遂迁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武家屯东北)。栎阳有两位秦国国君居住,除了秦献公,另外一位就是他的儿子大名鼎鼎的秦孝公。秦孝公以栎阳为都,重用商鞅变法,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奠基。
秦孝公时期,商鞅的第一次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后,秦孝公清醒地意识到,栎阳的位置相对局促,且偏于东北方向,以此为都,虽然便于指挥河西争夺战,但不是秦国东出的最佳地理位置。而且,栎阳的守旧派实力强大,变法规模若想进一步扩大,势必要远离守旧派的老巢。经过慎重思考、精挑细选,秦孝公选择了交通便利、沃野千里的咸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正式定都咸阳。
战国时期,咸阳一共居住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六位君主,见证了秦国的崛起、复兴、统一,当然,也见证了秦国一统天下后的没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旧以咸阳为都城。咸阳作为新王朝的都城直到秦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