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是东汉第十三位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史称少帝,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传记,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

刘协,即汉献帝,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刘辩和刘协是同母生的吗?刘辩和刘协关系解谜

说到刘辩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他好像并不是太出名了,其实刘协是要出名一些,但是其实他们也都是汉朝的皇帝了,刘辩是汉少帝,而且刘协是汉献帝了,那么有的人对他们的身世非常的好奇,有的人问了,他们两个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呢?下面就跟随我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

先看看刘辩的身世吧,其实刘辩也是汉灵帝刘宏的儿子,他是嫡长子,但是刘辩是汉献帝和何皇后一起生的,刘辩作为汉少帝只当了区区133天左右的皇帝。

再看看刘协吧,刘协是汉灵帝刘宏和母灵怀皇后王蓉生的,他要比刘辩小一些,刘协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了,也就是汉献帝。

所以综合上面的情况看,刘辩和刘协的关系就非常明白了,刘辩是刘协的哥哥,他们是同一个父亲那就是汉灵帝刘宏,但是却是不同的母亲生的,所以关系就是同父异母了。

其实刘辩还是挺可怜的做为嫡系长子,继承了皇位之后由于年龄又小,所以没有能力和朝廷里面的宦官抗衡的,所以上位没多久就被迫下位,然后被逼迫自尽而死了;虽然刘协当上皇帝之后皇位比较稳定,当时还是被架空了,不过还是每天都生活在胆颤心惊当中了,最后活45岁,在当时也算是高龄了,不过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的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感想!

刘辩,刘辩和刘协是什么关系?

刘辩和刘协是什么关系?

刘辩和刘协都是汉灵帝刘宏的儿子,是异母兄弟。

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刘协是汉灵帝贵人王荣(后被追封为灵怀皇后)所生。

刘辩,东汉第十三位皇帝,史称少帝,继位时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

刘协,即汉献帝,汉灵帝刘宏次子,东汉最后一任皇帝。

扩展资料

刘辩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凉州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

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建安元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刘协

百度百科-刘辩

关于三国,主角是刘辩的小说有那些

有一个《汉少帝》 完本了

《三国之刘辩》 太监的 东汉末年的刘辩,刘协,何皇后,董太后都是什么关系?

刘辩,刘协是汉灵帝的儿子,何皇后是汉灵帝的妻子,董太后是汉灵帝的母亲。

刘辩(176年-190年3月6日)东汉第十三位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 灵思皇后(?-189年),何氏,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妹妹,汉灵帝刘宏第二任皇后,汉少帝刘辩的生母。 何氏出身于屠户家庭,后选入掖庭,得到汉灵帝临幸,生下皇子刘辩,并受封贵人。光和三年(180年),立为皇后。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刘辩继位,尊何氏为皇太后。董卓进京,废黜刘辩,不久毒杀刘辩及何氏。 董太后(?―189年),董氏,河间(今属河北)人,解渎亭侯刘苌的妻子,汉灵帝刘宏的生母。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去世无子,其皇后窦妙被尊为皇太后,与其父窦武立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汉灵帝继位后,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尊母亲董氏为慎园贵人。建宁二年(169年),尊董氏为孝仁皇后。因居于永乐宫,故通称"永乐太后"。 董卓为什么要废了汉少帝刘辩,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帝?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呈现君弱臣强的局势,尤其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外戚和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外有何进,内有十常侍,天下早已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了。

后来汉灵帝驾崩,留下刘辩和刘协,刘辩登基,史称少帝。刘辩是个活在夹缝中的皇帝,被十常侍和何进夹在中间,自己早已是个名存实亡的皇帝。这两大集团搞事情,把刘辩甚至都挤出了宫,又被曾经袁绍建议入京的董卓所胁迫,风雨飘摇中以为抓住了一根稻草,其实是另一只恶狼的尾巴。

董卓来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废了刘辩,另立刘协为帝,这件事怎么看呢,首先,相对于刘辩来讲,刘协比较聪慧一些,而且年纪稍微小一点。曾经汉灵帝有意废长立幼,但是没有办成,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条件给了董卓口实。

董卓废汉少帝,离陈留王刘协为帝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董卓被“引”京勤王,如今皇室衰微,朝廷内外隐隐约约几股势力渐渐崛起,董卓如今得到如此条件,理所应当的利用一下。刚来到京城,首先要找到一个靠山,最大的靠山就是皇帝,可少帝是别人捧起来的,跟自己不亲,只有自己建立起来的势力才能真正的顺从自己,达到“挟天子”的目的。

