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备,即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史家又称他为先主。章武三年,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于是将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2、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刘备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临死之前说了什么话?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出自《三国志——蜀书》
但是我觉得是:啊。。。。

三国时期,刘备临死之前说了什么,让诸葛亮泪流满面?

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可以安邦治国,若是我的儿子刘禅能够辅佐,那就辅佐他,如果不能够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替我振兴蜀国。”刘备给予了诸葛亮最虔诚的信任,甚至能够把国家直接托付给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才会竭尽一生,鞠躬尽瘁的为刘备为蜀国谋求最大的利益,诸葛亮也因此成为了蜀国的信仰和精神依靠。

大家都认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被神化的人物,其实不然历史中的诸葛亮的一生比《三国演义》中的撰写的那位更加出神入化。罗贯中可以贬可以褒,可是真的是用写实的手法在记录着诸葛亮的一生。以至于诸葛亮成为了后世许多英雄所信奉的神一般的存在,以至于诸葛亮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信仰。

刘备不仅给诸葛亮留下了这样的遗书,给儿子刘禅同样赋予了一样的诏书: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而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一番推心置腹,在刘备死后,同样用尽了浑身解数来帮助刘禅复兴蜀国。就连诸葛亮的死也是在为蜀国的将来做打算。

诸葛亮的一生高风亮节,死后也只是备了一口能够刚刚好装下自己的棺材,就这样朴素的离开了人世。有人说刘备死后对诸葛亮说出这样的话,只是为了让诸葛亮能够没有二心,一心一意的帮助蜀国,其实我觉得不然,刘备对诸葛亮是真的信任。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去世之前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公元223年,在经历失去荆州、关羽张飞被杀和夷陵大败近五万蜀军精锐全军覆没的多重打击之下,已经63岁的刘备再也撑不下去了,在他临死前,刘备决定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两人,于是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招来,赋予诸葛亮托孤首席重臣的身份,同时刘备对诸葛亮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你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没有才能,那么请你取代他。


刘备托孤

刘备对诸葛亮说完了这话后,又给自己的儿子刘禅下了一道诏书,诏书是这么说的: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话的意思是说:你跟丞相(诸葛亮)一起从事,一定要待丞相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

把这两件事联系到到一起,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刘备已经把整个江山社稷托付给了诸葛亮,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和尊重,刘备在临死前所说的话,基本可以可以理解,但是,只有一句话引发了后人的无限猜疑,这话就是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第一个问题就是:刘备有可能会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可能。中国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开始,就从来没有过禅让,所谓尧、舜、禹的禅让不过是美丽的传说,《竹书纪年》这本古书已经否定了尧、舜、禹的禅让,从夏启开启家天下的朝代开始算起,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都没有将帝位禅让出去,偶尔有过的几次也是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比如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让就导致了燕国的灭亡。

所以,禅让不过是美丽的传说,同时也是违背人性的事件,以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来看,老一辈开国之君将自己的江山社稷传给自己的直属后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之君,仍然绕不开这个规律,如果刘备有让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意思,那么刘备的政治理念就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但是,刘备以白手起家到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是三国三大政权中,打拼时间最长、建立难度最大的政权,刘备断然没有可能将江山社稷让给没有血缘关系的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

既然刘备没有真的让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意思,那么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看看刘备说出这话后,诸葛亮的直接反应是什么?诸葛亮的第一反应是痛哭流泪,第二反应是马上说出了一句话: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话的意思是说:臣愿竭尽心力辅佐太子,献出自己的忠诚节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话的意思让谁看,就是一种表忠心的态度,因为诸葛亮的话是紧接刘备上一句的话,这就让人感觉到刘备在怀疑诸葛亮的忠心,或者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然后诸葛亮也感受到了刘备的意思,所以一是痛哭流泪,哭是一种情感的发泄,也是向刘备证明自己的苦心,而诸葛亮说这段话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刘备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消除刘备的怀疑,给刘备的试探做出一种态度。


诸葛亮与刘禅

从表面上看,也许就是这样,但是,这已经是刘备临死前说的话,如果诸葛亮没有明白刘备的意思,或者说诸葛亮有篡位之心,刘备说出这样的话,不是给了诸葛亮篡位的借口吗?刘备都在临死前了,就算试探出诸葛亮有二心,他还有精力再换一个托孤大臣吗?

所以,刘备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危急之中勉励诸葛亮的意思,当一个垂垂老矣的刘备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托付给诸葛亮时,他想的最大问题不是怀疑诸葛亮,而是激励诸葛亮如何才能稳定朝政,让刘家的江山延续下去,如果站在刘备的立场,你肯定也是这样的想法,刘备请诸葛亮托孤,诸葛亮是早就确定好的人选,任何君主想要试探托孤大臣,都不可能放在自己临死前没有精力再折腾的时候来试探,而是在自己有思想、有能力、有规划的时候就确定好人选。


刘备

比如汉武帝托孤霍光,汉武帝晚年早就选好的霍光为托孤大臣,在没有明确托孤的时候,汉武帝还给霍光送了一幅《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这是早就内定的事,托孤人选是绝对不可能临时决定的,除非刘备是突然死亡,但刘备从夷陵大败到临死前,还有一年时间,他有足够的时候考虑托孤的事,事实上,刘备从逃回永安宫后,就开始考虑后事,还把李严调到永安宫担任尚书令,然后在临死前召诸葛亮。

