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系上下文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词语的内涵和作用;

2、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对学生将来的兴趣、性格、思想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什么好处

词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语言的大厦就无法建成,词语的理解不仅影响着学生语言的发展,而且直接反映学生语言发展的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下上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在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词句的作用”,可见,词语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例如:直接解释法、语素相加法、提示定义法、词语替换法,直接演示法、表演体验法等。然而课文中有些词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一、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表达的关系理解词语。

课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些词语若要学生直接从字面理解很难弄明白,如果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间的关系,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如:《翠鸟》一文中,作者描写翠鸟的外形有下列一段文字:“羽毛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作者先概括出“颜色非常鲜艳”,再进行具体描写,下面的那段文字便足以说明“鲜艳”了,所以学生只要弄清句子间的总分关系,自然理解了“鲜艳”一词。

二、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描述的情节理解词语。

这类词语一般出现在记事的文章中,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往往很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急于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就会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一文中“谁要想盖房,谁要想造犁,就会拎起斧头,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若联系上下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理解,这里的两个“谁”字,写出了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森林遭到过度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拎”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了山村人们那份无知与随意。

三、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阐述的背景理解词语。

这类词大多出现在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文章当中,若学生了解了所写文章发生的那一段历史,便会很好地理解词语,否则,有些词语意思就说不通了。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会正确理解作者是用“黑洞洞”来形容当时社会的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

四、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描写的情境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为渲染当时气氛所使用的词语,学生在理解时就一定要结合当时所描写的情境,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课文阅读的障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如《武松打虎》中的这样一段文字:“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了起来,一只手拎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呛,奔过树林来”。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武松喝醉了酒,走起路来上东倒西歪的样子,便自然理解“踉踉跄跄”了。

五、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采用的写法理解词语。

有一部分词语,单独理解词义很难把握,如果联系上下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来帮助理解,则一切将迎刃而解。

如《玩出了名堂》一文中:“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加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的世界里的“居民”。

教学中如果从字面理解字义就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这是对微观世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达(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强调作用,还有“小人国”“居民”“玩具”等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体会到这样写不仅避免使用些学术词语的枯燥,还增强了所要表达的趣味性和可比性。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阅读能力,教学时,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深入领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使之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叫“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就是对该词语进行解释是要结合文章中的意思,列举:晓明今天上班回来,全身筋疲力尽,倒头就睡着了。不结合文意,筋疲力尽就是指身体疲劳,结合文意就是说今天上班,晓明因过度疲劳而全身乏溃。

有些词语有多种意思,放在不同的句子里面可以表达不一样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就是让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该词语的真正意义。需要理解上下文的意思,正确思考,带入文单的语言情境。这样就容易理解正确的词义了。

扩展资料:

"联系上下文"词语解释的注意事项:

1、根据词语所属的语言环境,把难懂的词语换成其他词语。

2、想象语言环境所描述的当时的情景,在上下文中理解词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悟”。

3、对有些词可以先进行拆字解词的方式进行对该词的解释。

4、词语的上下文中往往就隐含着对该词语的解释。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在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基础上,学习时理解词语,就能读懂文章内容.每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没学过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查字典理解词意;二、联系一下文理解词意.而字典中查出的解释到了句子中有时不一定适合,甚至还会弄巧成拙.所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是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意的方法,是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对日后的再学习也是不无捭益的.

一、联系上下文词句字面义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读,边读边思考.

比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么一段文字.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学习时应先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勿急,否则适得其反,粘讲更是画蛇添足.

又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前有“……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二、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应是先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比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又如《鱼游到纸上了》一文中“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要理解“唯一”,先要让学生弄清“大家赞叹着,讨论着”和“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关系是:“大家”是“除他外有反应的其他人”,表示只有他一个没有反应,所以用“唯一”.

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这层关系.

三、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事件情节发展理解词语.

这些应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习时大家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大家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作者就是抓住契机,因此无论这个词是在故事开头或某一段的开头、故事中、故事结尾,分别起统领,过渡还是总结作用,都应利用故事发展理解词语.

比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又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中童第周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情况下,校长让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跟班试读.事情必然有所发展,童第周“发愤”了:他在清晨路灯下,深夜厕所里,到处都有他学习的身影.后来发生的事已能说明“发愤”了.

运用这种方法先出示这个词,让大家通过前后文字融汇贯通地体会.

四、联系上下文语句创设的情境理解词语.

这类词大多出现在写景,状物或渲染某种场景的课文中,老师能否引导学生真切地进入那情那景中去,是能否理解该词语的关键.

比如《荷花》一文中对“活”字的理解,如在教学时让学生身临其境,结合第二自然段的一些动词,就不难理解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对“不约而同”的理解,如在学生沉浸于失去总理后的悲痛欲绝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中他们的“不约而同”了.

当然,显而易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只是以上罗列的这四种.总之,无论运用何种方法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在乎能否完整解释出词意,而在于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适合怎样的语境.

在语境中看拼音写词语的好处

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需要字典、词典弄懂他们的含义。借助工具书弄懂词语含义,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的方法。

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遇到一个“生词”,词典解释这个词时列出好几个义项,该选择哪个义项呢?这就需要结合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了。有时还会遇到一种情况:靠查字典、词典不能正确解释词语,需要借助上下文来推断词语含义。《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他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的“狡猾”是什么意思?查词典,解释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用这个解释理解句中的‘狡猾”,显然是荒谬的。联系上下文揣摩就会发现,这里用“狡猾”,写出孩子们看出老师不过是装装样子,他们从这个动作体会到的是老师的爱心。“狡猾”的贬义色彩在这里消失了,变为“机灵”、“聪明”的意思。可见,善于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中心、写作技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