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艳:
1、俗是指“谷中之人”谓之“俗”;
2、俗艳是一种“井底之蛙”似的审美,是一种基于实用层面上的物质之美,在没有见过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形式前,人们能接受和想象的就是“普世之美”,“幸福之美”;
3、俗艳是最简单,最易接受,最有群众基础的审美。
含蓄:
1、雅即含蓄;
2、当文化有了发展,到了文人阶层,就需要对普通物质进行“精工细雕”,也就是说日常实用的物质要经过“打磨”、“研究”,以及境界上的提升。
矫情
马未都老师说过中国人的审美观有具体哪四个境界
四个层次由下往上依次是:
初级-艳俗:比如农村的大花布被单,流行歌曲等;
中级-含蓄:比如唐诗宋词等;
高级-矫情:比如毕加索的画;
顶级-病态:比如缠足、金鱼、太湖石、病梅,哈巴狗;
第一层“艳俗”。像张艺谋拍摄的《英雄》、冯小刚拍摄的《夜宴》、农村的大花布床单、流行歌曲,都是艳俗,它简单明晰,具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是审美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层“含蓄”。唐诗宋词是最典型的代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它的美,而无法直接理解。比如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说得很简单:彼此一分手,我就坐着船走了。听起来没什么,但从诗歌的角度上讲,这是一副著名的流水对。上一句与下一句对仗工整,意思前后相接,这就叫做流水对。它的美很含蓄,是审美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层“矫情”。当代艺术都陷于这种状态。比如典型的毕加索画作,有时很难看懂。据说英国女王都说:“我实在看不出来,他画的人的脸到底冲哪边?”
第四层“病态”。当审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时候,只要进入“病态”这个层次,就会呈倒金字塔状,突然释放,然后就变成最普及的事了。
病态的审美首推缠足,今人对缠足难以接受,可清代以前的人以缠足为美。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还专门教人怎么欣赏缠足。《红楼梦》里的男子,大都具有女性美;而女子,大都具有病态美。贾宝玉像个女孩子,林黛玉像个病人,这就是中国人在文化中追求的一种审美情趣。
扩展资料:
马未都说自己的收藏之路:
在马未都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凭借知识和运气以及时代自然是占了一些便宜,但这样的便宜占得并不多,并非一味的狂收暴敛,多数时候马未都还得“出点血”。
早年一个贩子卖给马未都一对黄花梨圈椅,贩子是1000块钱收的,准备4000块钱出手。马未都判断这对椅子当时在香港市场上的行情大约是8000到1万元,于是立刻和贩子成交。马未都认为,该别人赚的钱你要让他赚到。他的观点是,多给钱的坏处是这一单看起来吃亏了,但好处是生意的长久。
和贩子搞好关系,让他赚到满意的钱,这样马未都的通道就是通畅的。贩子毕竟不是资深鉴定家,总有出漏的时候,比如一个杯子他10块买的,马未都给他20块,他认为利润翻了一番,如果只给他12块他也有赚,但长期这样下去就是目光短浅。因为古董贩子收到古董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能出大价钱的那个人,实现价值最大化,所以一开始装傻吃点亏多给点钱毫无坏处。
马未都之所以收了那么多的好东西,就是一开始不在乎那点小钱,经常打交道的贩子们觉得马未都不错,所以随时给马未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事都是先通报给马未都。有的时候贩子看到好东西,但又没有足够的钱收,就直接找到马未都,把东西介绍给他,贩子从中拿点好处费,这样反而为马未都省下了一笔钱。
在早年的收藏中,尤其是信息不畅通的年代,马未都觉得所有东西的价值都不抵信息的价值,东西贵一点便宜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你随时能知道谁手里有好东西。
经常看到不断的有人问,马未都哪来那么多钱买古董?其实这个问题早在10年前,2008年3月马未都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主笔王小峰的采访时就说了,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或者忘了,那一期是以《平地崛起的一代》为题,马未都先生抱着一只黑猫为封面。
马未都说,他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就开始做药材生意,卖中药材当年是个暴利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未都一个月就能挣七八万块钱,他把卖药材挣来的这些钱都买了古董。当时在出版社,马未都根本不敢跟人讲自己在做药草生意,旁人对他的印象就是马未都特有钱,就是不明白从哪里来的。
