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在清华大学的陈福田、萧叔玉、陈达、潘光旦、萧公权等八位教授倡议下,于西安事变的第三天,在清华大学工字厅召开了清华教授会临时会议,讨论谴责西安事变的问题。会议决定发布《清华大学教授会为谴责西安事变谋逆宣言》,并专门成立了由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张奚若、吴有训、陈岱孙、萧公权等社会贤达组成的电报宣言起草委员会,朱自清担任该委员会召集人。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正是基于全国社会舆论的压力,遂决定亲自陪蒋介石返回南京,算是对社会舆论的交待。

2022-05-22

而杨虎城配合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的手下的高级将领和政府要员。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在宋美龄及多方努力调停斡旋之下,蒋介石最终答应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目的达到了,于是就释放了蒋介石。

在私人感情上,张学良有愧于蒋介石,于是他对宋美龄说为保证蒋介石的绝对安全,他要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宋美龄也向张学良保证,只要蒋介石安全回到南京,绝不让蒋介石为难张学良。
没想到到了南京之后,蒋介石就扣押了张学良,宋美龄觉得愧对张学良,虽然与蒋介石爆发了多次争吵,但是还是无能为力,最终,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了起来。

1949年,蒋介石在退往台湾之前,让毛人凤杀掉张学良,对于这样一个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爱国将领,毛人凤不敢动手。
后来宋美龄知道了这件事后,她对蒋介石说:“汉卿发动西安事变,他不为钱,也不为权,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你要是敢杀他,我马上离开这里。”
在宋美龄的死命维护下,蒋介石只好下令让毛人凤放弃对张学良的暗杀行动。
暗杀对象二:杨虎城

要说名气,杨虎城远远不及张学良,如果没有发生西安事变,我们可能不会认识杨虎城。
杨虎城很早之前就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来在1924年的时候加入了国民党。
他曾经立下过改变中国现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远大志向。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虎城曾经公开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救国。

但是在东北全境被日本人攻占之后,蒋介石却不进行抵抗,依旧把全部精力放在对共产党的围剿上。
杨虎城对蒋介石非常的失望,他觉得蒋介石不会主动起来抗日,必须想办法逼他起来抗日。
1934年9月18日的国难纪念日那天,杨虎城积极呼吁反对内战,把枪口一致对外,在全国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杨虎城与张学良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俩人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虽然蒋介石开始联共抗日,但是却把张学良软禁了起来。
对于杨虎城,蒋介石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让他出国去考察军事。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的去向

西安事变之后,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
1941年5月张学良转囚贵阳市麒麟洞,由于和市区距离很近,不久很多贵州人都知道张学良关在麒麟洞,当局颇不自在,于是在1942年2月把张学良移往贵州省开阳县刘育乡囚禁,
1944年春天再移贵州息烽县阳郎坝,冬天再到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
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市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
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
1947年移住井上温泉(新竹县)。
1975年,蒋介石逝世。1988年,蒋经国逝世。
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和意义是什么

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张、杨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未果,所以才出现的西安事变,具体来看一下!

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

西安事变的爆发,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张学良将军在抗争时期主张的“攘外安内”政策,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相左而直接导致了西安事件的爆发。关于西安事变,张学良在西安时对部下表示,好像灯泡,暂时把它关一下或给擦一擦为了让它更亮。这样做,蒋介石就更亮了。但这并不说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才能不够认可,相反他曾表示:他父亲虽有雄才,但大略不如蒋公。

而且,对于自己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原因,他解释因为已经把泥菩萨(蒋介石)扳倒,只好再把他扶起来,所以,张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正如其所说跟蒋先生两个没有别的冲突,就是冲突两句话,就是他要“攘外安内”,而蒋介石是要“安内攘外”。

张学良是一个不愿意受操纵的人,他自诩为倔强的一个人,他有自己的主意和见解,认为事情当做就做,张学良表示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面,也没有想过与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因为自己大权在握,富贵在手,什么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能原谅他。自己牺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要内战了,张学良表示自己二十一岁就作战了,他恨透了内战。

西安事变爆发有什么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是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张杨两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建议:“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

