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生于1902年,于1988年去世,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作品多了起来。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主要作品:《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沈从文是哪里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卒于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5岁离家到地方部队当文书。

沈从文祖籍是江西宜春高安独城吗?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他的祖籍在铜仁:明宣德五年(1426年),一位江西学士授命贵州铜仁知县。此人姓沈,名思远,字春山,江西瑞州人,他就是沈从文先生的九世祖。沈知县在铜仁任期满后,因鄱阳湖兵马扰乱,有阻归途,遂留居铜仁县乡里,后定居白水乡下寨村。沈氏定居此地,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后来,沈歧山因难于在下寨故里生存下去,只好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拖儿带女,背井离乡,逃荒谋生,跋涉于湘地,在凤凰境内的黄罗寨(今林峰乡中寨村)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安身立命。此人就是沈从文的第十九世祖、曾祖父。自此,黔地之沈家族,便分出一支,落业湘地了。

谁知道沈从文的原名是什么是哪族人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汉族。
祖父沈宏富为汉族,生身祖母刘氏为苗族,故沈从文有少量苗族血统,其本人是汉族。沈从文自述其血统:“我的祖父没有儿子。我的祖母呢,照习惯给叔祖父,叫沈洪芳,讨了一个苗女人。生了两个儿子,大的有点儿神经病,就留到乡下了,老二就是我的父亲。真正的祖母,按当时习惯同苗人结婚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后来就远嫁出去了。按习惯,我四岁就回到乡下去了,看到竹楼,有一个坟说是我祖母的坟。后来我的母亲,亲自告诉我:这个是空的,假的,那个真正祖母已经远远嫁走了,省得麻烦。......(祖母)姓刘。姓刘也是假的,因为苗人不会姓刘的。这个我原来都不知道,后来我母亲临死以前把这些都告诉我们了,让我们后来好知道。”(见《沈从文晚年口述》,王亚蓉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从这裏可以知道这位苗族女子,虽然是沈从文的亲生祖母,但是在生下沈从文父亲後,就被远远嫁走,在沈家并没有正式地位。故沈从文从家族关系上,完全是汉族,从血统上,以汉族血统为主,而有四分之一的苗族血统。

沈从文是沈石溪的什么人

沈石溪和沈从文的老师是田明瑜 他俩之间的关系是同门师兄
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一生出版了二十多个作品集,代表作品有:《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钢镜》等。主要作品:《龙珠》、《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龙凤艺术》等。
但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长篇小说《边城》。
《边城》为沈从文小说的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它从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毫无疑问,当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
沈石溪,作家,动物专家。代表作品有《第七条猎狗》、《最后一头战象》、《斑羚飞渡》《猎孤》等。其中《第七条猎狗》则是沈石溪的成名作。这篇短篇小说,展示了沈石溪非同寻常的讲故事的能力。作品讲述的是老猎人召盘巴和他第七条猎狗的故事。
老人闯荡山林40余年,却从没得到过一条称心如意的猎狗,一直深感遗憾。直到第七条狗的出现,老人才略感欣慰。因为第七条猎狗是来自军犬的后代,品种优良,它“撵山快如风,狩猎猛如虎”。老猎人爱狗如爱子,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一“赤利“,“赤利”是傣族传说中会飞的宝刀的意思。
可是在一次狩猎中,老人与赤利遇到了一头凶猛的野猪,老人一枪没能将野猪毙命,野猪却凶狠的向老人扑了过来,就在这命悬一线之际,赤利却趴在草丛里一动不动,并没有过来解围。
回到家后,老人十分生气,一怒之下将赤利绑起来痛打了一顿,还烧了一锅开水要将赤利烫死。就在这紧急关头,和赤利一起长大的孙子艾苏苏十分怜惜赤利,便割断绑在赤利身上的藤条,放走了赤利。从此,充满委屈的赤利逃进了山林之中。可是老猎人哪里知道,就在他与野猪生死博斗的同时,赤利也在草丛中正与一条毒蛇进行着一场殊死的博头。
赤利被迫逃到了野外,在野外,它仍然是一匹猛犬,它靠捕猎为生,到也过得消遥自在。在一次与豺狗的战斗中,它咬死了所有成年公豺狗,并成为了这群豺狗的首领。
大约半年之后,饥饿的豺狗群,与正在放牧的召盘巴相遇,豺狗们疯狂地向老人和牧群发动袭击,由于老猎人没带防豺狗的武器,眼看就要遭遇不测。霎那间,只见赤利飞快的赶了过来,与这群豺狗拼命的厮杀了起来。最终,赤利以顽强护主的拼死行为保住了旧时主人的性命,故事看起来也是令人十分感动的。
就以上两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沈石溪来说,他们所描写的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对象不同,作品更是不同。前者以时代为背景,只写人与事。后者却是以动物为主要对象,写动物与人的关系。两人的作品是不能用谁好谁不好来评价的。
一个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学大师。一个是擅长写动物小说,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从以上两个人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以及两个人的作品来看,是一目了然的。但要纠正的是两个沈姓作家的作品是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衡量评判的,两者的作品都是非常好的。如非要评说一下两人作品的高低价值的话,我要说:一个是两次诺奖提名,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一个是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你说谁的作品要胜出?我说,当然是前者啦。

