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明史》评价:“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

历史上真实的魏忠贤是谁?

历史上真实的魏忠贤是明熹宗的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原来叫做李进忠,后来认了一个义父魏朝,就把自己的姓名都改作了“魏忠贤”,表明自己忠于义父魏朝,谄媚嘴脸,表露无遗。一个朝代的灭亡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引起的,是多种事件集合作用的后果,说到明朝的灭亡,这其中势必要和一个宦官的崛起、灭亡联系起来,这便是魏忠贤。

魏忠贤的特点

魏忠贤并不是像其他的太监一样,自幼入宫,而是自行阉割的。年少时的魏忠贤家里很是贫穷,他没有读过书,也不认识字,他经常和一群地痞流氓混在一起造谣生事,赌博玩乐。总之,不管如何,魏忠贤由于混吃混喝、赌博玩乐,最终为生活所迫,采取了自行阉割这种毫无自尊、自爱可言的方式,成功的混入宫廷。

魏忠贤是什么人物?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魏忠贤是什么样的人?魏忠贤生平简介

魏忠贤是明朝末期著名宦官,他仗着明熹宗的宠信,开始逐渐专断国政,排除异己,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从魏忠贤一生的经历来看,其实还是挺励志的,魏忠贤出生于贫苦之家,从小不识字,长大后贪恋赌博、酒色,后来实在走投无路决定自宫当太监。据说魏忠贤在太监那边有熟人,所以并没有净全身。此后魏忠贤一步步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开始了他的掌权之路。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魏忠贤的生平,看看他是如何咸鱼翻身的。

明朝末年时期,大太监魏忠贤的大名威震天下,他权倾朝野,专断国政,导致世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直到崇祯帝即位,魏忠贤才被除掉。

魏忠贤原本只是一个喜欢赌博,迷恋酒色的街头浪子,虽然懂得射箭与骑马,但他也只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魏忠贤喜好和那些恶少年一起赌博,结果因为有一次大输,回到家中后久久不能释怀,感到非常的苦恼,于是愤恨之下一怒自宫,还改名李进忠。

魏忠贤早在进宫之前就和宫里的太监有联系,他在魏朝的帮助下进入了宫中,终于在宫中做起了太监。也正是有门路,因此入宫之后没再受苦,所以也有人说魏忠贤当时身体并没有净完全。

魏忠贤出身市井,最懂得讨好人,他在做太监期间就通过巴结讨好而得到了上司孙暹的提拔,被分去了颇有油水的甲字库。后来在客氏的帮助下,魏忠贤又做了皇长孙母亲王才人的典膳,他也就在此后巴结上了魏朝,又在魏朝的帮助下,得到了大太监王安的提拔。

客氏虽然只是一个宫女,但是身份特殊,是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是未来皇帝的亲近之人。客氏原本和魏朝是对食关系,但是魏朝需要服侍上司王安和皇长孙朱由校,因此冷落了客氏,而客氏也就这样和魏忠贤好上了,他二人又成为了对食关系,魏忠贤的发展在客氏的帮助下开始顺风顺水。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先驾崩,紧接着刚刚继位一个月的明光宗也驾崩,于是就由明光宗的长子朱由校继位。朱由校当年十六岁,继位之后不到一个月就封客氏为奉圣夫人,魏忠贤也凭借着朱由校的喜爱,他的哥哥和客氏的两个儿子都被封为了锦衣卫,他自己则被封为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

魏忠贤不识字,按要求是不符合这个职位的,但是凭靠这他和客氏以的关系,皇帝才为他破例。不久魏忠贤和魏朝争夺客氏,事情闹大惊动了皇帝,而皇帝又喜爱魏忠贤,因此把客氏许给了魏忠贤,而驱逐了魏朝。不久之后,魏忠贤又阴谋的除掉了大太监王安,自此他成为了最厉害的太监。

