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死后,其余部不下四、五十万人,分两支进入湖南。一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率领抵达湘阴,共十余万人;一支由高夫人、高一功、李过等率领抵达常德,约三十万人。”

李自成牺牲后,活动于鄂西和湘北的大顺军余部虽然还有几十万人,但要阻挡清军也并非易事。各首领从抗清大局出发,改变战略,转向同南明联合抗清。1645年秋冬间,李自成的大将刘体纯、郝摇旗率领数万农民军到湘阴,向何腾蛟部队靠拢。除大顺军外,何腾蛟陆续招来的还有左良玉余部马进忠、张先壁、黄朝宣等。何腾蛟题授黄朝宣、张先壁、刘承先

李自成突然被杀,他留下三十多万军队,最后那些军队怎么样了?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他被称为“闯王”,一生带领义军四处打仗,非常勇猛,最后攻破京城灭掉了明朝,但他的死却让人哭笑不得。一开始,李自成与吴三桂对战,在吴三桂的猛烈攻势之下,李自成已经不敌,就在此时,吴三桂投降了多尔衮,双方联合击打李自成,李自成大败,逃往九宫山,被当地的民兵误杀。领导人的突然死亡,群龙无首的大顺军陷入了混乱,加上军队内其他将领死的死、降的降,李自成留下的三十万大军瞬间被打散,军心不稳,游离在外。


李自成的大顺军分为东西两路,李自成死后,东路大军的大部分士兵逃往河南,在河南驻守的明朝总督把他们当做了一般的匪寇,出兵剿灭,最后反而败在东路大顺军手上。双方经过商议,达成盟约,联手对抗清军,哪知这位明朝总督表里不一,并不信任大顺军,也不兑现诺言为他们提供粮饷的诺言。此时湖广的清军就对大顺军提出条件招安,东路大顺军内一半的人员就此投了清廷,其他的大顺军该散的散,东路军也就名存实亡了。


而西路大军,失去首领之后,他们也没了对策,欲与东路大军汇合共同抗击清廷。在前往与东路大军汇合的途中,他们遇到六波清廷招安的使者,但西路大顺军始终没有归降清朝。最后他们与南明朝廷合作,渐渐转化成了忠于南明朝廷的忠贞营,与清朝廷作战抵抗到底 。

忠贞营在南明朝与清朝的战争中作为前线,奋勇杀敌,最后终于因为兵寡将少,不敌清朝的大军,随着南明朝一起覆灭。就此,李自成的大顺军大部分归了清朝,即使不愿归附清朝的士兵,也成了明朝遗民。

明末的李自成战死后,他的余部怎么样了;其中最有名的都有些什么人?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陷于分裂,各部分别在刘体纯、郝摇旗、李锦、高一功带领下,向长江以南转移。清朝多次招降,都被拒绝。
他们向唐王政权表示愿意共同抗清。唐王在福州听说,大为振奋,命何腾蛟督师湖广,坐镇刘体纯、郝摇旗营,堵胤锡总制李锦、高一功军。李锦赐名赤心,高一功赐名必正,晋封侯爵,挂龙虎将军印。他们的军队赐名忠贞营,李自成夫人高氏(在高一功军中)封为贞义夫人。郝摇旗赐名永忠,授援剿左将军。何腾蛟将农民军整编为13镇,组成10余万人的抗清大军。
顺治二年冬,忠贞营战败之后退入广西。忠贞营退入广西后,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李锦等人相继去世,部队严重减员,加上内部矛盾和永历小朝廷党争的影响,内部发生了分裂。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李自成死后,数十万大顺军最后都去哪儿了?

李自成死后,数十万大顺军最后放下了武器,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放下了刀倩,拿起了锄头,走向了田间地头,成为了大清王朝的一个子民,成为了千千万万农民当中的一员。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本来就是一支农民起义军,很多士兵都是来自田间地头,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民,只不过自己实在是生活不下去,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才参加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为的就是生能够生存下来。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他的成功不过是昙花一现,山海关一战李自成败给后金政权,彻底宣布了大顺政权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李自成不得不战略性撤退,放弃了明朝都城,自己退守到陕西、山西一带,在这里仍然拥有几十万大军,不过大顺政权已经是一张纸老虎,李自成根本无法约束自己的部下。