沈从文的资料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人物生平

编辑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少年时期的沈从文(2张)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2]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

沈从文小说边城

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6岁。

婚姻家庭

编辑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3]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4]

人物轶事

编辑

孩童趣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老师。毛老师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5]

初次授课

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那天,因为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北大校长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6]

婚外情愫

沈从文和高韵秀(笔名高青子)的相逢和相识,极具有戏剧性。当时高青子是熊希龄的家庭教师,沈从文有事去熊希龄在香山的别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双方交谈,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7]  一个月后,他们又一次相见时,沈从文发现,高青子的装束有意模仿自己的小说《第四》里的女主人公,两人开始更多地交往。此后,抗战期间,两人同在昆明,交往的机会更多。沈从文备受争议的作品《看虹录》,可能就与这段情愫有关。但最终,两人的关系没有一直维持下去。高青子就像一颗流星在沈从文生命的天空划过。 [8]

题字

1982年5月,沈从文携夫人张女士一起去张家界,前一天看了山下的金鞭溪,第二天要上山去,他因腿脚不方便,夫人和陪同的人去了,他留在宾馆里,张家界管理处的同志拿来纸和笔要请他题字,他答应了。管理处的人员想陪着他,被他拒绝了。管理处的同志想到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放心,怕有什么不方便。沈从文说,“至于身体,我才检查的,没什么大毛病,你们放心吧”。玩了大半天,夫人和陪同的人回到宾馆时,看到沈从文写了“张家界”“金鞭岩”“展卷”等好多幅。这时,他已是一身疲倦,见了夫人便说,今天是真正写累了。看到一沓题字,管理处的同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对于要出书请他题写书名的,他常常要写好几幅寄给人家,让人家去选。沈从文写字,从来不讲究笔和墨。1981年,他在给作家彭荆风信中说到,用的笔通只值一毛三分中小学习字笔,纸也只用一毛五分的糊窗高丽纸,墨是沉淀后加水的墨汁,所以无光彩,应叫死墨,用书行家看来就知道是外行。他也常常不满意自己写字。 [9]

个人作品

编辑

小说集

《老实人》

《蜜柑》

《雨后及其他》

《神巫之爱》

《龙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如蕤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

《雪晴》

《新与旧》

《主妇集》

《春灯集》

《黑凤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

《边城》

《长河》

 《街》    《萧萧》    《三三》  

散文集

《记胡也频》

《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沈从文散文选》

 《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学术著作

《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相关传记

沈从文《从文自传》

湖南美术出版社

书法

沈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从来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从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只是有一回例外,抗战胜利以后,帮助一位诗歌作者柯原。

沈从文书法(2张)

作品风格

编辑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

沈从文及其作品(5张)

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10]

创作题材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11]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人物评价

编辑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

沈从文先生在北京(1983年)(4张)

、《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12]

先生一生中,有着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13]

后人纪念

编辑

故居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14]

墓地

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县委、县政府与其家属商议,决定将沈从文骨灰安葬在“听涛”山下,沈家主动自理安葬费。

沈从文墓地(2张)

沈从文墓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高2.8米,宽1.9米,厚0.9米,重约6吨。碑石正面,集其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沈从文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 [15]  ——凤凰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清明立

纪念馆

沈从文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大学内,与黄永玉艺术博物馆相临,在2012年12月28日正式开馆。开馆仪式上,北岳文艺出版社、沈从文祖籍地江西、工作地山东等相关单位分别为纪念馆捐赠了沈从文图书全集、文物及书画作品。随后在纪念馆内举行了一场关于沈从文先生的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作协,国内各相关高校,研究机构,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开馆仪式。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