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充满强烈的传奇色彩,老舍以独特的手法,将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写得别具韵味。从写作技巧而言,《微神》既如散文诗一样美丽,言辞唯美;又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营造出朦胧婉约的意境,情怀激荡。除此之外,小说中还蕴含了极其强烈的神秘色彩。小说虽以悲剧收场,可开头写得极美,现实的光彩,梦境的美幻,让人充满欣喜和希望。文中一实一虚、一喜一忧、一来一回以及一生一死的爱情故事,让故事充满了张力 。

微神的语言特点

《微神》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对青年男顷物女的恋爱悲剧,小说的情节正如我们经常读过的经典爱情,男女主人公青梅竹马,在共同成长的日子里暗生情愫,然而世事突变,女子家道中落,男主人公又远走南洋,女子走投无路沦落风尘,多年后男子回国欲与初恋情人结百年之好,但女子不愿以被玷污之身嫁给情郎,于是毅然赴死,只在他心中留下一个美丽纯洁的“过往身影”。与老舍其他小说相比,《微神》的语言如散文诗般优美流畅,笔法细腻而富有情致,并且运用了象征主局稿义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朦胧婉约的意境,让人读之不忍释手。小说一开篇,老舍就用了大量的笔墨将环境桐乎孝描绘得唯美至极,花儿、蝶儿、蜂儿、燕儿、柳枝、蓝天,在如此令人心襟摇曳的氛围里孕育着爱情的浪漫:“听见我来了,她象燕儿似的从帘下飞出来,没顾得换鞋,脚下一双小绿拖鞋象两片嫩绿的叶儿。她喜欢得象清早的阳光,腮上的两片苹果比往常红着许多倍,似乎有两颗香红的心在脸上开了两个小井,溢着红润的胭脂泉。那时她还梳着长黑辫。”小说全篇不足9000字,但这样的描写却比比皆是,如此饱含激情与诗意的文字在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并不多见,恐怕只有诗意性极强的抒情体小说《月牙儿》能与之媲美。由此可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并不追求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注重写人、写情、写自己的爱情体验,因而产生了持久的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傅雷认为老舍的哪部作品写得好

傅雷认为老舍的作品《微神》写的好。一月九日寄你的一包书内有老舍及钱伯母的作品,都是你旧时读过的。不过内容及文笔,我对老舍的早轿雹好年作品看法已大大不同,从前觉得了不起的那篇《微神》,如今认为太雕肆老琢,过分刻划,变得纤巧,反而贫弱了。
一切闭铅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

老舍的《微神》中,前面描写风景,给整篇小说起什么作用?

老舍的《微神》中,前面描写风景,给整篇小说起的作用:言情小说的开始,作者用了很多墨笔将自然环境写的诗情画意十足,四季海棠、彩蝶、蜂儿、杨柳、柳条、蓝天白云、石凹里藏着的怪羞涩的三月兰、小山坡的香气、几个小白山羊告判手,将存活的区域勾勒得唯美意境无比,在这种充斥着烂漫与意境的空间里,爱情故事出现了,还在那样心襟摇荡的环境中孕育着爱情的不幸。爱就在这种充斥着浪漫的季节里,在一个绚烂的青少年心里,产生了。

一个风景如画的她出现,看一下创作者诗情画意的描述:“那一回,由于在那一天那一会儿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她家里的这株四季海棠正改成一个大粉白色的滚雪球;沿墙的细竹刚拔出来新笋;天空一片娇晴;她的父母袜嫌都没在家;大白猫在花下熟睡。听见我来啦,她象杨柳一样从帘下飞出去;没顾得脱鞋,脚底一双小粉凉拖象两块葱绿的叶儿。她喜欢得像清晨的太阳,腮上的两块苹果公司比以往红着许多倍,好像有二颗香红的心在脸部开2个小井,冲举溢着白里透红的胭粉泉。那时候她还梳着长黑辫。”“她在靠窗的一个小红书木椅上坐下来,四季海棠影在她大半个脸部轴体。

《微神》是老舍最得意的一篇短篇小说著作。一般来说,老舍的短片小说都是有一种剧烈的神秘色彩,之中《微神》的书写尤其突显,他以特有的技巧,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写的独具一格风韵。《微神》在写作手法上面有两个特性:一是它如散文随笔一样的漂亮,二是它应用了象征主义的技巧,打造出若隐若现含蓄的韵味,情结激汤。日本老舍科学研究权威专家伊藤敬一专家教授曾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才一字一句地阐释了《微神》里的象徵寓意,尽管他说道这只是一家之言,但也可以见其含有的深层。

