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商业制作为主流,而且一个拷贝理想状态可以播放数千次,数码版本可以数十万次地几乎是零成本地播放,所以当制作商觉得无利可图的时候,自然不会去贸然翻拍。歌剧古代就是靠贵族养着的,现代更是主要依靠私立或者公立基金,赞助金等非营业收入支撑,所以商业考虑少很多,没有票房靠赠票也能做个两三场。而且歌剧是文化瑰宝,人们要对文化进行传承并在其中加入时代特色,所以会不断地翻演歌剧。
他们在老电影中演的角色家喻户晓,却一生只演一部电影,令人遗憾-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界,不乏主演、参演过数十部乃至上百部电影的老演员,但也不可否认,有许多人一生却只演过一部电影。其中,许多人是匆匆过客,出演的角色并不知名,但另有一些人所饰演的角色则十分经典,几乎家喻户晓,韩英、王兰、江姐、嘎子、阿米尔、古兰丹姆等,均属此类。
那么,你了解多少位此类演员呢?借这个机会,咱们不妨介绍10位,并简要分析一下他们只演一部电影的主要原因。
《洪湖赤卫队》中,王玉珍饰演韩英。作为当年湖北地方实验歌剧团的演员,王玉珍在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饰演了女主人公韩英,自此红遍长城内外。从那时起,王玉珍成了“韩英”的代名词。后来,由于丈夫在北京工作,王玉珍调到中国音乐学院,成了一名大学教师。
《上甘岭》中,刘玉茹饰演王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刚刚从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刘玉茹被导演选中,出演了电影《上甘岭》中的卫生员王兰。此后,她成为哈尔滨话剧院的演员。虽然刘玉茹一生只拍过《上甘岭》这一部电影,但影片中那首洋溢着爱国激情的《我的祖国》是由戏中的她“演唱”的。
《江姐》中,杨维忠扮演江姐。《江姐》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1978年上映的一部舞台歌剧艺术电影。由于是歌唱家,拍完《江姐》后,杨维忠再未参拍电影。
《小兵张嘎》中,安吉斯饰演嘎子。老电影《小兵张嘎》堪称新中国儿童影片的一座里程碑。凡是看过这部电影的老同志,总不会忘记电影中那个“嘎”劲儿十足的张嘎子。这一角色,由安吉斯饰演。虽说后来该部作品多次拍摄成影视剧,但实事求是地说,安吉斯这版“嘎子”最为经典,最令人难忘。
《冰山上的来客》中,阿不都力米提饰演阿米尔。说起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大家一定不会忘记男主角阿米尔,他的饰演者名叫阿不都力米提。电影上映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阿不都力米提也一夜成名。只不过,2013年5月7日,“阿米尔”因患前列腺癌在乌鲁木齐去世,享年74岁。
《枯木逢春》中,徐志骅饰演方冬哥。电影《枯木逢春》的男主角是方冬哥,由上海交通大学男学生徐志骅饰演。当年,《枯木逢春》的演员大多都定下来了,唯有男女一号还没最后确定。在上海市一次大学生文艺汇演中,副导演钱千里发现了徐志骅与尤嘉。但参拍了这一部电影后,他彻底离开了电影圈。
《冰上姐妹》中,于中敬饰演于丽萍。在过去的老电影中,真正讲述冰雪运动的电影并不多见,《冰上姐妹》则是电影史上较早反映冰上 体育 事业的一部影片。电影中,于中敬饰演了速滑初学者、中学生于丽萍。但遗憾的是,于中敬后来进入哈尔滨话剧团,再未参演电影。
《沙鸥》中,常珊珊饰演沙鸥。这部电影的女一号沙鸥由郎平好友、北京女子排球队的队员常珊珊饰演。其实,在当年,很多 体育 类电影起用的都是运动员,这样的好处,是表演质朴自然,生动真切。但拍完这部电影后,常珊珊激流勇退,再未参拍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陆丽珠饰演柳尼娜。当年,作为一名话剧演员,陆丽珠并不想演女特务这一反角,但在导演的耐心开导下,她答应了下来。电影上映后引起轰动,陆丽珠也让人们熟知。只不过,一生只演一部电影,总是让人觉得可惜。
《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姜曼璞饰演曲曼丽。《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所有演员,几乎都是前线话剧团的演员。由于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所以上映后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姜曼璞饰演的女特务曲曼丽也让人耳目一新。
那么,为什么上述扮演者只参演了一部电影就“息影”了呢?这个,恐怕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许多人虽是演员,但主业却不是电影,而是话剧、歌剧之类演员,如刘玉茹、于中敬、陆丽珠、姜曼璞、王玉珍、杨维忠等都是。
二是身体原因,如王玉珍,后来因患病嗓子受到损伤,不得不含泪告别歌唱舞台。
三是受牵连,如刘玉茹丈夫关守中被打成“右派”,她也随同被安排到农村劳动,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劳作,患上了严重的脉管炎,再后来,错过了一个演员登上大银幕的最佳年龄。陆丽珠则是“出身有问题”。
三是本身就不是演员,如常珊珊是排球运动员、阿不都力米提是排球队员、徐志骅是学生,毕业后投身到了国防工业建设中。
感谢上述经典角色饰演者!你们所塑造的角色不朽!
