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公布增选院士名单,其中包括84位美国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施一公教授入选该院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选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曾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施一公先后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他荣获瑞典皇家学院颁发的爱明诺夫奖,这是该奖自19

施一公到底有多牛?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西湖大学校长,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2017年陆续获得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等多个奖项。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

施一公的人物评价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

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施一公多少岁得杰青

45岁。每年只奖励两三位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并且年纪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施一公45岁得杰青。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