李自成唯一能命令的十几万大军已经在山海关之战中消灭殆尽。现在她成为了孤家寡人,成为了光杆司令司令,李自成是大顺政权名义上的领袖,其实根本没有人听从他的指挥,这几十万大军也不过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的战斗力,大顺政权大势已去,李自成也不过是强弩之末。

李自成去世之后,大顺政权各自为政,内部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武装割据势力。清朝踏足中原,站稳脚跟,对大顺政权逐个击破,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清盘任务。清朝只对少数领袖人物下了屠杀令,其他士兵让他们回到田间地头。这些人本来也不是职业军人,只是生活所迫才走上了刀口舔血的日子,现在清朝能够给他们相对稳定的生活,他们也回到了现实,回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生活。

想知道明末李自成死后 大顺 大西 南明 清朝 的战争历史,谢谢。

大顺
李自成死后,其余部先后在李过和李来亨的领导下,坚持联明抗清。南明政权失败后,大顺军余部仍独力坚持抗清,直至清康熙年间,才最终归于失败。
大西
孙可望: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箭身亡。义子们根据当时风俗,皆改姓归宗,其余三个只将本姓改回,而张可旺除归宗姓孙外,又将“旺”字改成“望”,不知有何深意。翌年,众将共推二十八岁的孙可望为主帅,从四川綦江向黔滇挺进。那时清军势力还未及触至西南,南明将领哪是大西军对手?孙可望很快攻陷遵义,继而占领贵阳。那时孙可望还能体恤部下、团结义弟、群策群力,一致对外。对军队约束得很好,曾下令“自今非接斗,不得杀人。”因此军队所到之处“鸡犬不惊”、“秋毫无犯”、“公平买卖”、“军民相安”。凡攻占州县,即贴出告示,“招抚外逃百姓回家复业,不足者供给牛种。”孙可望又派大将白文选至龙里县拜会明贵州巡抚范矿,“共申倡义抚明之约”,范矿最后归顺了大西军,“士民多望风送款”,支持大西军。可惜斯年正月中旬艾能奇攻打惠水中箭身亡,葬于花溪桐木岭。 孙可望采取扶明反清的政策,鼓励民间开矿,废旧币、铸“大顺通宝”钱,以促农工商之发展。还有很关键一点,大力提倡廉洁,反对贪污,对大小贪官一律斩杀,毫不手软,得到群众的拥护。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二月,孙可望与南明化敌为友,俯首称臣,共图中兴。派人将处境十分糟糕的永历帝从广西濑湍接到贵州南笼(即安隆),改为安龙府,每年供养银八千、米六百石,各种抗清力量逐渐凝聚,声势浩大。永历封孙为秦王,下旨曰:“大小战争,诛斩封奏,先行后奏”。于是斯年五月,大西军誓师北伐,分兵三路反击清军。孙可望以主帅身份出兵湖南沅陵、芷江,从中路策应北路,东路两军。可是他攻下辰州后,就停兵不前。那时他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情绪,而权利欲令其头脑膨胀,渐渐目空一切、独断专横。摆在眼前的强敌不顾,却一心想整刘文秀、李定国。北路刘文秀狠打了几回胜仗,几乎控制四川,可是攻打保宁时吃了败仗,副将王复臣战死。孙可望竟借此削了刘文秀王爵,“令其罢职闲住”,将其部属拆散,引起了各部队的不满,猜忌日多,人心涣散。 东路李定国率步骑十万及少数民族军队进军湖广,几乎攻下广西全省和湖南大部。清廷急派敬谨亲王尼堪率十五万大军援救。李定国设计三里埋伏,诱清军渡湘江,然后收口袋痛击之。不幸的是孙可望已有内讧之心,“不欲定国成功,而思陷之败死。”竟密令冯双鲤等退军宝庆。李定国不知,险些孤军奋战,幸及时退走邵阳,尼堪见其英勇善战,也不敢追。由于清军征战不利,损失惨重,清廷欲弃湘、赣、粤、桂、川、滇、黔七省,与南明议和,两国分治。大西军形势一派大好。可惜孙可望仍不悔悟,在谋害李定国同时,竟在贵阳大造宫殿,公布典章制度,建“太庙”,组织班子,准备逼永历退位,建立“后明”。“封马进忠嘉定王,冯双鲤兴得王,张虎东昌侯。余大封有差。”又派飞骑急召李定国到武冈开会,“三昼夜书七至”,定国奉命去,走至半路方知孙要谋害他,忙逃回。孙可望于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公元1657年)率十六万大军抵曲靖交水,要与定国决一死战。谁知会战中,兵士全部倒戈。孙只剩三千余骑逃回贵阳,恼怒之余,带着数十骑亲信逃奔长沙,投降了洪承畴。由于带去贵州地图和无数军事机密,顺治大喜,褒其知晓大义、顺应潮流,封为“义王”。翌年由其为向导,清军三十余万长驱直入,打败了李定国,永历帝逃入缅甸,后被吴三桂捕获绞死。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在木兰围场一次狩猎中,孙可望被清统治者以失误为借口射杀,年仅四十九岁。[1]
李定国:
清顺治三年,南明永历元年(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等从川入黔。四川失守后,李定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中年,李定国复李姓,率军破贵阳,下昆明。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此时,李定国所部兵马5万余众,为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四年(1649年),李定国等赴黔谒见桂王(永历帝)共议“扶明逐清”之约。次年,李定国回守云南,练就精兵3万余,准备东进抗清。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七年(1652年),李定国从云南率10万军东征。五月,连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为西宁王,赐名“如靖”。后,李定国率军连克广东、广西不少州县,军威大振。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56年),桂王由黔移方南,李定国率精兵迎桂王入驻昆明,号五华山为“滇都”,李定国受封为晋王。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8年)七月,清兵入黔,吴三桂屯兵遵义。十二月,李定国与清军准备大战于曲靖的时候,见清军来势汹汹,便率兵撤退。曲靖陷。李定国见势危急,便率兵反击清军,清军大败,定国重取曲靖,不久,李定国大军撤出昆明。十八日,桂王离昆西行,李定国率军护卫。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四年(1659年)正月,桂王在李定国的帮助下抵永昌。楚雄、大理相继击溃清军。李定国率军出腾越,撤至缅甸之孟良。为抗击清军追击,李定国先后率兵屯住缅宁、孟连等地。 打了许多大胜仗。有力地阻止了清军追来。 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56年)清廷任命铎尼为大元帅,率领士兵10万夺取华南地区。谁知铎尼大军在半路时不幸遇到李定国全军的伏击,铎尼全军覆没。其本人也被李定国击毙。永历大喜,连赏李定国。清得知铎尼遇害后,大为震怒,派平南大将军固额里因再次领兵攻打李定国。李定国不慌不忙,布下空城计,清军中计,撤退途中,李定国挥军猛攻,清军大乱,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固额里因被击毙。