朱由校也是一个文盲皇帝,大字不识几个,但唯独他最爱木工,整日在后宫中研究木工技艺。皇帝对朝政不闻不问,大权全部来到了魏忠贤的手中,同时又有客氏母子以及魏忠贤哥哥魏钊的帮助,朝中已经无人敢和魏忠贤作对,但凡有谁不怕死出来反对魏忠贤,那么他的下场自然会是很惨。

万历帝后期时候,东林党势力已经发展起来,如今能和魏忠贤势力抗衡的也只有东林党。后来有东林党的人拿到了魏忠贤的把柄,上奏请辞魏忠贤,这一次真的是吓到了他。不过魏忠贤精明,先去向朱由校哭诉,自动请辞,客氏和魏忠贤的党羽又在一旁帮着说话,结果朱由校竟然被迷惑,认为魏忠贤被冤枉,不仅没有同意他请辞,还好言安慰他。

后来又有人去告魏忠贤,还申请搜查魏忠贤家,以平定公众的职责,但是都被朱由校驳回不许。在这之后,再没人敢得罪魏忠贤,凡是已经得罪的都被魏忠贤残忍杀害,一时间人人闻东厂而丧胆。

魏忠贤利用自己的权势,铲除异己,权倾一时,直至后来朱由检继位,才被除掉。

历史上的魏忠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绣春刀2:修罗战场》的热映,让魏忠贤和东林党多被讨论。历史上的魏忠贤确如电影里所表现得那样有城府吗?

魏忠贤起初并不像能在宫中飞黄腾达的人物。魏忠贤二十二岁因为走投无路,自阉入宫,动机不过是为了吃一口饱饭。进宫之后,一连十几年都默默无闻。说到心机,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憨"。由于能力平庸不思进取,在宫中混了十几年之后,他才做了东宫一个才人的伙食管理员。



五十二岁的魏忠贤的命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在所有的身边人中,小皇帝对魏忠贤最为信任。小皇孙刚刚懂事,就喜欢跟在他屁股后头玩。而他对小皇孙也有一种出于本性的狗一样的忠诚与依恋,两个人感情极深。兼之皇帝奶妈客氏与魏忠贤关系极好,结成"对食",因此,不识字的魏忠贤居然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职责是代替皇帝批答奏折。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魏忠贤的地位不可动摇,因此,许多政治嗅觉敏锐的人立刻转变风向,果断地向魏忠贤投靠。很短的时间内,一批大臣就聚拢在魏忠贤身边,而且形成了滚雪球效应,越聚越多。



在全社会都战战兢兢谁也不敢乱说乱动的同时,一个声音越来越响,那就是对魏忠贤的颂扬。这种颂扬变得越来越离谱了。到后来,这场崇拜运动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全国各地纷纷为魏忠贤造起了生祠。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人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各省为了讨好魏氏,造成的生祠壮观远过什么岳庙关庙。



就像当初魏忠贤获得权力的轻而易举一样,命运停止在他身上的试验也是那样突如其来。谁也没想到,天启七年,年仅二十三岁的皇帝突然得了重病。这年五月,他开始腰疼,发烧,以后又浑身浮肿,已经呈现出大限将至的迹象。从症状上判断,他得的大概是急性肾炎。三个月后,天启帝去世。由于无子,由弟弟朱由检继承帝位。

魏忠贤一心一意地沉浸在悲痛之中,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悄悄聚集在自己的头顶。新皇帝崇祯即位两个月之后,他示意臣下弹劾魏忠贤,长期以来聚集的反魏能量一泄而出,弹劾魏氏的奏折铺天盖地,得知皇帝要取他性命后,魏忠贤不得已只能上吊而死。从头到尾,他不过是一个忠顺的奴仆而已。

魏忠贤真的是十恶不赦的人吗?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魏忠贤是明末颜党的领袖。由于他与皇帝有密切的关系,他在朱由校继承王位后窃取了皇权。他内部拉帮结派,外部搞政治。他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朝臣,只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不顾普罗大众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危。当时魏忠贤的势力在朝野,连首辅葛老都怕他,只好巴结他。