微神的介绍

《微神》是老舍最得意的一篇短篇作品。一般来说,老舍的短篇小说都有一种强烈的传奇色彩,当中《微神》的写法尤为突出,他以独特的手法,将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写得别具韵味。《微神》陪凳在写作技巧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它如散文诗一样的美丽,二是它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营造出朦胧婉约的意境,情怀激汤。日本老舍研究专家伊藤敬一教授曾花了十多年的功夫,才逐州哪字逐句地解读了《微神》中的象徵含意,虽然他说这只是一家之言,但亦可见其蕴含的深度。《微神》还有一层秘册乱码密,就是其中一部分是取材於老舍早年的初恋,文中那姑娘是老舍暗恋对象的投射。

《微神》是什么意思?

———老舍的《微神》与但丁的《新生》比较研究之
老舍先生的诗化小说《微神》(Vision) 在1933 年10 月1 日发表于《文学》1 卷4 号之后,有关“微神”究竟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困扰着许多读者和研究者,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次全国性的老舍研究会议还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但仍没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20世纪90 年代中期,有人撰文探讨《微神》与唐传奇的关系①,这一研究视角颇有新意,但该文仍然没有涉及到“微神”是什么意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因为“微神”后面标有(Vision) ,所以应当从西方文化的视角来探究“微神”的含义。
综观老舍的创作自述,可以看出老舍多次说过“使我受益最大的是但丁的《神曲》”,但老舍的这些自述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还没有人研究老舍与但丁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但丁对老舍的影响关系是老舍研究中最值得研究的空白课题,值得认真的清理。
老舍在1945 年7 月发表的《写与读》一文中回顾了自己20 多年来的阅读与创作经历,并特别描述了自己在伦敦初次读到《神曲》的情景:
使我受益最大的是但丁的《神曲》。我把所能找到的几种英译本,韵文的、散文的,都读了一过儿,并且搜集了许多关于但丁的论著,有一个不短的时期,我成了但丁迷。读了《神曲》,我明白了何谓伟大的文艺。论时间,它讲的是永生。论空间,它上了天堂,入了地狱。论人物,它从上帝、圣者、魔王、贤人、英雄一直讲到当时的‘军民人等’。它的哲理是一贯的,而它的景物则包罗万象。它的每一景物都是那么生动逼真,使我明白何谓文艺的方法是从图象到图象。天才与努力的极峰便是这部《神曲》,它使我明白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也使我明白文艺的真正深度。
在《写与读》一文中老舍接着指出:
因为读过了但丁与文艺复兴的文艺,直到如今,我心中老有个无可解开的矛盾:一方面,我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另一方面,我又想信笔写来, 要说什么就说什么。细腻是文艺者须有的努力, 我认识了细腻,而又不忍放弃粗壮,我不知站在哪能一边好。
老舍在发表于1942 年4 月7 日的书评《神曲》(按:可能是评论国内第一个《神曲》中译本,王维克译,商务印书馆,民国28 年2月初版) 一文中指出:
我读过的文艺名著里,给我最多好处的是但丁的《神曲》,因为《神曲肢悔》里却天地人都有详尽的描写,但丁会把你带到光明的天堂,
再引入火花如雷的地狱,告诉比神道与人道的微妙关系,指给你善与恶、智与愚、邪与正的分别与果报。他笔下的世界是一首完整的诗,每一色彩,每一响声,都有它的适当的地方⋯⋯《神曲》是什么都有,而且什么都有组织,有因果。中世纪的宗教、伦理、政治、哲学、美术、科学,都在这里。世界上有一本无可摹仿的大书,就是《神曲》,它的气魄之大、结构之精,永远使文艺的学徒自惭自励。
从老舍的这些自述不仅能看出他对但丁《神曲》的熟悉,也可以看出他要写出一部像《神曲》那样完整作品的愿望。(详见拙作《老舍论但丁述略》、《破解老舍研究之迷》、《论老舍小说的地狱意象》等文章)
众所周知, 《神曲》是但丁“用对于任何女性都有没有说过的话去描写她”②(即初恋情历悄正人贝雅特里齐) 、赞美她的巨著;此外, 《神曲》的“先导”与“根源”是但丁抒写自己初恋故事的十四行诗集《新生》③,由此,可运档以把老舍抒写不幸初恋的《微神》与《新生》加以比较,指出两部作品的异同,进而探讨“微神”的含义。
