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传递最重要的方式是神经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立即与相应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兴奋性升高或降低。神经递质的作用可通过两个途径中止,一是再回收抑制,即通过突触前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另一途径是酶解,如以多巴胺为例,它经由位于线粒体的单胺氧化酶和位于细胞质的儿茶酚胺邻位甲基转移的作用被代谢和失活。乙酰胆碱。最早被鉴定的递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某些低等动物如软体、环节和扁形动物等的运动肌接头等,都是以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脊椎动物副交感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但有的是兴奋性,有的是抑制性的。中国生理学家张锡钧加德姆所开发的以蛙腹直肌标本定量测定乙酰胆碱的方法,对乙酰胆碱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应用价值。

为什么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促进氯离子进入细胞,则会引起下一神经细胞抑制

嗯……这个问题如果说清要往具体了说了,我还是大概说一下好了。

首先激活氯离子通道的是GABA。

Cl离子是阴离子,激活之后由于浓!度!梯!度!和 电!压!梯!度!的共同作用内流。

我们都知道,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楼上说的外负内正我做了这么久电生理真心第一次听说。

负电荷内流导致细胞内更加负,细胞外更加正,也就是传说中的hyperpolarization。如果你想让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就需要更多的钠离子或者钙离子内流了,所以神经元就被抑制了

请教高二生物,求详解(详细分析思路)、--我就是不知道答案怎麽来的啊。

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氯离子通道开启,氯离子进入细胞内,下列正确的是:

D 抑制细胞兴奋

氯离子是负离子,其进入细胞后使细胞膜两侧电位差进一步扩大(因为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出现“超抑制”现象,因而抑制细胞兴奋。

高中生物中神经递质有两种,抑制类递质能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吗?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抑制类递质能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作用机理: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盾膜上的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Ca²⁺通道的关闭有关。

扩展资料

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多巴胺等。

但是,有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性递质和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那样,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下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抑制性递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

答案是:D。

如果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则会导致下一个神经元的钠离子内流,膜电位发生改变,但如果氯离子内流,则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也会改变,只不过神经元内部仍然是负电位,外面是正电位,并且里面的负电位增加,外面的正电位增加,结果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高一生物问题求解答

1.传入神经应该是一种类似于通道的,我记得是有个叫髓鞘的。中间没有突触结构。在传入神经中可以双向传导,而且比在突触中要快。

2.也不能这样说,静息状态下的膜上钾离子的通道是开着的,钠离子的通道是闭合的。要知道细胞膜有保钾排钠的作用,所以细胞膜内钾离子的浓度要远远高于细胞膜外。因为钾离子可以外流,而钠离子不可以内流,所以外流的钾离子造成了外正内负的局面。

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的外流我已经解释了。外负内正是因为通电时钠离子通道开启,钠离子在人体中的含量是很可观的,所以通道开启后大量钠离子流入细胞膜内,造成了一时的外负内正,动作电位过去以后钠离子被外排,又回到了原来的外正内负。

3.刺激以前电位是负的,所以这个是膜内,我感觉细胞膜就像一个钠钾泵。。。细胞膜把膜内浓度相对低的钠离子运输到浓度相对高的膜外,是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的,所以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电位差应该是你所说的那样,我老师也没说过。生物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后,在一定时间内,即使再给予刺激,也不发生反应。一般称此期间为不应期。就是说在细胞膜由动作电位变成静息电位时要由内正外负变回内负外正,在这个变化的时间内,再次刺激细胞膜也不会保持内正外负的状态了。由浓度高处运往浓度低处是顺浓度梯度,属于被动运输【包括你说的协助扩散】。由浓度低处运往浓度高处是逆浓度梯度,此时运输过程中就需要能量了,属于主动运输。

4.应该是一成细胞膜外包着一层髓鞘。

5.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以后,能将兴奋传递下去。抑制性递质作用时能开启氯离子在细胞膜【突触后膜就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膜】上的通道,这样兴奋就传递不下去了,即后面的神经元就接受不到电信号了。比如你去拔牙的时候医生给你打麻醉剂就有抑制冲动传递下去的作用。你的大脑皮层接受不到信号,就不能产生疼痛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