1.魏忠贤出身贫寒,是半路出山的宦官。在成为太监之前,他有老婆,有孩子,嗜赌好色,也就是个小混混。他赌博不好,经常输。感觉他是被迫坦白的,到处都是赌债。不然他自己也不可能进宫去当太监。这段经历可以证明他有很大的勇气,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

2.明朝中后期,党争非常激烈,派系斗争非常严重,大陷阱小圈子环环相扣。由于朱由校一心扑在木工上,很少与大臣接触,这给了魏忠贤可乘之机。他与木匠皇帝接触的时间比大臣多得多,逐渐掌握了皇帝的脾气、秉性、癖好,渐渐获得了信任。别人看到他这么红,自然巴结。

3.魏忠贤心知肚明,面对辽东战事,增税针对的是平民集团和商人集团,而不是农民。随着文人的功名,其名下的田地有了免税权,大量的土地兼并造成了田赋的流失。商人也因为贸易而非常富有。但是学者商人有话语权,被保护的农民没有话语权。当它被倾倒在魏忠贤,林东党将增加文人和商人的税收负担,并改嫁给农民。农民虽然没有话语权,但是活不下去就会造反。内忧外患之下,明朝灭亡了。

从魏忠贤的一个小太监,因为阿谀奉承慢慢得势。取得政权后,善于经营国事,以权谋私,组建政党,排斥异己,白白杀了忠良,最后到了九岁的位置。但恶有恶报,魏忠贤最终被新皇帝铲除。

明朝末期宦官魏忠贤的介绍

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 *** 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谀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魏忠贤(1568年-1627年),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原名李进忠,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滦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父母为街头杂耍艺人或小手工业者,好赌成性,曾卖掉自己的女儿作为赌债。认魏朝作为干父而改名换姓(据《明清宫廷秘史》)。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太监宫女之间的婚配)。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1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年号天启。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自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魏忠贤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魏忠贤(1568—1627)原名进忠,明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少小时就是个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他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色取宠于熹宗帝。1623年掌管东厂。他排斥异己,广结党羽,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称。势倾天下,一些攀附他权贵的人拜呼他为“九千岁”,各地督抚竞相为他建生祠。1627年,思宗即位,发现他的奸恶,下令激将其逮捕治罪。得知后,自缢死。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原名李进忠。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时东林党人士吏部尚书赵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对派,于是非东林派愤而结交魏忠贤。1624年,魏忠贤遭到杨涟的弹劾,但幸免于难,于是开始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至此,东林党被阉党势力彻底消灭,时东林“纍纍相接,骈首就诛”。
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亥”、“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明朝的魏忠贤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为什么评价会有差别?

魏忠贤,大家都了解,历史时间著名的角色。明朝末年的大内侍卫,人叫“九千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千古罪人的,提到他很多人都说他是伪娘,地头蛇,无赖,佞臣。可是近来也是有很多人说魏忠贤没死大明朝不亡的观点,并且说的侃侃而谈。因此点评魏忠贤,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易。
1,历史时间记录上的魏忠贤是一个结党营私,独裁擅权的奸险小人品牌形象,运用皇上对他的相信和宠溺,大张旗鼓打击和自身对着干的高官,开启阿谀讨好自身的高官,放任高官给自己建造生祠,造成朝中奸佞掌权,生灵涂炭。
可是大家都懂的,即然史籍是那群文武官写的,必定会费尽心思一切方式去黑魏忠贤,做为宦官,是封建社会中最特别的人群,当然无法得到文官集团的亲睐,只能大张旗鼓的唱黑她们,终究明代的文武官并不是哪些省油的灯,连皇帝都拿她们没有什么方法!
2,魏忠贤肯定是佞臣,这毫无疑问。一切想给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平反的全是钻历史时间相对主义的系统漏洞,她们干的事情肯定是令人发指。这些由于东林党都不整洁的就感觉阉党整洁的,只有说成犯了非此即彼的不正确。
魏忠贤本人觉得尽管他是选任自身的人,那也是没有办法的挑选,一个个明溪自恃不愿和9结爰协作,那只有找想要和他协作的人,这些人便会被明溪称为“阉党”,在魏忠贤垮台后,崇祯皇上去结算魏忠贤受贿的银子,竟然被东林党的一群人搞得没有了,显而易见,东林党这些人也算不得什么好鸟,受贿在那时候是每个人都做的事儿,可是魏忠贤把榨取来的钱所有交给了辽东竞技场让辽东富有打仗这也是客观事实!
明亡不仅怪魏忠贤:阉党的确混帐,可是从魏忠贤全方位把控朝廷到他灭亡,实际上也但是三五年的时间。一个两百余年的王国,只是依靠一个邪恶的高官集团公司三五年的时间就搞得一蹶不振乃至奄奄一息,这不太可能。
总的来说,魏忠贤毫无疑问并不是善人,可是针对朱姓大明朝王朝来说,他还是很实用的,他起码能让国家平稳,自然他自己也贪,可是他也做事。
最终,我给的评论便是,他是一个“并不是贤臣的贤臣”,崇祯真不该杀他,应当取回支配权,与此同时又给他们支配权,掌控他以均衡东林党,那样东林党的这些人也害怕嘚瑟了。国家也可以收上去税,有钱了,没有农民战争,还能够撑几十年吧!