现在的马未都十分怀念上世纪80年代到处买文物的时光,经常去河北山西一带,有人带路,到处都是宝贝,一弯腰就能拣到。现在不行了,步步都是雷。好比当年去的时候是个处女地,森林里都是鲜蘑菇,随便采,现在的情形是,蘑菇依然遍地,但都是毒蘑菇。
还有一点很多人也不知道,马未都在这次采访中第一次透露,他是第一个从国外用集装箱往回买文物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马未都谈到中国人审美的原视频-央视网
审美的四种境界
人群分布呈金字塔形。 四个层次由下往上依次是:、 艳俗:比如农村的大花布被单,流行歌曲等 含蓄:比如唐诗宋词等 矫情:比如毕加索的画 病态:比如缠足、金鱼、太湖石、病梅,哈巴狗 层次越高人数越少,不过到了病态一层,审美观念往往对社会有一种爆炸效应,将病态美的审美情趣辐射到大众,从而风靡社会。 -- 简单说吧,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审美格调就是艳俗和病态,所以刘德华和芙蓉JJ一样流行,唐诗宋词就不流行,喜欢毕加索的人就更少。 王朔曾说:“你不是个俗人”,但美学原理认为,你基本上,差不多,也就是个俗人。 最近我看《杀死比尔》,感觉很好,但不明究理,不知道这片子好在哪儿?为什么会喜欢?——现在看来,没错,就是病态。因为暴力美学,因为病态才有了美。如果看唐诗宋词,我绝对没这感觉,过不了这瘾。 是不是人都有点变态,或有变态的瘾?也许吧,也许。也许我们从来就没常态过,没有正常过,也许我们远远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优雅,沉静,意境悠远,深邃绝尘,也许那种境界本是个虚幻,根本达不到。 一只饥饿的猴子看到香蕉就上蹦下跳,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人类也一样,想克制很多,灭绝很多,想超凡入圣。。。,但不现实,不可能,也许从没成功过。 不是庸俗,就是变态,在我们的真实世界里,能选择的很少。即便含蓄一点,也能含蓄到矫情,矫情到变态,不然就是打回原形,真相毕露,俗不可耐。 。。。 有时候,我确实有点审美疲劳,我怀疑很多都是艺术,虚构,象戏剧、小品、把戏,无中生有,有中见无。
审美观是哪四个层次?
中国人的审美有四个层次,呈金字塔状,从上到下分别为艳俗、含蓄、矫情、病态。
马未都先生说,最低层次叫做“艳俗”,如农村的大花布床单、流行歌曲,它简单明晰,具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是审美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层“含蓄”。唐诗宋词是最典型的代表,需要慢慢体会它的美,而无法直接理解。比如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它的美很含蓄,是审美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层次“矫情”,接受的人更少。当代艺术都陷于这种状态。比如典型的毕加索画作,有时很难看懂。
最高层次的审美——“病态”。当审美走到金字塔顶端时,只要进入“病态”就会呈现倒金字塔状,突然释放,就变成了最流行的事。《如红楼梦》里的男子,大都具有女性美;而女子,大都具有病态美。贾宝玉像个女孩子,林黛玉像个病人,这就是中国人在文化中追求的一种审美情趣。
扩展资料: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美观
也说审美的四个层次
好像不管是谁都可以谈论几句审美,不管你的审美是什么标准,都可以随意去鄙视你不认可的,不管什么事物都会带来所谓的审美疲劳。马未都老师曾经讲过把审美分为四个层次: 艳俗、含蓄、矫情、病态 ,下面就我的理解来分别做一下解说。
艳俗:这个词很容易理解,但是往往又带有批判的色彩,为什么呢?我觉得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在审美层次中所代表的涵义。如果让你举例好多朋友会想到东北的大花棉被、当年的芙蓉姐姐、或是金红相间的喜庆动图;可以仔细想想工笔画中的牡丹图,招财进宝的喜庆音乐还有过去年代的舞台妆容是不是也一样,都可以算是艳俗。所以了:艳俗并不仅仅是批判或者说批判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块儿自我心理的安慰;所谓艳俗反而更多的是大俗大雅,更多的是时代和群体的常态意识,就像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对色彩和镜头的使用,获得更多人的认可的,应该都不会离艳俗太远。
含蓄:我们中国人喜欢讲究含蓄,儒家经典种塑造的君子是典型的含蓄代表;甚至对于下棋、书法都把含蓄的内核嵌入了进去,也就是的外常说圆内方。如果还不了解可以回忆一下唐诗宋词,里面对事物的表达方式就是含蓄的。含蓄审美和他的字面意思一致,没有艳俗那么显性,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是一种文化层面和境界的升级,控制在相对较少的群体中,但却恰恰是广大人群所向往的,一种被大众接受且可实现的虚拟人格。
