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美学家克罗齐认为:文学作品从来不能翻译。我们认为,既可翻译也不可翻译。如萨丕尓所言,文学中交织着两种不同类或不同层面上的艺术:一般的,非语言的艺术,可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媒介而不受损失。这其实就是语言的潜在内容,是人类经验的直接记录,它凭借人类的感官直觉记录。特殊的语言艺术,不能转移。这其实就是语言本身的特殊构造,是人类经验的特殊记录。包括音韵,语法等,因语言而不同。例如汉语中的诗歌,骈体文,平仄,都是无法被翻译的。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译者在翻译时存在创造性叛逆:会根据想要造成的效果略施手段”——异化翻译,归化翻译。异化指翻译时尽量保留异域风情,归化只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压倒外来文化,类似于入乡随俗。再者,也与翻译家本身的语言能力,文字能力有关。文化差异:不同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概念分类,一族概念在另一族内可能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或不能完全对应。翻过《说文解字》的人会发现,马”部字占了好多好多页,关于马的字如此丰富,说明东汉时期我们关于马的分类非常细致,一岁的马有专名,三岁的有专名,四岁的白毛的叫什么,爱斯基摩人对雪和海豹的分类也精细无比,每一种都用专名称呼。试想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的人来翻译,或多或少会失真。

为什么翻译的英语再翻译成中文就和原来的不一样了

英语和中文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首先是翻译人对要翻译的语言的把握和对自身语言的运用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来回翻译也就当然失真了。再一就是不同种族的人用不同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感受,方式也会不同。

为什么中英语翻译时会有偏差

举个有趣的例子:“方便”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用英语来表达的话,就必须根据不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反之,这些完全不同的英语词汇,中国人却可以用一个汉语词汇“方便”就搞掂了。可每一个外国人在没有完全理解“方便”的不同表意时都会陷入使用和理解误区。这也就是为什么翻译时要首先考虑“信”和“达”,而“雅”是最后才考虑的问题。“雅”一点的说法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而思维差异造成了遣词造句的差异。就像中国人都说普通话,可南北普通话仍然存在差异,美国人(东西海岸)也一样,欧洲就更糟糕了哈。这也就是翻译时为什么会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所在:一方面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偏差造成的,而另一方面就是(词汇的)使用习惯(也可称作固定用法)造成的。只有不断的练习、观摩、体会,才能无限接近“原汁原味”地使用第二语言啥。

为什么感觉有些外语翻译成汉语后感觉很奇怪?

这很正常,因为国家文化不同,说话的语气语境都有所不同,只要理解意思就可以了,

肯定是有所不同的,笼统来说,就是和各自的文化背景有关,具体的就很复杂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大学时修一门叫英汉互译的课程(前提是有这门课),里面会详细的分析英译汉及汉译英时的差别及技巧。这里简单说一下:

一,和你所想的有点不同,英语比较重形式,重语法,所以书面表达时一般要求结构完整,语法上不可以有矛盾。比如主谓宾结构。汉语则更重意,表达更随意一点。

二,由于上面的差别,英语句子一般比较长,一些新闻短篇(原文)经常有四五十个词表达一句话的意思。而汉语讲述简明,一般不会太长,能用贴切的成语表示就尽量别用解释性的句子。

为什么百度汉语上面的英文翻译那么不靠谱?一看就是机翻的

因为是百度汉语啊,你如果用英文翻译或者是那个有道翻译的话,还有谷歌翻译,金山词霸,他们就相对翻译的好一些,但如果有经济能力选择人工翻译的话当然会更加相对的翻译的水平好一些,一般来说都是机翻的,然后但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哪好哪不好,因为激发相对来说,它的语法上可能会有所缺陷,嗯,比较按字面意思来看,如果是人工翻译的话就相对来说,嗯,可能会把隐含意思也会翻一下的,翻译的相对来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