历史上魏忠贤是什么人?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原名李进忠。后因认魏朝作为 “干父” 而改名换姓(据《明清宫廷秘史》)。【因政治斗争失败(败于杨涟)而改名换姓,???】欲再图奸志,竟能咸鱼翻身。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年号天启。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时东林党人士吏部尚书赵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对派,于是非东林派愤而结交魏忠贤。1624年,魏忠 明熹宗
贤遭到杨涟的弹劾,但幸免于难,于是开始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史称“六君子之狱”,大肆搜捕东林党人。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而负责防守边疆的孙承宗、袁可立等正直大臣也相继遭罢官。至此,东林党被阉党势力彻底消灭,时东林“纍纍相接,骈首就诛”。 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连辽东巡抚袁崇焕也积极参与其中。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魏忠贤由于与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而使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 袁崇焕
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 (1)宁锦之战,袁崇焕以锦州为阻挡和消耗后金之地,派赵率教孤守;又吸取明军多次被围城打援的教训,拒绝派主力援锦,只让满桂率骑兵在外围虚应。当时,后金不过七、八万丁,既无法承担强攻锦州的重大伤亡,也没有长期围困的经济实力,打援不成,无奈撤围。宁锦大捷后,舆论指责袁崇焕畏敌避战、不救锦州,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袒护,将其罢免。虽然不懂军事,但是能讲原则。 (围点打援一向是努尔哈赤擅长的.既然知道后金不能长时间围困锦州,那为何还要冒险援助锦州?粮尽,建州兵自退.袁崇焕这个战略是正确的. 就袁崇焕的脾气,不用罢免,光是言官弹劾,他自己也会辞职,这点魏忠贤也没必要替袁崇焕背黑锅,虽然袁崇焕给他立过生词,他也没必要为了变臣下这么打本钱,何况当时全国都在给魏忠贤修生词,并非袁崇焕一人. 这里我们能看出来魏忠贤确实不懂军事,但是并非是讲原则,实在是没必要保.另,袁崇焕的老师是他的敌人孙承宗,他魏忠贤还能让他打宁锦大捷,就已经手下留情了;) (2)天启朝最大的战争失利,是袁应泰丢掉辽阳。而袁应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为之前的督师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弹劾,当时魏忠贤还未掌权,责任不应该让他来背。辽阳失陷后魏忠贤查办了许多当初弹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击文官集团的私心,但是这些文官书生误国,亦确为大弊。而后魏忠贤立刻起用熊延弼为兵部尚书,之后王化贞失陷广宁,同在关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连,被传首九边。这里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贞的拖累而被杀,虽然他是由魏忠贤主张上台的,但九堂会勘定案,实无免死之理,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袁应泰被启用跟魏忠贤固然无关. 但是辽阳失守后魏忠贤打击文官集团,怕是也不能说为国去打击吧?本来就是落水狗,还是自己仇人,自己再不踩一脚,我都看不过去,太高尚了,这种情况只能说这是客观造成的结果. 