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为什么要去南京

当时,杨虎城就极力劝说,而周恩来更是特别赶到机场打算把张学良追回来,但张学良声称要负起一个军人的职责和义务,最终还是护送蒋中正前往南京。 根据张学良后来自己的说法,随蒋去南京完全是他的个人决定,没有任何人影响到他。他认为兵谏蒋介石的“祸”是他闯的,他做为一军统帅,有义务为手下兵士负责,不应该由于他一个人的举动而牵连全军官兵。故而事变结束后,张学良只身随蒋前往南京,听凭蒋介石发落,希望一切西安事变的后果责任,全由他个人承担。 张学良还说过:“领袖就是一个泥菩萨,如今我已经把他扳倒了,我要亲自把他扶起来,如果他有灵,我拿头给他叩。”当时的周恩来、杨虎城、蒋介石都反对张学良去随蒋去南京的计划,只有宋美龄是支持的,她认为张学良能“够亲自随蒋返还南京,更说明这个事件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连叛军将领都来亲自负荆请罪了”。但是,尽管如此,张学良将军还是受到了半生监禁,然而谁能说明白这一切的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迫使蒋介石作出什么的承诺

迫使蒋介石作出什么的承诺?回答如下:

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中共中央确定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前往西安。

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蒋介石原来设想中共会利用这个机会联合张学良一起置他于死地,但是他后来发现,中共事先没有参与。中共和平解决的方针和这些举措,对蒋介石还是触动很大的。

事后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一行返抵南京。然而正是这次护送,让他从此遭到长达几十年的软禁,失去了自由。

之后,蒋介石多次邀请周恩来到南京谈判,然而张学良的遭遇使得毛泽东非常担心周恩来的安危,不同意他贸然前往。1937年初,局势进一步恶化。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全国各地要求团结一致抗日的呼声更加高涨。

张学良如不送蒋回南京会是怎么样的结果?

张学良如果不亲自送蒋介石回去,而派其他人去,那么蒋介石不能把张学良怎么样,因为张学良东北军几十万人呢,而且都是从东北出来的子弟兵,肯定是誓死效忠张学良的。你看蒋介石跟哪个军阀和睦?都不和,蒋介石把阎锡山怎么样了?把李宗仁怎么样了?只要是势力庞大的军阀,蒋介石都不能怎么样,关键还在于东北军内部其实也有问题。你看蒋介石被软禁,南京政府亲日派就要派兵围剿东北军,为什么?因为想搞死蒋介石,居心叵测啊,张学良被软禁也一样,张学良手下的人,有的也乐得个被收编的结局,从地方归中央管了。如果张学良不去南京,那蒋介石就真的不能把张学良怎么样了。手底下有兵,说话就有底气。
求采纳

西安事变中同样扣押蒋介石,为何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结局迥然不同

1936年底,策划“西安事变”的张学良遭到软禁,直到1990年才恢复人身自由。另一位“兵谏”功臣杨虎城则于1949年9月6日在重庆戴公祠全家遇害。两人曾联手拯救民族危亡,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其个人命运为何如此大相径庭呢?

事变定位不同

表面上看,西安事变是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双核”推动的,实际上两人在事变中的定位并不一样。1936年下半年,两人苦劝蒋介石积极抗日不成。杨虎城最先提议 “软说不行就硬干” ,至于如何硬干,双方并未商定具体步骤。

上图_ 老蒋初到西安,杨虎城 (左)

当年11月初,张学良再次流露出对蒋介石政策的不满。杨虎城明确提出: “等蒋委员长来到西安, 我们可以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坦言: “最出人意料之外的一点, 就是其主动者, 实是张学良本身, 而首先提出此一劫持者, 则为杨虎城。” 由此可见,杨虎城是事变的策划者,张学良是事变的执行者。

1937年1月5日,杨虎城为了营救在押的张学良,联合东北军和17路军的8位高级将领通电全国,揭露蒋介石威逼西安、意欲内战的企图。在蒋介石看来,杨虎城是主谋,张学良是从犯,而前者煽动舆论向自己施压,这一做法无疑于火上浇油,唯有加重惩罚,以儆效尤,方能维护形象。

上图_ 蒋介石与张学良

对蒋态度分歧

张学良和杨虎城对在押蒋介石迥异的态度,注定了两人的陌路殊途。事变成功后,张学良认为只要蒋介石承诺联共抗日,达到一致对外的目的,就能放他回南京,而且还拥护他做抗日领袖。杨虎城则认为: “蒋介石一贯对人没有诚意,不应对他抱有什么幻想。” 他强调张学良不要轻信蒋介石用所谓“领袖人格”担保,事件处理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残酷报复,因此绝不能放蒋,纵然放过蒋介石,也要让他失势。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忏悔录》中承认: “事件到了最后阶段,围绕放蒋先生的问题,我与杨虎城产生了意见分歧,……争论中我有些歇斯底里,差点与杨决裂。” 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也说: “闻杨虎城坚决不主张送余回京,与张争几决裂” 通过当事人提供的史料,得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放蒋”还是“杀蒋”上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上图_ 西安事变前,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达西安,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前往迎接(左起蒋介石、杨虎城、邵力子、张学良)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为了使蒋介石 “能够保持威信和尊严,好见人,好办事” ,不顾杨虎城的坚决反对,急切地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张学良给杨虎城留下手令,称: “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城、孝候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张学良,廿五日。”