为什么有的著名的音乐剧演员既演音乐剧又可以去演歌剧
维也纳的剧院,一般都是一个主要演员,还有一个替补演员,虽然说是替补,但并不代表主演有事的时候才上,而是主演演几天休息几天,休息的日子替补演员上场,基本就是轮班的感觉。但是同一部剧绝对是一个人从头演到最后的
电影和戏剧的关系?
电影本身就是戏剧的一部分。
戏剧是由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舞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
最早的电影演员就是舞台上的戏剧演员,在电影拍摄技巧大发展之前,就是采用舞台戏剧手法拍摄的。甚至从1910年代至今,不少电影院就是剧院改造,甚至兼用的。所以至今“影院版”的英文就是“theatrical”。
1930年代开始,有声片全面铺开,电影胶片也开始有彩色出现了,剪辑和保存技术也逐步提高,特效也开始出现,于是电影的表现手法开始创新,逐步突破了原来的舞台手法的限制,从那时候起,电影才开始渐渐看似从戏剧领域里“独立”出来。但是实际上创作和表演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扩展资料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戏曲、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剧 (舞台表演艺术)
音乐剧与音乐电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以音乐为线索和表达方式,用音乐来抒发情感和主题。
不同点:音乐剧就是舞台上的那种,大多场景较单一,唱歌部分挺多的,就像看京剧那样。音乐电影则偏向于电影,不过音乐很多。像很好看的“八月迷情”、“黑暗中的舞者”类的。其实就是电影。
音乐剧与电影,话剧,舞剧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简单地说来,音乐剧和歌剧都有声乐演唱这门艺术在其中。音乐剧重在表演,它是以声乐、舞蹈、舞台美术、剧本等等组成的综合艺术,比较平衡,其中的唱段用我们今天话说比较通俗流行;而歌剧中歌唱占主要地位,虽然他也有剧本中的戏剧冲突表演……人们会为欣赏一出精彩的表演去看音乐剧,而不会单单为欣赏表演去看歌剧……
以下是详细的论述,
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剧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乔治·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通常被称为民谣歌剧,以与他的音乐剧相区分。所有花钱来看音乐剧的观众最了解其中的区别。伦纳德·伯恩斯坦的《老实人》(根据伏尔泰的著名同名小说改编)作为音乐剧在1957年搬上舞台,当时仅仅上演了三个月;而在1974年以喜剧歌剧的形式重返百老汇舞台的时候,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那么,音乐剧和歌剧到底有哪些区别呢?事实上,我们很难对这两种艺术形式制定准确的区分标准,但是对那些常去剧院的观众来说,二者各自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例如,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时候唱起这些歌曲。歌剧则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一般来说,咏叹调会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高潮。尽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从整部剧中独立出来,也更加适于在酒吧等其他的娱乐场所单独吟唱,但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适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的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进入高潮。
音乐剧的独唱与歌剧的咏叹调在听众的情感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同样是表现浪漫爱情的独唱,在音乐剧中,它的曲调可以是感伤的,但在歌剧中,它一定是热情洋溢的;在歌词方面,音乐剧趋于表现饱经忧患的经历,例如“爱——无论你鞭打我,还是伤害我;欺骗我,还是遗弃我,我都将永远是你的!”,歌剧则永远是表现欢欣和喜悦的诗一般的语言。
与音乐剧不同,在歌剧里,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时,他们会祈祷,“主啊,我上路了!”仿佛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