矫情:这个词我觉得自己的理解可能不够透彻,因为很多人拿毕加索举例,但说实话我的感觉可能就差了这一块,所以我还是用我的感知来举例吧。说起矫情其实我最先想到的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让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是“公主病”,是那句“贱人就是矫情”,这样是不是稍微有一些概念了呢?!所谓的矫情在美学上更多的是一种表现形式和一种对事物呈现方式的态度,既没有直抒胸臆的浅显,也没有很纯粹的境界体现,而是针对事物增加了一层包装,就好比不是单纯的你看到的色彩,而是色彩组合或是它背后隐藏的那部分需要你去探知。
病态:这里我最想说的就是“物极必反”和“吹毛求疵”,可能你会觉得这两个词和病态完全不着边儿,那你先姑妄听之。我们对于美的追求总是无限的,在追求的过程中很多人就会人为的分出不同的群体:喜欢A的是哪种人;喜欢B的人有什么特质;C想追求的是什么……大多时候越是小众,越是占据等级优势的人群的喜好就越会受人追捧,也有更多的人为之鼓吹呐喊。因为认知的有限,人们为了追求与众不同也会越加的在原来认知的基础上“吹毛求疵”以至于产生某种精神偏执。那些以“裹小脚”为美就是这么来的,而因为“裹小脚”的美促发的全民“裹小脚”和同事诞生的理论依据就是我说的“物极必反”。
审美疲劳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思维上和思想上的不愿意被固化,所以会有不同层次的诞生。为什么说是审美的四个层次,而不是四个境界呢?因为境界是层层递进且可逐层提升的,而层次是互相相关却不一定存在质变差异的。所以对于艳俗、含蓄、矫情和病态我们可以作为审美的不同切入点划分,也可以作为人文进化中追求的演变探索,但更多的是谨慎验证和自我反思。
不求全同但求探讨,一家之言,但愿身心思想可以供你参考,那也是我在求索路上间或拾取的最大收获。
审美为最高境界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深以为然。美育,可以提升生命境界,实现“超越进化”——超越自我的局限,超越环境的制约,通过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唤醒自我价值的自觉意识,让人生拥有意义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以美育善,以美储善——美育对德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美育使德育具有“四性”: 可接受性——德育,最怕说教,让人感觉枯燥而产生疏远,只有以美育形式培养审美素养,开展让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师生主动参与的自觉,才可能入心入脑,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完善性——德育贵在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的觉醒,几千年前,孔子就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彼翁亦言“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强调审美对人生丰盈、人格丰满的决定作用;持续渐进性——德育是春风化雨的熏陶,是精雕细刻的浸润,是日积月累的坚守,唯有以美育作为内核,方可使德育拥有教育的温度,甚至会有诗意盎然;向上向善性——以美好事物激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深度思维,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唤醒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
以美启真,以美铸真——美育对智育的具有决定性作用。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故而,南城课堂的“关键词”是“生本”和“愉悦”,有温度,才会有课堂效度。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这启示我们反思自己在课堂用语是否优美、仪容仪表是否秀美、课堂设计环节是否“向美”——“一条应当通往儿童心灵的小径”就在美的召唤中延展开来。
以美激趣,以美致趣——美育对体育和劳育具有保障性作用。无论体育还是劳育,都要以正确的态度为前提,以内在的兴趣为保障。“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体育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劳育,是养成劳动习惯和动手操作技能的教育,其对孩子适应社会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保障性作用。美,则是一种吸引力,就是一个自我存在感,进而有助于形成志趣,一旦拥有了不放弃的“内驱力”,真教育就发生了。
南城人每天编写的“南城晨语”,是一种隐性文化,也是一种别样的“美育”,今晨发出的是——“人流如水,人事如烟。总有些人,如火炬,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在寒夜里温暖我们的心扉;更多的人,虽匆匆地出现,急急地走远,但如流星之美,瞬间的光辉拥有永恒的力量……无论如何,遇见都是一种无法复制的际遇,都是彼此必须珍惜的缘分。”每天坚持发出自己的“一点微光”,或许,这就是自我心灵的“美育”。
金辉 清晨于南城梦轩
想变美?请先提高你的审美!
