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论,是中国古代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虽然是一个哲学问题,但却包含深刻的心理学思想。形指身体,神指精神或心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就已提出形神关系问题。《荀子天论》中写道:“形具而神生”。这是说人的躯体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人的心理又由躯体所派生,人的身一旦形成,也就有了心理。东汉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王充继承此说进而提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桓、王二人以烛火比喻形神关系,虽表明了心理不能离开躯体而独存,但有唯物二元论的缺陷,故为唯心论者所利用,如东晋慧远就以火可

什么是形神之辩

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辩主要是由范缜引起的.范缜以刀利之喻代薪火之喻,说明形质而神用,持神灭论.沈约、萧琛、曹思文持神不灭论,在与范缜的辩论中,先秦道家思想也是他们利用的既有思想资源.这次大辩论使佛教得到了传播,也为今天讨论形神关系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的辩论有哪些

范缜的辩论

范缜(约450~约515)fàn zhěn

中国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曾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宜都太守、晋安太守。他曾同佛教有神论者进行了两次公开的论战。范缜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生好比同一棵树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厅堂,也有些花瓣飘落进粪坑中,这完全是自然现象,毫无因果可言。对于形神之辩,他认为,形神相即,不得分离。精神离开形体,不能单独存在。著有《神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神》(即《答曹舍人》)。

天监六年(507)任中书郎时正式发表《神灭论》。他断言死精神消灭,不可能成佛,人的富贵贫贱并非天生命定,因果报应纯系无稽之谈。范缜的《神灭论》一出,“朝野喧哗”。统治者为了肃清它的影响,曾下了一道《答臣下神灭论》的敕书,用权势来压迫范缜;同时,又动员了王公、权贵、僧侣六十多人,发表了七十多篇文章来围攻范缜。竟陵王萧子良又施以危压引诱,范缜仍坚守己论,不肯屈从。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持之,恐伤名教。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南史·范云传》)

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

①符合题意,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认为精神依赖于形体,属于唯物主义,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②说法错误,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具有合理性;

③不合题意,东汉哲学家桓谭只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而没有涉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④符合题意,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认为“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故选:B.

中国古代五辩(天人之辩,心物之辩,理气之辨,名实之辩,形神之辩)有什么共同点?有哪些共同问题?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王充和范缜各写有什么著作?主要观点是什么?相同之处是什么?

王充《论衡》,发挥了古代哲学中的“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述了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提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批判了天人感应与谶纬迷信,提出“知物由学”,“须任耳目以定实情”,批判“生而知之”等观点,还批判了儒家一些传统观点。范缜《神灭论》,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生好比同一棵树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厅堂,有的花瓣飘落进粪坑中,这是自然现象,毫无因果可言。对于形神之辩,他认为,形神相即,不得分离;精神离开形体,不能单独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