《微神》与《新生》都叙述了一个不幸的恋爱故事。《新生》中, “我”再次遇到17 岁的贝雅特里齐, ④“当她向我致以极甜蜜的问候时⋯⋯我真是欣喜若狂,就如醉如痴地离开了人群,回到我房间里静寂的所在,思念起这个尤物来”⑤。(按: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认为人生有70岁,35 岁是“人生的中途“ ,所以在《神曲》中,但丁在“人生的中途”即在35 岁时这一关键的时刻漫游地狱。此处的17 岁是“人生中途”的中途,也有象征含义。)《微神》中,“我”第一次到她家和她单独在一起时, “在一同往屋中走的工夫,她的肩挨上了我的。我们都才17 岁。我们都有没说什么,可是四只眼睛彼此告诉我们是欣喜到万分。”⑥但这两部作品中的“我”都很曲折:《新生》中, “我”把对贝雅特里齐的爱情深藏在心底为掩饰自己对她的爱以至被别人误认为“我”与另一女郎有恋情,这种传闻使贝雅特里齐对“我”产生了误解,并对“我”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微神》中, “我”与“她”虽都22 岁了,“可是五•四运动还没降生呢”,男女的交际“还不是普通的事”, “提婚是不能想的事”。“许多许多无意识而有力量的阻碍,像个全以力气自雄的恶虎,站在我们的中间”。⑦两对少男少女的初恋都被社会环境破坏了。
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使两部作品中的“我”对“她”产生了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新生》中,“我”一再写诗赞美“她”:“她嫣然一笑,真是千妖百媚,/ 无法形容,也难以记在心头,/ 为人们展现新的动人的奇迹。”⑧《微神》中, “我”在国外的几年中,“无从打听她的消息”,“只好在梦里相会了”。“我在梦中的女性永远是她。梦境的不同使我有时悲泣有时狂喜; 恋的幻境里也自有一种味道。她,在我的心中,还是十七八岁的样了⋯⋯我总梦见那带辫的身影。”⑨
需要指出的是: 两部作品中的“我”对“她”的爱都是一种精神之恋,但在现实中却不是这样:贝雅特里齐大约是在但丁离开佛罗伦萨去求学期间嫁给一个银行家,更重要的是贝雅特里齐可能对但丁谈不上什么爱情,但丁对她只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另外,贝雅特里齐也没有但丁所描写的那么美丽、圣洁,但丁在作品中把贝雅特里齐神圣化,以此来赞美她⑩。《微神》中,“我”与“她”两小无猜,彼此爱恋,但在现实中,“我”没和她说过一句话,没有握过一次手,见面连点头都不点。”此外,现实中的刘小姐因家道中落而带发修行,虽有不幸经历,但尚未像作品中所写的那样悲惨死去。
《新生》中,“我”在贝雅特里齐死后更加思念她,并始终不渝地爱着已升入天堂的她,但丁后来在《神曲》中再次表达对贝雅特里齐始终不渝的爱。《微神》中写“我”在她死后思念她,在梦中与她相会。可以说,仍在始终不渝地爱着她。老舍后来在1937 年写《无题》一文中再次回忆了自己的初恋,这时老舍已经快到40 岁了,仍念念不忘自己初恋的情人。由此可见,两人的初恋对两人的长远影响。文艺心理学认为:“所谓创伤,就是指某人在生命的某一阶段,突然受到一种心灵无法承受的刺激,而引起极度的失衡,并留下伤痕,这一结果便成为残余物或沉淀物留在心灵深处,永久地扰乱这个人一生的心理活动。如果这个人是艺术家,这一创伤便在他的创作心理中潜在地发挥动力作用,迫使他超越创伤,获得与别人平等的地位,然而由于这种创伤是他的心灵深处产生的东西,因而他终其一生也超越不了,除非自身有机体消失,创伤才不复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但丁与老舍的不幸初恋对他们的一生及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作品(《新生》与《微神》) 中想“超越此创伤”,但仍没超越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两部作品都采用了梦幻手法。《新生》中有一个“爱神”的角色,每当“我”陷入情感时,“爱神”总会在“我”的梦境中出现。《微神》中虽没有“爱神”角色,但写到一个“我”称为“梦的前方”的地方, “每逢到似睡非睡的时候,我才看见那地方在入梦以前它老是那个样儿浮在眼前”。艾略特指出:“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联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 便能立即唤起那种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爱神”与“梦的前方”分别是两部作品中寄托“我”对“她”思念之情的“客观对应物”。