熊廷弼丢了整个辽东,谁保他谁不有病么,再说熊廷弼的死不是因为保不下来,而是没钱买命.) (3)魏忠贤接连起用的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骨子里和自己作对的,但魏忠贤在边关大事上还是容忍了这些清流官员;只是到了天启晏驾前为了抢班夺权的根本利益,才临时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并匆忙让自己的心腹刘廷元替换掉屡与自己作梗而将要去南京赴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的袁可立(时为天启六年十一月),这些情节都至少说明魏忠贤并非一无是处,他有爱国之心,非因大过而一无可取,他能做到极品太监也并非一步登天。因此有关崇祯皇帝在亡国前又想到了已被自己赐死的魏忠贤的说法似乎也不无道理。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袁崇焕一心献媚魏忠贤并为其建生祠,但魏忠贤发现袁崇焕夸夸其谈好大喜功不堪用,还是即时撤了辽东巡抚袁崇焕。想想为什么魏忠贤当政时关宁防线得以组建,基本上没什么人造反,孙承宗修关宁防线不缺钱,袁可立组建扩大登莱水军后援勉强能跟得上,而东林当政后关宁军防线那么紧张,国内屡次造反? (赵南星是吏部尚书,他当政跟魏忠贤无关,孙承宗是皇帝老师,他甚至想除掉孙承宗.魏忠贤启用他们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我不清楚笔者哪里看出来有爱国之心,就凭杜撰么?其要有爱国之心,第一就不该卖官鬻爵,殊不知这是祸国之道么? 魏忠贤当时在北京,如何知道袁崇焕好大喜功?一个小巡抚,魏忠贤还会如此重视?宁锦之战都不肯援助锦州,你是怎么看出来好大喜功的?你的好大喜功是从哪个史料看到的? 东林当政,孙就是东林党,袁是老牌东林党孙的学生,这两人在辽东,修葺关宁锦防线,怎么紧张了? ) 关于孙承宗与魏忠贤之间有需要补充的。孙承宗并非魏忠贤不想动,但孙承宗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帝师,而且天启皇帝对孙承宗非常尊崇,魏忠贤屡次想要除去,但皇帝不允。还有孙承宗的老相好袁可立,在去登莱之前也担任天启皇帝的老师,后来,一系列有关辽东的事件,为阉党利用,导致孙去职。 (4)从经济方面来看,东林党反对向士绅纳税,反对向商人手工业者和矿主纳税,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资产阶级,矿业主的利益。但这实际上变相使帝国财政匮乏。而魏忠贤执政几年,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极力向中上层征税,使帝国不至于被财政拖垮,崇祯上台重用东林党,撤销了这一政策和加征三饷反而从侧面肯定了这一政策的可行性。 (5)没有证据表明魏忠贤在执政时有过侵害百姓,肆意杀民的行为,和刘瑾、严嵩等人相比贪得实在不多,就算相比权势也没有多大,况且执政时间也不过区区三年多,要说为祸甚烈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简直胡说八道,魏忠贤的爪牙残害百姓,跟魏忠贤无关么?非要魏忠贤跨马抡枪去杀老百姓么?) 但是,魏忠贤执政期间。卖官鬻爵却是事实,虽没有直接侵害百姓。从地方到中央,阉党人数十分巨大,而且大多人品素质非常低劣,残杀正直官员,法之不法。相较刘、严等人以及其所处时代,党争之祸远盛。综上所述,魏虽未侵害,但民却因魏深受其害。 (民受其害,国能免乎?民,国之本也,民之泣血,国焉必残破,此魏忠贤之过!) (6)魏忠贤还向国家捐款,用自己的私产资助辽东战事兵器马匹等物品。辽东巡抚袁崇焕在献媚魏忠贤的疏中称:“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边事,誓图恢复,枭灭逆虏,任用刘应乾、陶文、纪用等,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觧来,又助军需。臣方一意巡缉严警,诸营将吏不敢贪懦营私,不敢馈遗隐串,改虚为实,化贾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