第二个就是立威,董卓响应号召,带领自己的西凉军浩浩荡荡的入京,天下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董卓就是要让这些个文武百官清楚一下,自己以后就是汉天下真正的领导者,这废帝之事,自己就能做主,何况这天下。

第三个就是董卓来京的第一步还是站稳脚跟,因此他需要扫清所有阻碍他掌权的残余势力,无论是蹇硕或者是张让的宦官势力,以及何太后的外戚势力他都要一扫干净,打好自己的权力基础。董卓逼死少帝,杀了何太后就是最有力的说辞。

第四不管刘协聪明与否,他和刘辩在一个军阀头目眼里,还不是两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儿,至于刘协稍微有主见胆识一点,也恰如其分的给了董卓“为江山社稷着想”的说辞。另一方面,这两个谁是皇帝无所谓,重点是背后的势力,刘协显然要白的多,一个没有势力根基的傀儡皇帝放在董卓面前,为何不立?

话说回来,刘协确实也是有想法的皇帝,不过可惜长大之后他的身边是曹操,而不是董卓。

(文字浅鄙诸君斧正抄袭必究)

汉献帝即位,少帝刘辩去哪儿了,他最终的下场如何?

汉灵帝刘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汉少帝刘辩,一个是汉献帝刘协。刘辩生于公元176年,他的生母何氏是一个宫女,因为生了刘辩这个皇子,所以被封为贵人,原来的宋皇后被汉灵帝废掉,何氏又变成了何皇后。

少帝刘辩之立,原本并非其父亲汉灵帝刘宏的本意。刘宏本来属意的儿子是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当时刘辩生母何皇后和舅舅大将军何进,把持了内宫外朝,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利益集团。

刘宏想立刘协根本做不到,又不愿意违心立刘辩,所以只能拖着,直到刘宏驾崩也没有明确指定太子人选。刘辩就在手握重权的舅舅何进拥护下继位,是为汉少帝。

董卓把持朝廷后,强行废掉了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新皇帝,也就早汉献帝,而将刘辩贬为弘农王。

董卓当着文武百官以及刘辩的面宣布完毕,太傅袁隗上前把刘辩身上挂着的皇帝印玺摘下来交给刘协,之后流着泪搀扶刘辩下殿。刘协坐上皇帝宝座,何太后、弘农王刘辩以及众百官跪倒称万岁。何太后大哭,朝臣里也有不少人哭了出来,董卓不悦。

这件事刚办完,董卓就立即清算了刘辩的母亲何太后,将其迁出永安宫,两天后派人将把她鸠杀。何太后的母亲、刘辩的姥姥舞阳君也未能幸免,被杀死,尸体抛入御花园,不允许收敛。

之后,刘辩就被监视在洛阳居住。后来关东联军以擅行废立来讨伐董卓,看到那么多人口口声声要反他、讨伐他,董卓不淡定了。虽然靠流氓手段把洛阳的局面控制住了,但背后有关中的皇甫嵩和河东郡的白波军,眼前又有关东联军添堵,董卓头痛不已。

其一,在位仅仅五个月,且一直生活在动荡颠沛、权臣威逼的惊惧之中,可以说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帝王生活。

其二,被废幽居仍不得存身,被逆臣生生逼迫惨死。两汉被谋害毒死的小皇帝算刘辩一共有三位,其余为两位汉平帝刘衎、汉质帝刘缵,执行者是王莽(《资治通鉴》记载)和梁冀。但他们都是在不知情下被权臣谋害的,独有汉少帝刘辩凄惨无比的被逆臣威逼胁迫,甚至在《三国演义》中,少帝就是活生生被李儒拿毒酒强行灌杀的。

董卓进京之后,为何要废掉刘辩,另立新帝呢?