南明
南明建国前后,大顺已被清朝击溃,李自成先后丢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暴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四月廿五,扬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朱由嵩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政权仅一年,即覆灭。
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应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权先后建立,其中以鲁、唐二王政权较有实力。这时清朝再次宣布剃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剃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鲁、唐二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灭。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唐王则被清军俘杀。
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唐王弟朱聿?(1646)称帝于广州,改明年为绍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这两个政权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称监国与桂王争立。郑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为监国,后废。桂王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农民军加入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于1645年战死于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之子李来亨等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综观1645-1651年间,南明军与清军作战中,败多胜少,大批南明的军队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等领地,地盘尽失。直到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张献忠于1646年战死后,以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残部自1647年进占云南、贵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建议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1653年、1654年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但郑军屡误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和新会战役没能成功。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1656年,郑军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
衰败灭亡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桂王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桂王狼狈西奔,进入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一度兵临南京城下,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桂王,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桂王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桂王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在真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
此后郑成功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监国的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

李自成死后,他手下的猛将和谋士怎么样了?

在顺治二年的时候,李自成带着士兵抵抗清军的围剿,但是兵力太弱,被清军给打败了,之后李自成逃离被当地的民兵误杀杀死了。于是他得手下推举了李自成的三弟李白敬为统帅带领他们继续抗清军。

李自成死了之后,他的大顺军由李白敬继续率领抵抗清军,但是清军兵力太强,又是有着军事才能出身,相对于农民起义出身的大顺军,他们大顺军的实力就弱了很多。在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清军中,在一次有一次的被清军围剿中,李自成的大顺军有一些人战死,有一些人当了逃兵,有一些人向清军投降投靠了清军,还有一些人归隐的,还有一些人逃脱了出去,一辈子都被清军追杀,还有一些人是病死的,有的还出家当和尚了。