《新生》与《微神》结尾很耐人寻味。《新生》的结尾写“我”在“圣周”那一天看到一些到罗马瞻仰耶稣“留给我们的圣像”的“旅行的人们”“在几乎横贯城市中心的一条街上行走”。《微神》中写“我”在清明节左右在山坡上看到一群送葬的人朝山坡走。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所选择的时间很特殊。“圣周”一般在复活节的前一周,是人们去朝拜耶稣“留给我们的圣像”的时刻,但丁或许看到那些去瞻仰耶稣像的人们而勾起了对已升入天堂的贝雅特里齐的强烈思念;清明节是中国人怀念、祭祀已逝亲友的日子, “我”在山坡上看到送葬队伍,或许更勾起了对已死的她的无限思念。可以说,两部作品的结尾表达了相似的含义,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微神》与《新生》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微神》没有采用《新生》的象征手法,也因此没有《新生》中的神秘的宗教气息。老舍没有直接谈到过《新生》,不过在其所译的长篇论文《但丁》中有对《新生》的介绍和评论,由此,老舍应当了解《新生》。P. W. Church 对《新生》的一段评论是这样的:“历史只能表现一个破碎的不清楚的图画。一个脾气很坏而热烈的小孩在一个恋爱的梦中长成了人。他的那位在玄秘爱恋中的女士死得很早。他还梦见她,已不是地上的绝色,而是天国的神女,他便写了一个自传以自慰,一个奇异而迷离的作品———带着十足的玄学气味,但是,在另一方面,带着极真切与深刻的感情”。l{除了“带着十足的玄学气味”这一点,这段话也可移用来评价老舍的《微神》。
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我们可对“微神”(Vision) 的含义作出解释。
“Vision”在英语中有如下含义:名词:(1) 视、视力、视觉; (2) 眼光、远见、想象力;(3) 梦幻、幻想,梦幻(或想象) 中所见的物、幻象、(宗) 显圣; (4) 极美的人(尤指妇女) 、绝妙的物。及物动词: (1) 幻见、梦见、想象; (2) 能预卜未来、做先知。大致说来, “Vision”在《新生》中体现了如下含义:名词中的“(3) 梦幻、梦幻(或想象) 中的物; (4) 极美的人(尤指妇女) ”这两类含义;动词中的“(1) 幻见、梦见, (2) 显示”两类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但丁多次指出,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最后著作(按:即《神曲·天堂篇》)看作一个故事、一种隐喻、或一篇论文,而是将它看作一种洞见”。在这里,该书中译者将“Vision”译成“洞见”不无道理,但我们认为,但丁将《神曲·天堂篇》视作“Vision”可能不只“洞见”这一种含义。《天堂篇》充满了但丁对贝雅特里齐的无限赞美之情,甚至但丁创作《神曲》的原因之一即是“要用对于任何女性都没有说过的话去描写她”,赞美她。而《神曲》中对贝雅特里齐的赞美仅见于《天堂篇》中,因此, 《天堂篇》是在《新生》对贝雅特里齐赞美的基础是进一步深化,这两部作品也因对贝雅特里齐的赞美而联系在一起。《天堂篇》写但丁在一次“梦幻”中对“极美的人”贝雅特里齐的赞美,这里的“梦幻”和“极美的人”可视为“Vision”的含义之一。
《微神》(Vision) 中的“Vision”也大致体现了《新生》和《神曲·天堂篇》中所体现的“Vision”的几种含义:《微神》描写“我”在山坡上所经历的一次“梦幻”,在“梦幻”中“我”见到了极美的初恋情人。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老舍用《微神》(Vision) 作小说标题的深层含义了:老舍想以但丁在《新生》和《神曲·天堂篇》中对贝雅特里齐的赞美与纪念方式来赞美和纪念自己初恋的情人刘姑娘, “微神”也就是微型的《神曲》。虽然老舍没有写出像《新生》和《神曲·天堂篇》那样纪念初恋情人的诗作,但《微神》这篇抒发作者对初恋情人的无限怀念的诗化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占有独特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微神》固然体现了《新生》和《神曲·天堂篇》的明显影响,但老舍在
创作中对这一影响作了创造性的转化,使《微神》更多的体现了老舍的独特色彩。这需要另文分析。
注 释:
①参见谢锦《简论老舍的〈微神〉》《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三期。
②《新生》钱嘉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16 页。
③⑩ 参见王维克《但丁及其〈神曲〉》和钱嘉鸿《新生•前言》。
④但丁在9 岁时见到快9 岁的贝雅特里齐,9 年后再见她时,她应为17 岁。
⑤《新生》(钱嘉鸿译) 第4 页。
⑥⑦⑨ 老舍《微神》《老舍文集》8 卷第52、57 页。
⑧《新生》(钱嘉鸿译) 第51、58 页。
lv 老舍《无题》(因为没有故事)《老舍文集》14
卷,第90 页。
lw 参见罗常培《我与老舍》,转引自张桂兴编著
《老舍年谱》上册,第103 页。
lx 《现代心理美学》第237 页。
ly 《艾略特诗学文集》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 年出版,第13 页。
lz 小说开篇即说:“清明已过去了,大概是”。
l{ P•W•church 著老舍译《但丁》《老舍全集》18
卷第435 页。
l| 《新英汉大词典》(增补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6 月新2 版第1574 页。
l} 乔治•霍尔姆斯著裘珊萍译《但丁》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9 年7 月第1 版第175 页。

