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鞍之战(春秋时期)

齐晋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89年。当时,晋国的执政卿士S子为报齐国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主战场为,故史称“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在战斗中,晋国之所以能胜利,除了《左传》中表现的君臣同仇敌忾以外,还与晋国的农耕经济较为发达有关。另外,晋处于齐国以西,地势相对较高,在军事作战上具有“俯冲”优势。这两个原因,又是《左传》的作者所考虑不到的。

之战的起源

之战又名鞍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于前589年六月十七的一场战斗。作战的地点是。

前589年,齐顷公率齐军讨伐鲁国及卫国,鲁国及卫国派使者至晋国求援。S克随即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以救鲁、卫 。韩厥在出战前的那天梦见自己的父亲子舆警告他不要站在战车的两侧,以防被射杀。他因此战在车的正中。他在追赶齐顷公的时候为齐侯驾车的邴夏认出他是个君子,要让人射杀他。齐顷公认为认出他是君子还射杀他不礼。

因此射倒了韩厥的左右(按:先秦的材料中“毙”字没有“死亡”之意,所以此处解释为“倒仆”更为恰当。)。齐顷公出战时轻敌,马不被甲,人不早餐,就上阵出击,结果被晋军大败。齐顷公在逃跑时下属逢丑父替换位置。他们被晋军中军司马韩厥追上,逢丑父假装命令伪装的齐顷公去打水,齐顷公因此才逃脱了被俘虏的命运逢丑父与公易位。

之战 即春秋晋齐之战。《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前589年,齐顷公攻打鲁国,卫军救援也被齐军打败。孙桓子和臧宣叔到晋国求援。晋景公派遣S克、范燮、韩厥、栾书等统帅八百辆战车救援鲁卫。晋军会合鲁卫两军,6月16日在卫国的莘地(山东莘县)与齐军相遇。

齐顷公派人请战,表示“我军虽不强,请在明天早上决战”, S克表示“晋国和鲁卫是兄弟,鲁卫说贵国在他们国家发泄愤怒,君主不忍,让我们来求情,也不让长期留在这里,我们不能有辱君命。”齐将高固首先向联军攻击,取胜后在齐军营垒中夸耀说,需要勇气的来买我余下的。

次日两军在齐国的地(济南东北)再次列阵交锋,从双方军队运动情况看,晋军在莘地采用了故意示弱,主力迅速东移,最终把齐军引诱到了地,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地之战”。两地相距数百里,齐军在一天内赶到,17日清晨,齐顷公在战前还鼓励要消灭了联军再吃早饭,这种状态倒更像经过一夜的急行军,部队连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就面对晋鲁卫联军的攻打,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S克受伤了,他的部下解张说要忍耐,不能因为小的伤痛损害君主的大事。

鞍之战和鄢陵之战随着是什么事件?

鞍之战和鄢陵之战随着晋霸的中衰,常和晋站在一起的齐,渐对晋藐视起来。齐顷公时,齐一面和楚连结,一面又不断对鲁、卫两国用兵。另外又不尊重晋的使臣郤克。公元前589年,鲁、卫两国因不堪齐的侵伐而向晋求救,晋派郤克率兵攻齐,两军激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师战败。齐与晋结盟,并答应归还占领鲁、卫之地。这次战役表明,晋虽不如以前强盛,但齐仍不是晋的对手。

写岀‘‘卫鞍’’变法的内容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 而赋税平”。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 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 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 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 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 “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 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 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 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 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 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 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所谓私斗,并不 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 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 建中央集权。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 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 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 提高了秦国的地位。 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 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 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 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 《史记》记载:“商君相秦 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 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还 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 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 的与斩敌同赏。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连坐。 4)遍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 或36个县) 。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 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 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全面理解该措施。得出结论:商鞅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 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 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目的及作用: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打破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封建的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地主阶级政治势力; 实行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发展封建经济,壮大地主阶级经济力量; 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封建统治阶级的专政。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 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归纳如下: 1. 政治方面枣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制定二十级爵枣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 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 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 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奖励军功的作法是: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 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 授爵位。有功劳的,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严惩私斗的作法是: 为私斗的,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2)实行县制枣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分全国为四十一县,县设今以主县政, 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 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 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 制度。 (3)实行什伍制度枣秦之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至此时,均作为基层 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 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2.经济方面枣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 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主要内容有如下 三点: (1)废井田,开阡陌枣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废止“田 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卖买田地。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 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3. 废井田,开阡陌图 (2)重农抑商政策枣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 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3)统一度量衡枣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 执行,不得违犯。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 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知此量为“升”。由这件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 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4.社会方面枣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 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 室居住。

历史上有哪些“国际突发卫生事件”?

2009年以来,WHO共宣布了六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一次是在2009年,随着H1N1猪流感大流行的爆发。

第二次是在2014年5月,当时小儿麻痹症似乎再次激增,威胁着根除工作。

第三次是2014年8月,当时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逐渐失控。

第四起事件与2016年的寨卡病毒有关。

第五起事件发生于2019年,是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爆发的另一起埃博拉疫情

第六起事件发生于2020年1月,中国境内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发展历史:

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21世纪第一次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各国在这次事件中意识到,当前人员流动速度快数量大,今天聚在一起的一群人,明天就可以分布到世界各地。公共卫生安全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己的事情,已经成为需要全球协作解决的问题。

为了再次面对相似事件时,各国能有效预防和应对,世界卫生大会在2005年将旧条例修订为《国际卫生条例(2005)。

扩展资料:

世卫警告六大级别:

一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

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

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

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显著增加”。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北美洲)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

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采取措施:

世卫组织继续提供一切必要的技术和业务支持。国际多学科专家组协助调查疫情的动物源、人际传播程度、病例筛查、研究疫苗及疾病治疗。

专家组将向国际社会提供疫情局势及其潜在的公共卫生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HE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