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范GB50007-2002上有这样的条款第4、1、12条 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

淤泥土特性

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是指由淤泥及淤泥质土组成的高压缩性软弱地基。淤泥及淤泥质土是在静水或非常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伴有微生物作用的一种结构性土。就其成因看有滨海沉积、湖泊沉积、河滩沉积及沼泽沉积四种。地基的沉降由固结沉降、侧向挤出和次固结沉降三部分组成。当荷载小于比例界限值(即从荷载试验曲线得到的直线段)时,沉降主要由固结所引起。在相同条件下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沉降量比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天然地基大若干倍。扩展资料:

1、沉降速率较大且沉降稳定历时较长,沉降速度与施工的快慢和活载堆积的速率有关。缓慢的加荷,如一般民用房屋或工业建筑的活载较小者,竣工时速度大约为0.5~1.5毫米/日,施工期间沉降量约为总量的20%。

2、淤泥固结后的抗剪强度和压缩模量比固结前有很大的提高,预压加固地基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提出的。

3、在地震周期荷载作用下淤泥地基将出现附加下沉,下沉量与周期荷载的大小、循环次数及地基中的静剪应力状态有关。

特殊土有哪些?

1.淤泥、淤泥质土

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黏性土;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黏性土或粉土称为淤泥质土。

2.红黏土

红黏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黏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黏土。

3.膨胀土

膨胀土为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黏性土。

4.湿陷土

湿陷土为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

淤泥质土的定义

由淤泥及淤泥质土组成的高压缩性软弱地基.淤泥及淤泥质土是在静水或非常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伴有微生物作用的一种结构性土.就其成因看有滨海沉积、湖泊沉积、河滩沉积及沼泽沉积四种.在中国渤海、东海、黄海等沿海地区的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长江中下游、珠江下游、淮河平原、松辽平原,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和鄱阳湖四周,以及昆明滇池地区,都埋藏有厚度达数米至数十米的淤泥及淤泥质土.它的含水量接近或超过液限;孔隙比大于1,有的高达2.5;压缩系数大于0.5×10帕,有的超过2×10帕;渗透系数为10~10厘米/秒;容许承载力一般为30~100千帕.

什么是淤泥质粉质粘土

淤泥质粉质粘土是天然含水率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在1.0~1.5之间的粘性土。

这种土壤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国内陆的河流、河流、湖泊沿线和周围。由于地基的高压缩性和低强度,地基沉降较大,且大部分不均匀沉降。很容易造成墙体开裂和建筑物倾覆。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淤泥质粉质粘土的天然孔隙比大于等于1而小于1.5。泥炭土是一种在潮湿缺氧的环境中积累起来的有机土,没有完全腐烂的植物残体。有机质含量为Wu60%。它的含水量很高,压缩性很大,而且不均匀。一般不适合天然地基,需要进行处理。

扩展资料:

淤泥质粉质粘土常用的处理方法可分为三类:

(1)利用预压减小地基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为了缩短堆载预压时间,多采用砂井排水方式,但由于堆载量大,预压的使用受到限制。目前,有一种真空排水预压法,效果很好。

(2)采用砂垫层(见换土法)和碎石桩(见振冲法),这些方法在薄层土中效果较好。

(3)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钢管桩等刚性桩适用于沉降要求严格的重型结构或建筑物;采用桩基础后,上部建筑物不需要沉降缝,也不需要在结构上采取严格措施,但造价比较昂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粉质粘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淤泥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