美学家张世英说过:
人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审美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谈吐、形象等等。
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一个审美能力低下的人不仅素养、品格不高,道德水准也会有问题。
1
缺乏审美的人
生活层次并不高
朋友有一个学室内设计的表弟。
毕业两年,舅舅请他帮忙设计新的房子。
房子装修好之后,朋友去参观,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天花板白色欧式吊灯,地板古色古香,红木家私……
朋友说:你怎么这样设计?冰火两重天啊?
舅舅挺开心:我觉得可以,挺好的啊!
朋友跟我吐槽了很多次这个表弟和他舅,没有任何审美能力,一个缺乏美的熏陶和认知、设计得不伦不类,一个自以为东西高档了就能彰显品味。好端端的新房子,胡乱混搭,弄得土里土气。
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先生曾说过: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不少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没有恰当的审美,再豪华奢侈的修饰,也只是粗浅陋俗的行囊,不具备美的内核。
可见 缺乏审美的人,生活层次并不高。
2
缺乏审美的人,给人的感觉,总是缺乏礼仪感。
经常听到这句话:生活要有仪式感。然而,有些人的“仪式感”只是挂在嘴边。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晓教授在毕业典礼上演讲的时候,提到一个小细节▽
“许多男同学穿着一条大短裤,露着带毛的双腿,穿一双拖鞋,身披庄严的毕业礼服满校园逛。你们觉得美吗?”
以随意的心态,对待一件庄重的服装,这便是缺乏礼仪感的表现。
“审美是一种尊严意识,是一种自我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庄重的场合,一个没有仪式感的人、着装随意的人既是对自己的贬低,也是对他人的极大不敬。”
我们去面试,去见客户,去相亲,见重要的人,都会花点心思打扮,整理好妆容和服饰,认真对待不同的场合。这就是生活中的礼仪感。
而审美低下,个人形象邋遢、混乱,那TA的世界一定也是邋遢而混乱的,没有任何礼仪感可言。
缺乏审美,礼仪感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
3
缺乏审美的人
生活态度匮乏
电影《邻居》里,一个男人租了一间复式房子,生活很不讲究:房间阴暗,开一辆破旧的车,穿脏兮兮的衣服,脸色暗黄,皮肤粗糙,邋里邋遢,整个人也是阴阴沉沉。
没有一个人喜欢他。卖皮箱的老板对他充满怀疑,送披萨的外卖小哥每次敲他家的门都有点害怕,女初中生见了他就绕道走,小区物业都害怕跟他打交道。
我们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无论住什么样的房子,都会搞得很糟;无论穿什么样的衣物,也会弄得很脏。一个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生活终归会变成混乱不堪。TA也许不缺钱,但缺乏生活态度。
大火、高分的韩剧《迷雾》,女主角高慧兰给我们展现了什么叫做有审美力、有品位的女人。
作为九点新闻女主播,她衣着得体、妆容迷人、独立果敢而又优雅,是全民追捧的偶像。
对自身, 一路奋斗,她不因贫穷而妥协,有追求,有目标,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做到完美无缺。
对工作, 她报导的新闻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坚持自己一贯的态度,代表人民的主张,不屈服于恶势力。
对他人, 她有一说一,从不遮掩,态度明确,不怕误会,让大家都喜欢、敬重甚至迷恋。
人人都羡慕的高慧兰,把生活过成诗。
这就是生活态度, 不将就、不凑合,即使贫穷,也要活得有姿色、有滋味,把日子过成一首诗。
4
缺乏审美的人
生活感知力弱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美景的描述令人神往,假若你不辞万里来杭州看西湖。跟着大部队坐一条船,在西湖中游览。导游指东边,那是苏堤;指西边,那是断桥。
你很失望,没有苏堤春晓,也没有断桥残雪,你觉得西湖一点也不美。
这种有所期待的美,其实来自于别人经验,极易受到群体裹挟的影响。因为,你把这种别人的体会转化为心中的印象,然后被现实狠狠地教训了一把,觉得这一切都不美。
其实并不是西湖不美,而是 过于依赖经验之说,弱化了自身的生活感知能力 。缺乏美的敏锐度、对生活无感,又怎能发现身边的美好呢?
