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基部空心,端部实心,整支角性状为长圆锥形,呈弓形弯曲,长10至30厘米,基部直径2至4厘米。表面黄白色,半透明状,对光检视有时可见血红色的晕纹,角通体光润如玉,自基部向上有10至20个隆起的环嵴,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似柔润舒适,习称握之合把。尖端部分平滑无嵴。角的基部断面圆形,里面有骨质角髓,通称羚羊塞,与外面的角质鞘的结合处呈锯齿状绞合。对光透视可见角髓在角的下半部,占全角的3分之1至2分之1。角内无角髓部分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辩的孔隙直达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地坚实而沉重,无嗅,无味。羚羊的角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整支角性状为长圆锥形,呈弓形弯曲,长10---30厘米,基部直径2—4厘米。表面黄白色(以白居多),半透明状,对光检视(嫩角)有时可见(角的内部)血红色的晕纹(习称“血丝”),角通体光润如玉,自基部向上有10---20个隆起的环嵴,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似柔润舒适,习称“握之合把。”尖端部分平滑无嵴。角的基部断面圆形,里面有骨质角髓,通称“羚羊塞”,与外面的角质鞘的结合处呈锯齿状绞合。对光透视可见角髓在角的下半部,占全角的1/3----1/2。角内无角髓部分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辩的孔隙直达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地坚实而沉重,无嗅,无味。

羚羊有什么特点?

羚羊(chiru),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 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 雌性藏羚羊没有角。 藏羚羊的底绒非常柔软。 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约75厘米(30英寸)、体重约25-30公斤(55-66磅)。 雄性身高约80-85厘米(32-33英寸)、体重约35-40公斤(77-88磅)。

形 态:四肢匀称、强健。尾短小、端尖。通体被毛丰厚绒密,毛形直。

特殊性:每个鼻孔内还有1个小囊,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进行呼吸。

毛 色:雄羊头、颈、上部淡棕褐色,夏深而冬浅,腹部白色,额面和四条腿有醒目黑斑记,雌羊纯黄褐,腹部白色。

角 长:成年雄性角长笔直,角尖微内弯,50—60厘米(雌性无角)

寿 命:一般不超过8岁

生活习性

藏羚羊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 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 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 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 乌兰乌拉湖、 卓乃湖、 可可西里湖, 太阳湖等地,每年四月底,公母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子,然后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集成十几到上千只不等的种群,生活在海拔4300米到5100米(最低3250米,最高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早晚觅食,善奔跑。 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每胎1仔。有少数种群不迁徙。

分布范围

藏羚羊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和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 藏羚羊的栖息地海拔3,250-5,500米(10,662-18,045英尺),更适应海拔4,000米左右的平坦地形。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低于零度,生长季节短。

在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流入印度境内拉达克。

羚羊和羚牛有什么区别?

羚牛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密林地区的大型牛科食草动物,共有四个亚种。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其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在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可以说是超大型的野羊,活脱脱是个“六不像”。 全身毛色为淡金黄色或棕褐色,颌下和颈下长着胡须状的长垂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生活在海拔2000~4500米的竹林中,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区与大熊猫相似,数量稀少,被视为“国宝”,在不丹羚牛则被视为国兽。羚牛是一种古老的动物,《汉书》称羚牛为猫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羚羊是对一类偶蹄目牛科动物的统称,广义上包括了羚羊和小羚羊一类的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它的角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许多被称为羚羊的动物与人们印象中的相去甚远,有专家指出,羚羊类的动物总共有86种,分属于11个族、32个属。对于分类学,羚羊并没有特定的专指哪个科或属。羚羊的特征是长有空心而结实的角,有区别于牛、羊这一类的反刍动物。人们把羚羊作为一个类群已达到共识,比如物种存活委员会建立的“羚羊专家组”,即是把这一类动物作为一个动物学研究和保护的单元。

---望楼主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