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释义:
1、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显露的美好的姿态或生动的意态。
2、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
什么是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的形成.意味着人类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过渡。
1、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协调的精神力量。生态文化以文化的形式固化、传承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优秀成果,它是人类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社会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仅关注人类的价值,漠视自然的价值,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灾难频繁,严重阻碍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于是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自身价值和自然本体价值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生态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2、生态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生态文化把和谐、协调、秩序、稳定、多样性以及适应等观念纳入自己的伦理体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既关心人的价值和精神,也关心人类的长期生存和自然资源增值,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认识。
3、生态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是人类根据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了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战略、策略和制度。可以说,生态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集成,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生态学的定义
文化生态学
所谓文化生态学,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定义,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1955年,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出它主要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司马云杰,1987)
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
文化生态
化生态学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 Steweardm J · H , 1902 — 1972 )在《文化进化和过程》( 1953 )一书中提出。按斯氏的设想,文化生态学旨在“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他将文化粗略地划分为“中核性文化”和“次要文化”,前者指和生计活动及经济组织关系密切的文化特性;除此之外的即属于后者,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斯氏对文化生态的考察便主要集中在他认为具有确定性的技术——经济体系,从而忽略了社会的、观念的诸因素与生态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他所谓的“中核性文化”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也没有给予重视。斯氏所创立的文化生态学,几十年来在西方已有长足发展,但其基本取向依然集中于对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考察。因此,文化生态学在西方更确切的名称应是生态人类学。冯天瑜先生从唯物史观出发,界定“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他将文化生态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指出,“文化生态三层次彼此之间不断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进行物质的及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同时,它们又分别通过复杂的渠道,经由种种介质对观念世界施加影响”。这样,他便完成了对“文化生态”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化和扩展,使文化生态学在研究时限上包容人类文化的全部进程,在研究对象上贯穿文化的所有层面。他进而运用该理论体系对中华文化这一“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历久而弥新”的文化个案,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解析与综合分析,其研究规模之庞大、体系之完备、论证之严密精深,均令人叹服。因此,无论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还是从应用研究的角度,我们均可以说,冯天瑜先生创立了文化生态学的中国学派,其奠基之作为《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以下有关引文均出自该书)。
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分别是什么意思?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文化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
政治,它指对社会治理的行为,亦指维护统治的行为。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
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这个词一般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社会,即是由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社会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大学生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生态?
“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可以大致理解为在大学中生活的“人”,如果再高一点理解,可以称之为在大学中感悟生命、理解生活、思考人生、强化生存的人。大学生不再是传统语境下的“学生”———只顾学习不论其他,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在学习之余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大学生,最重要的则是需要以社会人的角色,使自己在学习之余,形成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从人生定位、职业规划、独立思考、掌握技能、触类旁通、培养人格等方面做系统的训练;大学生,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学习和思考,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可以不断学习、自我革新、正确思考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文化,大学文化的根基在学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精神。精神很多方面来源于学术,和学术有密切联系。
大学精神具有群体凝聚、价值导向、精神陶冶和引领文化的众多品质和功能,它以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和未来。作为承载世界文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其文化生态应是具有多元、包容、文明、精致、先进等特征。
“生态、景观、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态、景观、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单独追求生态、文化,不考虑园林景观,就要降低园林的艺术水准,失去吸引力,不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如果单纯追求景观,不是全面考虑生态文化问题,就可能产生某种偏差或缺乏文化经济基础而导致设计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园林工作者必须在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景观”,景观必须与二者协调起来,统一考虑,最终创造出理想的园林设计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