“玻璃晴朗,橘子辉煌。”真正有审美力的人,普普通通的一块玻璃、一只橘子,都能发现它独特的美。
喜欢一本书,叫做《一个人的村庄》。在作家刘亮程的笔下,他生活过的村子,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富有灵性。一只蚂蚁,一朵花,一把钥匙,一根榆木疙瘩……这一切都是鲜活有生命的,这些事物与人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了一个又一个梦幻而又有着真情实感的梦。
审美力,并非全部依靠经验,而是真正有心去感知,用心去认识周围的一切,去了解它们的底蕴,去感受它们的能量,去倾听它们的声音。
5
审美力
是对自己有要求
真正的美,不是千篇一律的跟风,而是自身的独特气质与韵味。
一个人的美,不单单是颜面的美貌,也体现于TA的审美。
因为不想穿得邋遢,不想变得油腻,不想庸脂俗粉随随便便,不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得麻木,于是对自己有所要求,从此有了种种不同于人。
对自己有要求的美,从来不甘平庸,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审美力。
知识的运用,不是生硬地照本宣科,而应基于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多读书陶冶性情,细心体会美的真谛;
尊重每一种场合,学会应对每一个恰当的礼仪,你的用心,会令人舒服,会收获赞美和富足;
学会活得有态度,不要将就、不要凑合,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过得有滋有味,精致一点、再精致一点;
学会感动,用心去感知生命中那些短小的瞬间,去体会、去品味、去发现它们的美。
愿你我都能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做一个拥有审美的人。
愿你我都能沉浸世间,一腔诗意,不负美好,不负年华。
审美达到的三个境界是( )
青原惟信: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王国维诗词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道家三境界:
为
无为
无不为
佛家三境界:
自觉
自觉觉他
自觉觉他觉有情
审美三境1:
境界一:感知与体验(异样的共鸣)
境界二:顿悟与创造(理解的发展)
境界三:和谐与统一(物我的消融)
审美三境2:
一般境界:大众审美(自然)
普遍境界:艺术审美(自觉)
天人境界:哲学审美(自省)
好像还有好几个呢,美学课上讲过,都忘记了……
书法审美5种境界,很多人只知其一,其他4种是什么?
