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称号为“南王”的一共有两个人,一是三国时期的孟获,二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冯云山。

1、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称为“南王”。据《汉晋春秋》记载,蜀汉先主刘备死亡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汉丞相诸葛亮到南中亲征,百战百捷。闻知孟获向来被本地的夷人和汉人所敬仰,于是发兵攻打孟获并在盘东擒获了他。诸葛亮采纳了参军马谡的建议,赦免了孟获来换取蜀汉南方的民心。后来南中平定,孟获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此后直到诸葛亮死前,蜀汉南方都没有人敢再

太平天国起义核心人物之一,被称为"南王"是谁

冯云山(1815~1852)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少时聪慧好学,饱览儒经、天文、历算和兵书。因父亲早故,家道中落,他在家乡教读,屡试不中,对科举与清政府不满。1843年他与洪秀全仔细研读《劝世良言》,支持和参与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极,称天王,设立五军主将制,他受任为前导副军师后军主将,谦让退居杨秀清、萧朝贵之下。

太平天国的南王是谁?

太平天国的南王是冯云山

冯云山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1822-1852),出生在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父亲冯绍衔,早故;母亲胡氏。家距官禄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极为密切。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虽屡试不第,但学得一套中国旧文化的知识。他不愿过剥削阶级的生活,就去当了一名穷苦的农村蒙馆塾师。后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官封南王,七千岁。

三国里面南王孟获所在什么地方

南中。

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率领大军七擒七纵后降服,此后不再叛乱。南中在历史上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汉的一部分。

蜀汉先主刘备死亡前后,孟获(彝族)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汉丞相诸葛亮到南中亲征,百战百捷。闻知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向来被本地的夷人和汉人所敬仰,于是发兵攻打孟获并在盘东擒获了他。

诸葛亮采纳了参军马谡的建议,赦免了孟获来换取蜀汉南方的民心。后来南中平定,孟获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此后直到诸葛亮死前,蜀汉南方都没有人敢再次叛乱。

扩展资料

按小说《三国演义》的描述,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

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诸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所以我被打败了,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获

太平天国所封的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谁的地位更高?

太平天国所封的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的地位更高。

萧朝贵(约1820—1852):客家人。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官封西王。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

冯云山(约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被誉为“南王北郑”的书法家是?

郑道昭

郑道昭不是纯粹的书家,而是学者。《郑文公碑》中说他“才冠秘颖,研图注篆”,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字学家,三十几岁就授中书郎,他还是一个诗人,最后任国子祭酒,随处题字。这都是他的学问的流露,是他的书法风貌自然地显现,所谓“书者,心画也”,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书法境界。正因为如此,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在同一种总的大格调下,又各有不同的面貌。甚至有的规矩,有的纵肆,但在郑道昭写来,规矩的不显拘谨,纵肆的不显狂放。可以说郑道昭的字是才情大于功力的,以致于我们学习起云峰刻石来,不是过于拘谨,就是过于荒率,真正摄取其精髓者寥寥,因为这不是从形迹上就可以学得到的。

自从碑学兴起以后,学习云峰刻石的人不少,从康有为到赵之谦,到李瑞清、于右任、王蘧常等,他们都受到了云峰刻石的极大影响,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他们很少临写郑道昭的作品,偶有临写,写得也不像。这些人中写的最像的是李瑞清,但很板,不能算是他作品中的精品,他的朋友曾熙说他被郑碑误了二十年。这些书家自己都说受了云峰刻石的极大影响,但为什么临得很少呢?因为他们求的是精神的摄取,而不是形迹的相似。我们把赵之谦的四条屏大字行书,康有为的行书,王蘧常的章草,和云峰刻石去对比,发现他们的精神风韵都极为相似,是遗貌而取神,没有斤斤于点画形迹,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从形迹上求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