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猴子等牲畜,还会挖掘水井。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我国最早的农业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
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黄河流域粟作起源距今8000-7000年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都发现了一定规模的粟类遗存,磁山甚至达到10万斤。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国外最早的不过欧洲距今5000年。学界基本可以确认起源地。
长江流域则可能是稻作农业起源,最早的吊桶环、仙人洞遗迹发现的遗存早到1万年,而且有极为完整的体系和大量发现,应该是起源地,只是还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至上应该是起源地之一。
我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早期农作物有哪些?
中国是农业大国,是农作物和农耕文化的最早起源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开始分别种植粟和水稻。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主要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许多重要的作物如稻、粟、黍、大豆、大麻、经济林木和茶、漆等,都是中国首先栽培的。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以勤劳勇敢而著称于世界的。很早以前就对野生植物进行驯化和选育,因此我国对整个世界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开始种水稻了,比印度还要早几百年。是世界上种水稻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还有谷子种植历史也很长。
2、食物的自给自足,才是一个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科学的科技生产技术,以及新型工业制造出来的能辅助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
各地原始农业遗址发现了不少石斧、石锛,表明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实行过“砍倒烧光”的耕作方法和撂荒耕作制;但以木、石、骨、蚌为质材的锄、铲、耒、耜、等翻土工具出现相当早,尤以使用耒耜为特色,表明中国较早由迁徙的刀耕农业转为定居的锄耕农业。这与中国在平坦疏松而森林较少的黄土地区和江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发展农业有关。
中国传统农业是集约型农业,主要特点是因时因地制宜,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采取良种、精耕、细管、多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其形成与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小农经营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关。在农艺和产量上,中国传统农业曾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以种植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在这样的农区之外,又有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牧区,两者互相依存,在不同时期,又互有消长。
中国古代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
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它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在我国栽培史有7000年的历史,在新石器文化遗址如西安半坡遗址、河南裴李岗遗址都出土过粟粒,在周代谷子是首要作物。
周代拿稷来代表谷神,和社神(即土神)合称社稷,并且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名词。农官也称为后稷。
粟由野生狗尾草驯化栽培而成,既耐干旱、贫瘠,又不怕酸碱,所以在我国南北干旱地区、贫瘠山区都有种植。甲骨文“禾”即指粟。粟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
扩展资料:
粟米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锰、锌等微量元素。粟米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脾胃。小米具有防止泛胃、呕吐的功效。
小米对抗泻肚子、呕吐、消化不良及糖尿者都有帮助。粟米也能解除口臭,减少口中的细菌滋生,还能治脚气病,神经炎和癞皮病,失眠、头疼、精神倦怠、皮肤“出油”、头皮屑增多等症状。
粟米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为大米的4倍,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大便的排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粟米
中国古代主要农业成就都有那些?
中国古代主要农业成就有“水稻,蚕,桔,茶,温室栽培,水利石碾,嫁接技术,海塘工程”等。
1.水稻:中国最早栽培,在湖南澧水河畔澧州城头山发现了宇宙中最早的稻谷,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大概3000多年前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国。
2.蚕:蚕丝是古代丝绸的主要原材料,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培育,2000多年前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后传入希腊和欧洲诸国。
3.柑橘、枇杷、荔枝、红杏、李子,商周时期,桔在唐代传入日本,后传入其他国家。
4.茶: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商周时期就有培育,唐代传入日本。
5.温室栽培:一直以为是国外的技术,没想到在我国秦汉时期就有,古人还是相当有智慧的,这项技术比国外早1000多年。
6.水力石碾: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制成的,使谷物破碎和去皮的工具,我国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嫁接技术:一种植物人工繁殖的技术,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得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这项技术始于魏晋时期。
7.海塘工程:自汉、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为防御潮水灾害而开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海塘从局部到连成一线,从土塘演变为石塘,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的农学家有贾思勰,写有《齐民要术》。许行,战国时候人,百家争鸣的农家创始人。
明朝的徐光启。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著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
参考资料:
我国最早的农作物有哪些?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简要的说一下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谢
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
原始农业基本特征有:
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我国最早的农业出现在哪个社会历史时期
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早期农业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区发生。在中原地区,它大体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建立之时,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后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各地原始农业遗址发现了不少石斧、石锛,表明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实行过“砍倒烧光”的耕作方法和撂荒耕作制;但以木、石、骨、蚌为质材的锄、铲、耒、耜、等翻土工具出现相当早,尤以使用耒耜为特色,表明中国较早由迁徙的刀耕农业转为定居的锄耕农业。这与中国在平坦疏松而森林较少的黄土地区和江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发展农业有关。但无论是较早的洞穴遗址、山前遗址或稍后的江河两岸阶地和台地遗址,都不属于在大河泛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灌溉农业。 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南方多种稻,北方多种粟黍;家畜饲养处于次要的辅助地位,一般以养猪为主;采集和渔猎仍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形成农牧采猎相结合的格局。北部和西部以牧养马牛羊为主的游牧部落形成较晚。这种情况以及古史传说都表明:中国是从采集经济直接进入农业经济,其间没有经历畜牧业经济阶段。
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农业成就
1.灌溉渠系工程
开渠道满足作物的水分需要,开水沟排除农田多余的水,是农田水利的主要任务。所以沟渠工程是最普遍的一种型式。商、周时期农田中的沟洫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排水的作用。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水利事业倍受重视,大型渠系建设迅速兴起。