李自成的得力手下刘宗敏在李自成被杀死之后撤退九宫山的时候就被清军当场杀死,而在那一次撤退当中李自成的谋士宋献策就消失,一无所踪了。而田见秀在九宫山撤退当中逃离了,之后还跟李过再次抗清只是失败了,失败后他逃到了湖北,主动投降了清军,但还是被多尔衮杀害了。李自成的侄子李过在李自成死后还多次带兵抵抗清军,但是那时天灾人祸比较多,后来他是感染了瘟疫而病死的。

而左光先是第一个李自成麾下大将归顺清军的,归顺了之后被大清授予了总兵的官职,之后职位还得到了升迁,但是升迁后不久就过世了。还有晓天官在李自成兵败后就看清了局势投降了,后来就归隐不问世事了。宋企郊是在李过死了之后归隐山林后面又去了寺庙出家。

李自成的手下在他死后各有各的命运,但是大多都是颠沛流离一生。

李自成被杀后,大顺军余部联合南明抗清,遭受了什么待遇?

在李自成被杀之后,他的这些部队遭受了非常凄惨的待遇。当时大顺军为了民族大义选择联合明朝军队共同抵抗清军的进攻。当时虽然明朝的君主和一些比较开明的大臣支持这个军队这样做,但是朝中有不少大臣仍然对大顺军队的忠心产生怀疑。当时这支部队由于没有人信任,发挥不出来自己真正的军事实力。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朝军队联合击败之后,只能选择退出北京城到陕西休养生息。当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根本就抵挡不住清军的进攻所以只能选择带领军队被迫难撤,但是就当李自成准备撤退的时候却被湖北的地主武装杀死。在李自成死后,他手底下的这只大顺军队也只能停留在湖南境内。但是这支军队由于缺乏首领,所以内部将领之间的地位也发生了调整。因为群龙无首的原因,让原本绝味比较高的将领所率领的部队却没有那些爵位比较低的将领率领的部队多,这就让整个部队出现了非常紊乱的情况。可以说当时这支部队军心不稳,整个军中秩序也比较混乱。按照当时的情况,这支队伍其实已经不再适合继续与清军作战了。如果恋战的话,那么无疑这支军队全部都会被清军俘虏。就在这样一个危急的时刻,那些大顺军队的将领们选择联合明朝一起抵抗清军的进攻。当时明朝军队的将领其实并不想要与大顺军队进行合作,如此当时明朝将领还曾派出过军队对这些大顺军队进行打压。但是却没有想到,虽然大顺军队已经没有了统领,但是军事实力依旧非常强悍打败了明朝军队。所以这是明朝军队的统领,才选择继续与大顺军队合作。在明朝与大舜进行合作之后,对那些原本等级比较高的将领并不重视,反而重视的是那些地位比较低的人。所以大顺军队在明朝的地位并不高,也并不被人看好。

李自成死后,他的二十万起义军去哪里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朝廷跟民间社会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当官府滥用权力进行横征暴敛的时候;又或者官府进行严厉户口控制,导致农民迁徙不自由的时候;再或者遇到天灾人祸而朝廷妥善不当的时候,就会爆发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农民起义,明朝年间最著名的农民起义就是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

李自成建立了大顺王朝,并且很迅速,很顺利的攻克了北京,将明朝推翻。但好景不长,由于李自成抢走了正在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联合清朝抗衡李自成,最后李自成被杀。

虽然李自成被杀,但他手下还有二十万农民军,这些农民军去哪里了呢?原来在李自成死后,他手下刘体纯做了起义军的首领,占据茅麓山,并以此为根据地,跟清朝抗衡。

当然清朝刚入关,是不允许有这样一个割据政权存在的,于是就派出大将多尔衮,出兵剿灭这些农民起义军。但过程进行的十分艰难,这些农民军依靠有利的地形,采取麻雀战,清兵始终无法将其完全剿灭,就这样战争拖了很久,在康熙年间,朝廷出兵十万进行大规模围剿,农民军势力开始出现衰退,最终被剿灭,这场战斗持续了十九年,他们与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抗战,正是这些农民军的顽强抵抗,才让清朝看到汉人的厉害,于是不得不对汉人采取安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