因为当时少帝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这个女人可不简单,并且当时刘协是自小在董太后身边长大,他的生母也被何太后迫害死了,所以当时立刘协为帝,对董卓来说更好控制,所以他才会废掉刘辨而另立刘协为新帝。

少帝刘辩的生母是何皇后,当时汉灵帝在世的时候,这个何皇后便在他的后宫中兴风作浪,刘协的生母便是何皇后害死的,当时为了保住刘协的小命,董太后便将刘协养在自己的宫中,刘协因此才能健康长大。汉灵帝死后,何皇后的儿子刘辩便登基为帝,何皇后便临朝听政把持朝政。这个何皇后不是一个有才能之人,所以她临朝期间朝政非常混乱,这个时候,董卓便看到了自己成为权臣的希望,于是便进京之后废掉刘辩。

董卓要做权臣就得过得了何皇后这一关,何皇后不是一个愿意放权的人,所以董卓想要做权臣就只能先把何皇后解决。如果董卓与何皇后联盟的话,何皇后不一定能看得上董卓,就算勉强合作也不会完全信任董卓,而且这个何皇后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后,在朝堂以至于后宫中都有些势力,并且这个何皇后是一个比较有手段之人,所以解决何皇后最好的办法便是废掉少帝刘辩的帝位。

当时刘辩才15岁,而刘协才9岁,再加上刘协是自小在董太后的宫中长大,董太后与董卓是同族,并且这刘协的生母也不在了,董卓不用担心又有太后出来临朝听政,所以当时只有9岁的刘协对董卓来说,非常适合作为傀儡,所以他便废掉了刘辩。

关系(103)

刘辨和刘协是同母所生的不?

不是 他们的皇位的更迭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刘辨的母亲是何皇后,舅舅是大将军何进,刘辨的上台是何进党人的策划和扶持,也就是说刘辨是代表外戚执政的。何进诛杀宦官集团两败俱伤之后,士族代表袁绍邀请西北军阀董卓进京,没想到董进京后废少帝刘辨,立献帝刘协,一是彻底肃清何进代表的外戚党人,二是立威,三也许有他自己跋扈的原因。之所以立刘协就是因为刘协没有太大的政治背景和裙带关系,而且当时可以立的人选也只有刘协是合适的,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没有地位,家族也没有背景,立刘协不会让外戚势力死灰复燃。

后汉刘辩和刘协是什么关系

他俩是兄弟俩,年齿尚幼,辩稍长一些。董卓发现乱军中刘协处变不惊,于是废了刘辩,立了刘协。薄后与何后因继承人与家族利益产生分歧,还有董太后,何后意志不坚定,受到何进弟弟何苗以及十常侍张让的蛊惑,最终何进惨遭杀害,于是董卓进京,何进的两员战将袁绍曹操纷纷讨董,无奈实力不济,只好离开京城以图发展。

刘辩与刘彻于何皇后与董太后关系

刘辩:汉少帝,汉灵帝刘宏的儿子。何皇后:何进的妹妹,刘辩的妈妈。董太后:汉灵帝的妈妈,刘辩和刘协的奶奶。
至于刘彻:汉朝的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刘彻是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刘辩与刘彻一个是东汉,一个是西汉,所以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要真的算起来也有二十代人了。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中的汉献帝刘协真的是双生子吗

刘协自出生以来,就经历了董卓郭汜十常侍
之混乱,后来又被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他是一个可悲的皇帝,但他也是一个聪明的皇帝。在经历过挣扎之后,还是让位给了曹操的儿子曹丕,最终保全性命得以善终。
九岁的刘协起初不是皇帝,他的哥哥刘辨在经历董卓之乱被杀,他被推进了皇帝这个“万丈深渊”,公元189年登基,共在位了32年,所以说,刘协是个双生子这个说法是不存在的。

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生平资料

大家都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其中的天子就是汉献帝。东汉末年分三国,汉献帝刘协成为了傀儡皇帝,各地诸侯都强势崛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因此三国鼎立的时代即将来临。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汉族,祖籍沛县(今江苏沛县),生于雒阳(今河南洛阳)。汉灵帝次子,汉朝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220年在位。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

汉献帝刘协登上帝位的过程,颇为坎坷,充满了戏剧性,可谓因缘际会,一波三折。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出身于名门世家,举止文雅,再加上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深得灵帝的宠爱。当时主宰灵帝后宫的是何皇后,出身于屠夫之家,靠贿赂宦官被选入宫并当了皇后,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当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更深的嫉妒,就没有告诉灵帝,而是偷偷地堕胎。但服堕胎药没有奏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何皇后果然妒性大发,怕王美人有了儿子会进一步威胁到她的地位,指使人将毒药偷偷地放在王美人产后服用的汤药里,王美饮后当即身亡。灵帝闻讯,亲往后宫验视,见王美人四肢青黑,知是中毒而亡,急令追查凶手,很快查出是何皇后所为。灵帝不禁勃然大怒,意欲立即将何皇后废黜。何皇后事先己用巨金买通受灵帝信任的宦官曹节等人,宦官们一齐跪下,为何皇后求情,灵帝居然赦免了何皇后。刘协这时尚未足月,灵帝怕将刘协留在后宫再遭到暗害,于是将他抱到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自此,刘协就依董氏为外家。