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约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歌剧,即使是在20世纪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低潮期,也一直渴望成为一项伟大的艺术。它想表现人类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华,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剧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彻彻底底的坏人,英雄们则勇敢无畏。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们也会犯错误,也可以失去工作、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但是他们在经历坎坷之后总能得到真爱、财富和幸福。
音乐剧并不追求卓越与出众,也没有野心,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平庸的创作。它们宁愿逃避,也不抗争;宁愿犯一些小小的过错,也不愿只为理想而生活。音乐剧赞扬民主,它赞扬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们,则充满了鄙视和嘲弄。
观众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差别。当一个人去看歌剧和音乐剧的时候(在伦敦和纽约,两种门票的价格几乎一样),他会以不同的心态欣赏这两种戏剧。如果一场歌剧听起来太像音乐剧,那么它会被批评为太轻浮;反之,太像歌剧的音乐剧也会被批评太脱离现实。这些偏见并非偶然,它们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形成的。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部音乐剧:《乞丐歌剧》。
听歌剧的常识
1.怎样欣赏歌剧
常常有人说,外国歌剧实在是太难欣赏了:歌唱家们一个劲儿地卖力气地唱,听者却有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
除了其中有几首常见的咏叹调还能听出"好听"来,其他的简直就忍受不下去。但是一旦当你真正了解其中的奥秘后,就会对歌剧这一完美的艺术形式欲罢不能、如痴如醉。
歌剧,早在16世纪时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英国剧作家约翰·伊维林曾说过:"歌剧是人类智慧所能发明的最壮观、最奢华的娱乐之一。"这种独特而奢侈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大不相同,即使电影、舞台剧、芭蕾或是音乐会中的音乐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歌剧中所包含的不同元素独唱、大合唱、重唱、灯光、美术设计、管弦乐、走步以及舞蹈等互相结合,使它成为最受欢迎而又让人神魂颠倒的表演艺术。而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也曾在一段评论中揭示了歌剧的另一大奥秘:"歌剧的巨大的直接力量,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唱出来的,这听起来似乎很幼稚,但当你想到所有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庞大而复杂的所谓交响乐团,竟没有一种乐器可以和人声的卓越的表现力较量时,你会想到唱有多大的意义。
人声是最伟大的乐器。当这样一种声音,或数个甚至许多声音来承担戏剧的任务,或唱出一个故事,一种情绪时,没有其他的剧种可以比得上它的直接动人的力量。
" 然而对于很少接触西方歌剧艺术中国的观众来说,在不理解任何剧情的基础上听一个晚上的歌剧,就像请一个从来没接触过中国戏曲的外国人去剧院听一晚上京剧,而又不作任何讲解一样,会令人大感困惑的。 对于这种十分渴望能听懂歌剧、并领略其中奥妙的人们,一些专家告以秘诀:多听。
没错,这是必经之途。如果不多从感性上接触它,就永远也无法走进这个世界。
不过,还得加上一条:了解歌剧所表现的内容。或者简单地说,了解歌剧的故事。
因为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它和交响乐、室内乐等纯音乐形式不同,是综合了音乐、戏剧和美术等各门类艺术的体裁。
没有文学剧本这个基础,就无从产生歌剧的音乐;没有戏剧表演(演员的动作、方位的调度或者舞蹈场面等等),就不可能生动而明确地体现出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没有美术(包括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灯光),也不可能完整地表现出歌剧剧情所发生的环境。 所以,在渴望进入歌剧世界之前,要先做到了解你所要欣赏的歌剧的故事。
