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速》是以上海市120急救中心的三辆救护车为拍摄主线,急救医生的生活日常关怀人间世”为副线,直面社会广泛关注的医患矛盾、信任危机,记录了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急救案例,展现了人生百态,传递人生暖意。该片以100%的纪实拍摄手法,真实展现120一线急救人员从接警到受命出发,争分夺秒赶至现场进行抢救的过程,多角度多方位呈现急救中心及急救人员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

2018豆瓣评分最高的纪录片,《风味人间》上榜

随着2018年的结束,许多网站都制作了专辑回顾这一年的收获。在电影上,2018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一年,国内外大片不断,取得了丰硕的果实。同样的,在纪录片中,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陈晓卿新作品《风味人间》可以说是大家最熟悉的,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还勾起了大家的食欲。接下来,一起来看一看 2018年豆瓣评分前10名的记录剧集 ,没看过的收藏起来趁着过年一饱眼福吧。

1.《王朝》9.6分。 《王朝》是一部全新类型的自然 历史 纪录片,共分为5集,介绍了地球上最著名且最濒临灭绝的5种动物。《王朝》拥有精彩的故事线,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故事主题涉及家族、领袖和英雄。《王朝》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活,这些动物为了生存和族群的未来,顽强地与强敌对抗。《王朝》这部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对观众 情感 冲击最大的瞬间往往不是那些大事件或大场面。在更大的故事情节中,一个小小的突发事件往往是关键点。

2.《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9.6分。 《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示了100件文物,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每季25集,每集5分钟讲述一件文物。短小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对“精”更高的要求,该片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访先贤今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使观众身临其境,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3.《大猫》9.5分。 英国广播公司BBC2018年开年新作,拍摄了一些大型猫科动物令人着迷的新行为,推动了科学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对于那些罕见的小型猫科动物,通过影片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它们的神秘生活。凭借最新的拍摄技术和科学研究,这部影片力图让这群既凶又萌的动物明星成为焦点。

4.《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9.4分。 两季同样精彩,值得一看。

5.《风味人间》9.1分。 《风味人间》是由腾讯视频出品,稻来传媒和企鹅影视联合制作的 美食 探索 纪录片,由陈晓卿任总导演。该片共8集,包括《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肴变万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万家灯火》7集正片以及花絮《风味之旅》,从多种角度 探索 和解读食物背后的 历史 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导演新作,还是那么诱人。

6.《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9.3分。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是全国首部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指导,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支持,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监制,SMG互联网节目中心、上海笃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制作出品。该片记录了上海“流动的急诊室”内外的故事,展现了医患间、病人与亲友间的 情感 与理解,同时科普了急救知识,助推实现“ 健康 中国”。

7.《西南联大》9.3分。 《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 历史 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

8.《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9.2分。 剧中詹姆斯·卡梅隆将通过分析科幻小说从起初被人们崇拜到如今轰动影视界的成功演变,深度探究人类与科幻小说之间的 历史 关系及现实意义。詹姆斯·卡梅隆将担任执行制片人。该剧将于2018年上线AMC,共6集。

9.《她说:女性人生瞬间》9.2分。 BBC全女性阵容(演员+编剧)、8集15分钟独白剧《她说:女性人生瞬间》。本剧作为BBC今夏“Hear Her/听见她”专题的核心部分,标志着妇女获得选举权的周年纪念。独白灵感来自于那些往往以极大的个人成本公开发表意见、挑战现状或做出反抗的女性。

10.《文明》9.1分。 BBC新版《文明》,2018倾情奉献,共九集。涵盖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超过五百件艺术品。主讲人 历史 学家西蒙·沙玛、学者玛丽·比尔德以及戴维·奥卢索加将一起 探索 人类创造的渴望。此外,“文明节”将通过创新的数字产品和活动,为博物馆的珍宝赋予新的生命力。

求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smem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是全国首部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指导,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支持,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监制,SMG互联网节目中心、上海笃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制作出品。

该片记录了上海“流动的急诊室”内外的故事,展现了医患间、病人与亲友间的情感与理解,同时科普了急救知识,助推实现“健康中国”。

如果资源不正确,或者版本不正确,欢迎追问

医护跪地急救四分钟,他们上演了怎样的生死时速?