所以,刘备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可以翻译为:如果他没有才能,那么你就自己决定吧。这个自己决定的意思到底可以是诸葛亮废立皇帝,如霍光一样再选一个贤能之君,也有可能是诸葛亮决定继续辅佐刘禅,如同伊尹放逐商王太甲,磨练太甲,等到太甲具备贤能的品质后,伊尹才把太甲迎回来继续做他的商王,刘备的意思绝对不是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做皇帝,这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君臣自从隆中相识后,在15年的时间中,君臣二人彼此相知相交,已经非常了解对方,刘备知道诸葛亮是一个综合能力超强的正人君子,诸葛亮也知道刘备是一个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仁德之君。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这种君士之间的知己关系,无论是在春秋战国,还是秦汉时期,都是为世人所推崇的,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是士,除去两人的君臣关系,他们就是知己,很多话不用说得这么直白,很多意思刘备一说出来,诸葛亮就懂了,无论刘备是哪一种意思,绝对没有怀疑诸葛亮不忠的意思,无论诸葛亮如何表忠心,刘备都是绝对信任诸葛亮的,这便是三国时期最和谐的君臣关系,没有之一。

刘备死前说过什么话?

《刘备敕刘禅遗诏》译文如下:

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再为自己感伤,只是惦念你们兄弟。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努力啊,努力!

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出处:《三国志》。

刘备介绍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晋书·王弥传》称之为烈祖,葬惠陵。

刘备临死前说了什么话?

关键:刘备对诸葛亮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住成都,带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进了永安宫,看到刘备病得不成样子,慌忙拜倒在刘备跟前.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得了丞相,我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只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后悔万分.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儿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将大事托你.」刘备说完,泪流满面.诸葛亮也哭�说:「望陛下保重身体.」刘备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将官,见马谡也在身边,就叫暂时退出,对诸葛亮说:「这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对于他,丞相要慎重考察.」说完,刘备召集众将官到齐,拿笔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感叹地说:「我本想和你们一同消灭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嘱交给太子刘禅,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点.」诸葛亮拜倒在地上说:「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劳,辅助太子.」刘备叫左右的人扶起诸葛亮,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诸葛亮问:「有甚么事吩咐 」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说完,叩头出血.刘备又请诸葛亮坐在旁边,叫刘永,刘理到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弟兄三个,都要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一样,不能怠慢.」说完,叫两个儿子拜在诸葛亮跟前.接着又对众将官说:「我已把国家大事托拜给丞相,要我儿子待他像父亲一样,诸位也不可怠慢.」说完,双眼一闭,断了气.终年六十三岁.

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什么意思?

公元223年,在经历失去荆州、关羽张飞被杀和夷陵大败近五万蜀军精锐全军覆没的多重打击之下,已经63岁的刘备再也撑不下去了,在他临死前,刘备决定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两人,于是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招来,赋予诸葛亮托孤首席重臣的身份,同时刘备对诸葛亮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你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没有才能,那么请你取代他。

刘备托孤

刘备对诸葛亮说完了这话后,又给自己的儿子刘禅下了一道诏书,诏书是这么说的: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话的意思是说:你跟丞相(诸葛亮)一起从事,一定要待丞相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

把这两件事联系到到一起,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刘备已经把整个江山社稷托付给了诸葛亮,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和尊重,刘备在临死前所说的话,基本可以可以理解,但是,只有一句话引发了后人的无限猜疑,这话就是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第一个问题就是:刘备有可能会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可能。中国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开始,就从来没有过禅让,所谓尧、舜、禹的禅让不过是美丽的传说,《竹书纪年》这本古书已经否定了尧、舜、禹的禅让,从夏启开启家天下的朝代开始算起,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都没有将帝位禅让出去,偶尔有过的几次也是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比如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让就导致了燕国的灭亡。

所以,禅让不过是美丽的传说,同时也是违背人性的事件,以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来看,老一辈开国之君将自己的江山社稷传给自己的直属后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之君,仍然绕不开这个规律,如果刘备有让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意思,那么刘备的政治理念就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但是,刘备以白手起家到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是三国三大政权中,打拼时间最长、建立难度最大的政权,刘备断然没有可能将江山社稷让给没有血缘关系的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

既然刘备没有真的让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意思,那么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看看刘备说出这话后,诸葛亮的直接反应是什么?诸葛亮的第一反应是痛哭流泪,第二反应是马上说出了一句话: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话的意思是说:臣愿竭尽心力辅佐太子,献出自己的忠诚节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话的意思让谁看,就是一种表忠心的态度,因为诸葛亮的话是紧接刘备上一句的话,这就让人感觉到刘备在怀疑诸葛亮的忠心,或者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然后诸葛亮也感受到了刘备的意思,所以一是痛哭流泪,哭是一种情感的发泄,也是向刘备证明自己的苦心,而诸葛亮说这段话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刘备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消除刘备的怀疑,给刘备的试探做出一种态度。

诸葛亮与刘禅

从表面上看,也许就是这样,但是,这已经是刘备临死前说的话,如果诸葛亮没有明白刘备的意思,或者说诸葛亮有篡位之心,刘备说出这样的话,不是给了诸葛亮篡位的借口吗?刘备都在临死前了,就算试探出诸葛亮有二心,他还有精力再换一个托孤大臣吗?

所以,刘备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危急之中勉励诸葛亮的意思,当一个垂垂老矣的刘备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托付给诸葛亮时,他想的最大问题不是怀疑诸葛亮,而是激励诸葛亮如何才能稳定朝政,让刘家的江山延续下去,如果站在刘备的立场,你肯定也是这样的想法,刘备请诸葛亮托孤,诸葛亮是早就确定好的人选,任何君主想要试探托孤大臣,都不可能放在自己临死前没有精力再折腾的时候来试探,而是在自己有思想、有能力、有规划的时候就确定好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