面临着选择太子问题。何皇后生有皇子刘辨,从小寄养在民间一位姓史的道人家里。刘辨比刘协年长,而且是皇后所生,论理太子位置非其莫属。但是刘辨举止轻浮,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气质。刘协自小在永乐宫长大,由董太后悉心抚养,举止端庄,深得灵帝喜爱。再加上其母王美人死于非命,灵帝难免有隐恻之心,因此他心下倾向于立刘协为太子。然而这又有违于立嗣以嫡长为先的皇室传统,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中平六年(189年),灵帝病重,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四月,灵帝去世,立刘辨为帝,是为少帝。何皇后也改称为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但国家大权实际上已为何进掌握,从此,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先是何进捕杀蹇硕,接着是官官张计等杀死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反攻,一下子又杀宦官两千人。张让、段圭等无力还击,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逃去。尚书卢植率军追到后,杀死张让、段圭,又把少帝和刘协迎回宫内。董卓自认为和收养刘协的董太后同族,加让刘协本身比刘辨有才能,于是从这时起,董卓就想废少帝,另立刘协为皇帝。回到京城后,董卓的军队完全控制了局势。于是董卓逼着少帝策免了司空,自己身居其位。接着,董卓又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开会,议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百官们大惊失色,但慑于董卓的 *** ,谁也不敢表示反对。第二天,董卓宣布废除少帝刘辨,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从此,刘协开始了他作为傀儡皇帝的漫长生涯。  

立献帝后,董卓自封为相国,后又加封为太师,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董卓的军队在洛阳劫掠财物,奸 *** 女,无恶不作。次年即初平元年(190年)春天,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起兵。由于起兵的州郡都在关东(潼关以东),所以史称“关东军”。许多地方豪强响应了这次起兵,带着自己的私兵万里相赴,自此正式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关东军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从北、东、西三面来包围洛阳。董卓因受关东军的威胁,挟持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这时,王允任司徒,主持具体政务。他表面上依附董卓,暗中心向汉室,身边聚集了一批朝中官员。 

初平二年(191年),关东诸侯为了争夺政治上的领导权,以袁绍、韩馥为首,倡议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这个建议遭到袁术、曹操的反对,最后作罢。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献帝处任侍中,献帝想凭借关东军的力量还都洛阳,以摆脱董卓的控制,就派刘和潜出武关求援。但这时关东州郡牧守正热衷于互相兼并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张地盘,无意西讨董卓。长安方面就转而依靠内部的力量来推翻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中郎将吕布密谋刺杀董卓。吕布本为董卓的亲信,两人曾结过义父子关系。董卓性格暴烈,有一次吕布为一桩小事违背了董卓的意图,董卓拔出手戟就向吕布投去。吕布慌忙躲开,事后又向董卓俯身请罪,才算作罢,由此二人有了隔阂。董卓被刺死后,王允录尚书事,吕布晋升为奋威将军,二人共同主持朝政。王允得手后,骄傲自满,加上气量狭小,未能维持住关中的局势。后王允被杀,献帝又落入李榷、郭汜等的手中。

兴平元年(194年),三辅大旱,谷价腾贵,一斛谷值钱50万,长安城中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献帝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煮粥救济穷人,仍然报告说有很多人饿死。献帝怀疑侯汶搞鬼,派人取米、豆各五升熬成粥,只有两盆。证实是侯汶贪污,于是责打侯汶50大棍,长安城中饥民终于得到了活命。对这件事,后来的历史学家评论说:“献帝看来不是昏庸无能之辈,而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威权已去,小恩小惠不足以收买民心。”

兴平二年(195年),李榷、郭汜发生内讧,在长安城中各自拥兵相攻。献帝派尚书、侍中去为李、郭二人和解,二人不从。为了争得政治上的主动权,郭汜阴谋将献帝劫持到自己的军营,不料未等郭汜下手,消息已经走漏,李榷抢在前面,派兵将献帝、皇后、宫人及大臣们劫去。李榷、郭汜相攻数月,死者万数,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不久,献帝在原李榷部将杨奉、牛辅部曲董承等的护卫下,摆脱了李、郭的控制,逃往弘农。又辗转东行,于次年(建安元年,196年)到达洛阳。这时中原地区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正进行着频繁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孙策占据了江东,刘表占据了荆州,刘璋割据益州,凉州为韩遂、马腾占有,公孙度盘踞辽东。献帝东还,无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帜。曹操抢先率军进驻洛阳,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接着,他挟持献帝迁都许昌。

