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因为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美德。“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这里的“知识”,不是指关于自然的知识,也不是后来所谓“形而上学”的知识,而是人对“美德”的理性把握。在苏格拉底这里,“美德”包含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包括这些品质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这样一种能动性,因而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之“理念”。这样,对于“德”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理念”的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就是“认识你自己”。

什么是德行的根本

孝顺是德行的根本。引证:《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

公义胜私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

为公众所奉行的正义之行战胜了私心及私人欲望,比如在贪的欲望升起的时候,你的正义的一面战胜了欲望的一面,这就是公义胜私欲。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核心内涵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

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

什么是美德?

美德:高尚的品德

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融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当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在你的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种有道德的个性。

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

正直是道德之本什么意思

最早把道德做为一个概念使用的是荀子,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正直就是道德的根本.现在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他说如果办事都按礼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正直是为人刚直

为什么中国人崇尚孝道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是以孝立国。自古以来,孝是最重要的善行与德行。在诸善之中,孝最具有超越性;在诸德之中,孝最具有普遍性。为了强调孝的超越性,孔子曾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的来源。为了强调孝的普遍性,又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意思是说,孝可充满宇宙之间,能贯通天、地、人三才而为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孝道是如此的重要,俨然成为事亲、治家、治国、平天下的极则。时至今日,我们甚至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