求老舍《微神》分段解析!

小说的开头,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将环境写得诗意十足,海棠花、蝴蝶、蜂儿、燕儿、柳枝、蓝天、石凹里藏着的怪害羞的三月兰、小山的香味、几只小白山羊,将生存的空间描绘得唯美至极,在这样的充满浪漫与诗意的空间里,爱情的故事发生了,也州毁在这样心襟摇曳的氛围中孕育着爱情的悲剧。爱就在这样充满浪漫的季节里,在一个烂漫的少年心中,产生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她出现了,看看作者诗意的描绘:“那一回,因为在那一天那一会儿的一切都是美的。她家中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大粉白的雪球;沿墙的细竹刚拔出新笋;天上一片娇晴;她的父母都没在家;大白猫在花下酣睡。听见我来了,她象燕儿似的从帘下飞出来;没顾得换鞋,脚下一双小绿拖鞋象两片嫩绿的叶儿。她喜欢得像清早的阳光,腮上的两片苹果比往常红着许多倍,似乎有两颗香红的心在脸上开了两个小井,溢着红润的胭脂泉。那时她还梳着长黑辫。”“她在临窗的一个小红木凳上坐着,海棠花影在她半个脸上微动。有时候她微向窗外看看,大概是怕有人进来。及至看清了没人,她脸上的花影都被欢悦给浸渍得红艳了。她的两手交换着轻轻地摸小凳的沿,显着不耐烦,可是欢喜的不耐烦。最后,她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极不愿意而又不得不说地说,‘走吧!’我自己已忘了自己,只看见,不是听见,两个什么字由她的口中出来?可是在心的深处猜对那两个字的意思,因为我也有点那样的关切。我好卜的心不愿动,我的脑知道非走不可。我的眼盯住了她的。她要低头,还没低下去,便又勇敢地抬起来,故意地,不怕地,羞而不肯羞地,迎着我的眼。直到不约而同地垂下头去,又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又那么看。心似乎已碰着心。”有时,爱是靠自己的想象去补充的,处于恋爱季节的人儿,都是只顾得及眼下的美丽。你看这一次的见面两人内心的狂潮,这是每个少男少女心中至美的册袜备所在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一切微妙的内心世界细微地传达了出来,让我感同身受,处于曼妙的诗意的爱情之中。我们也同样期待一个花好月圆。可是呢?岁月变迁,我为事业奔波的时候,“她失去了十七八岁时的天真与活泼,可是增加了女子的尊严与神秘。”我们开始了隐约的隔膜了。当我再见到她的时候,“她点着一支香烟,烟很灵通地从鼻孔出来,她把左膝放在右膝上,仰着头看烟的升降变化,极无聊而又显着刚强。我的眼湿了,她不会看不见我的泪,可是她没有任何表示。她不住地看自己的手指甲,又轻轻地向后按头发,似乎她只是为它们活着呢。”岁月的变迁多么无情呀,一个原本纯真的少女,一个对爱有着美丽期待的人却被岁月折磨得如此世俗与低污了。我们不能不为眼下的这个俗物愤愤了。可厌的不止是这个人物本身,是这个令人恶心的社会。吸毒的父亲,食色的社会,肉体与精神的分裂,都成为摧残这个纯洁心灵的毒爪,成为了这个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但是设若爱情之花同样被摧残到凋零,或许也就没有了美的力量。可是,正是在这样一个为肉体奔忙的人儿内心却保留着一份纯真的爱情梦幻。在她貌似洒脱的身影下,掩不了她对我的爱恋,那个“南洋的梦”正是招致她不幸的原因之一,也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梦让她不忍将心底美丽的东西彻底毁灭,于是,她选择了自杀……“我愿在你心中永远是青春。”这是为爱作的注,这是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嫉之词。小说的结尾,笼罩着哀伤,“太阳已往西斜去;风大了些,也凉了些,东方有些黑云。春光在一个梦中惨淡了许多。我立起来,又看见那片暗绿的松树。立了不知有多久。远处来了些蠕动的小人,随着一些听不甚真的音乐。越来越近了,田中惊起许多白翅的鸟,哀鸣着向山这边飞。我看清了,一群人们匆匆地走,带起一些灰土。三五鼓手在前,几个白衣人在后,最后是一口棺材。春天也要埋人的。撒起一把纸钱,蝴蝶似的落在麦田上。东方的黑云更厚了,柳条的绿色加深了许多,绿得有些凄惨。心中茫然,只想起那双小绿拖鞋,像两片树叶在永生的树上作着春梦。”作者在这儿融情于景,将对爱情梦幻陨灭的伤痛化进了这样凄惨的画面之中。在结构上也跟前文对爱情梦幻的期待形成巨大的反差,产生了更持久的艺术魅力,使人久久回味。

