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

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晚期癌细胞为什么要杀死寄主?

但是癌细胞的本质是正常细胞发生变异,非常生长,与寄主争夺营养,使得寄主正常器官功能衰竭。所以,它是累积的结果。

杀死了寄主,它也活不成,是对的,但癌症与人体本来就不打算双赢。

当癌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已经不可能再提供足够的营养,就要靠消耗人体自身才能满足。有些器官功能被破坏,加速了死亡。

病毒杀死寄主,是为了更有效的传播自己吗?

额,感觉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此说说自己的看法。

如果是人类的病毒,杀死宿主,并不能更有效的传播自己,因为人类社会已经比较有效的进化出了卫生防疫机制,搭配教育,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疫情防控力量。

如果是动植物病毒,杀死宿主也未必是增进传播的有效策略,哪怕是顶级捕食者,虚弱了就容易被杀,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如果是细菌和真菌病毒,那么不杀死宿主,确实就难以传播,因为宿主自身要接触到其他同类还是比较困难的。

病毒本身并没有意识,只是被动的适应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带给宿主,也从宿主中获得新的基因,衍化过程中包含有病毒本身的突变……可以说病毒在生态中的定位比较奇特,既起到传播基因的作用,又因为进化本身的盲目性,整出了很多的幺蛾子。但是不得不承认,病毒其实还是间接的影响了很多生物的进化的。

杀死宿主对于动植物病毒来说,不是什么促进生存和延续的好策略,但是对于细菌真菌病毒来说,是传播自身比较有用的技能。

病毒本身也并不在意自己是否能生存,有一种说法,认为病毒起源于转座子,转座子一开始只能在细胞内乱插,后来变得能在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乱插(病毒),后来甚至能在不同物种间乱插(还是病毒)。如果病毒真的寻求长存的话,我想更多的或许还是应该学学水熊虫,然而事实上,貌似很少有病毒在离体状态下长期存活,除非环境阴凉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