献帝当然不甘心于傀儡的地位。他写好密诏,让车骑将军董承于衣带中藏好带出,命令宗室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去曹操。建安五年(200年)春,董承等密谋泄漏,为曹操所杀。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残暴使献帝伏皇后感到震惊,于是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尽数曹操残暴之状,请父亲做推翻曹操的准备,但伏完始终未敢行动。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密信被泄漏。曹操闻知,命令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接着,派御史大夫郗虑拿着诏书,同尚书令华歆一起带兵包围皇宫搜捕皇后。伏皇后藏到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拖出。这时献帝在外殿陪郗虑坐着,伏皇后披头散发赤脚走出,向献帝哭诉:“你就不能为我求个活命吗?”献帝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知自己的生命何时终了呢!”回过头来对郗虑说:“郗公!天下哪有这个道理!”郗虑等并不理睬献帝,将伏皇后关到监狱里,幽闭而死。伏皇后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毒死,伏氏宗族被处死100多人。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立其女曹节为献帝皇后。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袭爵为魏王。就在这一年,曹丕逼献帝退位,自称天子,标志着东汉王朝名实俱亡。献帝被废后,曹丕封他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14年后,即魏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死去,终年54岁。同年,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帝”。

刘协虽然是一位傀儡皇帝,但并不是一位昏庸无能的皇帝,且还是一位胆识过人的皇帝,在压抑拘束的生活中,还是不是的闪耀出才干的光芒。在《谥法》中,“献”的解释是“聪明睿智曰献”。而刘协死后的谥号就是“汉献帝”。 

三国刘辩的母亲

父:刘宏,汉灵帝。
母:灵思皇后(何皇后)
刘辩
编辑
刘辩(176年-190年3月6日)东汉第十三位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凉州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传记(即本纪),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
本 名
刘辩
别 称
汉少帝、史侯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洛阳
出生时间
176年
去世时间
190年3月6日
职 业
皇帝、弘农王
谥 号
怀王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期经历
▪ 登基为帝
▪ 胁迫离宫
▪ 被救回宫
▪ 被迫退位
▪ 毒杀身亡
2 历史评价
3 家庭成员
▪ 父母
▪ 兄弟姐妹
▪ 后妃
▪ 子女
4 艺术形象
▪ 文学形象
▪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刘辩出生于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父亲是汉灵帝刘宏,母亲是来自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
汉少帝
南阳市)的宫女何氏,所以刘辩是庶出。皇子刘辩出生后,何氏母以子贵,被封为贵人,宋皇后被废两年后又晋升为皇后。
在刘辩出生之前,灵帝的皇子们都已夭折,所以皇子辩出生后没有养在皇宫中,而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不敢叫他的刘辩本名,称他为“史侯”。因为史道人有道术,何氏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皇子辩。[1]
灵帝不喜欢刘辩,而喜欢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刘协。群臣奏请灵帝立皇太子时,灵帝认为刘辩行为轻佻,没有帝王的威仪,不适合做皇帝,想立皇子刘协为太子,但因何皇后在宫中受宠,而且何皇后的兄长何进任大将军并在朝中位高权重,故立太子之事久拖不决,一直到灵帝驾崩时都没有立太子。[2]
登基为帝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病重,弥留之际将心目中的继承人皇子刘协托付给他特别信任的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同年夏四月十一丙辰日(公元189年5月13日),灵帝驾崩,蹇硕想先杀何进,再立皇子刘协为帝,于是请何进入后宫。但是何进刚从外朝进入后宫,蹇硕的司马潘隐是何进的旧识,向何进迎面走去,并用眼神暗示何进。何进大惊,先退出,从便道回到军营,然后谎称自己生病了,不能入宫,蹇硕的计划因此失败,而皇子辩也得以顺利继承帝位。[3]
灵帝驾崩两天后(同年夏四月十三戊午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少帝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由于少帝年少,何太后临朝称制。宣布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九岁的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封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4]
蹇硕在少帝即位后仍然想改立皇子协,又害怕何进掌权后会杀了自己,乃求助于赵忠等其它宦官,但他们或与何进亲近,或为了自保,不听从蹇硕的话,反而向何进出卖了蹇硕。不久,何进乃命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并诛杀之。[5]