微神的内容简介

1933年,老舍发表短篇小说《微神》,写的是主人公“我”和“她”的初恋,一段让人落泪的初恋。俩人家住不远,一并成长,相互爱慕却未表达。之后,她家中落,我下南洋,虽是内心牵挂,终将姻缘错过。待我回国,已是物非人非,她迫于生计,先是嫁人后沦为暗娼。我平添悔恨,又忘却不下,愿握虚意和她将爱重新拾起。而此时的她,虽珍重心底爱恋,却知无法找回自己,病中无奈选择自杀,将最美的青春留在我的心袜皮镇告粗中……

作家老舍,应该如何评价他的文学水平和地位?

从中国文化近代发展的趋势和对人们的影响程度,无疑,老舍是占有明显上锋的。老舍,作为一代文学名匠,其代表作《茶馆猛冲》,《骆驼改厅祥子》《龙须沟》已足足影响一代人。其细腻的人物刻画、语言修辞是当今无人能比的。而作为当今文学发展史上莫言获诺奖,无可厚非,是世界文学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肯定。但这里不得不说,是对中国特定历史时文化时期肯定中的否定。并不完全代表中国历史和现代文化的全部内涵。所以莫氏文化不能与老舍的文学作品相比。

老舍的小说都是写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有时代的烙印,也有真善美在里面,而且老舍对北京的文化民俗都很了解,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文化修养要比莫言高很多,他们不是同一层次的人,有时也没可比性,如果真要比莫言也就是一个作家,他和鲁迅,矛盾,老舍,巴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若贝尔文学奖并没有真正反映中国现代和当代的文学水平,莫言只是符合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的胃口而已。

老舍处的时代是国家内忧外患,列强侵略,封建割据,官僚把持政权,群雄混战,民不聊生,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千辛万苦,浴血奋战,才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的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掀起了建设新中国的高潮,全民核知隐动员,自动投入其中,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

老舍作为功底深厚的,老北京人,就生活在他们当中,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他们的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咸身同感受,所以他的作品,土的掉渣,又笔力雄厚,只要一打开书夲,墨香自然飘来,如开《茶馆》一样,一壶清茶,天南海北,东京西凉,人土风情,自然入目,这里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龙须沟》……像历史画轴一般刻在中华文学史上,永不磨灭。

名人对老舍的评价?

名人对老舍的评价如下:

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隐册且可爱。

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没并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

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舍予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

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朱光潜:“据我接触枯携迹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樊骏评价老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

冰心对老舍的评价:“一位可亲的好朋友”。记得冰心回忆起老舍,他对孩子特别的和蔼,每次他来拜访的时候,都要在包包里面装满许多的吃的。

还没到门口就被冰心的孩子们发现了老舍笑呵呵的将吃的分给孩子们,不仅如此还给孩子们写过信,画过小孩子一样的画,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也深受朋友们的喜欢,这就是老舍。


扩展资料:

1、老舍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_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2、人物影响

文艺影响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

《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

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

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老舍的小说有序和完整的构建了一个艺术上的“北平世界”,同时小说中的小吃、建筑和语言都是现如今挖掘和开拓北京文化的重要源泉。

政治影响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领导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老舍在担任总务部主任期间团结了全国的抗战文人,使这一时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文学奖项

为纪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励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了老舍文学奖,该奖项主要奖励北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舍