打个比方:如果你预先读了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剧本(改编自法国作曲家小仲马的小说),由此了解到这是一部悲剧,它讲述了一个沦落风尘但仍然对纯洁生活怀有希望的 *** 曲折而不幸的经历。 然后,你再去听剧中的那首早就很熟悉了的《饮酒歌》,会不仅仅感受到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欢乐,还会对这欢乐背后的东西——茶花女薇奥列塔的强颜欢笑、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现象所掩盖的空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在听第一幕最后茶花女的大段咏叹调的时候,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她对幸福、爱情的渴望,和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无奈、痛心。 当你听到第二幕中茶花女的情人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来找她,要求她离开他的儿子,唱起那首温和的咏叹调时,你会不仅体会出他作为一个慈爱的父亲所产生那种焦虑的心情,也会对这慈爱中隐藏着的残忍、虚伪而感到愤恨。
当你听到被蒙在鼓里的阿尔弗莱德面对茶花女大声辱骂,使这可怜的女人晕倒过去的那段音乐,以及全剧最后奄奄一息的茶花女在弥留之际终于盼到了心上人,他们唱起凄惨的二重唱的时候,你不再会感到音乐冗长、莫名其妙了,而会对每一条旋律、每一个乐句、甚至对管弦乐队的每一个 *** 、每一个伴奏音型都十分敏感,对作曲家的所有音乐手段都能领会了,歌唱家的演唱为什么有时候高亢兴奋,有时候缠绵哀伤,有时候歇斯底里,有时候断断续续,也都变得有具有特别的意义了。 除了"了解剧情"这个重要的方法以外,我们还应该在欣赏中注意到歌剧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手段。
比如,高超的歌唱技巧的展示,咏叹调的戏剧性和抒情性,重唱的立体感、乐队伴奏的情感渲染、气氛烘托等等。如果你听得多了,会对不同作曲家的歌剧写作风格、对同一个作曲家不同作品的特色、不同流派的创作观以及不同歌唱家、指挥家对作品的处理方式有所领会,在比较之中,你对歌剧这门艺术的魅力便会有更深的感受了。
最后要提到的一点是,听歌剧是需要一种感觉的,也可以说是需要一种文化。那是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对整个社会的理解。
在不同人的眼里,人生的意义是不同的,对生活认识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一部歌剧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愿我们有这份文化来感受作曲家在歌剧这门艺术中说要告诉我们的一切,接受音乐中的真善美。
歌剧是从听觉和视觉上的欣赏的的艺术。在听到美妙音乐的同时,欣赏演员的形体表演,舞台的设计讲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服装,甚至是剧场里的气氛,这些对于我们理解歌剧内容都是有极大帮助的。
歌剧世界是非常迷人的,一旦走进去了,谁都会对它流连忘返。 希望所有喜爱歌剧喜爱音乐的朋友们,都能走进音乐神殿,能够领略歌剧灵魂之精华,用心去聆听那来自云端的歌唱。
2.想了解一些关于歌剧的知识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的起源】 1.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2.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3.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成为牧歌剧。
4.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5.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成为田园剧。
歌剧的发展】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3.听歌剧,如何起步
1、听之前多了解一些信息,比如听《卡门》、《茶花女》,可以读一读小说、歌剧脚本,再读一下作曲家简介、作品简介。
2、心静的时候听,集中心思听,从头到尾完整听,多听几遍。 3、最好先听CD。
很多人听CD能找到感觉,一看到DVD画面上那些肥胖的女高音,兴致全无。 4、每种歌剧,先听名版。
有条件时,听听二流指挥家、歌唱家的诠释。对比之下,你能发现名版的妙处所在。
这往往也是歌剧的精华所在。 5、不要先听《图兰朵》,这部作品有点晦涩、艰深(世界公认的),尽管故事发生在中国,并有“今夜无人入睡”的名段。
4.关于歌剧知识
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
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 在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非常流行。
正歌剧是和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相适应的,题材大多是希腊神话或历史故事。在形式上注重华丽的演唱技巧。
音乐包含序曲、咏叹调、有伴奏的宣叙调、重唱、合唱等。正歌剧不仅盛行于意大利而且还流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的作曲家也常采用意大利剧作家的脚本写作正歌剧,用意大利语演唱。
德国作曲家韩德尔写过四十多部歌剧,其中绝大部分是正歌剧。他的正歌剧《李纳尔多》取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的叙事诗《耶路撒冷的得救》,由意大利人罗西写作歌词。
