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历史悠久,由灵宝、阌乡两县合并而成。灵宝县自汉元鼎3年建县,而后几易其名,汉称弘农县,隋为桃林县,唐天宝元年改名灵宝县。阌乡县史称湖县,北周更名湖城县,隋为阌乡县。1954年撤销阌乡县并入灵宝县,仍名灵宝县。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灵宝县更名为灵宝市。

灵宝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国土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49万,辖10镇5乡,440个行政村,有五帝、双庙沟、三圣湾、北阳平等景点。

灵宝市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岭,北

灵宝市历史简介

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属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位居豫秦晋三省交界的枢纽地带。境内的函谷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连京都、接帝畿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约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灵宝点燃了人类文明的圣火,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近五六千年间,灵宝这一地域,已出现了灿烂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留下了三皇五帝众多的历史传说。

灵宝虞夏时属豫州,商为桃林,周名桃林塞,置函谷关。春秋初属虢,关西属秦。晋灭虢,函谷关东属晋。

秦置桃林县,属三川郡。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关迁新安县,同年在函谷关故关置弘农县(以弘农涧水得名)。

西汉元鼎四年置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洛等十一县。同年在湖关地置胡县。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改名湖县,属京兆尹。新莽改弘农郡为右队,领弘农县。后汉复弘农郡。建武二年(26年)划丹水、析属南阳郡。建武十五年(39年)划商、上洛属京兆尹,增湖县、华阴两县。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湖县、华阴9县,后改为恒农郡、恒农县。

三国时属魏,仍名恒农郡、恒农县,领县仍旧。

晋复名弘农,属司州,领弘农、陕、渑池、宜阳、湖县、华阴6县。

南北朝时期灵宝地区辖四郡:西恒农郡、朱阳郡、石城郡、阌乡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及阌乡郡,置虢州(治所在卢氏)。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湖城县为阌乡县,同年复置桃林县,均属河南郡。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弘农郡,移治所于鸿胪川(虢略镇)。领弘农、长泉、卢氏、朱阳四县。义宁元年(617年)复置湖城县,仍存阌乡县,属河南郡。同年弘农郡更名凤林郡,领弘农、阌乡、湖城3县,属豫州。此时灵宝地区有弘农、朱阳、邑阳、桃林、阌乡、湖城、玉城(义宁元年置)7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凤林郡更名鼎州(以阌乡之黄帝铸鼎原名之),移治阌乡。贞观八年(634年),虢州由卢氏移治弘农,更名虢郡,废鼎州。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虢州,领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6县。同年因于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得“灵符”,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属陕州。五代属后唐保义军,仍名虢州,领县仍旧。

宋、辽、金仍名虢州,领虢略、朱阳、卢氏、栾川4县,属陕西路。此时省玉城入虢略,灵宝、阌乡、湖城3县属陕州。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省湖城入阌乡(县治在今阌底镇)。至元三年(1266年)省灵宝入陕县。至元八年(1271年)复置灵宝属陕州。至元十年(1273年)灵宝地域有灵、阌两县,属河南路陕州。

明,灵宝、阌乡属河南府,继改属陕州。阌乡县治移至唐湖城旧址。清,灵宝、阌乡属陕州。

中华民国初年属河南省豫西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宝、阌乡初属陕州专区。

1952年4月,陕州专区撤销后属洛阳专区。

1954年6月,灵宝、阌乡合县,仍名灵宝县,治所在灵宝旧城。

1959年移治虢略镇。1986年2月撤销洛阳专区,三门峡市升格为地级市,灵宝县属三门峡管辖。

1993年5月,灵宝撤县设市。

灵宝一个有趣的地名来历

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虢州,领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6县。同年因于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得“灵符”,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属陕州。

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属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位居豫秦晋三省交界的枢纽地带。境内的函谷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连京都、接帝畿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约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灵宝点燃了人类文明的圣火,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近五六千年间,灵宝这一地域,已出现了灿烂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留下了三皇五帝众多的历史传说。

扩展资料

灵宝黄帝传说:

黄帝铸鼎塬位于灵宝市阳平镇,距三门峡市80公里。《史记·封禅书》记载,古时荆山一带灾情严重,黄帝闻讯从昆仑山来到荆山察看。

为了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铜,汲湖水,铸鼎于荆山之下。相传黄帝铸好鼎,黄龙来迎黄帝升天时,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让他走,有的牵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脚,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龙皮、拔掉了龙须。

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他铸鼎之地,这里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黄帝陵高300米,长5000米。岭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米的土堆,传为黄帝陵冢。

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由于这里位于长安古道,函谷关和潼关两雄关之间,屡遭战火毁灭,但历代都曾进行过修复和重建。

现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祀功柱、阙楼等,并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铜鼎。

黄帝又在今河南灵宝铸鼎原采首山铜,铸造九鼎于荆山下。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问鼎于河洛。”黄帝宝鼎置于宝鼎坛的中宫位置,其他八鼎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按八卦之位放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