名人对老舍的评价

网上没有,这些都是评价老舍的,但没有标明作者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谁来画一个完整的
句号,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近二十年里,在现代作配手家研究领域中,变化最大的,进步最快的,
大概要数老舍研究了;对老舍的评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老舍研
究中,老舍资料研究的收获又是走在前列的。
这其中,有一位后起之秀,他便是山东的张桂兴先生。在最近五
年里,拿出三本大书来,一本比一本大,一本比一本高明,着实让大
家大吃一惊。
这三本全是老舍资料研究,它们是:《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年谱》和《老舍资料考释》。
起步晚有后起的好处:除了继续挖掘和发现之外,他可以广泛地收集、包容、综合、汇总,加以条理化,编成一张漂亮的大网,拿出一个完完整整的成果来,构筑一个新的领域,叫作“集大成”。这种集大成的东西,由于其“全”,便有了工具性,成为必备的工具书,权威性很强。
张桂兴先生的三本大书,都有这种性质,是非常可喜的老舍研究成果。它们,对所有的老舍研究者和老舍教学者,都会成为查阅率很高的书籍,都会成为不可缺少的案头书,这是毋庸置疑的。
独仙嶙柿峡际汀犯�衅涠赖街�Γ?p> 一是它的深度。如果你挖一百尺,那么它挖二百尺,三百尺……
直至见了石头,铁板钉钉,答案就是“它”了源答——没有别的可说,确凿无误。例如老舍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第一年所聘任的职称是讲师,不是教授;直到第二年才改聘为教授——考证得有根有据,绝不含糊。老舍当时讲授的是五门课,既不是三门,也不是四门;是哪五门?——一、二、三、四、五,摆得清清爽爽,斩钉截铁,全有证据。
二是它的新颖。有几个领域是别人不曾开挖过的,是新井,譬如“老舍一生结社及任职考”,排出158个,洋洋大观,全有第一出处,是真下了功夫;也都是新鲜的材料,颇有价值。
三是它的序列化。“老舍的同名之作考”、“老舍主编及参与编辑的刊物考”等,皆属此类。别人竖着排,他横着排,别有一番情趣。角度一变,另有一番归纳,为查阅老舍资料提供了方便,也是有用的,就像不同的索引一样。
然而,不论是上面的哪一条,全是结结实实的考证,全是大量占有资料的结果,全是坐冷板凳坐出来的。其工作量之大,耗时之长,跑路之多,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张桂兴先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抗得起种种别样的诱惑,真真地不简单,在文学资料研究相对受到冷淡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我们禁不住要对他由衷地大声地致谢和赞美了。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谁来画一个完整的句号,说不定,此时此刻,又会蹦出几篇老舍佚文和资料的新发现或补充来,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掂量着这部《老舍资料考释》大书,谁能说不是呢!
本来,老舍生平资料是个最缺胳膊短腿的领域,如今,当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像一百年前一样,一个完整的实在形象,再生了,真该好好地纪念庆贺一番啊!
回答者:a132589636 - 童生 一级 11-12 19:09
胡风说老舍会"为友情伤心坠泪","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31]93,萧伯青说老舍"善与人交,久而敬之"[31]267,吴祖光说培裂嫌老舍"温柔敦厚,和蔼可亲"[32],共同道出了老舍善与人"和"的品性。当然,这种"趋和"并不是一团和气,一味迁就。老舍是有一种"软而硬"的个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33]正是求和与讲原则的有机结合,才使老舍的"和"有更大吸引力,才使"原则"为更多的人所认同。从人格构成上来说,老舍的这种"趋和"表现出气度上的宽厚和儒雅,是"温、良、恭、俭、让"式的冶情养性,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传统的适时转换。
http://www.eelove.cn/modules/m/list.article.php?id=laoshe&artcat_id=0&article_id=1840
回答者:长安城的鲁西西 - 助理 二级 11-12 19:14
http://www.laoshexue.com/Article/List.asp?ClassID=24
没找到别的,看看这些有用没有
回答者:wihf - 魔法师 四级 11-12 19:14
在这里,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2223/70018/index.html,
绝对全面。。。
回答者:yuguofly - 秀才 三级 11-12 19:18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谁来画一个完整的
句号,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近二十年里,在现代作家研究领域中,变化最大的,进步最快的,
大概要数老舍研究了;对老舍的评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老舍研
究中,老舍资料研究的收获又是走在前列的。
这其中,有一位后起之秀,他便是山东的张桂兴先生。在最近五
年里,拿出三本大书来,一本比一本大,一本比一本高明,着实让大
家大吃一惊。
这三本全是老舍资料研究,它们是:《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年谱》和《老舍资料考释》。
起步晚有后起的好处:除了继续挖掘和发现之外,他可以广泛地收集、包容、综合、汇总,加以条理化,编成一张漂亮的大网,拿出一个完完整整的成果来,构筑一个新的领域,叫作“集大成”。这种集大成的东西,由于其“全”,便有了工具性,成为必备的工具书,权威性很强。