它们分别是简净和谐 、质朴自然、法度严谨、秀逸摇曳、方劲俊俏。在世界的各个国家当中,能把本国语言文字发展成一门艺术的,非我国的书法莫属了。我国的方块字是一大特色,从小学开始我们都会被要求用田字格写方方正正的大字,横撇竖捺,每一笔都有着自己的写法。书法逐渐的被作为一种艺术以后,对于它的分类和要求也有了更加明晰的定义。就像王国维所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样,书法也一共有五个境界。
很多人都知道质朴自然是书法大家的一个境界,爱写字的人多数都有一颗恬淡的心。只有放下心里的浮华万千,才能真真正正写出好看的字。但是其他四种并不为人所熟知。首先就是简净和谐,书法讲究写出来的字体讲究简单、干净,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加持。就像表演一样,越是使用专业技巧,越是显得刻意不自然。
法度严谨是指字的内部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架构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个字要想写的漂亮,就像一间房屋要精细测量建造一样。偏旁部首占整个字的比例,秀逸摇曳是指书法作品看起来飘逸、秀丽,颇有女子步步生风的感觉。
不同的书法大家的字体看起来都是不一样的,都说字如其人,一个人字的风格往往就是他性格的部分再现。谨慎的人写出来的字往往小而规整,豪放性格的人写出来的字往往洋洋洒洒,更加的自由。方劲俊俏这种风格的代表者是黄道周,下笔时遒劲有力,能看出一笔一画都有着力量的美感。这种字让人欣赏起来便感蓬勃、热烈,甚至可以振奋人心。由此可见,书法的五境界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这起码要很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书法艺术审美境界几种代表:
1、平和简静 和谐的美,这种境界,相逢短合度,秾纤得中,轻重协衡,刚柔相济,奇正相错,方圆并用,肥瘦得体,骨肉匀称,它要求矛盾着的双方都应处在适当的限度之内,从而保持一种合乎情理的和谐,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但必须注意,中庸不是绝对的平稳,而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一种相摩相荡,生生不已的动态平衡,所谓中和一致,位育可期,从而使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得到最丰富的表现,这种审美境界,创造出高度典雅,和谐的作品。 2/、质朴自然, 这种审美境界追求着一种质朴,天真,自然,平淡的气息,它要求作品厚重而不轻佻,强烈而不腻滞,朴素而不浓艳,深沉而不恣狂,含蓄而不恢奇,它不事雕凿,不装巧思,从而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平淡率真,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老庄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处于一种亲切和谐的统一体中,而大朴不雕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它们并不否定法度和技巧的作用,但他们更强调于规律中获得的绝对自由,他们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不工而无不工。 3/、法度严谨 这种审美境界追求的是一种法度严谨的造型之美,这种审美界,点画周到,结体熨贴,用笔精严,一丝不苟,巧密精思,端庄匀称,以工整为法,以功力见胜,以熟练为能,以尖度为尚,从而表现出一种端庄严肃的意境。 4/、姿韵秀逸 小楷中的这种境界以赵孟頫为代表,这种审美境界报追求的是一种秀逸摇曳,含蓄萧洒的阴柔之美,这种审美境界以姿媚妍美,清劲拨俗,温柔圆润为尚,是代表了典型的南派书风,试观赵孟頫的小楷,婉丽飘逸,风姿绰约,姿韵雅逸,如幽花美士,啸咏于月影波光之间,显得骨秀神清,妙绝时人,其实宋代的米芾,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都具有这种境界。 5/、刚健雄强小楷中有这种境界以黄道周为代表,这种审美境界所追求的是一种方劲峻峭,浑雄刚健的阳刚之美,这种审美境界以敦厚沉雄,俊逸豪迈,奇宕恣肆为尚代表了典型的北派书风,试观黄道周的小楷,点画沉厚,结字茂密,姿态奇宕,竖挺方折,而饶具金石之气趣,其实壮美不是放肆粗野,也不是剑拔弩张,壮美的作品,个性强烈,能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美感……
审美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审美的三个层次是
其特点是由浅入深。第一个层次是:文艺作品的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形式美因素,是欣赏者最初接触到的审美因素,它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唤起艺术形象,传达某种意义内容。第二:个层次是文艺作品的形象体系指向、暗示的一定历史内容,包括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作家主观的理解、评价,它被包裹在美的形式中,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因素,是一种人格美、情操美、道德美、理性美,在审美结构层次中显得很突出。第三个层次是:文艺作品的象征意蕴,它是形象或意境的象征意味,隐藏得很深,必须在深入把握作品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领悟。优秀的文艺作品中,这三个审美层次是高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据此,可以确定文艺欣赏的三个互相联系的步骤:形式的把握与形象的感受;内容的理解与体验;意蕴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