杨虎城见木已成舟,顾全大局,没有阻止。事后,张学良听从蒋介石的命令,让杨虎城释放在押的军政大员以及几十架飞机。至此,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事实证明,杨虎城力主“杀蒋”,属于事变的强硬派,张学良主张“放蒋”,属于事变的温和派。其实,“杀蒋”和“放蒋”,关系到“倒蒋”和“拥蒋”的原则问题,对此蒋介石心知肚明,早有盘算。

上图_ “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相关新闻报道

个性见识差异

西安事变上演“捉放蒋”,透露出张学良和杨虎城颇具特色的个性见识。张学良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军二代”,父亲“东北王”张作霖、生母赵氏、续母卢氏对他十分宠爱,塑造了他独断专行、固执已见、敢于冒险的性格。有了父亲的支持,少帅在19岁时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27岁就被授予陆军上将,“未及弱冠,即出掌军旅,未足而立之年,即负方面,独掌大权。”

张学良6岁启蒙,师从崔明耀、金梁、白永贞等大儒,深受儒家忠教仁义思想的影响。1916年,他又跟随奉天督军署英文科科长徐启东学习英文,结识了普赖特、阎宝航、王卓然等新派人物,对西方文化和思想充满好奇。张学良曾自述: “此种熏陶,如今思来,恐受之西方师友为多也。”

上图_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读宋美龄给他写的信

相较张学良的学贯中西,杨虎城只读过两年私塾。父亲杨怀德是位木工,1908年受人诬陷,遭官府绞杀。受生活所迫,杨虎城投身刀客。生逢军阀混战,他辗转于靖国军、冯玉祥和蒋介石之间。杨虎城征战多年,在谨慎持重、冷静善谋之外,缺少专断果决的魄力。他年长张学良4岁, 社会 阅历更为丰富,对蒋介石早已不抱任何幻想。

受自身个性见识的驱使,张学良敢冲敢拼,不顾后果,杨虎城运筹帷幄,隐身幕后。在处理蒋介石的问题上,一个说放就放,另一个想杀未杀。蒋介石平安脱险之后,怀恨在心,报复心切,针对张杨两人的行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惩处措施。

上图_ 张学良(1901年-2001年),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与蒋关系亲疏

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的关系,决定了自己的最终归宿。张学良和蒋介石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28年“东北易帜”、1929年“中东路事件”、1930年中原大战出兵挺蒋、1935年赴陕“缫共”,主要是“要以此证明他对蒋介石的忠贞。”张学良在 社会 各界以及国际 社会 享有一定声誉,是知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

与此同时,张学良曾在公开场合称把蒋介石当作父亲,自豪地说: “我们的关系特殊。” 张学良夫妇和宋美龄交情匪浅,往来频繁。况且张学良手中有数十万装备精良、忠心耿耿的东北军,蒋介石想杀张学良,不仅在承担舆论风险,还会引起军事冲突,甚至导致家庭矛盾,当然投鼠忌器。

上图_ 蒋介石在华清池的五间厅,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在此发生

杨虎城和蒋介石的关系时好时坏。他出身地方军阀,且有平民背景。在其军事生涯中,虽然依附于蒋介石,斗争和矛盾成了双方关系的主流。杨虎城虽为西北军首脑之一,但冯玉祥等人仍能掌控这支军队。

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记述: “余对汉卿期许过殷,且彼平日每自认为子弟,甚至谓事余如父,则余对之严词苛责,亦何不可?” 他嘴上说“苛责”,实则给了张学良一线生机。而蒋介石对地方军阀一向实施销蚀措施。经过权衡,他对杨虎城动了杀机。

上图_ 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扣留的山崖,崖上写着“蒋委员长蒙难处”

1936年12月31日,由李烈钧为审判长的军事法庭,判处张学良十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民权5年,不久后,他被特赦后长期监视居住。杨虎城于1937年遭南京国民政府解职留任,1937年11月被诱至南昌囚禁,直至被杀身亡。西安事变扭转了近代中国史,足以彪炳千秋,然而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个人遭遇,给整个事变留下了一丝遗憾。

参考资料:

【1】孟 悦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比较分析》

【2】张金翼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意见分歧》

【3】孟 红 《谁才是西安事变中的主角》

【4】李晓俊 《论西安事变中张、杨不同命运的原因》

【5】田建军 《从张学良、杨虎城个性看西安事变因果》

【6】陈 骊 《同为千古英雄——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杨虎城主张分歧初探》

文字由 历史 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扩展资料:


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