张桂兴先生的三本大书,都有这种性质,是非常可喜的老舍研究成果。它们,对所有的老舍研究者和老舍教学者,都会成为查阅率很高的书籍,都会成为不可缺少的案头书,这是毋庸置疑的。
独仙嶙柿峡际汀犯�衅涠赖街�Γ?p> 一是它的深度。如果你挖一百尺,那么它挖二百尺,三百尺……
直至见了石头,铁板钉钉,答案就是“它”了——没有别的可说,确凿无误。例如老舍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第一年所聘任的职称是讲师,不是教授;直到第二年才改聘为教授——考证得有根有据,绝不含糊。老舍当时讲授的是五门课,既不是三门,也不是四门;是哪五门?——一、二、三、四、五,摆得清清爽爽,斩钉截铁,全有证据。
二是它的新颖。有几个领域是别人不曾开挖过的,是新井,譬如“老舍一生结社及任职考”,排出158个,洋洋大观,全有第一出处,是真下了功夫;也都是新鲜的材料,颇有价值。
三是它的序列化。“老舍的同名之作考”、“老舍主编及参与编辑的刊物考”等,皆属此类。别人竖着排,他横着排,别有一番情趣。角度一变,另有一番归纳,为查阅老舍资料提供了方便,也是有用的,就像不同的索引一样。
然而,不论是上面的哪一条,全是结结实实的考证,全是大量占有资料的结果,全是坐冷板凳坐出来的。其工作量之大,耗时之长,跑路之多,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张桂兴先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抗得起种种别样的诱惑,真真地不简单,在文学资料研究相对受到冷淡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我们禁不住要对他由衷地大声地致谢和赞美了。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谁来画一个完整的句号,说不定,此时此刻,又会蹦出几篇老舍佚文和资料的新发现或补充来,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掂量着这部《老舍资料考释》大书,谁能说不是呢!
本来,老舍生平资料是个最缺胳膊短腿的领域,如今,当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像一百年前一样,一个完整的实在形象,再生了,真该好好地纪念庆贺一番啊!
胡风说老舍会"为友情伤心坠泪","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31]93,萧伯青说老舍"善与人交,久而敬之"[31]267,吴祖光说老舍"温柔敦厚,和蔼可亲"[32],共同道出了老舍善与人"和"的品性。当然,这种"趋和"并不是一团和气,一味迁就。老舍是有一种"软而硬"的个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33]正是求和与讲原则的有机结合,才使老舍的"和"有更大吸引力,才使"原则"为更多的人所认同。从人格构成上来说,老舍的这种"趋和"表现出气度上的宽厚和儒雅,是"温、良、恭、俭、让"式的冶情养性,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传统的适时转换。
详情请看
http://www.laoshexue.com/Article/List.asp?ClassID=24
回答者:djh_xh - 秀才 三级 11-12 19:31
我个人很喜欢他幽默的风格,他的死是中国很大的损失!
舒乙首次披露: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最近,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而“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这一事实,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昨天,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文学讲座上,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这一内幕。
舒乙说,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编者注: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文革把一切都化为乌有!”舒乙感慨,沉默,稍后介绍说,这个悲哀的事实是在当年庆祝川端康成获奖宴会上,由瑞典大使透露出来的。舒乙同时列举出两个证人:一个是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另一个是已故作家萧乾的夫人文洁若。萧乾夫妇曾经到过瑞典,证实过此事,文洁若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此有所记录。
回答者:硪僦惿鋶氓← - 魔法师 四级 11-12 20:26
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
回答者:达达狼101 - 江湖新秀 四级 11-12 20:45
《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年谱》和《老舍资料考释》。
张桂兴先生的三本大书,都有这种性质,是非常可喜的老舍研究成果。它们,对所有的老舍研究者和老舍教学者,都会成为查阅率很高的书籍,都会成为不可缺少的案头书,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几个领域是别人不曾开挖过的,是新井,譬如“老舍一生结社及任职考”,排出158个,洋洋大观,全有第一出处,是真下了功夫;也都是新鲜的材料,颇有价值。
其工作量之大,耗时之长,跑路之多,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张桂兴先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抗得起种种别样的诱惑,真真地不简单,在文学资料研究相对受到冷淡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我们禁不住要对他由衷地大声地致谢和赞美了
我想老舍是一个不容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