内容描写十字军时期。巴勒斯坦的圣殿武士李纳尔多爱上了贵族少女阿尔米累娜。
但阿尔米累娜是女巫阿尔米达的宠儿,女巫把她藏在魔园里,不让李纳尔多把她带走。异教国王阿尔甘特是女巫的情人。
他生性好色,又看中了魔园里的阿尔米累娜。当阿尔米累娜正对自己和李纳尔多的爱情陷于绝望时,李纳尔多前来救出了她,并把阿尔甘特和女巫囚禁起来,使他们改邪归正。
被藏在魔园里的阿尔米累娜悲叹自己的命运时唱了一首咏叹调。在歌剧中,咏叹调是最能体现主人公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声乐独唱曲,相当于话剧中的独白。
正歌剧的咏叹调通常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三段的歌词和音乐原封不动地反复第一段。主角在演唱时可以把旋律随意加花,并在适当的地方即兴演唱华彩段。
阿尔米累娜的咏叹调采用西班牙缓慢的三拍子舞曲萨拉班德的节奏。阿尔米累娜是女高音,她在这首咏叹调中唱道: 让我痛哭吧,命运太残忍,手脚被捆住 我不得脱身!啊,只有死亡能得到怜悯 对待我的不幸,是一片冷漠无情。
莫扎特也写过两部正歌剧:《伊多美内奥》和《体托的仁慈》。他在临死的一年哪1791列创作了《体托的仁慈》。
当时,正歌剧已经趋于衰落。一百多年来这部歌剧很少演出,但在最近二十年间又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恢复上演,被认为是莫扎特最优秀的歌剧之一。
这部歌剧描写贵妇人维退丽雅因为没有被罗马皇帝体托选中为皇后而怀恨在心,唆使她的情人塞斯托去谋害体托。经过了许多纠纷。
体托终于废弃了原订的婚约,并宽恕了塞斯托和维退丽雅。第一幕维退丽雅的咏叹调,具有精致的旋律,充分发挥了女高音的演唱技巧。
莫扎特没有采用传统正歌剧常用的原封不动反复第一段的三段式,而是用了具有广阔发展的二段式,全曲分为一慢一快的两部分。维退丽雅在这首咏叹调中要塞斯托克服疑虑,为她的阴谋卖力。
如果要我爱你,快收起你的猜忌 我不能再忍受你的讨厌的怀疑。 信任别人的人,才能取得信任 常常害怕受骗,结果骗了自己。
和正歌剧相对的是喜歌剧。喜歌剧有两种主要类型,即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由插在正歌剧幕与幕之间演出的短小音乐喜剧发展而成。十八世纪意大利作曲家佩戈莱西的《婢作夫人》是第一部独立的意大利喜歌剧。
但1733年第一次上演时,仍然是作为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戏演出的。意大利喜歌剧的剧情富于风趣,常取材于社会生活;音乐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包含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说白用无伴奏宣叙调唱出。
意大利喜歌剧因富于生活气息而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所以当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正歌剧已经趋于衰亡的时候,意大利喜歌剧还盛行于欧洲许多国家。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罗西尼的《塞维尔理发师》,是生命力特别强盛的几部意大利喜歌剧,一直到现也还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经常演出。
《塞尔维理发师》取材于法国喜剧作家博马会的同名戏剧,描写顽固保守、专横自私的巴尔托洛医生,想把处于他保护下的贵族少女罗西娜占为妻子,因此对她防范很严。阿尔马维瓦伯爵热烈追求罗西娜,他在聪明机智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战胜了巴尔托洛,赢得了罗西娜的爱。
在第一幕第一景中,伯爵在罗西娜的窗前唱小夜曲,向她倾吐爱情,并告诉她说,他的名字叫林多洛。第一幕第二景开始时,罗西娜手里拿着一封写给林多洛的情书,唱了一首优美动人的卡伐梯那,表现她对伯爵一见倾心,并想方设法,来对付保护人的阻挠。
卡伐梯那是一种形式比咏叹调自由、旋律灵活多变的独唱曲。罗西娜的卡代梯那,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的抒情独唱曲,分为行板和中板两部分;旋律精致,富于华彩。
行板部分在富于强弱对比的乐队前奏后,罗西娜唱道:。
5.有关于歌剧的一切内容
歌剧故名思议就是一段完整的故事用歌唱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象《白毛女》《刘三姐》《红珊湖》《洪湖赤卫队》等都用歌剧形式在舞台和银幕上表现过.歌剧应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剧中人物的矛盾冲实和交流都是用歌唱来表现的,歌词是叙述性地唱出人物内心活动和要表述的内答,独白很少,大部分是唱。
歌剧中的歌词作曲要与整个剧的主旋律相吻合,每个唱段基本上构成完整的一首歌,如《白毛女》中的插曲《扎头绳》,《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等就几十年经久不衰,哙至人口.歌剧的人物表演不同于戏曲有水袖,身段,台步,招式等,它的表现是生活中的程式化,表演略有夸张,乐曲闻歌起凑,对白只有背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