医护跪地急救四分钟,他们上演了一场真正的生死时速,医生从接到抢救电话到赶到现场实施抢救,直到抢救成功,只花了4分钟的时间,医生和死神抢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至关重要的。

3月2日早上,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演了一场真正的“生死时速”。一位住院患者在候诊期间突然病发,出现意识模糊,心跳骤停。接到急救电话的医护人员立马冲出办公室,奔跑着赶往急救现场实施救援。这一刻,他们真的在和死神赛跑,平时花5分钟走的路程,这次他们只用了1分钟。

医生到达现场,冲到患者面前实施抢救。此时,患者似乎已经失去了意识,他听不到医生的呼唤。经过医生的诊断,患者已经陷入深度昏迷。出于情况紧急,医生直接快速将患者平放在地面抢救,直接跪在患者旁边开始心脏复苏,进行心外按压。出于医生的职业本能,他一直重复这样的动作,没有人知道医生究竟按压了多少下,直到患者逐渐恢复了意识,苏醒过来。经过医生努力抢救,患者的生命终于被救了回来。这前后不到1分钟的时间,但是大家却觉得过了很久。之后,患者被送往重症监护室。从赶往抢救现场到抢救结束,前后只花了4分钟的时间,监控录像录下了这完整的一幕。

这次抢救能够成功,多亏了医护人员们抓住了这决定性的4分钟,没有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所以病人才能够挽回性命。平时,这种情况似乎只能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上演,但是没有想到这次竟然在医院上演了。试想,如果医生晚了1分钟或者1秒钟,可能病人的生命就陷入了危险,医生真的是非常伟大的职业。

死亡教育:认识死亡,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

这两天,无意中刷到了《人间世 第二季》这部豆瓣评分9.5分的纪录片。影片的第一集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为对抗骨癌,需要每日忍受化疗的疼痛,进手术室把长了瘤的腿骨取出“灭活”。可是,在截肢后依旧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天真与死气,给人无限的冲击。

