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开始是单用一种抗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等,后来发现很容易产生耐药,影响疗效。1995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首先提出将两大类中的2至3种药组合在一起使用,即为鸡尾酒疗法,又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因其与鸡尾酒配制形式相似而得名,如选用双汰芝和佳息患联合使用等,唾液可检测艾滋,此方法可使血浆中的病毒明显减少,甚至可以达到检测不出的水平,并且可以长期维持这一疗效,此外,经过治疗后还可使被艾滋病病毒破坏的人类免疫功能获得恢复或部分恢复,这种联合用药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延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发病时间,延长艾滋病病人的寿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但也存在缺点,如无法彻底清除艾滋病病毒、有较大毒副作用如恶心、贫血、肾结石等、需长期服药、价格贵、需经常调整药物组合,否则也会产生耐药等,有关专家正在针对这些问题不断研究和改进,在该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改良的措施如美国报告的间断疗法,即在鸡尾酒疗法过程中,给药与停药间断进行治疗,比例约为2比1,努力方向是1比1或1比2,以减少长期服药的毒副作用及治疗费用等。

治疗艾滋病为什么不能直接杀死逆转录酶不就行了么?

简单来说,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复制过程中,有一部分的艾滋病病毒不会进行逆转录复制,潜藏在你的体细胞核内。药物和抗体无法到达消灭。当体内病毒数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这些病毒才会开始复制。这个过程周而复始,所以艾滋病一直无法治愈。

为什么艾滋病不能治愈?

人类的免疫系统是可以消灭这种病毒的,只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被病毒表面的“糖性物质”欺骗而进入细胞内部引起感染,希望用基因技术让人体自己识别病毒而吞噬后不让起感染,因为用预苗的方式是不现实的,原因是该病毒的多变性,为什么天花能用疫苗,而艾滋病病毒不能,原因是艾滋病病毒自己的复制没有纠错功能,每次复制的病毒都不完全一致,除非能够人工休改其RNA让他有纠错功能,每次复制的病毒都一样才可能用疫苗,目前发现的病毒从n1,n2到n17已经有了17种变种,所以用疫苗的方式是不现实的,能够解决的途径只有几个方法,一是修改单个人的免疫细胞的DNA,武装上一种酶或者几种酶自己不被病毒感染,二是修改病毒的RNA,让在单个人的身体里复制的病毒都是一个种类,这样才能找到消灭的办法,三是用药阻止其复制过程,破坏病毒复制的一个或者多个有机环节,让病毒不能复制而新陈代谢自然消亡,现在的鸡尾酒疗法只是延缓和杀死活动中的病毒,不能有效进入感染细胞内部,因此一旦停药就会卷土重来,原因是不能真正的阻止病毒的复制过程,让病毒有所谓的病毒库的保护而可以得到喘息的机会,要么诱导病毒自己走出细胞被药物杀死,要么药物能进入细胞内部能杀死病 毒或者阻止其复制,否则鸡尾酒永远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方式。

艾滋病真的很严重,无法进行治愈吗?

美国的第一例艾滋病病例被诊断后,艾滋病进入公众视野。

2017年,全球有94万人死于AIDS相关病症,有59%的HIV感染成年人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ART的全面实施大大延缓了疾病的进程,提高了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但药物治疗仅能抑制HIV的复制,潜伏在病毒储存库中的病毒却很难被清除。

艾滋病疫苗,即艾滋病病毒(HIV)疫苗,它注射了便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防止艾滋病(类似乙肝疫苗的原理)此疫苗在老鼠身上试验成功,但在人体身上试验失败,造成20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工具。HIV(艾滋病病毒)为逆转录病毒,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修复功能,因而HIV的变异频率非常高。高的变异频率使世界不同地区甚至同一感染个体不同时期HIV的基因组都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从基因角度研制疫苗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 HIV病毒传播不仅可通过体液,也可以通过体液内带有残留病毒的细胞传播。疫苗激发的特异免疫可以中和通过体液入侵的游离病毒,但并不能清除携带病毒的白细胞。同时,像HIV这样的逆转录病毒又有不通过体液介导的细胞间跨膜感染的性能。

什么是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

“功能性治愈”是艾滋病研究领域这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抗病毒治疗以后,即使停止使用药物,患者体内的病毒也不反弹,能够得到控制,虽然此时还有少量的病毒存在。目前能达到功能性治愈的主要有两个途径,早发现早治疗,激活和清除体内储藏库,和骨髓移植。而在其中的两个方面都已有成功的案例。

艾滋病(AIDS)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在于:导致该病的病毒(HIV)具有极高的变异性,一方面导致没有一种特效而持久的药物能够胜任,另一方面导致很难研制出特效的疫苗。病毒与人类进行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有关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消息令人振奋,这为人类最终克服艾滋病增加了信心。

艾滋病为什么不可以治捏???

由于目前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对AIDS也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加之,HIV病毒核酸与宿主染色体DNA整合,利用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给药物治疗带来了困难。HIV感染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通过治疗可减缓免疫功能的衰退。HIV感染者患结核、细菌性肺炎和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危险性增加,进行早期预防十分重要。

一、 支持疗法、尽可能改善AIDS患者的进行性消耗。

二、 免疫调节剂治疗:

(一)白细胞介素2(IL-2):提高机体对HIV感染细胞的MHC限制的细胞毒性作用,亦提高非MHC限制的自然杀伤细胞(NK)及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的活性。

(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增加循环中性粒细胞,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三)灵杆菌素:激活脑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与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刺激机体产生体液抗体,使白细胞总数增加,吞噬功能加强,激活机体防御系统抗御病原微生物及病毒的侵袭。

(四)干扰素(IFN):α-干扰素(IFN-α),对部分病人可略提高CD4+T细胞,40%Kaposis肉瘤患者有瘤体消退;②β-干扰素(IFN-β):静脉给药效果与IFN-α类似,但皮下注射,抗Kaposis肉瘤作用较弱;③γ-干扰素(IFN-γ)提高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活性,抗弓形体等条件性感染可能有一定效果。

三、 抗病毒制剂:

(一) 抑制HIV与宿主细胞结合及穿入的药物:可溶性rsCD4能与HIV结合,占据CD4结合部位,使HIVgp120不能与CD4T淋巴细胞上的CD4结合,不能穿入感染CD4T淋巴细胞。

剂量:rsCD4临床试验30mg/日,肌注或静注,连续28天。

(二) 抑制HIV逆转录酶(RT)的药物:通过抑制逆转录酶,阻断HIV复制。效果较好的药物有:叠氮胸苷、双脱氧胞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