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一线潮是一年中最大。

钱塘江的一线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有三:天时、地利和大风。

首先说天时:

潮汐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的自转和太阳、月亮引力的影响,引力越大,潮汐就会越大。所以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引力增大,潮汐也就会增大。而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太阳、月亮和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时候的引潮力影响达到巅峰,这天的潮汐也就是最大的。

其次说地利:

钱塘江口形状是一个类似喇叭样子的,酷似一个肚子大瓶口小的瓶子,当潮水涌入钱塘江口的时候,江道突然变窄,巨浪滔天突然收窄,一定就会形成波涛汹涌的大潮。当进入钱塘江口的潮水想要退回去的时候,被河口巨大的沙坎拦住,进得去出不来,然后就会前浪受阻,后浪跟上,一浪叠一浪的壮观场面就这么产生了。

最后说说大风:

八月十八,大风来袭,狂风卷积着大浪,大浪借风力前行,怎能不波涛汹涌呢。

以上三点造就了蔚为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扩展资料: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农历8月18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军,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

或遇年头潮大,涌上江岸,冲伤观潮者。文献载《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诗:“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景区是观潮最佳处。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八月十八逐渐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的《酒泉子》中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达九至十米,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可赏"回头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钱塘潮

钱塘江的“一线潮”是怎么形成的?

天时:农历八月十八,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

地利: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潮水易进难退。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滩高水浅,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加之江水下多沉沙,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

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涌潮的产生还与河流里水流的速度跟潮波的速度比值有关,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同或相近,势均力敌,就有利于涌潮的产生,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差很远,虽有喇叭形河口,也不能形成涌潮。

还有,河口能形成涌潮,与它处的位置潮差大小有关。由于杭州湾在东海的西岸,而东海的潮差,西岸比东岸大。太平洋的潮波由东北进入东海之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两岸潮差大于东岸。

杭州湾处在太平洋潮波东来直冲的地方,又是东海西岸潮差最大的方位,得天独厚。所以,各种原因凑在一起,促成了钱塘江涌潮。

风势: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大家已经明了。其实钱塘江观潮时间不仅仅只是八月,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可赏“回头潮”。

钱塘江大潮中一线潮是怎么形成的?

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水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

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

扩展资料:

观潮中对一线潮的描写:

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

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