医院里死亡就像家常便饭,每天都在发生。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也许你读这段文字时又有10几个人离世。
但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生”和“死”都是很少被谈及的话题,人们常常避讳它的“不吉利”。《论语 先进第十一》说道“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都没有逃过文化基因的束缚,一直都在回避生死话题。
所以当4、5岁的孩子问道“死是什么意思?我会死吗?”家长总是粗暴的打断孩子,“呸呸呸,以后不可以说这么不吉利的话。”
可是不说,就不用面对了吗?
白岩松曾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这个词很多人可能是陌生的,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没有这个词,我们的父母没有告诉过我们,我们的老师也没有教过。死亡教育似乎是一个被忽略的盲点,并没有被纳入正题,但它却充斥着每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是关于死亡的学说,更是对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真相的剖析。
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
01 死亡教育应该从孩童时代开始
一天,小区的草坪上躺着一只死掉的猫,嘴角还残留着白沫,由于物业没及时处理,被散步的女儿不小心看到了,她惊恐的抱住我的腿问我“那只猫怎么了?”我说它可能死了。“猫为什么会死?死是什么意思,生病了吗?”面对她的疑惑,我才惊觉,原来我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死亡的话题。
可能很多家长跟我有一样的做法,看到死掉的小动物就蒙着孩子的眼睛绕道走。她的年纪也还没有参加过葬礼,以致于我们都忽略了孩子对死亡的理解。
这一次,面对这个对她非常有冲击感的画面,我决定跟她讨论一下,什么是死亡。
于是我蹲下身面对着她说“死就是这只猫离开这个世界,它再也不能跑跑跳跳,不能喵喵地叫了。有一天爸爸妈妈也会死,你也会死。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不用害怕,虽然人死了,但他们活在我们的心中。”
女儿依旧似懂非懂,但是这个场景、这场对话却是她生命中第一次正面直视死亡。
童年时代对孩子灌输的死亡认知,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对生命的态度。
作家余华从小在医院长大,常人眼里觉得阴森森的太平间,余华却把它当做了夏天的避暑胜地,特别大胆的躺在那象征死亡的水泥床上睡觉。“在生的时间里感受死的踪迹,又在死的踪迹里感受生的时间。”这就是他别样的童年,这样的童年也让他对生死的体会比常人更加深刻具体。
所谓死亡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儿童正确面对自我之死、亲人之死、他人之死和其他生物之死,理解生与死是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当青少年儿童真正意识到人生是有期限的时候,才能更懂得珍惜和欣赏生命。
但是面对死亡教育,家长们总是有意识地回避,导致孩子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概念,甚至会漠视生命。
近年来,中国未成年人自杀和他杀行为逐年增多。有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据调查,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也逐年增多,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四川大竹13岁男孩弑母、湖南衡阳13岁男孩锤杀父母、广西河池13岁女孩截肢同学……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犯罪在各个地区发生,手段残忍到让人细思极。
为什么孩子们对生命如此漠视、如此泯灭人性?研究发现,使青少年儿童产生绝望情绪的诱因包括心理障碍、生理疾患、竞争压力、情感挫折、家庭变故等等,但根本原因是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生命死亡教育,不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岳文昊认为:“死亡教育从根本上讲是让人们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而不会选择自杀、轻生等行为,这也是它的意义之所在。”
在其他很多国家,死亡教育已经被纳入了课堂与生活。
在美国,将“死亡教育”纳入课程,部分地区开设了“自杀防御课程”,教育孩子珍惜生命。
在英国,2013年,英国就已经有550所幼儿园在做死亡教育,老师们用动物的离世让孩子理解死亡。
在墨西哥,“亡灵节”解释为“关于爱的节日”,节日到来,欢迎鼓舞的庆祝,并迎接生者与死者的团聚。电影《寻梦环游记》就展现了墨西哥对“死亡”的不同定义。
在日本,死亡教育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2011年日本东部大地震和海啸事件中,已经显露出了死亡教育的成效。
在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并出版了专业教材。
但是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开展对儿童的死亡教育。作为家长,不应该回避,应该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尽早地认识死亡,了解生命的意义,还应该学会如何告别。
02 学会告别,也是死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泰戈尔诗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有开始,就会有告别,从“绚烂”到“静美”是自然历程。学会告别,也是死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电影《小小的愿望》,突然患上肌肉萎缩症的高中生高远,被医生告知时日无多。“你有什么愿望吗?”电影围绕实现高远最后的愿望展开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却又泪流满面的画面。愿望,为了让你没有遗憾的离去;愿望,为了让你们在为我忙碌的过程中,忘记我将要离去的伤痛。“不想在最后的时间,看着你们愁眉苦脸地守在病房”。
“跟我告别吧,在相片的背后,认真地写下祝福啊!”告别是相互的,我们能做的对死亡最好的告别,就是怀着对死亡的敬畏之心,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活好每一天,迎接死亡的到来。
《活好》的作者日野远重明,在他105岁时通过访谈的形式留下了这本著作。作为医生,他目睹了无数病人的死亡;作为一名高龄老人,他面对了众多亲朋好友的离去。这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位百岁老人告诉我们,也许死亡令人恐惧,但它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新的开始。
日野远先生说从我妻子离世以后,陆续又有一些亲朋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但因为我常常忆起他们的音容笑貌,所以我感觉他们在我记忆深处似乎比在世的时候更加深刻。这让我明白,原来人死亡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我们的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可以更为深刻的方式印记在我们的生命里,就比如现在我觉得妻子从未离开。
只有接受生命终究会离去,学会如何告别,我们才能在谈死色变的社会里,向死而生。
学会谈论死亡,学会如何告别,学会活的精彩。如此,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一场。
04 活出精彩,才不辜负我来人世走一遭
电影《教授》中的主人公理查德教授被查出肺癌晚期,若不接受治疗的话,最多只能存活6个月。面对生命的倒计时,他不甘心、难以接受,但在经历了挣扎、颓废、自暴自弃的过程后,突然“想开了”。他开始思考生命最后的阶段,应该如何度过?
作为大学教授的理查德回到了课堂,真正开始了他的第一节课,他想在最后的日子里教孩子们一些真正的东西。一场自我介绍里,理查德发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你,你有什么人生规划?”他告诉孩子们:“无论是什么年纪,都要明白自己为何活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活下去。”
理查德与孩子们讨论生与死,坦承自己命不久矣的事实。经过这些思想碰撞的时刻,孩子们才逐渐明白理查德所谓的“人生规划”到底指什么——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二十五岁死,七十岁埋”的人生没有意义。
他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热爱思考的人。不要选择平庸,生命就是一段鸟鸣,要活得精彩而深刻。
让自己活出精彩,才不辜负我来人世走一遭。
光明日报在《生死教育:让生命绽放得更绚烂》一文中表示:我们既要对死的恐惧脱敏,也要让有限的生更有价值,因为生命中的每一天对我们而言都是有意义的一天。我们不必避讳讨论死亡的话题,而应当在讨论“死”的过程中积极地理解“生”。
全国首部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一经播出,豆瓣评分就有9.2分。从这个片子里,我们看到生命无常,生与死的故事每分每秒都在上演,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唯有在活着的时候,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才不算辜负生命里为我们负重奔跑的那些温暖的人。
电影《死亡诗社》基丁老师告诉学生:“seize the day”(把握今天)。
只有理解死亡,才能更深刻地明白生的意义——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以免走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活着时精彩人生,死亡时坦然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