2.陂塘工程
陂塘系利用自然地势,经过人工整理的贮水工程,其功能是蓄水溉田。二千多年前的文献中已有利用陂池灌溉农田的记载:“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芍陂兴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最早的一座大型筑堤蓄水灌溉工程,“陂有五门,吐纳川流”。直径大约百里,周围约三百多里,灌注今安徽寿县以南淠水和肥水之间四万顷田地。今天的安丰塘就是其残存部分。汉代,陂塘兴筑已很普遍,东汉以后,陂塘水利加速发展。陂塘水利适建于丘陵地区,起始于淮河流域,汝南、汉中地区也颇发达。从云南、四川出土的东汉陶陂池模型,可看出当时已在陂池中养鱼,进行综合利用。
3.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统
隋、唐、宋时期,水利建设遍及大江南北,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大规模兴修尤为突出。古代太湖地区劳动人民在浅水沼泽,或河湖滩地取土筑堤围垦辟田,筑堤取土之处,必然出现沟洫。为了解决积水问题,又把这类堤岸、沟洫加以扩展,于是逐渐变成了塘浦。当发展到横塘纵浦紧密相接,设置闸门控制排灌时,就演变成为棋盘式的塘浦圩田系统。
4.海塘工程
自汉、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为防御潮水灾害而开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海塘从局部到连成一线,从土塘演变为石塘,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五代吴越国钱镠在位时,曾在杭州候潮门和通江门外筑塘防潮,所用“石囤木桩法”以木栅为格,格内填进砖石,经涨沙充淤后,就成为远比土塘坚固的土石塘。可以说这是从土塘到石塘的过渡。北宋时,石塘技术上的一次改革就是采用了“坡坨法”,即海塘为斜坡石级式,塘身稳定性优于壁立式海塘,坡阶又起消力作用。明、清时,海塘工程更受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以及技术上的进步都超过其他历史时期。
5.井灌
这是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工程型式。中国井的起源很早。据考古资料,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了井。北方许多地方地表水不足,故重视发展井灌。战国以来,北方井灌相当流行,历代政府也提倡凿井。明、清时,在今陕西关中,山西汾水下游,河北、河南平原地区形成了井灌区。方承观《棉花图》中说:“植棉必凿井,一井可溉田四十亩。”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利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上积雪融化的雪水经过山麓渗漏入砾石层的伏流或潜水而灌溉的一种独特形式。坎儿井在西汉时就有了。人们根据当地雨量稀少,气候炎热,风沙大的特点,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带开凿成列的竖井,其下有横渠(暗渠),然后通过明渠(灌溉渠道)把水送到农田里。这样水行地下,可减少蒸发。清代,林则徐曾在吐鲁番一带大力推广,对炎热干旱的吐鲁番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我国最早栽培的农产品是什么
我国最早栽培的农产品是水稻和粟,它们是我国最早栽培的作物。根据现在考古研究发现,我国早在新石器的早期,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和粟了。
农产品是农业中生产的物品,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麦以及各个地区土特产等。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及其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
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包括:
烟叶。是以各种烟草的叶片经过加工制成的产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晒烟叶、晾烟叶和烤烟叶。
晒烟叶是指利用太阳能露天晒制的烟叶;晾烟叶是指在晾房内自然干燥而成的烟叶;烤烟叶(复烤烟叶除外)是指在烤房内烘烤成的烟叶。
毛茶。是指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和嫩芽(即茶青),经吹干、揉拌、发酵、烘干等工序初制的茶。
食用菌。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的食用菌,包括鲜货、干货以及农业生产者利用自己种植、采摘的产品连续进行简单保鲜、烘干、包装的鲜货和干货。
瓜、果、蔬菜。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的瓜、果、蔬菜,包括农业生产者利用自己种植、采摘的产品进行连续简单加工的瓜、果干品和腌渍品(以瓜、果、蔬菜为原料的蜜饯除外)。
花卉、苗木。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并保持天然生长状态的花卉、苗木。
药材。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的药材。不包括中药材或中成药生产企业经切、炒、烘、焙、熏、蒸、包装等等工序处理的加工品。
粮油作物。是指小麦、稻谷(含粳谷、籼谷、元谷),大豆、杂粮(含玉米、绿豆、赤豆、蚕豆、豌豆、荞麦、大麦、元麦、燕麦、高粱、小米、米仁)、鲜山芋、山芋干、花生果、花生仁、芝麻、菜籽、棉籽、葵花籽、蓖麻籽、棕榈籽、其他籽。等等
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第一节 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二、粗放农业阶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第二节 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主要农业区在秦岭和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因此,本节着重阐述北方地区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 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战乱所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及农业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卷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洪流中来。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农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原始农耕是怎样开始的
中国神话中“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除神话传说以外,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分布在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广阔大地上,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
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农业遗址,属于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较有七、八千年之久。种植业已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出土的农具配套成龙,从砍伐林木、清理场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松土或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到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一应俱全,制作精致。主要作物是俗称谷子的粟,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窖藏的粟。
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年代相当、经济面貌相似的,还有分布在陇东和关中的大地湾文化(或称老官台文化)和分布在陕南汉水上游的李家村文化等。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距今七千余年的栽培黍遗存。人们把上述诸文化统称为“前仰韶文化”。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继之而来的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约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它以关中、豫西、晋南一带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和河北,南达汉江中下游,北到河套地区,西及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都发现了它的遗址。仰韶文化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突出标志之一是出现了面积达几万、十几万以至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村落遗址。主要作物仍为粟黍,亦种大麻,晚期有水稻,此外还发现了蔬菜种子的遗存。农业工具除石斧、石铲、石锄外,木耒和骨铲等获得较广泛的应用,收获主要用石刀、陶刀,在谷物加工方面,石磨盘逐步被杵臼所代替。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中原仰韶文化约略相当的是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当时已有颇为发达的稻作农业。属于该时期的栽培稻遗存已多有发现,尤以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时代最早和最为丰富。这里的稻谷是以粳稻为主的籼粳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